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 病历简介男 ,6 1岁。 2 0 0 1年 4月因发热、上腹巨大包块、血常规检查发现WBC增高 (2 30× 10 9/L)收住院。血片分类 :中性中幼粒细胞 0 .11,中性晚幼粒细胞 0 .2 2 ,酸性晚幼粒细胞 0 .0 2 ,中性杆状核 0 .37,中性分叶粒细胞 0 .2 1,碱性分叶核细胞 0 .0 1。骨髓涂片示增生极度活跃 ,粒∶红为 4 8.2∶1,粒系占 96 .4 % ,中、晚幼粒比例明显增高 ,嗜酸、嗜碱细胞比例亦增高 ,红系、淋巴细胞增生受抑 ,碱性磷酸酶积分 3,ph染色体阳性。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口服羟基脲、马利兰等药物治疗 ,脾脏回缩至正常大小 ,WBC值恢复正常范围 …  相似文献   

2.
作者测定了20例白血病前期综合征(简称白前)病人的22份骨髓片嗜硷细胞数,并与12例良性缺铁性贫血相对比。另外比较了2例转变急粒前后的骨髓嗜硷细胞数,分析骨髓嗜硷细胞计数对白前的意义。其结果如下: 20例白前患者,男12例,女8例。其中难治性贫血18例,中性白细胞减少症1例,呈巨幼样造血紊乱骨體增生性全血细胞减少症1例。多数病例有粒细胞异常和存在单核巨核细胞,原粒细胞都<10%。全部病人均无维生素B_(12)和叶酸缺乏,且对其治疗无效。均未用过细胞毒药物。骨髓涂片以标准Wright-Giemsa法染色。嗜硷细胞形态呈圆、椭圆或长形,胞浆量多少不等,布满特征性的暗蓝紫色颗粒,偶见核部位有透亮区。每张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1983-1987年诊断的62例MDS(RA 18例,RAS11例,RAEB26例,CMMoL3例和RAEBT4例)病人的末梢血染色涂片进行了观察,检查粒细胞胞浆颗粒和有无Pelger样核异常,并以13例骨髓增殖性疾病、18例各类型贫血和20例正常人作对照研究.作者根据中性粒细胞胞浆内颗粒状况计分.胞浆中无可见颗粒为0分,胞浆中颗粒极少、可见颗粒罕见为1分,胞浆中颗粒颜色淡或可见颗粒覆盖不到2/3胞浆为2分,胞浆中颗粒清晰可见并覆盖整个胞浆为3分.胞浆内颗粒划分以100个中性粒细胞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六种少见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液病嗜酸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观察61例伴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液病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涂片嗜酸粒细胞形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23例,包括:AML伴inv(16)t(16;16),(CBFB/MYH11)10例;AML伴t(8;21)(q22;q22),(AML/ETO)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伴嗜酸粒细胞增多18例;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嗜酸粒细胞增多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6例。每组计数200个骨髓嗜酸粒细胞,分析各阶段嗜酸粒细胞比例以及形态特征。结果AML伴inv(16)t(16;16)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形态异常特点为颗粒增多而细小,有少量细小的嗜碱颗粒散在嗜酸颗粒上;AML伴t(8;21)(q22;q22)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为主,形态异常特点为颗粒增多,多数胞核和胞质上覆盖粗大紫红色嗜碱性颗粒;CML—CP骨髓以嗜酸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形态异常为颗粒多、细小、密集,少量金黄色颗粒覆盖在胞核上,少数为灰黑色嗜碱颗粒;CMML骨髓嗜酸细胞以嗜酸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形态异常特点为颗粒虽少但颗粒粗大,易见双核畸形;MDS骨髓嗜酸粒细胞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形态异常特点为颗粒粗大,分布不均匀,折光性强,呈多色性改变;ALL骨髓嗜酸粒细胞以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形态轻度异常,特点为嗜酸颗粒减少,浆内颗粒分布不均匀,有明显无颗粒间隙。结论六种少见伴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液病,除各自原发病形态特点外,嗜酸粒细胞数量和异常形态特征各不相同,通过形态学初步筛查可为遗传学检查和治疗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5.
简要快讯     
文中介绍涂片经固定后,放入1%碱性篮(basic blue 93)水溶液中孵育5分钟,溶酶体着黑色.早幼粒和中幼粒细胞中出现大量黑色颗粒,而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道一例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男,68岁,病程5年不需特殊治疗。临床表现贫血,中度肝肿大,外周血白细胞2万/微升,单核样细胞33%,中幼粒细胞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7%,成熟淋巴细胞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指数低。细胞遗传学研究未发现费城染色体。骨髓活检的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见中性粒和单核细胞及某些前期细胞增生过度,粒:单约为2:1,粒系统造血趋向成熟;单核系统造血的成熟程度不同。血窦和血管周围有比较原始的细胞(原始细胞,原单和幼单细胞),另外也有成群的成熟单核细胞。原始细胞是中性粒和单核细胞的最原始细胞,其核浆比例大,染色质纤细弥散,核大而圆含2~3个大核仁,在少量胞浆里有少数细胞器和大量聚核糖体。当胞浆量增加核伸长时,指示向单核系统分化,  相似文献   

