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泻心汤类方为治疗心下痞的一类方剂,辛开苦降以平调寒热、恢复气机升降。"方-证要素对应"是指"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属于临证组方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是辨证论治临证组方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强调"理法方药"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方药物靶向明确、药味多而不杂,少而易明。剖析泻心汤类方及衍化方的演化规律,深入探究其中的"方-证要素对应"思想,明晰仲景泻心汤类方的加减思路,以期拓宽医者辨证论治的思路,并为更好地临床辨证用药指明规律。  相似文献   

2.
苓桂剂是以茯苓、桂枝为主要配伍组合,具有通阳化气行水之功,用于治疗水气病的一类方剂。"方—证要素对应"是指"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其中蕴含着病机归纳、以证导方、以方归素等一系列法则,是辨证论治临证组方过程中的重要依据。解析苓桂剂群的方证要素对应关系,旨在探寻其衍化规律和配伍特点,以期对临床组方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方证对应对于提高经方的疗效意义深远。《伤寒论》《金匮要略》言简理奥,后学者用之不易,药王孙思邈亦引张湛之言感叹经方之难用。栀子豉汤为经方之一,然后世对于该方及其类方的运用和研究不多。导师张立山教授,上溯仲景,擅用经方,察色按脉,临证处方,用思精细。现结合张师门诊医案,总结张师学术经验,从临床角度探析栀子豉汤类方。  相似文献   

4.
史志云  黄英赪 《新中医》2000,32(2):57-57
温病学是一门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为了准确地运用温病方 ,现对温病方组方规律作以下探讨。1 按辨证组方温病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作为辨证纲领 ,用来指导治疗。叶天士制定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 ,在卫治宜透汗解表 ,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入气治宜清解气热 ,方用栀子豉汤、白虎汤等。入营治宜清营泄热或清心开窍 ,方用清营汤、清宫汤等 ;入血治宜凉血解毒 ,散瘀通络 ,方用犀角地黄汤等。吴鞠通制订了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邪在上焦 ,治宜轻清宣透 ,方如银翘散、桑杏汤、清络饮等 ;治中焦应厚、薄、燥、湿适中 ,以补偏救弊 ,臻于…  相似文献   

5.
王付 《中医杂志》2015,(7):626-627
探索栀子豉汤方证及衍生方的应用,旨在解读方药如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方证辨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方药衍生如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大黄汤等,深入研究与探索栀子豉方证及衍生方是灵活运用辨治诸多疑难杂病的最佳思路。  相似文献   

6.
三拗汤及其后世历代衍化而成的类方系列,是中医治疗以咳嗽、哮喘为主证的呼吸病常用方剂,配伍宣肺祛风、宣泄化痰、宣肺化饮是其主要衍化形式。方中物质基础主要来源于其组方药材,但配伍后有效物质溶出量有变化,且有新成分产生。笔者通过多层次的效应评价发现,类方间既具有宣肺效应的共性特点,又存在据证衍化的优效性。其共性的效应途径涉及了保护结构细胞、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多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作为一首经典名方因广泛的临床应用和确实可靠的临床疗效广受关注.明清时期,随着"百病兼痰"理论的发展,温胆汤的功用不断向清热化痰方向衍化.本文在考察明清时期中医学著作的基础上,挖掘温胆汤及衍生方的源流,研究影响其衍化的痰证理论与衍化过程中功效的变化.同时以温胆汤代表性衍生方如黄连温胆汤、涤痰汤、蒿芩清胆汤等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据证立法、依法选方或遣药组方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具体体现。"方-证要素"对应强调了方剂中主要药物组成(即方剂要素)与其所主治的病机单元(即证候要素)的相互对应关系。解析《伤寒论》六经辨证代表方证"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的对应关系、理解经方配伍规律,对指导临床选用经方或合理组方,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选取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由枳术丸加减变化而组成、主治病症相近、治疗同中有异的衍化方19首,剖析组方配伍及用药比例,旨在探究其治疗痞满的组方配伍特点,冀以掌握其组方规律,提高临床应用效价。  相似文献   

10.
《汤液经法》五脏大小补泻汤是在五脏苦欲补泻法则指导下组成,方中蕴含着独特的补泻规律。《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治疗五脏失调方之组方用药规律与《汤液经法》五脏大小补泻汤相同,如调肝方的四逆散、当归四逆汤;调心方的栀子豉汤、栀子大黄汤;调脾方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苓散、吴茱萸汤;调肺方的牡蛎泽泻方、葶苈大枣泻肺汤、苓桂五味姜辛汤;调肾方的肾气丸、猪苓汤。五脏大小补泻汤组方用药规律为张仲景方组方配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周铭心教授以治疗疑难病见长,临证运用栀子豉汤灵巧化裁,颇具匠心。栀子苦寒,入心、肝、胃、三焦经,长于清泄郁热,解郁除烦,可导火下行,降而不升。淡豆豉辛甘,其气味轻薄,入肺、胃经,善于解表宣热,和胃气。栀子豉汤两药相须为用,宣降相因,清透并举,从而遏制热邪向纵深方向发展。栀子豉汤本为《伤寒论》方,用于太阳表证、阳明热证诊  相似文献   

