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联合基础麻醉下儿童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上肢手术的患儿56例,术前行基础麻醉,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阻滞效果,术中氯胺酮追加量.结果 56例小儿臂丛醉,2例阻滞无效,改为全身麻醉,6例加用少量氯胺酮,其余均为一次注药成功,麻醉有效比率为99.6%.结论 在小儿上肢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联合基础麻醉,不需要患儿配合,是一种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可行性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小儿手术及麻醉诱导前难以合作,常需基础麻醉使其入睡,从而降低全麻药、局麻药的用量,为输液穿刺和麻醉手术的实施创造条件,提高手术安全性。氯胺酮用于小儿术前基础麻醉有一定的特殊性,现将2 0 0 0年1月~2 0 0 2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小儿实施氯胺酮基础麻醉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2 5例,女7例,年龄1~12岁。其中普外科手术2 0例,烧伤科手术8例,骨科手术4例。1 2 麻醉方法 术前均严格禁食6~8h ,禁水4~6h ,基础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 0 2mg/kg、苯巴比妥钠5mg/kg ;入手术室前肌肉注射氯胺酮7~8mg/k…  相似文献   

3.
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由于基层医院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单一使用氯胺酮或持续硬膜外麻醉,其用药剂量较大,安全性相对较差。术中患儿极度不合作,术后并发症及护理费用增加,造成手术不能正常开展。本文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持续硬膜外麻醉,以探讨一种更为安全、更适用于基层医院的方法,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小儿腹股沟斜疝16例、急性阑尾炎手术4例,最大年龄10岁,最小年龄5岁。平均年龄7岁。1.2麻醉方法术前30分钟患儿均肌注苯巴比妥钠2mg/kg、阿托品0.02mg/kg,入室后于臀肌注氯胺酮4-5mg/kg,待建立静…  相似文献   

4.
硬膜外麻醉复合基础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基础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选择6个月~10岁ASAI-II级腹腔镜下行阑尾切除术,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等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硬膜外麻醉复合基础麻醉组,B组25例,常规全麻插管组,术中连续监测HR、MAP、SPO2、PETCO2。结果两组患儿术中镇痛、镇静满意,肌松良好,气腹时HR、MAP、PETCO2均增快(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放气后逐渐恢复至气腹前水平。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SPO2均大于98%,A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基础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效果确切,苏醒快,在设备完善条件下可行。  相似文献   

5.
张凯 《当代医学》2014,(2):127-127
目的探讨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麻醉在小儿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泰兴市中医院收治的54例腹部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采取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麻醉,观察麻醉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54例腹部手术患儿的麻醉阻滞时间为(23.5±4.8)min,术后苏醒时间为(20.8±7.4)min,术中患儿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均稳定,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81%,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结论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麻醉是一种理想的小儿腹部手术麻醉方式,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肌注基础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60例病人分成咪唑定复合氯胺酮(K+M)组和单纯氯胺酮基础麻醉(K)组,记录各组基础的麻醉的显效时间,开放静脉及骶管阻滞时Funk评分,MAP、HR的变化情况。结果K+M组在起效时间、静脉及骶管穿刺时Funk评分与K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在骶管穿刺时K+M组HR、MAP的波动少于K组(P均<0.01)。结论K+M合剂基础麻醉在镇静、镇痛以及保持循环的稳定性上优于K组。  相似文献   

7.
石元魁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303-2304
臂丛阻滞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阻滞麻醉之一,在临床上,特别在婴幼儿、老年患者麻醉中,良好的神经阻滞麻醉,既安全、又经济,且符合低碳节能的社会潮流。但臂丛阻滞存在操作难以规范,临床操作时没有明显的成功指征可以遵循,所以穿刺失败率往往比较高,直接影响实施。近年来神经刺激器的临床应用,虽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但其操作复杂,  相似文献   

8.
口服氯胺酮在小儿基础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为了观察小儿口服氯胺酮基础麻醉的效果及其对呼吸、心率、SPao。及意识变化的影响。选择25例营养发育良好,年龄10月一5岁,体重8-20kg,的小儿为观察对象,手术病例为斜颈、肤癌、斜迹、隐睾等。方法:术前常现禁食;术前肌往阿托品0.02mglkg,安定0.Zing/kg。在  相似文献   

9.
农村小儿外科手术时麻醉的选择,的确是个问题,如果未能选用效果满意而又安全的麻醉方法,使小儿在手术期间处在良好平稳的麻醉状态下,则将给手术的成功造成不利和困难。我们这次在农村巡回医疗中曾给22例小儿用硫喷妥纳基础麻醉,合并应用普鲁卡因局麻下做了不同性质的手术。麻醉效果满意,手术进行顺利。(一)22例中包括创伤缝合5例,深部脓肿7例,急性腹膜炎1例,鞘膜积液3例,腹股沟疝2例,单纯性骨折整复4例。  相似文献   

