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卜静  王冬梅  李登武 《中草药》2012,43(9):1824-1828
目的 研究中国不同居群野生玉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选取我国11个不同居群的野生玉竹样品和1个居群的栽培样品进行ISSR分析,Popgene 32及Ntsyspc-2.1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通过筛选得到10条ISSR引物,扩增得到115条带,其中10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3.38%; Nei's基因多样性(H)为0.432 1±0.084 1,Shannon 信息指数(Ⅰ)为0.619 7±0.100 5,遗传距离(GD)变异为0.128 9~0.496 5;利用UPGMA法构建分子树状图,可将12个居群聚合为两大类.结论 不同产地野生玉竹种间存在较高的多态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野生玉竹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与栽培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关;药用植物玉竹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地理来源相同的野生居群和栽培居群先行聚合,与其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有关;聚类结果可以部分反映地理分布的特点,为种质资源的鉴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广山药的来源植物褐苞薯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为褐苞薯蓣遗传差异的评定及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分子水平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ISSR(简单序列重复区间)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居群褐苞薯蓣104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从150条引物中共筛选出9条引物,其中包含通用引物7条,自设引物2条;9条引物109个样品扩增出总条带106条,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4条,多态性比率为98.11%,等位基因数(Na)为1.9811,有效等位基因(Ne)为1.635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675,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5439,说明褐苞薯蓣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通过比较野生样品居群和栽培样品居群的Na值、Ne值、H值、I值,发现野生居群样品比栽培居群样品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野生品和栽培品之间存在遗传差异。结论 ISSR分子标记方法能用于褐苞薯蓣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遗传分化的分析,本研究结果能为褐苞薯蓣的相关分子生药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金银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其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采自金银花主产区的18 个农家品种及野生忍冬和近缘种灰毡毛忍冬共计36 个样品进行ISSR-PCR 分析,采用NTSYS-pc 软件计算金银花不同农家品种及近缘种间的Jaccard 遗传相似系数,按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建立所研究类群的系统聚类图。结果:12 条引物共扩增出129 个条带,其中多态带为114 条,占总扩增条带数的88.37%,金银花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金银花不同样本首先聚在一起,表明是一自然类群;野生忍冬与栽培品种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主产区传统品系毛花系列遗传相对较稳定,而鸡爪花系列品种繁杂,遗传变异大;新品种九丰一号已独立成一稳定品种。结论:ISSR 标记可以为金银花的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关系分析及栽培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薄荷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薄荷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方法:利用ISSR标记技术对我国薄荷属植物7个种34个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0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68条带,其中5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6.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457,Shannon's信息指数为0.5166,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0.7564。在总的遗传变异中,75.64%的遗传变异存在于薄荷居群间,24.36%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通过UPGMA聚类,将34个薄荷居群分为三类。结论:薄荷属种质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珠子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忠廉  唐德英  张丽霞  宋美芳  李学兰 《中草药》2011,42(10):2125-2129
目的对分布于我国及缅甸、老挝30个居群的珠子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珠子草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种质资源保存及遗传育种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及缅甸、老挝共30个珠子草居群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从6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3条进行扩增,共扩增得到条带158条,其中共有条带43条,多样性条带11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2.78%,Nei’s基因多样性(H)为0.483 2,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676 0,多态性较高。结论我国珠子草居群大致分为沿海及内陆两大类,个别居群呈现明显的居群特异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ISSR和SRAP标记的栀子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武  吴志刚  陶正明  蔡胡敏 《中草药》2019,50(2):510-516