12.
对清代医家吴瑭所著《温病条辨》中主要以脉象为用方凭据的18种脉象与方剂之对应关系进行整理、分析,即浮脉-银翘散,浮洪脉-白虎汤,沉数有力-大承气汤,沉数无力-二加减复脉汤,左脉沉-加减桃仁承气汤,右寸大-清营汤去黄连,左寸盛-栀子豉汤,右寸实大-宣白承气汤,有脉洪数-麻杏石甘汤,左脉弦-青蒿鳖甲汤,右脉弦-加减泻心汤,弦紧脉-大黄附子汤等.以冀为临床合理应用温病方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清代医家吴瑭所著《温病条辨》中主要以脉象为用方凭据的18种脉象与方剂之对应关系进行整理、分析,即浮脉-银翘散,浮洪脉-白虎汤,沉数有力-大承气汤,沉数无力-二加减复脉汤,左脉沉-加减桃仁承气汤,右寸大-清营汤去黄连,左寸盛-栀子豉汤,右寸实大-宣白承气汤,有脉洪数-麻杏石甘汤,左脉弦-青蒿鳖甲汤,右脉弦-加减泻心汤,弦紧脉-大黄附子汤等.以冀为临床合理应用温病方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文娟  林雪娟 《光明中医》2016,(8):1066-1067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的用药配伍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中覆盖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和厥阴病篇有涉及栀子豉汤条文的研读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再发挥己见。结果笔者发现栀子豉汤证主要的两大症状是虚烦和心中懊恼。结论笔者认为该证病机为郁热在胃,旁扰于心,故用小剂量栀子清热又不复伤胃气,用大剂量淡豆豉宣发郁热兼和胃安中。秉着中医"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辨证只要有郁热、郁火,且不论郁于哪经、哪脏,均可考虑应用栀子豉汤宣发之,正是《黄帝内经》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体现。  相似文献   

15.
论《伤寒论》脾胃病的类方运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脾胃病的类方可归类为桂枝汤类方、泻心汤类方、大承气汤类方、栀子豉汤类方、小柴胡汤类方、茯桂术甘汤类方、四逆汤类方、白虎汤类方,并对类方的方证相关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聂惠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潜心研究《伤寒论》,对经方多有独到的见解。临床中聂教授不仅善用仲景经方,更善用合方治疗疑难杂症。文章总结了聂教授运用泻白散与经方小柴胡汤、小陷胸汤、栀子豉汤的合方治疗肺热咳喘的临床验案,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 2.3.4 懊憹证见78、79、80、81、82、83条. <伤寒论>中的懊憹症有五个汤证,即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姜豉汤证、栀子厚朴汤证、栀子干姜汤证.它们的共同症状都是懊憹,由于栀子豉汤证的兼症不同,因而在方剂的配伍上也有所出入.现将懊憹的主要汤证--栀子豉汤证重点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宗涛 《河南中医》2012,32(11):1421-1422
栀子豉汤证的病机是胃中空虚,邪热内郁,热扰心胃,心神不宁,中气不利,心肾不交.从其组方、功效分析栀子豉汤是一首去胃中郁热,恢复中焦胃气,交通心肾的方剂.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方后均注有“得吐者,止后服”。历代医家对其吐与不吐,认识颇不一致。笔者着眼于《伤寒论》的整体内容,探讨其得吐机理,旨在澄清疑惑,得出符合原书本意的结论。一、历代医家对栀子豉汤类方得吐的认识,归纳起来,约有四端:  相似文献   

20.
方向明 《新中医》2014,46(5):226-227
<正>栀子豉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由栀子14个(擘),香豉4个(绵裹)二味药组成。栀子苦寒,既可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导火以下行。豆豉,气味俱轻,既能宜散表邪,又能和降胃气,二药配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治疗虚烦懊恼之良方。仲景广泛用之治疗"虚烦"、"少气"、"呕吐"、"胸中窒"、"心中结痛"及阴阳病、酒黄疸等等。栀子豉汤的应用可谓广泛。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杨家骥老师临证中将栀子豉汤应用范围拓宽,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症,收到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