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主要是探讨腰骶筋膜炎性腰痛的治疗方法。方法;以拔火罐的手段和针灸浅刺足太阳膀胱经局部穴位治疗。结果;810例治愈,10例明显好转,治愈率98%。腰背筋膜炎性腰痛是针灸科最常见的疾病,有的患者是家属搀扶来就诊,行动非常困难,转侧不能,腰背僵硬或举起上臂困难;查舌苔薄白,若诊断正确,拔罐和针灸治疗,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有关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对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穴位处方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5.0、Climentine 12.0、Python对针灸处方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0篇,涉及针灸处方80条,穴位95个,常用穴位是:肾俞、委中、大肠俞、阿是穴、腰阳关、腰夹脊等。频率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主要集中在腰背部及下肢部;常用的特定穴为五输穴、背俞穴、交会穴等;关联性分析表明肾俞、大肠俞配伍在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中具有重要地位。结论: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遵循以循经取穴为主,辨证取穴为辅这一原则,同时亦运用特定穴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膀胱经穴位至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注射医用臭氧水治疗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收治的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直刺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注射医用臭氧水治疗;治疗组采用经膀胱经穴位至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注射医用臭氧水治疗。两组均1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优22例,良1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7.5%;对照组优15例,良12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为67.5%。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A评分、JOA评分、FFD方面对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穴位注射医用臭氧水治疗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正腰痛病是中医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腰的一侧或者两侧、或脊椎正中不同程度的疼痛,多数患者腰部功能出现障碍,部分患者下肢伴有疼痛、无力以及麻木等。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成年人群中60%-80%的人发生过腰痛病。其中肝肾亏虚型腰痛病病程长,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穴位埋线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现将肝肾亏虚腰痛病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治疗,同时设单纯针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临床观察对照,取  相似文献   

5.
推拿治疗功能性腰痛810例李志军江苏泗洪县青阳镇阮庄卫生所针灸室223900功能性腰痛又称腰肌劳损、腰肌筋膜炎、腰肌纤维织炎、姿势不良性腰痛等。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大多数无明显外伤史,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疼痛,天气变化或劳累后加重,腰部活动一般正常或接近正...  相似文献   

6.
治疗方法 取腰部阿是穴,双侧委中穴。患者俯卧位,皮肤针轻叩压痛部至微出血,加拔火罐;双侧委中穴重叩出血,速拔火罐。留罐时间10~15分钟,起罐后以阿是穴为中心TDP照射腰周围皮肤15分钟,每天1次。治疗结果 57例中,治愈4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按 本病因负重闪挫或跌仆撞击致经络受损,络脉阻塞不通而发生疼痛。本法以压痛部刺络拔罐,是循“盛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又加TDP照射,起到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改善局部血供的作用。又腰为肾之府,膀胱经挟脊络肾,循腰府。重叩膀胱经下合穴委中放血拔罐,可疏泄腰府足太阳之经气,加强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临床选穴用经组方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2009—2019年)中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文献,通过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辨证辨经特点、治疗处方用穴规律、治疗方式特点等。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得知针灸治疗本病:1)针灸处方中常用穴位是三阴交(8.9%)、中极(8.9%)、关元(8.9%)、足三里(7.0%)、气海(5.8%);治疗本病常以辨病为主,所辨经脉涉及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位分布主要以腰骶部、下腹部为主;特定穴属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募穴(18.3%),五输穴(15.1%)、背俞穴(10.1%);治疗手段常用针刺治疗。结论: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以辨病取穴为主要基础,主要涉及膀胱经、与任脉、足太阴脾经密切相关;采取近部选穴加远部选穴方法,以调节各脏腑功能,使小便得以自通。  相似文献   

8.
曾报道刺激委中治疗腰背部疼痛观察肾俞的反应性。本次研究刺激足太阳膀胱经更远端的穴位承山、飞扬、昆仑在肾俞的反应性。 方法:以轻、中度腰痛或腰背部不适为主诉的24例成年患者(男12例,女12例,平均年龄31.2岁)为对象。肾俞应答性的变化参考“强度-时间曲  相似文献   

