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清肝利胆口服液中栀子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B,C的含量,为清肝利胆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una C18色谱柱(4. 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 4%磷酸溶液,梯度洗脱(0~10 min,8%~12%A; 10~30 min,12%A; 30~60 min,12%~35%A),流速1. 0 m 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38,327 nm。结果:7种待测成分实现完全分离,并与其他成分达到良好地分离;栀子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B,C的线性范围分别在0. 188~2. 355,0. 083~1. 040,0. 074~0. 920,0. 075~0. 940,0. 064~0. 800,0. 076~0. 955,0. 071~0. 888μg(r均≥0. 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 45%,98. 45%,99. 06%,98. 50%,98. 16%,101. 01%,96. 93%,RSD分别为0. 5%,1. 8%,1. 3%,2. 4%,2. 3%,1. 6%,1. 6%,栀子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B,C在样品中的质量浓度分别处于3. 420~3. 794,0. 835~0. 890,1. 222~1. 275,1. 064~1. 210,0. 377~0. 398,0. 419~0. 464,0. 362~0. 405 g·L-1。结论:该方法多种成分同时测定,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清肝利胆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Liu W  Yang G  Zhao XJ  Song YG  Liu T  Chai PP  Zhao XY 《中国针灸》2011,31(6):518-52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青光眼的机制,为青光眼患者寻找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控制眼压和平稳眼压的治疗手段.方法:39例(75眼)青光眼患者(眼压控制情况不定)予针刺治疗,穴取四白、攒竹、睛明、球后等,观察针刺前后10 a.m.、2 p.m.、6 p.m.、10 p.m.及次日5 a.m.、7a.m.眼压值及24 h眼压波动值.结果:针刺后各时点眼压均较针刺前有所下降,针刺后5 a.m.、7 a.m.、10 a.m.、6 p.m.、10 p.m.的眼压与针刺前相应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后24 h眼压波动值为(5.31±2.84)mmHg,显著低于针刺前的(7.06±3.86)mmHg(P<0.05).结论:对于眼压控制不定的患者,针刺不但能降低眼压,而且能平稳24 h眼压波动,有益于保护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是青光眼患者控制眼压和平稳眼压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甘草药材等级标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甘草药材的性状与主要化学成分指标进行分析,探索甘草药材性状与成分指标间的关联性,构建甘草药材的等级评价标准,为甘草药材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将甘草药材外观性状指标与内在指标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合理划分甘草药材等级并构建等级评价标准。结果:一等甘草药材:粗端直径 1. 60 cm,中部围度 3. 76 cm,内芯色度b* 13. 88,外皮色度a* 37. 61,甘草苷质量分数 1. 13%,无虫蛀腐烂和杂质。二等甘草药材:粗端直径为1. 39~1. 60 cm,中部围度为3. 09~3. 76 cm,内芯色度b*为10. 22~13. 88,外皮色度a*为35. 57~37. 61,甘草苷质量分数0. 69%~1. 13%,无虫蛀腐烂和杂质。三等甘草药材:粗端直径为1. 08~1. 39 cm,中部围度2. 41~3. 09 cm,内芯色度b*为5. 16~10. 22,外皮色度a*为29. 19~35. 57,甘草苷质量分数为0. 55%~0. 69%,无虫蛀,无腐烂。等外甘草药材:粗端直径1. 08 cm,中部围度2. 41 cm,内芯色度b*5. 16,外皮色度a*29. 19,甘草苷质量分数0. 55%。结论:该文建立的等级评价标准综合运用了外观、内在等多项指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等特点,可用于甘草药材的等级评价。  相似文献   

4.