7.
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制备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 1单克隆抗体 (HNP 1McAb) ,并用HNP 1McAb建立直接免疫荧光法对正常人及一系列髓性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用连续酸 尿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纯化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组份 (HNP 1~ 3) ,以纯化的HNP 1为抗原制备特异性的HNP 1McAb ,并建立了HNP 1McAb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将分离纯化的正常人和兔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分别制成涂片 ,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HNP 1McAb与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和外周血涂片的原、早幼、中幼、晚幼和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均呈特异的阳性反应。人红细胞、淋巴细胞及其他非粒细胞系统的有核细胞均呈阴性反应。对兔的中性粒细胞无交叉反应。结论 HNP 1可作为粒细胞系统的特异性分化标志 ,其相应的HNP 1McAb可作为粒细胞的标志性抗体用于髓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从形态学上一般可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细胞、早幼粒细胞、原始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等.传统手工分类是通过镜检100或200个细胞来统计结果.该方法有两个技术局限.其一,重复性误差较大.常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其重复误差超过25%.比例小于10%的细胞,重复误差可达到100%.其二,对细胞类型的判定易受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瑞氏染色分类细胞,是根据涂片上细胞的大小形态、核形、核质比例、内含颗粒、染色情况等标准来辨别细胞的类型,对形态相似的细胞,如异常淋巴细胞和正常淋巴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细胞与单核细胞,不容易区分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收治血液科住院的55例初发患者。结果:55例患者以脾肿大、白细胞增多、外周血及骨髓中出现多量中性中幼、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为特征,88.1%患者Ph染色体阳性,15例(占27.3%)有明显出血表现。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血液科的常见疾病,少数患者表现或骨髓涂片检查可不典型,治疗首选羟基脲。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介绍一种粒细胞的单一染色法。本法特别适于血液及骨髓片上粒细胞颗粒的染色,用以鉴定白血病中的急粒和急淋。它还可从着色颗粒的多少及颜色的深浅区别细胞的成熟状况和颗粒的性质。作者研究了22例白血病患者(急粒8例,红白2例,急淋5例和急单7例),并以10名健康人作对照,进行染色分析。方法为:固定液采用饱和皮克酸75ml,37%的福尔马林25ml,冰醋酸5ml 混合而成。染色液为1%的  相似文献   

11.
作者推荐一种用硷性阳离子织物染科赛纳克雷尔黑 AN(Synacril black AN)染人巨核细胞的染色法.方法:(1)将血或骨髓涂片放入无水甲醇中固定5分钟,水洗、凉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嗜碱粒细胞甲醇固定与不固定对嗜碱颗粒的影响。方法:通过2例嗜碱粒细胞白血病(BL)和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血片、骨髓片经甲醇固定与不固定再经瑞氏染色观察比较。结果:未经甲醇固定的标本,瑞士染色后,颗粒清晰明显;固定后的标本嗜碱颗粒模糊不清,甚至消失。结论:固定与不固定标本对一些白血病的诊断非常重要,应引起血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缺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mphil,PMN),用罗氏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胞浆中含有两种颗粒:嗜天青颗粒(又称初级颗粒)和特异性颗粒(又称次级颗粒)。嗜天青颗粒为粗大的紫红色,在原始粒细胞阶段很少或见不到,至早幼阶段含量最丰富。随着细胞的成熟,酸性粘蛋白合成增加,并与嗜天青的碱性颗粒形成复合物,从而失去嗜天青的特性。故自中幼阶段以下,嗜天青颗粒已变得不明显,甚至已见不到,而让位于细小、不规则的特异性颗粒。然而,在电子显微镜下,即使成熟的PMN,嗜天青颗粒仍可见到。  相似文献   