目的对栀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栀子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2条ISSR和9对SRAP分子标记,以3个居群21份栀子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多态性检测水平、遗传多样性比较和聚类分析,揭示栀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结果 ISSR引物和SRAP引物分别扩增出125和80条带数,多态性条带数分别为100和74,多态性比率(PPB)分别为80.00%和92.50%,栀子居群的总体物种水平的等位基因观察数(Na)分别为1.461 3和1.579 2,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307 7和1.342 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73 1和0.197 4,Shannon's指数(I)分别为0.254 5和0.295 9;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ISSR和SRAP标记中3个居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Ht)分别为0.239 1和0.289 9,种间遗传多样性(Hs)分别为0.173 1和0.197 4,基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276 2和0.318 9,即72.38%和68.11%的遗传变异在种群内进行,居群间基因流(Nm)分别为1.310 3和1.068 0,证明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Nm1);UPGMA聚类分析表明,ISSR和SRAP标记将栀子资源分为2个类群,且以SRAP分析的聚类结果更符合实际居群。结论取样栀子种质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居群内,SRAP标记更适合用于栀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栀子资源的保护和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对不同产地的北柴胡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本文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技术对我国北柴胡的6个居群11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共挑选出了9条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共检测到2088条明显的条带,多态性条带为2084条,多态性的比值占99.8%。结果利用popgene32对6个居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信息指数Shannon I=0.199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1299。显示了6个北柴胡居群有着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遗传变异研究显示,遗传分化系数Gst=0.7826,表明在北柴胡群体之间存在一定遗传分化,居群间基因流Nm=0.1388,表明居群间遗传交换较少。结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居群北柴胡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与地理分布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考察北京地区野生柴胡不同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从43条引物中筛选出8条合适的引物,对北京地区不同产地采集的15份野生柴胡种质资源进行ISSR分析,构建聚类系统树状图。结果:8条引物共扩增出130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4条,占87.7%,聚类分析显示北京地区野生柴胡遗传多样性较高,并存在明显的种内遗传变异。结论:北京地区野生柴胡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趋势,应加以保护,初步认为百花山山腰及山脚柴胡值得推广种植,研究为北京地区柴胡种质亲缘关系研究及栽培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姜武  李亚萍  陈家栋  陶正明 《中草药》2022,53(21):6865-6873
目的 研究黄精Polygonati Rhizoma居群遗传多样性,为黄精药材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4个居群22个种源47份黄精种质资源为材料,选用14条ISSR和11对SRAP分子标记进行多态性检测、遗传多样性比较和聚类分析,揭示黄精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结果 ISSR引物和SRAP引物分别扩增出186和142条清晰带数,其中多态性条带数分别为185和140,多态性比率(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bands,PPB)分别为99.46%和98.59%;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ISSR和SRAP标记下基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279 9和0.231 6,即黄精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居群间基因流(Nm)分别为1.286 4和1.659 3,遗传相似系数在0.053 3~0.948 1和0.032 8~0.967 7。聚类结果显示,相同黄精药材基原种质聚在一起,ISSR和SRAP标记分别将黄精居群分为5和3大类群,且以ISSR标记的聚类结果更符合实际地域分布。结论 黄精种质遗传多样性丰富,ISSR和SRAP标记可适用于黄精亲缘性鉴定,研究结果可为黄精资源的保护和育种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5,(9)
目的分析新疆16个地区伊贝母种质资源的简单重复区间序列(ISSR)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居群128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74条引物中共筛选出15条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然后共扩增出239条条带,其中227条具多态性,占94.98%。伊贝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Na=1.949 8,Ne=1.342 6,H=0.219 0,I=0.350 3,Ht=0.222 7±0.026 6,Hs=0.104 6±0.005 5,Gst=0.530 4,基因流(Nm*)=0.442 7,遗传一致度(I)=0.734 4~0.966 6,遗传距离(D)=0.034 0~0.308 8。由此可知,伊贝母种质资源在整体上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但基因交流程度比较有限。结论新疆贝母和伊犁贝母可被区分开,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69~0.95之间。  相似文献   

11.