探索中医诊断学实施病案教学的设计与调控,通过1.早期实施病案教学、因材施教活用病案.2.辨证引入大量病案,强化临床思维能力.3.病案作业巩固所学,错误辨析答疑纠偏.4.考试增加病案分值,学以致用全面考核等措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中早期引入,全程强化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桂枝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的功效.桂枝在临床应用广泛,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药效,笔者特作以下探析. 1临床应用 用于外感风寒,头疼发热,恶寒等症.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 用于风寒湿痹,肩背肢节酸痛等症.常用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 用于心脾阳虚,阳气不行,水湿内停而致的痰饮证.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 用于胸痹,胸痛或心悸脉结代之证.常用的方剂有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 用于经寒瘀滞,经闭,痛经及瘢瘕等证.常用的方剂有温经汤,桂枝茯苓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理筋正骨手法在慢性踝关节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53例单侧慢性踝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26例采用物理因子疗法联合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和功能锻炼治疗(常规康复组),27例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联合组)。物理因子疗法隔天1次,连续治疗1个月; 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隔天1次,每次约20 min,连续治疗1个月;功能锻炼每天1~2次,连续1个月;中医理筋正骨手法隔天1次,每次约10 min,连续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肿胀值以及踝关节主被动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度,并于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结果:①踝关节疼痛VAS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154,P=0. 801);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4. 20±0. 72)分,(1. 01±0. 31)分,t=5. 087,P=0. 001;常规康复组:(4. 32±0. 55)分,(1. 76±1. 27)分,t=4. 162,P=0. 001],联合组踝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常规康复组(t=10. 051,P=0. 001)。②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621,P=0. 418);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49. 56±12. 11)分,(77. 25±5. 44)分,t=8. 141,P=0. 001;常规康复组:(48. 97±13. 22)分,(63. 65±6. 26)分,t=7. 924,P=0. 001],联合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高于常规康复组(t=14. 632,P=0. 001)。③踝关节肿胀值。治疗前2组患者踝关节肿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073,P=0. 946);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踝关节肿胀值均小于治疗前[联合组:(1. 12±1. 88) cm,(0. 47±0. 26) cm,t=3. 412,P=0. 001;常规康复组:(1. 16±2. 01) cm,(0. 60±0. 12) cm,t=3. 071,P=0. 001],联合组踝关节肿胀值小于常规康复组(t=0. 031,P=0. 985)。④踝关节活动度。治疗前2组患者踝关节主被动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踝关节主动活动度:9. 60°±4. 26°,9. 56°±4. 37°,t=-0. 112,P=0. 898; 14. 21°±5. 37°,14. 16°±5. 33°,t=-0. 018,P=0. 988;15. 77°±4. 32°,15. 83°±4. 10°,t=0. 016,P=0. 989; 8. 01°±4. 32°,8. 11°±3. 31°,t=0. 019,P=0. 987。踝关节被动活动度:14. 01°±6. 22°,13. 64°±6. 17°,t=-0. 632,P=0. 528; 25. 12°±10. 12°,25. 43°±10. 02°,t=0. 197,P=0. 846; 18. 07°±7. 25°,19. 10°±7. 38°,t=0. 392,P=0. 695; 11. 57°±6. 13°,11. 25°±6. 09°,t=-0. 200,P=0. 842)。治疗结束后,联合组踝关节主被动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度均大于常规康复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16. 20°±4. 88°,12. 95°±4. 02°,t=-3. 057,P=0. 003;28. 61°±9. 63°,20. 21°±8. 76°,t=-5. 932,P=0. 001; 21. 51°±7. 50°,18. 51°±6. 22°,t=2. 097,P=0. 035; 11. 45°±5. 41°,9. 01°±5. 17°,t=-2. 640,P=0. 011。踝关节被动活动度:18. 50°±6. 71°,16. 44°±5. 96°,t=-2. 104,P=0. 034; 38. 72°±12. 82°,32. 27°±10. 80°,t=-4. 527,P=0. 001; 23. 43°±8. 11°,20. 43°±6. 78°,t=2. 920,P=0. 005; 14. 55°±7. 01°,12. 77°±8. 13°,t=-2. 640,P=0. 001)。⑤综合疗效。治疗结束后,联合组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2例,常规康复组治愈10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4例; 2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 221,P=0. 748)。结论:采用中医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慢性踝关节损伤,有助于缓解踝关节肿胀和疼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中药续断显微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续断属6种1变种植物Dipsacus asperoides, D. daliensis, D. daliensis var. multifidus, D. lijiangensis, D. atropurpureus, D. japonicus, D. fulingensis的根的显微结构及解离组织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观察,可供显微鉴别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的新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文献涉及的黄芪中黄芪甲苷测定方法的梳理,采用一种黄芪甲苷测试的新方法,即"回流碱化衍生法"。