14.
答:“病态造血”(dysplasis)一词是1982年(FAB)协作组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一组疾病的异常血细胞作岀的形态描述。(1)粒系的病态造血:包括各阶段粒细胞明显大小不均;核浆发育失衡,大而明显的核仁持续至中幼粒;各阶段粒细胞均可见双核者;假性Pelger Huet异常;胞浆颗粒过多或过少;可见内外浆。(2)红系的病态造血:红系过多或过少;各阶段幼红细胞明显大小不均,且有巨幼样改变;;可见双核、多核(奇数核)幼红细胞,核形常不规则,有花瓣样、碎裂样等改变;胞浆着色不均,可见嗜碱点彩、Howell Jolly小体;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均,可见巨大红细…  相似文献   

15.
遗传性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缺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neutrophil,PMN),用罗氏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胞浆中含有两种颗粒:嗜天青颗粒(又称初级颗粒)和特异性颗粒(又称次级颗粒)。嗜天青颗粒为粗大的紫红色,在原始粒细胞阶段很少或见不到,至早幼阶段含量最丰富。随着细胞的成熟,酸性粘蛋白合成增加,并与嗜天青的碱性颗粒形成复合物,从而失去嗜天青的特性。故自中幼阶段以下,嗜天青颗粒已变得不明显,甚至已见不到,而让位于细小、不规则的特异性颗粒。然而,在电子显微镜下,即使成熟的PMN,嗜天青颗粒仍可见到。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溶酶体酶,髓过氧化物酶(m…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根据其胞浆中颗粒染色的性质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三种。嗜酸性粒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核常分为两叶,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圆而均匀,可被伊红染成橙红色,布满胞浆。嗜酸性粒细胞约占周围血白细胞数的0.5~3%。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位为50~300/立方毫米。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7%即为增多。嗜酸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51岁。体检发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6·4×109/L。骨髓穿刺活检病理示增生性骨髓像,以粒系中晚幼增生为主。染色体检查有Ph1染色体,结合骨髓涂片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一度恢复正常。4个月后患者出现发热和全身疼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4·3×109/L。骨髓涂片示增生增高,巨核细胞少见,全片可见大量原幼稚细胞,占75%;该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中性粒细胞AKP积分386分/100个。外周血涂片分类:中性粒细胞20%,淋巴细胞44%,单核细胞2%,原幼稚细胞31%。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全身皮…  相似文献   

18.
作者用P-ethoxyphcnyl-p-aminostyryl-1,3,3-trimethyl~3H-indolium Chioride的1%水溶液染外周血膜。血膜用95%酒精、福尔马林及冰醋酸(90∶5∶5)混合液固定,染色后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结果:中性白细胞核呈深绿色,胞浆深栗色,颗粒深绿色,嗜酸性白细胞显示松绿色颗粒,颗粒中心黑色。嗜碱性白细胞颗粒亮黄-粉红色。单核细胞核和胞浆淡绿色,有亮黄色空泡。所有细胞核和浆的微细结构均很清晰、淋巴细胞显示各种不同形状和色泽,大多数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粗糙染亮红色,核染成红黑色,其中有条状亮红色物质。其他数量较少的淋巴细胞胞浆光滑染亮黄一桔色,这种细胞多半体积较前者稍大,黄桔色淋巴细胞的核也染成黄桔色,杂有黑色线条。正常外周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收治我科住院的55例初发本病的患者。结果:55例患者以脾肿大,白细胞增多,外周血及骨髓中出现多量中性中幼,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为特征,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的Ph^1染色体,部分患者因出血倾向就诊。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血液科的常见疾病,部分患者表现为出血倾向,少数患者骨髓涂片检查可不典型,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本病的特征是,其早幼粒细胞有粗糙浓染的嗜天青颗粒,并常有大量奥氏(Auer)小体。此外,在这些病人中常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引起的出血趋势增加。此型病例与另一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不同,后者早幼粒细胞数可能象前者一样高,但是颗粒远较淡染,而DIC少见。作者观察了1例急性多颗粒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May-Grunwald和Giemsa(MGG)染色骨髓涂片中多颗粒早幼粒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80%以上。少数早幼粒细胞除含大量颗粒外还有许多奥氏小体。许多早幼粒细胞的胞浆外周部份呈火焰状,某些火焰状胞浆比兰染部份显示更多空泡。在电子显微镜下许多早幼粒细胞的粗糙型内质网(R-ER)池明显扩张,尤以细胞的外周部分显著。胞浆中颗粒呈圆形或长形,有膜包绕,致密度差异颇大,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