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AHCM)是非梗阻性心肌病的一个亚型。主要表现为心尖部心肌、心尖部室间隔、左室游离壁乳头肌以下部位心肌局限性肥厚。本病在临床上较少见,在超声检查应用于临床以前,诊断困难。现将我们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发现的10例AHCM患,并就该病的二维超声显像及心电图改变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2.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AHCM)是非梗阻性心肌病的一个亚型.主要表现为心尖部心肌、心尖部室间隔、左室游离壁乳头肌以下部位心肌局限性肥厚.本病在临床上较少见,在超声检查应用于临床以前,诊断困难.现将我们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发现的10例AHCM患者,并就该病的二维超声显像及心电图改变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3.
肥厚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肌肥厚,其中室间隔与心室游离壁均肥厚.按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肥厚梗阻型和肥厚非梗阻型两种.经皮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一种新途径,其机制是使用化学方法减轻室间隔肥厚程度,使左室流出道增宽,达到降低收缩期压力阶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3]2008-2009我院共对2例肥厚性心肌病病人成功的进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治疗.治疗效果满意,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病变特征是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为主,室间隔突向左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前叶向肥厚间隔移位,引起左室流出道狭窄、梗阻和二尖瓣反流,并在左室腔与左室流出道间存在压力阶差。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患者80%有劳力性呼吸困难,约2/3患者有非典型心绞痛,约1/3患者有先兆晕厥或晕厥,常在活动后发生。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总死亡率每年〈1%。但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很大,常与活动有关,主要有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通常有遗传性,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发生猝死者往往年龄较轻,特别在年轻运动员中,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自然预后差,早期的药物治疗效果局限[1],起搏器治疗和内科介入治疗虽改善了患者的预后[2-3],但仍有部分患者难于获得满意效果。外科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已有近30年的病史[4],作者总结了近几年来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科治疗病例,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16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资料,着重术前、术后的身心护理及病情的观察.结果:16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心肌酶谱监测、心电监测、合理的氧疗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3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心电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肥厚型心肌病(非对称型肥厚20例、对称型肥厚16例、心尖肥厚型32例)的心电图并与彩色多普勒(CDBFI)对照分析。结果 心电图异常发生率91.8%(R波电压增高、ST-T改变、异常Q波),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呈现Rv3-v5振幅增高,Q波消失,ST段压低以V3-V5显著,T波对称性倒置(Tv4≥Tv5〉Tv3);其他两型异常Q波、ST-T改变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结合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对其他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988年5月-2008年1月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和东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7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按肥厚的部位分为单纯室间隔肥厚或室间隔肥厚为主组(46例)、单纯心尖肥厚组(14例)、单纯游离壁肥厚组(6例)和弥漫性肥厚组(10例)。室间隔肥厚为主组患者中,23例(50.0%)存在病理性Q波,其中室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10例(42.5%);而在另23例无病理性Q波患者,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仅5例(21.7%)。单纯心尖肥厚组和单纯游离壁肥厚组均仅1例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QRS渡群宽度在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6例患者中,心电图符合左室肥厚(Sv1+Rv5≥4.0mV)诊断标准的23例(30.3%),符合Rv4〉Rv5〉Rv6(或Rv3〉Rv4〉Rv5)者34例(44.7%),ST—T改变共71例(93.4%),ST段下移超过0.1mV者53例(69.7%),T波深倒置振幅超过0.5mV者30例(39.5%)。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室间隔肥厚组(P〈0.05),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相关(r=-0.242,P〉0.05)。室间隔肥厚为主组中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各项心电图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为主型患者,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选择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9例,均行经主动脉瓣心肌切除术,依据二尖瓣病变情况和心肌造影结果决定是否行二尖瓣替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经胸超声复查手术效果.结果 全组共死亡2例.1例为术后1周猝死,1例为二次行二尖瓣机械瓣替换术后死于肾衰竭、肺感染.存活患者手术效果良好,解剖狭窄解除,峰值压差降低至(20±13)mm Hg(1mm Hg=0.133 kPa),二尖瓣收缩期向前运动基本消失.术后随访18个月,存活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术前症状均明显减轻.结论 外科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围手术期护理尤为关键.选择合理术式,有效解除流出道梗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一种遗传异常所致,以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非对称性肥厚,动态性左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差,心源性猝死率高,治疗困难,预后差。临床表现为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晕厥、猝死等。  相似文献   

