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赵庆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801-280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58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9例)及对照组(采用烟酸缓释片治疗,2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均有显著降低(t=8.56、7.98、9.12、9.95、8.02、7.64,均P<0.05),且观察组TC、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7.78、9.15,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患者降脂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疗效观察及对患者凝血、血液流变学、血脂、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10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2)。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对比分析两组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血脂、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心绞痛和心电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后明显增加,而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血浆黏度、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PT、APTT、HDL-C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FIB、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血浆黏度、TC、TG、LDL-C、IL-6、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血脂、血液流变学功能,且可明显减轻患者微炎症状态,安全可靠,值得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斑块形成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对照组62例,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疗程4个月(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10mg、20mg均能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进一步降低降低IMT(P<0.05)、TC、LDL-C(P<0.05)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疾病特点、治疗需求,评价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对患者血脂、血流变、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诊治的110例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基础用药,观察组患者配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流变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水平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配合基础治疗可以促进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血流变、凝血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杨丽  刘寅  刘婷  陈倩 《天津医药》2012,40(2):156-158
目的:评价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影响.方法:将94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药组48例,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联合组46例,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和普罗布考(500 mg/d)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8周检测血Lp-PLA2和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治疗前TC、TG、LDL-C、HDL-C、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C、TG、LDL-C、Lp-PLA2较治疗前均降低,单药组治疗后HDL-C升高,联合组治疗后HDL-C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较单独治疗组治疗后TC、LDL-C、Lp-PLA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CS患者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及联合普罗布考均能够有效降低TC、LDL-C、Lp-PLA2,但联合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对稳定斑块、抗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与阿托伐他汀联合调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血脂异常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61例,单纯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59例,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血脂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提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治疗组在显著降低TC、LDL-C的基础上,可明显提升HDL-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疗效。方法 136例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组及单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血脂达标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降低(P0.05),尤其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C、LDL-C、TG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L-C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少。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有较好的降脂作用,能提高降脂达标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以及瑞舒伐他汀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92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每组46例。阿托伐他汀组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治疗,瑞舒伐他汀组采用瑞舒伐他汀10 mg/d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统计血脂达标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是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瑞舒伐他汀组患者改善的幅度更加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2种他汀类药物均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但是瑞舒伐他汀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方面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张向隆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9):1053-105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患者调脂强度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80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服阿托伐他汀组(10mg每日1次)和服辛他汀组(10mg每晚1次),8周后复查血脂,用t检验和x2检验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TC、TG、LDL-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DL-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TC、LDL-C差异有显著性(P<0.05),TG、HDL-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调脂作用确切,是进行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理想调脂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脂蛋白(a)[Lp(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100例,分别应用10 mg、20 mg、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测定三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Lp(a)水平,评估安全性。