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青年男性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血糖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调查体检人群体重指数(BMD与血压、血脂、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我院健康管理中心2112例中青年男性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根据BMI分为超重肥胖组和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之间血压、血脂、血糖水平以及高血压、血压正常高值、血脂异常、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超重肥胖组的血压、血脂及空腹血糖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高血压、血压正常高值、血脂异常、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5);BMI与血压、血脂、血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超重肥胖影响血压、血脂、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重与肥胖对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影响,为心血管病、糖尿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鄂南农村居民1641例进行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FS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Friedwald’s公式计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超重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血压、血糖、血脂进行比较。结果鄂南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率为20.78%,超重肥胖组血压、FSG、TG及LDL-C水平高于体重正常组,而HDL-C水平低于体重正常组;超重肥胖组血压、FSG、TG及HDL-C异常检出率也高于体重正常组;相关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与血压、FSG、TC、TG呈正相关,WHR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异常密切相关,应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单纯性肥胖女大学生减肥前后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为制定女大学生肥胖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单纯性肥胖女大学生60名,采用有氧运动、合理饮食、心理矫正等措施进行减肥,比较减肥前后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减肥后女大学生血压、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结论综合减肥方法对女大学生减肥效果明显,能达到健康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有关,而且肥胖可增加死亡的危险性.为了解超重与肥胖对血压、血糖、血脂的影响,为心血管病、糖尿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对1 000例咸宁市农村40岁以上居民进行了相关指标的检测,对超重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的血压、血糖和血脂进行了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居巢区农村成人体质指数、腰围与血压、血糖和血脂患病率间的关系,为相关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在巢湖市居巢区随机抽取了709人为调查对象,对其体质指数、腰围与血糖、血脂、血压患病率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居巢区农村成人血压、血糖和血脂患病率随BM I和WC的升高而升高,除血糖在W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外(2χ=2.95,P=0.086),其他各指标与BM I、WC均相关(P<0.05)。腹型肥胖与全身型超重肥胖者间血糖、血脂、血压的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居巢区农村成人慢性病的防治要重视肥胖症的控制,并针对该类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从而预防和控制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同时超重和肥胖人群更易发生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及血压、血糖、血脂常出现合并仔在,称之为“X综合征”,这些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们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市居民的肥胖度、血压、血糖、血脂现况进行分析,旨在发现问题,为全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对血压、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 对2009年医院体检中心1017名健康体检人群的体质指数(BMI)、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超重检出率31.37%,肥胖检出率4.92%;随BMI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逐渐升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检出率亦增高.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率较高,超重、肥胖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关系密切,需采取早期有效措施控制超重和肥胖倾向.  相似文献   

8.
超重和肥胖对儿童血压、血糖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不同营养状况对血压、血糖及血脂的影响,以便为中小学生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河北省农村整群抽取933名7~14岁健康儿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FSG)、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Friedwald's公式计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将调查人群分为超重肥胖组、体重正常组和体重偏低组,比较儿童血糖、血压、血脂各指标的差别.结果 7~14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为16.83%,随性别及年龄的变化不明显.与体重正常及偏低组相比,超重和肥胖组儿童具有明显的血压、血糖及TG偏高现象,且HDL-C水平明显较低.此外,超重和肥胖组儿童血压、TG及HDL-C异常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体重正常及偏低组.结论儿童时期超重及肥胖同血压、血糖及血脂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青少年血糖、血脂、血压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肥胖学生和正常学生各50例进行空腹血糖、血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动脉血压的测定.[结果]肥胖青少年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严重倾向.[结论]对青少年的肥胖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对血压、血糖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调查对象按性别、年龄和BMI分组,分析各组的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差异,并用偏相关分析这些因素与BMI的相关程度。结果:随年龄增加,超重肥胖的现患率明显增加;在各个年龄段,超重肥胖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均值及其异常率均比正常组高,且大多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女性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均值及其异常率比男性高。结论:男女性BMI与血压(舒张压)、血糖、血脂(甘油三酯)均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生活方式对肥胖发生的影响及肥胖的健康危害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糖、血压、血脂间的关系。方法对 32 2例在卫生防疫站进行健康体检的 30~ 5 9岁服务行业的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及人体和血清学检测。对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肥胖家族史是肥胖发生的共同危险因子。高脂膳食、精神紧张是男性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 ,而吸烟抑制肥胖发生。体力活动是女性肥胖发生的保护因素。超重和腹型肥胖组血压、甘油三酯水平和异常结果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体质指数与血压、甘油三酯明显相关 ,腰臀比则与血压、血糖、血脂表现出更广泛的关联。结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和控制肥胖 (尤其是腹型肥胖 )是预防肥胖相关疾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合肥市健康体检人群体质指数(BMI)及其与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的关系.方法 对3 640例健康体检者BMI分析,探讨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变化.