李翠翠  胡赛文  夏至 《中草药》2020,51(23):6054-6061
目的 基于ISSR分子标记研究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栽培品种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构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为地黄种质资源保护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地黄栽培品种,野生群体及其近缘种106个样品进行分析,利用POPGEN软件分析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等遗传信息参数,应用NTSYS软件构建亲缘关系UPGMA聚类图。结果 7条引物在所有取样群体中,共检测到8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8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7.65%。地黄栽培品种与野生群体及其近缘种的种群间H值为0.265 9,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412 5。地黄栽培品种的多态性位点26个,PPB为30.59%。河南省地黄野生群体多态性位点71个,PPB为83.53%。ISS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地黄栽培品种,野生群体及其近缘种共分成7个组。结论 ISSR分子标记揭示地黄野生群体比栽培品种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河南分布的野生地黄群体的遗传多性高于其他地区,与其作为栽培地黄的道地产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地黄野生群体间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野生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与栽培当归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对48个栽培当归居群和7个野生当归居群1 038个样本进行扩增,利用Popgen 1.32软件对其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等遗传信息参数进行分析,并利用SPSS 19.0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运用Gen Al Ex 6.5软件对野生和栽培当归2个组群遗传变异进行AMOVA分析;应用NTSYS软件构建当归野生和栽培各居群的Nei’s遗传距离UPGMA聚类树状图,并使用Gen Al Ex6.5软件中的Mental test分析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野生当归居群和栽培当归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3.77%和96.10%,I平均值为0.221 7和0.282 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344 4和0.434 3,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野生和栽培当归居群的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基因流(Nm)值分别为0.299 1、1.171 8和0.733 4、0.181 7,组间变异百分比为15.85%,居群间变异百分比为54.3%,居群内变异百分比为29.85%;遗传距离变化范围0.014 4~0.730 7。结论当归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栽培居群,野生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明显低于栽培居群,当归总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居群间,野生居群与栽培居群亲缘关系较远,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珠子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刘超  崔九成  宋小妹  梅其炳  岳正刚 《中草药》2014,45(17):2525-2529
目的研究珠子参Panax japonicu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通过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研究3个主要产地珠子参的19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 13条ISSR引物扩增出181条带,其中有166条呈现多态性,占91.71%,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60~0.83。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将源于同一地区的珠子参样本聚在一起,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结论珠子参样本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质间的亲缘关系和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白术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靓  郑玉光  袁媛  卜璟  王雪  蒋超  陈敏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2):3381-3385
目的:对白术12个栽培居群及3个半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浙江、安徽、河北等省15个居群356个样品的遗传多样性;采用POPGEN32进行数据分析,UPGMA绘制聚类图.结果:13条ISSR引物共检测到102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多态性位点9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1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r)为0.406 5,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90 3,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02 5.居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90 7 ~0.960 5,平均为0.825 6.聚类分析可知,居群间并无明显分类.结论:白术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水平低,无明显地域性差异及品种差异.这与白术目前栽培及种质流通现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区艾叶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孟娟  赵博宇  董诚明  李询  邢冰  李曼 《中草药》2023,54(13):4306-4311
目的 对不同产区艾Artemisia argyi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艾叶规范化种植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6个不同产区的艾叶样品进行扩增,然后利用POPGENEv1.32软件进行遗传学分析,得出它们的遗传特征系数,用Ntsyspc2.1对艾叶ISSR分子标记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出16条引物,共扩增出条带402条,其中多态性条带398条,多态性百分比为99%;在对栽培种和野生种之间遗传距离分析后发现,两者之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989 1,遗传距离为0.011 0;对按纬度划分的4个区域艾资源进行遗传结构与遗传变异分析,4个区域间基因多样性指数(diversity index,Ht)为0.192 7、遗传多样性指数(genetic diversity index,Hs)为0.164 2、遗传变异指数(genetic variation index,Gst)为0.147 9、基因流(gene flow,Nm)为2.881 8,NTSYSpc软件对4个区域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4个区位划分为2大类,且4区位相邻2个之间均具有一定的遗传相似性。结论 艾叶具有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栽培种和野生种之间亲缘关系接近、遗传背景差异较小。艾叶其遗传特性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出一种递进式遗传扩散,其中河南南部居群多样性最为丰富,其次为河南中西部和河南中部,北部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16.
