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术后对临床疗效、并发症、尿激酶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7年2月-2020年2月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行胭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观察组42例行经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术,1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下肢周径差、血...  相似文献   

2.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韩凤英  陈晓霞  谢倩  王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9):1425-1427,1429
目的 观察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周内的孕妇产患者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肝素抗凝治疗,在治疗前后以临床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下肢阻抗容积波图检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愈50%(5例),好转50%(5例),总有效率100%(10例);溶栓前后下肢阻抗容积波图各项指标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无1例转为血栓后综合征.结论 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同时结合肝素抗凝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唐新华  张开华 《重庆医学》2013,42(9):1050-1052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该院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足背间断组经足背浅静脉间断溶栓,足背持续组经足背浅静脉持续溶栓,插管溶栓组经小隐静脉置管持续溶栓。分别给予尿激酶60×104 IU/d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患肢消肿率、患肢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患肢消肿快、静脉通畅率高、静脉通畅评分低、尿激酶用量少、治疗时间短、大小腿周径差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侧病变,均行介入溶栓治疗,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患侧肢体周径变化和溶栓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肢体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显著好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被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能改善血管通畅度,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取栓、胫后静脉溶栓治疗股青肿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途径及疗效.方法 3例股青肿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经64排螺旋CT明确诊断,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成功后行手术静脉取栓并经胫后静脉埋置导管,术后辅以尿激酶进行溶栓.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下肢闭塞血管均成功再通,临床症状消失,下肢周径恢复正常,治疗成功率100%.结论 综合介入、手术、溶栓治疗股青肿型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文华  谢春明 《当代医学》2010,16(11):128-13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12例经患肢大隐静脉,32例经患肢足背静脉微泵加压推注尿激酶顺行溶栓,44例行介入置管溶栓术,13例置管溶栓后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共有50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为评价指标,治疗随访1年。结果8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93.2%,溶栓前、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通畅率52.1%±15.9%,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研究介入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导管介入药物直接溶栓,通过介入导管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56例患者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平均时间约为(4.8±5.7)天。溶栓治疗后静脉狭窄处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和(或)置入支架治疗。结果观察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6例,2例行支架置入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0例,8例行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治疗,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死亡,总有效率为71.4%。结论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通过介入药物导管直接溶解血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系统溶栓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以青海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58例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患者于DSA下,将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设为研究组。其余26例患者行外周静脉溶栓,设为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开通率、健患肢周径差评价疗效,并于出院1年内随访。结果两组治疗后3天、7天、14天双侧肢体周径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天、7天和14天双侧肢体周径差与入院时各自的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远期患肢活动后B超确诊静脉开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患肢水肿发生率、色素沉着及皮肤溃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与对应护理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卧床高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积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7例高龄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与对应护理的疗效。结果 3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3.8%。结论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与精细规范的护理是治疗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组)并与同期30例患者(对照组)行上肢静脉溶栓患者比较,两组均使用相同剂量的尿激酶.结果 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径缩小程度治疗组为分别(4.1±2.2)cm、(3.8±2.0)cm,明显较对照组要大(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差异有显著性(P<0.05).彩超显示治疗组完全通畅事为59.4%(19/32),对照组为30.0%(9/30),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价廉,适于基层医院推广、操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途径直接置管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5例,其中合并肺动脉栓塞7例,在B超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入灌注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以3×104~4×10^4U/h微注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总量(431.08±83.63)×10^4U。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97±1.91)cm、(1.83±1.12)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3.56,P〈0.01);小腿周径差分别为(5.47±1.37)cm、(1.51±0.95)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5.68,P〈0.01);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6.31±3.84)分,溶栓后(5.47±4.71)分,静脉通畅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6.616,P〈0.01),平均静脉通畅率为67.64%。