9.
针刺与穴位注射治疗腰腿痛临床观察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430022)李唯,薛远志腰腿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针灸临床多以电针、穴位注射腰腿部穴位及膀胱经穴来治疗本病,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采用针刺命门、腰阳关穴并配合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腰腿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整理分析腰痹病的穴位敏化现象与规律,为临床治疗腰痹病提供可靠证据和思路。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腰痹病穴位敏化现象相关的古代及现代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方法整理腰痹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分析腰痹病的穴位敏化规律。结果共纳入腰痹病穴位敏化现象文献81篇,其中热敏33篇,痛敏8篇,化学敏23篇,光敏2篇,1篇文献同时涉及力敏和热敏,2篇文献同时涉及形敏和痛敏,12篇文献同时涉及热敏和痛敏。涉及敏化腧穴57个,常见敏化穴位为委中、阳陵泉、环跳、大肠俞;其中,委中与阳陵泉常同时出现敏化;常见敏化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督脉;敏化的特定穴涉及五输穴、下合穴、背俞穴等;敏化部位多集中于在腰背及下肢部。结论腰痹病穴位敏化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敏化穴位多出现在腰背及下肢部;经络分布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  相似文献   

11.
朱惠玲 《陕西中医》2009,30(6):722-722
目的:观察针罐结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针刺人中、后溪穴、双侧手背腰痛点等穴,用梅花针作局部叩刺,之后在叩刺部位拔火罐。结果:总有效率约98.1%。提示:本方法具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功效,能通调督脉与膀胱经经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随机对照试验的诊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文数据库中针灸治疗SUI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总结分析针灸治疗SUI的辨证特点、取穴规律、针灸方法、疗效观察、随访及安全性评价等。结果:纳入15篇文献中,针灸治疗SUI的常用干预措施以电针疗法最多(10/15,66.7%);选穴常以辨病选穴为主(14/15,93.3%),常用穴位为三阴交(8/60,13.3%)、会阳(8/60,13.3%)等;治疗频次多在每日1次、疗程随不同干预措施具有差异性,但多在8~60次,以18~60次为主,疗程较长。结论:针灸治疗SUI主要采取辨病取穴为主;取穴主要采用腰骶部膀胱经及小腹任脉腧穴为主,常用穴位为会阳、中髎、关元、中极等;针灸干预措施以电针为主,治疗频率多为每日1次,疗程在8~60次,以18~60次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关联规则挖掘《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两书腰痛的症穴知识结构,为针灸古医籍进行以病种为关联发现症穴配伍提供科学的方法学参考,同时探讨关联规则在针灸古医籍整理中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方法:筛选和规范《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腰痛"的症穴条文,建立病症穴事务数据库,在Weka3.9.0平台采用Apriori算法对有关"腰痛"的条文进行"病—症""症—穴"的二维关联分析。结果:两书共有153条提及腰痛症状及针灸治疗的条文,腰痛伴随症状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脊痛31.68%、形寒肢冷25.74%;使用腧穴的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委中17.60%、肾俞9.60%、昆仑6.40%;腰痛症穴配伍中位于前三的依次为腰痛伴脊痛取委中,腰痛伴形寒肢冷取肾俞,腰痛目眩取昆仑;腧穴配伍方面,委中-肾俞最高,支持度为30.40%。结论:腰痛的伴随症状多有脊痛、形寒肢冷等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经脉病症;取穴多为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腧穴以及特定穴;针灸古医籍在治疗腰痛中症状分明、穴位精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数据挖掘为基础,分析针灸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疼痛的选穴规律。方法:以建库至2022年3月为时间段,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关于肛周脓肿术后针灸的治疗处方。以“肛周脓肿”“术后疼痛”“针灸”“穴位”为主题词进行检索。通过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4等软件检索、分析文献中穴位出现的频率以及穴位所属经络。结果:对针灸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疼痛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归纳,共收录90篇文献,筛选出腧穴处方62个,涉及穴位60个,频次≥7的穴位有10个,分别是承山穴、长强穴、三阴交穴、次髎穴、足三里穴、关元穴、中极穴、二白穴、合谷穴、气海穴,所属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结论:针灸治疗肛周脓肿术后疼痛以近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同时重视特定穴的运用,穴位多属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和督脉,主要集中在下肢部和腰骶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部穴位结合腰部穴位温针灸与常规颈部穴位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差异。方法:将81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和B组(40例),其中脱失失访病例2例,最后A组40例、B组39例完成试验。A组采用常规颈部穴位结合腰部穴温针灸治疗,颈部穴取风池、天柱、颈百劳、完骨、天牖、阿是穴(包括压痛点或触诊有硬结或条索状物处),腰部取大肠俞、气海俞、腰5夹脊穴,于风池、天柱、大肠俞行温针灸;B组采用常规颈部穴位温针灸治疗,取穴同A组中的颈部取穴。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于治疗前、治疗1周时、治疗2周结束时、治疗结束1个月随访时记录各个时间点的颈痛量表(NPQ)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颈部症状积分,并评定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各个观察时点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随访时颈痛NPQ评分、颈椎ROM评分、颈部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优于B组。A组治疗2周结束时总有效率为92.5%(37/40),B组为87.2%(34/39,P0.05);随访时A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优于B组的64.1%(25/39,P0.05)。结论:"颈腰同治"温针灸及常规穴位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都有一定的近期疗效;"颈腰同治"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在远期疗效上优于常规颈部穴位温针灸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整理分析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腰痛的腧穴,归纳总结主治腰痛的"同功穴"及其规律谱,为腧穴配伍及针灸选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网络检索和人工检索两种途径,检索27部教材中主治腰痛的腧穴,分析腰痛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并对相应腧穴出现的频次、所属经脉、部位,进行统计并总结其规律。将规律谱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0233-2013》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腰痛的腧穴共有105个,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为主,部位以背腰部、下肢为主。将频次在20~27次的腧穴定为一级谱,共有40个穴位;出现频次为3~19次的腧穴定为二级谱,共有31个穴位;出现频次为1~2次的腧穴定为三级谱,共有34个穴位。其中一级谱中的40个"同功穴"全部存在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一致率为100%。同时,一级谱中的腧穴与临床研究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方剑乔教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方教授治疗的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230诊次的针灸处方资料,采用数据挖掘软件对处方中的腧穴进行统计、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分析出有关各个腧穴的使用频次、分布、归经及不同腧穴间的关联情况、聚类情况,频次分析结果显示共涉及28个穴位,出现总频次1569次,其中选用频率较高的腧穴依次为腰夹脊、大肠俞、肾俞、昆仑、秩边、环中;主穴主要分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经外奇穴和足少阳胆经;相关性最高的为肾俞-昆仑-腰夹脊-大肠俞;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其中以肾俞、昆仑、腰夹脊、大肠俞为重点穴,循经辨证取穴。结论:数据挖据分析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方教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穴规律——多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腧穴和腰背部腧穴;针灸处方以肾俞、昆仑、腰夹脊、大肠俞为主穴。  相似文献   