张丽娜  桂阳  王沁  黄万兵  朱英  朱国胜 《中草药》2017,48(5):979-984
目的对我国不同产区的23份独蒜兰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后续资源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类平均法(UPGMA)对23份独蒜兰资源进行PCR扩增和数据分析。结果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2条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在23份独蒜兰资源中扩增出86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80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3.0%。23份独蒜兰资源被划分为2个类群,同一地区来源的大部分资源聚在同一类群或亚类群,也存在不同地区来源的资源间遗传关系较近的情况。结论 ISSR标记可为独蒜兰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关系分析及品种培育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川产贝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开强  吴卫  郑有良  代勇  向丽  廖凯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7):2149-2154
目的:为阐明川产贝母资源间亲缘关系提供更多证据.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川产10个种1变种共19份材料进行分析,采用NTSYS软件计算材料间相似系数,并用UPGMA法构建了系统树.结果:从35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1个多态性明显、反应稳定的引物,在19份供试材料DNA中共扩增出17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3条,占86.8%.材料间ISSR标记遗传相似性系数(GS)在0.569~0.85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供试材料均可区分开,并聚为4组.第1组包括川贝母、甘肃贝母、长腺贝母和短丝贝母,第Ⅱ组由暗紫贝母和浓蜜贝母组成,槽鳞贝母、浙贝母、瓦布贝母和梭砂贝母聚为第Ⅲ组,湖北贝母单独为第Ⅳ组.试验结果还表明,来源于同一地区的多数川产贝母材料可分别聚在一起.结论:ISSR标记适用于川产贝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但药典收载的川贝母药材的4种基原植物种间及其与其他川产贝母属各物种间尚不能仅通过采用ISSR标记技术进行分子鉴定.此外,ISSR聚类结果同川产贝母资源的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吴琦  杨秀伟  邹磊  傅德贤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7):2206-2211
目的:研究芙蓉菊全草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跟踪方法和各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纯化;应用各种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试验,确定活性成分。结果:芙蓉菊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和水溶性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两部分分离鉴定了5,7-二羟基-3′,4′,5′-三甲氧基黄酮 (1),东莨菪素(2),艾菊素,粗毛豚草素(3),5,5′,7-三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4),柯伊利素(5),万寿菊黄素-3,6,7-三甲基醚(6),石杉黄素(7),东莨菪苷(8)和槲皮万寿菊素-3,6-二甲醚(9)。其中,化合物2,3,5~7,9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μmol·L-1)值分别为(34.36±2.06),(146.28±12.44),(246.26±8.73),(74.06±3.83),(42.19±5.25),(136.20±25.73),强于同条件下的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IC50 =(489.25±38.55)μmol·L-1]。化合物1,4,8和艾菊素的IC50值皆大于1 000 μmol·L-1。结论:化合物5和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7,9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类型属于竞争性抑制作用,它们可能是芙蓉菊防治糖尿病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产地石斛属种质资源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对24份不同产地石斛属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对24份石斛属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10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6条多态性稳定、清晰的引物,24份石斛样品共扩增出847个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41个DNA片段,其多态性为100%.结论 24份不同产地石斛样品被划分为6个类群,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广东省巴戟天DNA条形码数据库以及研究广东省不同产地巴戟天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149个巴戟天样本进行分析,构建DNA条形码数据库。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省8个居群的巴戟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巴戟天五个通用条形码的PCR测序成功率为psbA-trnH > rbcL > matK > ITS2 > ITS,149个巴戟天样本建立了含有569条序列的数据库。研究筛选出6条ISSR引物,从巴戟天中扩增得80条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2.50%,遗传相似系数在0.5625-0.8910,表明广东省巴戟天的遗传多样性较高。ISSR标记揭示的PCoA结果、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八个居群分为两大支。结论 广东省巴戟天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