合并肺动脉栓塞的7例患者中,栓子完全溶解6例,大部分溶解1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2例,时间3~20月,未发现有血栓再发。结论经腘静脉置管直接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卞栋 《实用全科医学》2010,8(6):719-72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7d内患者22例,经股静脉切开取栓,由大隐静脉侧支留置导管,术后溶栓治疗及造影检查。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3d内肿胀缓解,序贯溶栓治疗10d后,症状完全消失。2例留置导管脱落,20例拔管前造影显示:12例患者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陈旧性血栓附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髂静脉内无新鲜血栓。随访20例,随访时间3~36月,平均12个月,仅2例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虽然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术中同期处理狭窄或闭塞手术较复杂、费时,有较多并发症。笔者采用取栓后序贯溶栓治疗,效果优良。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术后若无症状可不予处理或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与单用低分子肝素应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右旋糖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患肢肿胀的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观察组治疗5~7d后患肢的肿胀消退率(74.0%)明显高于对照组(32.0%),2~3周患肢的恢复正常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具有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雅丽 《中外医疗》2014,(32):40-4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对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实验组(阿加曲班+链激酶)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链激酶)治疗DVT患者,溶栓治疗1周,溶栓治疗后第8天开始口服华法林,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功能指标(PLT、APTT及INR)及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1周后,实验组总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 阿加曲班治疗下肢DVT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络弹力袜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10例行妇科盆腔术的患者根据就诊顺序编号及术后不同的处理措施分为三组,常规对照组70例,行常规下肢功能锻炼;普通弹力袜组70例,术后穿普通弹力袜及常规下肢功能锻炼;经络弹力袜组70例,术后穿经络弹力袜及常规下肢功能锻炼。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三组术前、术后24 h内下肢静脉血液流速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三组的LEDVT发生率分别为15.71%、11.43%、2.86%(P<0.05)。三组术后双侧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常规对照组左、右股浅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3.63±3.03)vs(15.71±0.81)]、[(13.36±2.69)vs(15.38±3.32)](P<0.05);术后普通弹力袜组左、右股浅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4.27±3.13)vs(15.71±0.81)]、[(14.61±3.33)vs(15.38±3.32)](P<0.05)。术后常规对照组左、右腘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3.34±2.72)vs(15.38±3.33)]、[(12.31±2.58)vs(14.37±3.19)](P<0.05);术后普通弹力袜组左、右腘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4.34±3.25)vs(15.38±3.33)]、[(13.26±2.93)vs(14.37±3.19)](P<0.05)。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后穿经络弹力袜能加快下肢深静脉的血液流速,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冈栉  刘洁 《海南医学》2013,24(20):2998-3000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混合型或中央型,将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置管溶栓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置管溶栓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对照组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均为尿激酶,观察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置管溶栓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尿激酶使用总量疗效短于(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时置管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65.00%,置管溶栓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溶栓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溶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随访,置管溶栓组深静脉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深静脉瓣膜功能保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在短期内血栓所致的堵塞症状,有利于缩短病程,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但置管溶栓术治疗增加了深静脉瓣膜功能受损概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比较常规护理加气压治疗与单一传统方法在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6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两组基础治疗和护理相同。干预组加用气压治疗仪预防,比较两组疗效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占4.08%),对照组出现19例(占19.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渗湿中药汤剂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3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组和B组,手术术式为全麻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渗湿类中药汤剂。给药1周,观察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彩超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数值、疼痛评分(VAS)及肢体周径的变化,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2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数值术后3,7 d各时段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2组VAS评分术后3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益气渗湿法可有效地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健侧股静脉穿刺逆行置溶栓导管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7例B型超声明确诊断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分为经对侧股静脉穿刺逆行置管溶栓组(A组)12例和全身静脉溶栓组(B组)15例。对2组患者患肢周径缩小值、远期瓣膜功能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14d下肢周径缩小值,A组为(3.4±0.8)cm,B组为(2.8±0.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经光电容积描记法(PPG)评价深静脉瓣膜功能,A组静脉充盈时间(VRT)为(22.2±3.5)s,B组为(16.6±4.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溶栓导管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有效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