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剂量为1.0g/(kg·d),共用2d,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300—500mg/(kg·d),共用5d,观察血小板(PLT)上升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小板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明显临床疗效,作用起效时间明显优于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   

2.
<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临床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甘露聚糖肽口服液作为一种升血细胞药物,临床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减少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肿瘤治疗的辅助治疗[1]。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该药物不仅对提升白细胞数量有效,而且对提升血小板数量也有疗效。现将甘露聚糖肽口服液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进行临床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玲  黄望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271-227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影响。方法:统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与正常无症状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比较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常规治疗与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疗效。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常规治疗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结论:对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建议常规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为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提供了一种常规治疗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2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14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加大血小板输注剂量治疗方法)和实验组(14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输注血小板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结果实验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出血症状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数量多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联合输注血小板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具有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和尽快达到止血效果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癍的惦痿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0年11月_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两者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63.3%),差异有统计擘意义(P〈0.05)。观察组中血糖增高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中血糖增高9倒,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妒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十分理想,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按常规采集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果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观察到8种异常血小板形态,结合相应疾病进行应用。结论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弘  聂波 《哈尔滨医药》2014,34(1):38-38
目的 研究分析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在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64例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间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试验组患者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25%,两组比较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在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疗效优异,止血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仕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238-238
目的 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婴幼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Ⅰ组40例和治疗Ⅱ组4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3,P 〉 0.05).结论 大剂量维生素C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效果良好,症状改善明显,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血液科常见疾病 ,以往多以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 ,该治疗存在着起效慢 ,停药后易复发 ,停药时机及剂量不易控制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还可出现一系列副作用。根据文献[1] ,从 1995年 10月~1999年 1月应用小剂量 ( 15 0mg·kg-1·d-1)免疫丙种球蛋白治疗 2 0例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 ,取得显著疗效。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据文献[2 ] 诊断为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小 ;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 ,有成熟障碍 ;强的松治疗有效 ,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标准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g/(kg·d)×2d]及标准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5d]治疗婴幼儿ITP,观察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血小板上升速度明显高于标准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ITP有明显临床疗效,并且起效时间明显优于标准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组,应作为婴幼儿ITP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1.
陈颖  王瑾  刘元昉  张佼佼  聂瑞敏 《河北医药》2013,(13):1998-199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PLT)减少[1]。目前,对于初治ITP的治疗,首选使用糖皮质激素,若有严重的出血症状可同时加用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甚至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等治疗,但发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术联合大剂量激素疗法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浆置换术联合大剂量激素疗法治疗的3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完全缓解28例(87.50%),近期复发3例(9.38%),因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3.12%),总有效率为96.88%。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浆置换术联合大剂量激素疗法是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多认为与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关.有一部分患者用激素、脾脏切除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而危及生命.近年来,人们选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D-IVIG)治疗ITP取得较好疗效.现将1997年~1998年接受ID-IVIG治疗的ITP患者的临床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用治疗儿童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100例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给予观察组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与对照组的98%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儿童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联合地塞米松、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大剂量组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400mg/(kg·d),1次/d,连用5d;小剂量组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200mg/(kg·d),1次/d,连用5d,观察比较三组临床疗效,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结果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临床疗效,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能够显著改善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症状,迅速提高血小板数,同时小剂量丙种球蛋白与大剂量治疗效果相当,治疗费用更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情况.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36例手足口病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36例患者血小板、骨髓均有异常改变,给予治疗后全部病例均达到临床治愈.结论 手足口病可继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17.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o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管收缩不良[1]。肾上腺皮质激素为本病首选药,近年来,我科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重症ITP,配合有效的基础护理和对症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8.
黄振荣  王淑敏  王柏勋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173+175-173,175
目的探讨中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本科2007年6月~2010年2月采用中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者7例(58.3%),部分缓解者3例(25.0%),进步1例(8-3%),无效1例(8.3%),总有效率为91.6%。结论中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效快,副作用较轻,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糖皮质激素组、丙种球蛋白组、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组,每组各30例,对三组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以及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糖皮质激素组相比,丙种球蛋白组和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组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以及血小板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丙种球蛋白组相比,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组的上述指标及总有效率,均没有明显改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相比,丙种球蛋白和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疗效显著,能够迅速控制出血症状,但这两种治疗的疗效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1,2]。尽管脾脏切除术是目前为止唯一可能"治愈"本病的方法[3],药物治疗仍然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慢性特别是难治性ITP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