结果 该人群的平均BMI为(25.47±2.83)kg/m2,其中男性(26.33±2.48)kg/m2高于女性(23.91±2.75)kg/m2;BMI在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分层组中血压、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及年龄组BMI中血压、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及年龄组BMI中血压、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差异较大,控制体重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尿酸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患病率,提高儿童及其家庭对超重肥胖知识以及与能量平衡相关行为的认知,并能改善血压、血脂及血糖等心血管代谢风险(cardiometabolic risk, CMR)水平。文章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综述了基于学校的体育活动、饮食干预措施对儿童血压、血脂、血糖及其他CMR指标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等人群间的差异,以期为今后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超重肥胖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减轻体重对于伴有糖耐量受损(IGT)的超重及肥胖者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状况的影响。方法以降低体重为目标,由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对91例超重或肥胖的IGT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跟踪指导,观察和分析减重对于超重及肥胖的IGT患者血糖、血脂、血压、肝功能、尿酸等代谢状况的影响,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3个月的管理患者体重明显下降,同时腰围、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收缩压、舒张压、谷草转氨酶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分别平均下降1.8b及2.3kg,为减重前体重的2.37%及2.72%。2组患者血糖、血压均明显降低,在超重组腰围及谷草转氨酶也显著降低,而肥胖组患者腰围及谷草转氨酶未见到显著下降。结论合理减重对于伴有IGT超重及肥胖者的中心性肥胖、血糖、血压和脂肪肝有明显的改善,有益于逆转他们的多种代谢异常。短期体重控制对于超重患者代谢指标改善效果明显,对于肥胖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大幅度的减重,才能见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上海市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及血脂控制情况,为优化社区糖尿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社区管理的1 62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综合控制目标,评估血糖、血压和血脂的达标情况。结果 1 624例被调查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平均值为7.5%±1.7%。患者Hb A1C达到控制目标(Hb A1C7.0%)的比例为43.6%,血压达标率(130/80 mm Hg)为14.3%,血脂3项[甘油三酯(TG)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 mmol/L,女性1.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达标率为13.2%,Hb A1C、血压和LDL-C同时达标的患者仅占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糖达标的因素为郊区、年龄小、病程长、不控制饮食及中心性肥胖;影响血压达标的因素为郊区、年龄大及超重;影响血脂达标的因素为女性、超重及中心性肥胖。结论目前上海市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不够理想,尤其需关注郊区、超重或中心性肥胖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健康体检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通过健康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威胁人们健康的高危因素,从而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肥胖症是现代人类常见疾病,肥胖及血压、血脂、血糖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肥胖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及早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了解新疆某地区油田企业驾驶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发病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驾驶员的健康水平。随机抽取598名男性工龄≥1a的驾驶员,检测血压、血清中总胆固醇(TC)、血清中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空腹血糖(FPG)。结果显示,驾驶员的血糖、血脂及血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2.8%、51.7%、37.3%。不同年龄和工龄组的血脂和血压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血脂和血压的异常率随之上升。其中维吾尔族人群的血压异常率偏高(P0.05);公交车驾驶人群血压异常率高于其他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也随之呈上升趋势,且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血糖、血脂及血压存在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HDL-C水平偏低,LDL-C、TG、TC、DBP、SBP水平升高。随着驾驶员人群年龄及工龄的增加,血脂和血压异常趋势明显上升;超重和肥胖对驾驶员人群的血压、血脂和血糖也有明显影响,应加强驾驶员人群的健康教育及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南宁市参加2006年度体检的40~65岁十部中抽取300名体检结果,分析BMI与血压、血脂、血糖的关系及超重、肥胖率与年龄的关联性.结果 不同BMI,血压、血脂、血糖水平也相应不同,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舒张压、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的舒张压、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高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X2=7.0816,P<0.05).结论 开展肥胖干预,控制体重,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海燕 《职业与健康》2010,26(18):2092-2094
目的了解肥胖村民的血压、血糖、血脂的指标现状,为下一步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北京市怀柔区某村民,以亚洲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为标准,随机抽取肥胖者,将38.0~65.3岁的村民共101人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其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患病情况。结果调查人群血压、血糖、血脂检测率均为100%。其中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及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54.4%、5.8%、60.2%,男性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56.3%、12.5%、62.5%,均高于女性患病率的54.0%、4.6%、59.8%。随着年龄的增加(〈35~45岁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血脂异常患病率逐年增加。调查对象对中国成人肥胖BMI值、女性腰围、男性腰围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0%、27.7%、15.8%。结论村民肥胖者血压、血糖、血脂异常患病率高,对肥胖知识知晓率低。应从做好社区监测管理,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入手,这对疾病预防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肥胖程度对中老年教职工血糖·血脂·血压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大学中老年教职工肥胖及肥胖程度对血糖、血脂、血压水平的影响,为高校教职工老年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桂林电子工业学院40岁及40岁以上参加健康体检的475名教职工测量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BS)、空腹血脂(TC、TG、HDL-C)、血压(SBP/DBP),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肥胖检出率为42.74%,其中男性为47.24%,女性为37.56%,男女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53,P<0.05);(2)FBS,TC,TG,SBP,DBP平均值随肥胖程度加重而增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即体重正常组<肥胖前期组<Ⅰ度肥胖组<Ⅱ度肥胖组,HDL-C则相反;(3)BMI与FBS,TC,TG,SBP,DBP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中老年教职工是肥胖症的高发人群;肥胖前期已出现DBP显著升高,随着肥胖程度加重,血压越高,糖、脂类代谢紊乱也越重,因此对中老年教职工超重者进行干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