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科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87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依帕司他组(44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依帕司他组增加依帕司他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病变改善情况,并监测氧化应激指标变化及用药安全性。结果依帕司他组治疗后TSS评分(3.83±1.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98±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帕司他组治疗后正中神经感觉与运动传导速度、腓总神经感觉与运动传导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可进一步提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传导,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α-硫辛酸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将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甲钴胺治疗,研究组联合甲钴胺与α-硫辛酸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TSS评分、TCSS评分、血糖指标与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α-硫辛酸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型糖尿病患者97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依帕司他组(n=33)、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组(n=30)和甲钴胺组(n=34)。甲钴胺片0.5 mg/次,依帕司他片50 mg/次,2种药物均口服,3次/d。治疗周期3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cy和TCSS水平。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LSD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FBG、2hPBG、HbA1c水平相比治疗前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Hcy和TCS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相比治疗前Hcy水平[(11.39±1.39)vs(13.40±2.26)μmol/L;(11.27±2.46)vs(13.51±2.32)μmol/L;(10.13±1.84)vs(14.91±6.78)μmol/L]下降,依帕司他组和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组治疗后相比治疗前TCSS评分[(7.64±1.87)vs(8.30±2.59);(5.83±1.88)vs(9.13±2.9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组治疗后相比依帕司他组和甲钴胺组Hcy[(10.13±1.84)vs(11.39±1.39),(11.27±2.46)μmol/L]和TCSS评分[(5.83±1.88)vs(7.64±1.87),(8.59±2.22)]水平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缓解糖尿病患者DPN效果明显,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150例于该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且平均地分为甲、乙、丙三组,50例/组。甲组患者使用甲钴胺治疗,乙组患者使用依帕司他治疗,丙组患者使用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观察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明显优于只使用甲钴胺或依帕司他治疗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症状,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加用α-硫辛酸后对神经症状及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DPN患者45例,分为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A)组17例及单药甲钴胺(B)组2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症状评分(NSS)、神经缺陷评分(NDS)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组NSS得分下降[(4.88±0.94)vs(4.06±0.91)分,P0.05],过氧化氢酶(CAT)上升[(33.50±3.60)vs(37.07±6.47)U/L,P0.05],丙二醛(MDA)下降[(3.16±0.51)vs(2.77±0.27)mmol/L,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上升[(82.93±9.55)vs(88.78±13.16)ng/L,P0.05],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下降[(115.00±23.20)vs(102.25±13.20)ng/L,P0.05]。B组仅CAT上升[(34.16±6.47)vs(37.12±5.99)U/L,P0.05],SOD、MDA、GSH和GSSG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药甲钴胺相比,加用α-硫辛酸可更显著改善DPN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更好地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处方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51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血糖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 h PG[(8.04±1.16)mmol/L]、FPG[(6.24±1.24)mmol/L]、HbA1c[(6.01±1.41)%]均较对照组低[(9.57±1.29)mmol/L、(7.74±1.19)mmol/L、(7.23±1.37)%],且治疗后IL-6[(55.54±10.51)ng/L]、IL-8[(5.02±0.64)ng/L]、TNF-α[(1.24±0.18)ng/L]低于对照组[(63.47±10.49)、(6.37±0.58)、(1.47±0.2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能有调节患者血糖水平,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1月该院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观察组采用加巴喷丁联合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比较两组在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加巴喷丁联合依帕司他、甲钴胺的治疗方法用于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能有效提高疗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甲钴胺、依帕司他、马来酸桂哌齐特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病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2月,对该医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开展项目研究,采用奇偶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纳入64例。其中对照组运用维生素B12治疗,研究组运用甲钴胺、依帕司他与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疼痛评分、临床疗效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疼痛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显著44例、基本好转18例、完全无效2例,总有效62例,对照组疗效显著32例、基本好转12例、完全无效10例,总有效54例,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62例(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4例(84.37%),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5 1,P=0.015 20.05)。结论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开展甲钴胺、依帕司他与马来酸桂哌齐特三药联合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可全面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缓解其临床疼痛情况,整体治疗效果较高,可广泛推广实施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甲钴胺、前列地尔、依帕司他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按就诊编号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前列地尔药物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甲钴胺、前列地尔、依帕司他药物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2.5%)和对照组(75.0%)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治疗组患者感觉、运动等神经传导速度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甲钴胺、前列地尔、依帕司他联合治疗,安全性高,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选取我院收治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饮食控制及血糖控制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研究组加味柴胡疏肝散。结果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41.36±3.59)显著低于对照组(52.19±4.07)(P0.05);治疗后研究组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5.56%(χ~2=5.414,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且P0.05。另外,观察组的神经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方法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依帕司他组和甲钴胺组各4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有效控制血糖,分别给予依帕司他及甲钴胺口服共12 w,在0、4、8、12 w时随访,观察药物的疗效,在治疗的各个时间点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变,包括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24 h尿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 G)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依帕司他组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MDA、8-Ohd G下降,SOD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钴胺组相比,依帕司他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率高于甲钴胺组(P0.05);依帕司他组MDA、8-Ohd G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SOD显著升高,与甲钴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有效缓解(DPN)的临床症状与甲钴胺相比疗效更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和降低氧化应激对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方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选该院100例2017年1月—2018年6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实施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则实施甲钴胺加上α-硫辛酸治疗。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疗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失时间、血流速度正常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情况、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MNSI、MDN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失时间、血流速度正常的时间、血糖情况、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MNSI、MDNS评分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加上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评价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该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依帕司他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甲钴胺治疗)与实验组(42例:依帕司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各项数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显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9.5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依帕司他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钴胺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3月该院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依帕司他50 mg口服及甲钴胺500μg口服,均3次/d,对照组仅予以甲钴胺500μg口服3次/d,疗程共3月,比较两组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能更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6.
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B组)46例给以帕司他胶囊50mg每日3次,每次1粒,对照组(A组)44例给以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依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均用肌电图检测四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进行疗效的比较。结果甲钴胺治疗组及依帕司他治疗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均有明显效果,但以依帕司他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依帕司他治胶囊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优于甲钴胺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析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该院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给予甲钴胺和依帕司他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采用甲钴胺和依帕司他联合使用,能有效加强患者代谢循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副反应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钴胺、依帕司他、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2012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1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为4组,每组各29例。对照1组以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进行治疗;对照2组以甲钴胺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进行治疗;对照3组以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进行治疗;实验组以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进行治疗。观察4组患者治疗后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变化评估疗效。统计各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显效率58.6%(17/29),治疗总有效率96.6%(28/29),显著高于对照1、2、3组治疗显效率(37.9%、31.0%、31.0%)和治疗总有效率(82.7%、82.7%、79.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下肢神经传导功能,疗效优于上述任意两种药物的联合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钴胺与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接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抽选出2015年1月—2018年1月的70例患者进行实验,采用排序单双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序号为单数的35例患者)和实验组(序号为双数的35例患者)。在运用常规血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的甲钴胺用药干预,实验组患者采取甲钴胺与硫辛酸联合用药干预。对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状况以及神经病变TSS评分来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该次研究成果显示,在治疗前,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状况和神经病变TSS评分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病变TSS评分比较,实验组(5.29±1.36)分改善优于对照组(7.27±1.34)分(P0.05)。结论以甲钴胺与硫辛酸联合用药的方式来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高龄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治疗的1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依帕司他及甲钴胺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96.43%,与对照组76.79%相比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传导速度指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快,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CSS评分指标上,观察组治疗后TC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过程中,给予依帕司他及甲钴胺联合治疗的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