结果①治疗12个月,TC、TG、LDL-C、Lp(a)比较:丙组<乙组<甲组(P<0.05),三组HDL-C比较无差异(P>0.05);②三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稳定性冠心病患者Lp(a)与TC、TG、LDL-C、HDL-C无相关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TC、TG、LDL-C、Lp(a)水平,上调HDL-C水平,以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谢黎崖  张黎静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2):1260-126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 (立普妥 )与氟伐他汀 (来适可 )对高胆固醇血症病人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 0例高胆固醇血症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组 5 0例和氟伐他汀组 5 0例 ,治疗 6周后观察比较。结果 阿托伐他汀及氟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TC、TG、LDL C水平 (P <0 0 1或P <0 0 5 ) ,阿托伐他汀降TC、TG、LDL C的作用强于氟伐他汀 (P <0 0 5 ) ,两药均能升高HDL C水平 (P <0 0 5 ) ,但两组比较未达到显著差异 (P >0 0 5 )。两药不良反应均比较小 ,耐受性好。结论 阿托伐他汀降TC、TG、LDL C的作用优于氟伐他汀 ,但升高HDL C水平相似 ,两药均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82例高脂血症伴胰岛素抵抗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C反应蛋白(CRP)及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患者T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C反应蛋白(CRP)均降低(P<0.05),TC、LDL-C明显降低(P<0.01),伴有HDL-C明显升高(P<0.01),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调脂、改善胰岛素抵抗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鹰嘴豆芽素A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三月龄,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脂康组、鹰嘴豆芽素A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他5组灌胃给予10 mL/(kg.d)高脂乳剂,一周后,在每天灌胃高脂乳剂的基础上,血脂康组灌胃0.1 g/(kg.d)的血脂康;鹰嘴豆芽素A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灌胃0.3,0.6和1.2 g/(kg.d)鹰嘴豆芽素,给药30 d后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结果鹰嘴豆芽素A能明显降低TC、TG和LDL-C水平及升高HDL-C水平(P<0.05),显著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P<0.05),同时能显著性延长PT、APTT及降低FIB(P<0.05)。结论鹰嘴豆芽素A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水平、血液黏度及FIB,改善血液循环,抑制因血脂升高和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血液凝血系统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藻酸双酯钠纳米剂型(PSS-NP)对糖尿病心肌病(DCM)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43只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DCM模型,7只大鼠注射0.1%柠檬酸缓冲液(PBS)作为对照。诱导后8周,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DCM组、溶媒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组、阳性对照药组、藻酸双酯钠(PSS)组、藻酸双酯钠纳米剂型(PSS-NP)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0.5%CMC-Na、德纳 0.5%CMC-Na、PSS 0.5%CMC-Na、PSS-NP 0.5%CMC-Na灌胃6周,STZ诱导后8、16周评估DCM大鼠心功能,实验末检测血脂代谢指标(TG、TC、LDL-C、HDL-C)及凝血指标(FIB、PT、APTT),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价心肌组织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CM组大鼠一般状况变差,血糖、心脏质量与体重比值、TG、TC、LDL-C、FIB明显升高,体重、HDL-C、PT、APTT、LVEF、FS、E/A、Em/ Am明显降低,LVEDd、LVEDs增加,HE染色示心肌纤维紊乱、细胞肥大、细胞核大小不均。与DCM组比较,溶媒组大鼠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S、PSS-NP组血糖明显降低(P<0.05),三组药物干预组大鼠体重、LVEF、FS、E/A、Em/Am增加(P<0.05),LVEDd、LVEDs降低(P<0.05),血脂代谢指标及凝血指标改善显著(P<0.05),HE染色示心肌受损改善,与PSS组比较,PSS-NP组左室功能显著改善(P<0.05)。结论 PSS-NP对糖尿病大鼠左室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可能为DCM心功能不全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在高血压治疗中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片5mg/d+阿托伐他汀20mg/d。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片5mg/d。观察患者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4周后实验组患者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显著下降(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实验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血压降低更明显,更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凝血、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8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及实验组(44例)。对照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格列美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后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较本组治疗前降低,HDL-C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患者的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PT、APTT、TT长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WF、TM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患者的v WF(63.25±5.39)%、TM(15.62±3.26)ng/ml低于对照组的(79.36±6.43)%、(23.78±1.8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方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效果确切,治疗后血脂、凝血、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治疗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脂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8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脂患者予晚上临睡前服阿托伐他汀,剂量20mg,共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硬化指数(TC—HDL-C)/HDL-C、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治疗后为(0.68±0.18)mm,与治疗前(1.26±0.02)mm比较,P〈0.05,降低TC、LDL-C、TG、(TC—HDL-C)/HDL-C、Lp(a)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ATP结合盒转运子G2(ABCG2)遗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降脂作用的影响。方法:91例高脂血症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片(10mg/d)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空腹抽血检测血脂[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对ABCG2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不同基因型的LDL-C血浆水平(P〈0.01),且CA、AA型患者降幅较CC型患者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CA、AA型患者的TC、TG血浆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G2遗传多态性能影响阿托伐他汀的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葛根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血凝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血凝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的高脂血症模型,同时连续腹腔注射给予葛根素(50mg·kg-1)或空白溶媒(0.9%NaCI)30d,测定大鼠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DP诱导的血小板5min最大聚集率(MAR)。结果与高脂饲料组比较,饲高脂饲料大鼠在连续腹腔注射给予葛根素(50mg·kg-1)30d后,大鼠血浆TG含量平均下降27%,Tc含量平均下降21%,LDL-C含量平均下降39%,HDL.C含量平均增加24%;MDA降低,SOD升高,血浆PT、APTT显著延长、MAR降低(尸〈0.05)。结论葛根素不但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而且可能通过防止脂质过氧化而有效改善动物血凝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