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临床上将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对于SAA的治疗采用骨髓移植和ATG/ALG治疗,其疗效较佳,但二者费用较高,难以推广。笔者在基层医院治疗SAA采用环孢素A、康力龙加中药治疗SAA20例,与单纯应用环孢素A、康力龙治疗SAA20例,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主要分为重型(severe AA,SAA)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A,NSAA)两类。AA属于中医“髓劳”范畴,SAA和NSAA分别归属于“急髓劳”和“慢髓劳”。SAA和输血依赖性NSAA(TD-NSAA)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结合近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进展和治疗体会,提出SAA多处于以“细胞因子风暴”为典型特征的“异常免疫”阶段,此阶段以异常免疫为主要矛盾,以骨髓衰竭为次要矛盾,应以免疫抑制剂+中药补肾活血解毒为主治疗,TD-NSAA所处阶段多以骨髓衰竭为主要矛盾,治疗应以补肾健脾中药+雄激素为主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连续治疗6个月无效的TD-NSAA应根据SAA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其可以分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AA)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 ,现就 1例SAA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讨论如下。1 病历介绍患者 ,男 ,2 1岁 ,2 0 0 2年 7月 2 2日因不明原因出现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收入院。查体 :神志清 ,精神较好 ,呼吸平稳 ,全身皮肤有散在出血点及瘀斑 ,T 37.5℃ ,P 86次 /min ,R 2 0次 /min ,BP 15 / 9kPa。血常规 :WBC 2 .0× 10 9L-1,H…  相似文献   

4.
李海霞  陈楠楠 《新中医》2015,47(6):315-317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组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感染[1]。可分为急性AA(Severe AA,SAA)和慢性AA(Chronic AA,CAA),SAA发病急,年发病率为0.14/10万人口,CAA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年发病率为0.6/10万人口[2]。目前中医中药在治疗AA领域显  相似文献   

5.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为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急剧衰竭致全血细胞极度减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诊断1 a后自然病死率高达80%~90%,多数死于严重感染或出血.随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环孢菌素A(CSA)的联用,配合造血因子治疗及隔离病房的应用,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缓解率逐步增高,有效率达100%[1].现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重型再障(SAA)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急剧衰竭致全血细胞极度减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出现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SAA预后凶险,确诊1年内自然病死率高达80%~90%。密切观察SAA患者的症状,加强护理,对其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闫爱兰 《河南中医》2007,27(10):59-59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以下简称"再障")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全,呈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重型再障(SAA)属中医学"急劳"、"发热"、"血证"等范畴,治疗上多采用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8.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由于免疫机能异常介导的骨髓造血干/祖蛋白质缺陷所导致的外周血全血细胞降低的临床综合征[1],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三大主要临床表现。AA根据病情的急缓、发热、贫血、出血的程度又可分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慢性再障又称非重型再障,患病比例占AA的80%以上[2],且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症状易反复,病程相对较长,难以痊愈,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复方蟾黄冲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异常增生性疾病 ,因其病理机制不清而治疗效果差。 1994年 3月~ 1999年 12月 ,我院用复方蟾黄冲剂治疗MDS 2 4例 ,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诊断标准 以国际FAB分型标准(1) 。难治性贫血 (RA) ,血象 :贫血偶有的患者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而无贫血 ;网织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及粒细胞有病态造血现象 ,原始细胞无或 <1%。骨髓像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红系增生并有病态造血现象 ,很少见粒系及巨核系病态造血现象 ,原始细胞 <5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 (…  相似文献   

10.
韦润红 《中医研究》2006,19(2):32-3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滋髓生血丹联合环孢霉素A(CSA)治疗SAA 26例(治疗组),并与同期采用CSA常规方案治疗SAA 15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9%和45.0%(P<0.05);而且血象、骨髓象恢复快,出血和感染率明显降低,分别为26.5%、39.9%和69.8%、75.9%,未出现不能耐受的毒副作用。结论:滋髓生血丹联合环孢霉素A(CSA)是治疗SAA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一般认为由于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的病变,或由于免疫作用异常。分型上,国内为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Ⅰ型,SAA—Ⅰ),慢性再障(病程中若病情恶化与急性相同,称重型再障-Ⅱ,SAA—Ⅱ)。对于重型再障(SAA),  相似文献   

12.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aplasticanimin,SAA)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感染、出血所致的病死率高。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结果表明,异常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是SAA最常见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ontherapy,IST)已成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imin,AA)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nte.nsiveimmunosuppressiontherapy,HST)的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SAA的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CSS)是造血干细胞受到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贫血疾病.临床以贫血、感染和出血为主要症状.在1998年~2005年间,笔者对CSS患者给予雄性激素康力龙配合中药再障片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治疗及辨证施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多种发病机制导致的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严重损伤,而出现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等。本病发病率高,且无特效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组异质性疾病,部分患者的病情较重,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aplastic anemia,SAA),具有以下特点:骨髓活检中的细胞成分少于25%,并且具有以下3项中的2项:中性粒细胞少于0.5×109L-1,血小板少于20×109L-1,网织红细胞的绝对数少于20×109L-1,当中性粒细胞少于0.2×109L-1时称为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ery severe aplastic anemia,VSAA)。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A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的长期缓解率仅为50%,最近的报道为60%~90%[1],日本报道部分HLA完全相合的同胞供者移植的存活率达97%[2]…  相似文献   

16.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lronic aplastic anemia,CAA)是一组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免疫功能异常、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虽然近年来现代医学对CAA的临床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不良反应大、医疗费用过高。我院应用经临床20余年筛选、优化组方制成的复方中药制剂参芪再障颗粒治疗CAA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常见的造血系统疾病,特别是重型再障(SAA)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目前,治疗再障的主要方法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疗法。近年来,免疫抑制治疗得到了充分肯定,并取得显著疗效。本文意在综述免疫抑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 ,AA)是一种常见的骨髓功能障碍性疾病 ,症状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特征 ,临床根据发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再障 (AAA)和慢性再障 (CAA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 ,藏精 ,“精血同源” ,再障的发生与肾虚有关。临床常按症状不同 ,将再障分为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两虚三型。1 再障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依据的研究1.1 现代医学研究再障的发生目前较公认的有造血干细胞异常、骨髓微环境障碍和免疫异常三种发病机制。从发生、发育学的角度看 ,免疫与造血系统关系密切 ,免疫活性细胞来源于多功能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症。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通常将该病分为重型再障和非重型再障。临床上对非重型再障的治疗效果尚可,但对重型再障的治疗较为棘手,其重型再障之贫血、出血两大症状在现有条件下,  相似文献   

20.
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与骨髓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以下简称再障)是一组以造血干/祖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骨髓衰竭)。先天性或遗传性骨髓衰竭的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获得不少新进展。本文主要讨论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我国再障的年发病率为74/105,高于欧美国家,其中急性再障(AAA)的发病率为14/105,慢性再障(CAA)的发病率为60/105。再障的发病机制有造血干/祖细胞减少或缺陷、造血微环境缺陷和免疫异常。目前再障的临床治疗,国外主要用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球蛋白(ATG)或/和环胞菌素A(CsA)及骨髓移植,雄激素已极少应用,仅作为“补救”或“替代”治疗措施;国内主要是免疫抑制剂、雄激素和补脾肾中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