11.
肥厚型心肌病以往诊断比较困难,自从扇扫问世以来,诊断率明显提高。我院于1987年采用CT心脏扫描法诊断肥厚型心肌病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7—60岁,其中1例为单纯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还有1例伴有心尖肥厚的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明显肥厚5例,平均厚度为2.4cm,最大者3.4cm。在6例中有1例做了右心室造影,并进行了心肌活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社区医生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利用社区医院简单设备及手段包括心电图、X光机、冠脉造影术、心超等对病人进行检查.结果?提高对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认识,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3.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HCM )是肥厚型心肌病(HCM )的一种特殊类型 ,属于非梗阻性心肌病。主要特点是局限于心尖部的心肌肥厚。此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 ,部份患者客观检查阳性率低 ,临床上易漏诊和误诊。因此有必要对AHCM的临床特征如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误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现将收治的 12例AHCM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12例AHCM ,男性 9例 ,女性 2例 ,年龄 2 2~ 6 7岁 ,平均 (4 6 2± 6 8)岁。临床表现 :胸闷 9例、典型胸痛 6例、心悸 8例、气短 7例、乏力 4例。体征 :心尖部吹风样收缩期杂音Ⅱ /Ⅵ级 2例。 2例有…  相似文献   

14.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它与经典的肥厚型心肌病不同,肥厚的心肌主要位于前侧壁心尖处,由于心尖部的心肌肥厚,左心室舒张功能不良,顺应性减退,左室充盈受阻,舒张末压增高等,常可导致一系列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出现不典型的胸痛或心绞痛样发作,加之心电图的改变,极易误诊为冠心病,故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现将我院最近收治的2例误诊冠心病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对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HCM的35例患者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室间隔肥厚、游离壁肥厚、心尖部肥厚以及弥漫性肥厚4类分型的心电图做比较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有33例(94.3%)出现不同程度ST-T改变,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68.6%)T波倒置振幅超过0.5mV,T波倒置在心尖肥厚组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间隔肥厚组(P<0.05),共有12例出现Q波异常,其中室间隔肥厚型10例居最多。结论 HCM患者的心电图具备一定特异性,其发生改变的时间会早于超声心电图,因此可为HCM的早期诊断提供必要的线索依据,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aiomyopathy简称AHC)是一种以心尖部心肌肥厚为主的肥厚型心肌病(简称HC)亚型。70年代末期,日本学者首先报告了本病,并予以命名。其典型特征为:心电图心前区导联出现巨大倒置T波(深度≥1.0mv)和QRS波高龟压;二维超声心动图长轴切面和左室造影右前斜位在舒张末均显示左室腔呈典型扑克牌的“黑桃样”构型,并伴有心尖部心肌肥厚。由于本病起病隐袭,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有时甚至缺如,且部分病人可无上述典型改变,故常易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7.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极易形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造成多种不利影响, 也是青少年及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 及时干预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射频消融一直广泛应用于各类心律失常的治疗, 但在HOCM中仍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对行射频消融治疗HOCM患者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左室特别是室中隔显著肥厚而引起左室流出道梗阻的心肌病。临床上所谓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肌性主动脉瓣下狭窄等均为本病之同义语。病因:尚不明。约1/3的病人有家族史,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之特征。在有家族史之病人中男性发病率与女性相仿。另外有人认为与  相似文献   

19.
丁少娟  聂文丽 《中国校医》2001,15(6):441-442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 (HCM)的一种特殊类型。美国的Louie等[1 ] 报道 ,AHCM约占HCM的 2 0 % ,发病以男性多见。因其局限于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心肌肥厚 ,常无左室流出道梗阻。临床症状常不典型 ,心电图有ST -T改变 ,较易误诊为冠心病。本文对 30例AHCM患者的临床表现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放射性核素心肌断层显像 ,左室造影的特点及硫氮卓酮疗效作一分析。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以 1992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间来我院住院的AHCM患者为观察对象。按住院先后顺序选择 30例 ,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心电图(ECG)特征性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35例AHCM患者的ECG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5例超声心动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尖部肥厚伴心尖部心腔狭小;ECG均有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3~V6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0.2~0.3mV或以上,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并常伴左胸导联ST段压低0.05~0.40 mV,V3-V5导联R波振幅增高,均无异常Q波.结论 ECG特征性改变是AHCM的主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