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29,自引:14,他引:15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 nal membranes, IMEM)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图像 特征,探讨IMEM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7例73只经直接或间接检眼镜、三面镜、眼底彩色照相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phy, FFA)检查诊断为IMEM的患眼进行经黄斑中心凹的OCT线性扫描, 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并与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2只眼表现为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nmbrabces, ERMs)伴黄斑水肿;20只眼表现为增生性ERMs,14只眼表现为ERMs伴假性黄斑裂孔;7只眼表现为ERMs伴板层黄斑裂孔。73只眼中27只眼可见ERMs与视网膜内层分离,占38.36%。增生性ERMs者黄斑中心凹厚度 最厚,ERMs伴板层黄斑裂孔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最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454,P=0.000)。结论IMEM 的 OCT图像主要有ERMs伴黄斑水肿、增生性ERMs、ERMs伴假性裂孔与板层裂孔改变;ERMs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越厚视力越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15-118)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形态特征及其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应用3D—OCT观察42例(46只眼)IMEM患者的OCT图像,分析黄斑中心凹形态、中心凹厚度与视力的关系。结果在42例(46只眼)IMEM患者的3D-OCT图像中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绝大多数伴不同程度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黄斑中心凹越厚,视力越差。34只眼(73.9%)OCT图像表现为与视网膜内层局灶性粘附的条带状强反光,大部分与视网膜内层分离,另12只眼(26.1%)表现为与视网膜内层完全紧密粘连的增强增宽的反光带。结论3D-OCT可以精确测量黄斑视网膜厚度,客观而全面地提供视网膜各层之间以及厚度变化的信息,从而初步评价IMEM与视力的关系,为IMEM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手术指征并指导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区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 membranes,IMEM)对视力的影响.方法 经视力、直间接眼底镜及光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75例共86只眼,分析不同IMEM形态与视力的关系.结果 86只眼最佳矫正视力0.01~1.0(0.50±0.30),其中≤0.3为27只眼,占31.40%;0.3~0.7为38只眼,占44.19%;0.8~1.0为21只眼,占24.42%.OCT检查IMEM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有两种:39只眼(45.35%)前膜与视网膜紧密粘连和47只眼(54.65%)部分粘连;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现为:50只眼(66.67%)黄斑中心凹出现囊腔,13只眼出现假性黄斑裂孔(15.1%).86只眼黄斑区中心凹厚度为101~685(313.34±132.15)μm,对全部患眼视力与所对应的黄斑中心凹厚度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存在负相关(r=-0.37,P=0.001<0.05),即黄斑中心凹越厚视力越差.结论 由IMEM牵拉引起的黄斑区水肿增厚与视力损害具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眼的视功能,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关于其术后视力预测的研究较少. 目的 对IMEM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除手术患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IMEM患者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变化与术后视力改善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IMEM且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完成随访的病例48例49眼的临床资料.患者依据术前OCT图像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节/外节(IS/OS)及外界膜(ELM)层反光条带是否完整分为完整组(17例18眼)及不完整组(31例31眼),记录患眼手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和LogMAR视力,并与术后12周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眼手术前后CFT值变化与视力改善程度的关系,评价术前OCT测量的CFT值在预测术眼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 结果 术后12周,完整组18眼的OCT图像显示RPE层、IS/OS层及ELM层均仍完整,而不完整组OCT图像RPE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6眼减少到1眼,IS/OS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9眼减少到19眼,ELM层反光条带不连续者由术前的27眼减少到15眼(各层的不连续眼数有重复).术眼视力的增加值随着CFT值的减少而增加,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R2 =0.298,B=0.001,P=0.000),CFT每减少100 μm,术后LogMAR视力提高1行.完整组患眼术前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4±0.19,术后为0.36±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6,P=0.393).不完整组术前平均logMAR BCVA为0.82±0.41,术后为0.46±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6,P=0.000).不完整组患眼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为0.3,优于完整组的0.0. 结论 IMEM术眼手术前后OCT测量视网膜外层结构的连续性及CFT的变化均与患眼视力改善的程度明显相关,术前视网膜外层结构连续者术后预后较好,而术前视网膜外节结构不连续者术后多数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包括结构和视力.术前OCT检查在评价IMEM患者术后视力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VTS)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01经OCT检查确诊并接受25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11例11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mo,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及OCT检查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局部形态的变化.结果:单纯玻璃体牵引8眼,术后6眼视力提高,2眼视力不提高;黄斑前膜牵引1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术后视力不提高;玻璃体合并视网膜黄斑前膜牵引2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术后视力提高.其中视力达0.1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46%提高至术后的73%.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619.27±195.13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39.12±143.84μm,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解除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引,阻止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部分患者视力,OCT对本组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我国眼科临床的应用(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杏  黄晶晶 《眼科》2004,13(5):260-263