开展了含量测定预试,并对新方法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方法(简称药典法)所测的不同批次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回流碱化衍生法测定黄芪甲苷的方法学符合相关规定,且测定的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高于药典法。标准曲线为Y=1. 315X+6. 311 2(r=0. 999 7,n=6,线性范围0. 044 6~8. 92μg),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0. 5%,0. 6%,重复性试验RSD 1. 2%,48 h稳定性试验的RSD2. 1%,回收率试验的RSD 2. 0%。回流碱化衍生法、药典法测定的16批黄芪饮片中黄芪甲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 371%,0. 203%,0. 315%,0. 218%,0. 386%,0. 221%,0. 353%,0. 192%,0. 303%,0. 197%,0. 373%,0. 188%,0. 361%,0. 114%,0. 349%,0. 112%; 0. 243%,0. 152%,0. 214%,0. 168%,0. 274%,0. 157%,0. 221%,0. 133%,0. 203%,0. 141%,0. 257%,0. 132%,0. 238%,0. 084%,0. 242%,0. 096%。结论:回流碱化衍生法可用于黄芪饮片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较药典法操作起来更加简便、黄芪甲苷衍生物的转化效率更好、可重复性更好。该方法可以为形成快速、科学、准确的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药莪术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gyuju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首载于<药性论>,主要产于广西、四川、浙江等地.其性温味辛苦,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现代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主要为莪术酮、莪术醇及β-榄香烯等,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现将其近年来的药理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竹节参名称及基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民间药草》是竹节参一名的最早来源,但药用记载应是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民间作竹节参药用的植物主要是竹节参(大叶三七)PanaxjaponicumC.A.Mey.及其三个变种:羽叶三七Panax japonicusC.A.Mey.var.bipinnatifidus(Seem.)C.Y.Wu et Feng、秀丽假人参(扣子七)Panax japonicusC.A.Mey.var.major(Burk.)C.Y.Wu et K.M.Feng.、狭叶竹节参PanaxjaponicusC.A.Mey.var.angustifolius(burk.)Cheng et Chu.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药典》中竹节参基原为竹节参Panax japonicumC.A.Mey.的规定不一致。建议加强药化、药效学研究,为归并提供依据,并为竹节参种质提纯和选育遗传稳定的竹节参栽培种。  相似文献   

11.
巫医与医学     
医学起源于巫术和宗教。在人类解除疾病的过程中,最早使用的方法来自巫师的实践。巫师发现、发展了医学,积累了许多医药学的经验和知识,但他们的目的不完全是治病救人,更深层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深信法力无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述转化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及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发展概况。方法 将转化医学在中西医领域里的研究性、报道性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介绍该学科的发展及应用等。结果 转化医学已经被成功地引入到中医药学科的研究领域之中。结论 转化医学的兴起将会给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创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正> 青藏高原位于中亚,包括了中国青海省的大部分和西藏自治区以及克什米尔高原。由于青藏高原处于东西方和南北方的交汇点,而且地理位置和环境特殊,它一直受到多种不同文化和科学的影响。同样,藏族的传统医学也受到各种不同医学的影响。特别是从中医学、伊朗医学和印度医学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并将其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其更适于藏族文化和环境。那么,藏医学是怎样以客观的态度,吸收其他医学的有益之处为我所用的?本文将对藏医学、中医学和伊朗医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同时论述了中药材与蒙药材在品种、同种药材不同药用部位及同一药材在临床上的药用功效上区别,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拓展临床药物的应用种类、数目,促进新处方的研发.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领域的最前沿研究,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结合却是医学界存在的最大难题.中、西医学在病因、病理、诊断等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交汇点,即结合点.找到这一点或几点,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便能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领域的最前沿研究,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结合却是医学界存在的最大难题。中、西医学在病因、病理、诊断等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交汇点,即结合点。找到这一点或几点,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便能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蒙医学与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不同的医疗体系,文通过对蒙医学和中医学的理论系统、观念系统、技术操作系统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异与同,特别是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揭示传统医学的认识方法的某些规律,无论对中医学还是蒙医学,都将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线药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对中药药力、药效进行量化分类。揆仲景用药规律和作者临床实践,对中药同类药物进行归纳对比、综合分析。首次提出了中药"一线药"的概念,并对其性质、作用、分类、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同时确立并肯定了"一线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希望对临床用药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