10.
麻醉监控镇静术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醉监控镇静术(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是由麻醉科医师施行的通过药物及非药物的方法对意识较低水平的抑制,并维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和对物理刺激及语言指令有适度反应的能力。同时对中枢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进行监测以确保安全。其概念由美国麻醉医师学分(ASA)提出。  相似文献   

11.
麻醉监控镇静术(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是由麻醉科医师施行的通过药物及非药物的方法对意识较低水平的抑制,并维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和对物理刺激及语言指令有适度反应的能力。同时对中枢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进行监测以确保安全。其概念由美国麻醉医师学分(ASA)提出。麻醉监控镇静术是介于局麻和全麻之间的一个新领域,填补局麻和全麻均难以达到的空间。该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在镇静给药、质量控制、安全保障、镇静镇痛之间最适平衡点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在欧美发达国家,自80  相似文献   

12.
小儿对手术麻醉具有恐惧心理,加之不能耐受轻微的疼痛,哭闹、不合作是绝大多数小儿的特点,所以小儿基础麻醉是小儿手术必需的麻醉程序.但是,基础麻醉后的安全度有多大,我们以观察小儿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来做一评价.1资料与方法本组80例,其中男51例,女2...  相似文献   

13.
郭曲练  程智刚  王云姣 《当代医师》2014,(12):1585-1589
1540年Valerings合成乙醚,早在1818年Faraday就发现了乙醚的麻醉作用,但直到1842年3月30日美国亚特兰大威廉森·朗(Crawford Williamson Long)医师才采用乙醚麻醉切除患者颈部肿物.乙醚麻醉的成功标志着现代麻醉的开始,为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170余年的发展,麻醉科的工作范畴从临床麻醉扩展到危重患者救治和疼痛诊疗.麻醉学科的内涵也从探索有效的麻醉方法解决外科病例的疼痛,发展到保障患者安全和促进患者康复.当前麻醉科学研究需要从麻醉临床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围术期医学和疼痛医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小儿骶管麻醉由于其操作简单,易掌握,止痛、肌松效果确切,局麻药用量小,对患儿的生理干扰少,便于临床应用等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小儿不合作的特点,我院自2002年以来采用基础麻醉结合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1~5岁)腹部及会阴部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儿102例,年龄1~5岁,男70例,女32例,ASAⅠ~Ⅱ级。其中阑尾炎27例,斜疝38例,膀胱结石3例,隐睾15例,鞘膜积液19例。无心肺疾病,各项检查无异常。2麻醉方法术前半小时常规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苯巴比妥钠1~2mg/kg。在病室内肌注氯胺酮4~6mg/kg基础麻醉后抱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马西尼对小儿基础麻醉复合椎管内麻醉术后催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行基础麻醉复合椎管内麻醉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双盲对照法观察,观察拮抗前后镇静状态,对呼吸循环影响及药物副作用。结果:使用氟马西尼组与未使用组相比,清醒质量明显增高。氟马西尼催醒组在拮抗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儿基础麻醉复合椎管内麻醉病人术后早期静注氟马西尼0.01mg/kg可以迅速安全的催醒,且对呼吸循环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基础加硬膜外麻醉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效果观察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医院(272121)张兆君,王少远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庞维新我院通过应用基础氟芬合剂+新型利布合剂行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单纯利多卡因比较,具有镇静,止痛好.牵拉反应轻,阻滞平面广,...  相似文献   

17.
18.
氯胺酮(KTM)应用于临床麻醉已有30余年,因其单用时可引起不可忽视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人们曾用KTM与许多药物合用,以减少其副作用,但并未完全消除所有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我院自1994年7月始,应用KTM胃复安合剂作基础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994年7月~1995年11月,共116(男78,女38)例患儿接受KTM胃复安基础麻醉,其中门急诊46例,住院患者70例,年龄5月~13岁,体重5~35kg,均接受头部、颈部、肠道、会阴及四肢等中小手术,术前禁饮食4~6h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东莨菪碱在不使用呼吸机家猪基础麻醉中对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 与结果 48头家猪分为东莨菪碱组和山莨菪碱(654-Ⅱ)组,基础麻醉后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532.08±105.67 ms与394.17±59.78 ms, 157.00±18.26 mmHg与178.63±20.73 mmHg, 118.63±16.51 mmHg与128.21±17.00 mmHg,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东莨菪碱作为家猪的基础麻醉用药,对心率血压的影响较654-Ⅱ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针三分”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观察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6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I组,,n=30),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后,应用“二针三分”法行腋路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比卡因0.5ml/kg;单纯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II组,n=30),术中氯胺酮1~2mg/kg、咪唑安定0.5~1mg间断静注。结果术中I组循环、呼吸功能较II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II组少(P〈0.05);J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II组(P〈0.01);术后I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II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明显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麻醉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