1 OCT在视网膜前膜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OCT由于其独特的横截面成像技术,可以清楚地观察视网膜前膜各层的病理改变,并进行精确的测量。用OCT对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到主要有4种图像特征:①视网膜前膜伴黄斑水肿,中心凹凹陷变浅或消失,神经上皮层下方为一暗区,视网膜内层见光带增强的前膜;②增生性视网膜前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加,神经上皮间或神经上皮下也可有暗区(水肿),视网膜内层见光带增强增宽的前膜,亦可见前膜呈团块状向玻璃体腔凸起;③视网膜前膜伴假性黄斑裂孔形成,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或正常,中心凹呈陡峭状改变,周围视网膜厚度增加,可见光带增强的前膜;④视网膜前膜伴板层黄斑裂孔形成,中心凹神经上皮层部分缺失,中心凹周围的视网膜内层可见光带增强的前膜。利用OCT可以测量视网膜前膜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并与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越厚,视力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界膜剥除治疗早期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与手术风险。方法于2001年10月~2004年1月对在我院确诊为Gass分期为2期的特发性黄斑裂孔10例10眼,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气液交换,16%C3F8充填术,术后面向下体位1w~2w。比较其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多焦ERG,OCT检查黄斑裂孔闭合的情况以及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10例患者自述发生症状的病程为1m~3m,平均1.8m。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5~0.8,平均0.6。术前黄斑裂孔直径为132μm~360μm,平均212μm±54μm。术中所有病例黄斑裂孔旁的内界膜均完整的剥除。术后随访2m~30m,平均随访13m。随访期间最佳矫正视力为0.5~1.0,平均0.7。术后OCT检查显示10眼黄斑裂孔全部闭合。5眼行多焦ERG检查,显示术后比术前黄斑区峰值大部分恢复。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剥除内界膜时,裂孔周围出现小圆点状出血3眼;术后一过性眼内压升高2眼;术后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混浊4眼。术后晶状体核硬化4眼。本组病例未发生黄斑裂孔扩大、晶状体损伤、视网膜脱离、眼内炎、后期黄斑裂孔再裂开、视野缺损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成功的早期手术干预,将可有效中止特发性黄斑裂孔病程,使裂孔关闭、视力提高或维持术前水平。但由于早期患眼视功能尚好,手术风险较大,术前应当与患者充分沟通。同时也要求手术者具有娴熟的玻璃体及黄斑部手术技巧,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晚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图像资料,探讨OCT结构参数与手术前后视力之间的关系,寻找术后视力预后的最佳预测指标,并找出该指标的最佳阈值.方法 基于以异常中心凹内层(EIFL)为标志的分级方案,纳入本研究的3级IMEM患者共40例(40眼),所有眼术前均为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假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收集59例(59眼)假性黄斑裂孔患者,经黄斑中心的垂直和水平线性扫描采集OCT图像,选择符合假性黄斑裂孔的图像,进行裂孔形态、视网膜前膜观察,用随机软件测量裂孔大小、裂孔中央和孔周视网膜厚度,并分析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OCT图像表现为孔周视网膜增厚,视网膜组织内有低反射区,孔底无视网膜组织缺损及孔前盖膜,孔壁形态多样,依孔壁的形态不同分为5型:两侧均为陡峭壁型47眼;一侧陡峭;另一侧倾斜型7眼;两侧向内凹型2眼;一侧陡峭另一侧内凹型2眼;两侧均为倾斜型1眼。明确显示有视网膜前膜34眼。水平及垂直扫描裂孔中央厚度(平均113.3μm和110.0μm)与视力无明显的相关性(r2=0.013,P=0.39;r2=0.002,P=0.727)。裂孔的横径(平均476.5μm)略大于垂直径(平均446.5μm),裂孔呈横椭圆形。结论假性黄斑裂孔与全层或临界黄斑裂孔有不同的OCT图像,孔壁多为陡峭型,部分裂孔显示有视网膜前膜,裂孔中央厚度接近正常,视力下降程度轻。  相似文献   

10.
Cheng B  Liu Y  Liu X  Ge J  Ling Y  Zheng X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65-267,I001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形态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且术前无合并症、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80例 (80只眼 )于术前和术后 1周分别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检查 ;按术中使用的超声能量高低分成 2个组。观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与术中超声能量、术后前房炎性反应和视力的关系。结果  80只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前为 (14 2 9± 16 7) μm ,术后为 (15 7 9± 36 7) μm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术后 3只眼出现黄斑水肿 ,11只眼出现房水中度闪光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前为 (139 9± 11 3) μm ,术后为 (197 6± 36 9) μm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t =2 75 1,P <0 0 5 )。低能量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 (15 6 2± 18 3) μm ,高能量组为 (172 6± 32 9) μm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t=2 4 11,P <0 0 5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性 (r=- 0 82 ,P <0 0 5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导致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及黄斑水肿 ;术中高超声能量可明显影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的形态 ;术后黄斑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