18.
田伟  杨楠  杨涛 《河南中医》2015,35(1):158-159
目的:探讨临床针灸治疗哮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和VIP数据库,检索词为"哮喘"分别与"针灸""针刺""艾灸""电针""腹针""眼针""三棱针""芒针""皮肤针""皮内针""耳穴或耳针""头针""腕踝针""浮针""火针""敷贴""埋线""腧穴注射或水针""磁疗""拔罐""刮痧"等针灸方法进行组合检索。结果:针灸治疗哮喘应用频次最多的为膀胱经穴位,以五脏俞穴为主,其中肺俞、肾俞、脾俞应用频次较多。结论: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哮喘所选取的穴位以肺俞、定喘、大椎最为常见,经络主要集中在膀胱经、任脉和经外奇穴上。  相似文献   

19.
针刺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笔者近年来 ,根据西医诊断学标准进行分型而相应采用不同穴位治疗腰突症 40例 ,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 40例 ,腰4~ 5椎间盘突出 ,伴有一侧或双侧神经根压迫表现者属 型 ,2 2例 ;腰5~骶1椎间盘突出 ,伴有一侧或双侧神经根压迫表现者属 型 ,1 2例 ;腰椎间盘髓核突出 ,包括中央型和纵向型 ,无神经根压迫表现者属 型 ,6例。病程最短 8d,最长 1 2年。治疗方法1 .取穴根据患者疼痛部位 ,多取足太阳经穴为主 ,兼取足少阳经穴为辅。其中 型取大肠俞、环跳、阳陵泉 …  相似文献   

20.
<正>秩边穴位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骶管裂孔旁开三寸。是膀胱经正当背部最下边。故名:"秩边"。《甲乙经·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少腹控睾第八》曰:"腰痛骶寒,俯仰急难,阴下重(指阴器疼痛下坠)不得小便,秩边穴主之"。因此在临床上多应用于治疗腰及下肢、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具有壮腰补肾、益肾固精、疏通经络、赔补元气的功效。临床上的病种主要涉及腰骶痛、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坐骨神经痛、阳痿、痛经、痔疮、前列腺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