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抽取72例作研究对象,并参考临床结局Rankin评分分预后良好组(n=36)、预后不良组(n=36),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估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之间糖尿病病史、起病到治疗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以及年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2)本病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与其溶栓前收缩压、糖尿病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溶栓前血糖水平相关(P0.05)。结论年龄、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等均可作为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独立因素,而缩短患者溶栓时间窗、改善其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姚明仁  王幼萌  刘洪波 《安徽医学》2021,42(12):1388-1391
目的 分析发病4.5~6 h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发病4.5~6 h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溶栓组(34例)和对照组(46例),溶栓组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NIHSS评分,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90 d预后优良率.溶栓组根据入院时的NIHSS评分,分为低分组(≤5分)和高分组(>5分),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和90 d预后优良率.溶栓组进一步根据90 d预后分为预后优良组(mRS≤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1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溶栓组治疗1周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90 d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患者中低分组90 d预后优良率高于高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组和高分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患者中预后优良组溶栓前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发病至溶栓时间短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是尿激酶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OR=3.797,95%CI:1.007~14.315,P<0.05;OR=1.087,95%CI:1.005~1.175,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发病4.5~6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溶栓前NIHSS评分越低或发病至溶栓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3.
孟桃  刘骅  蒋萍  郑丽华  夏坤伟 《四川医学》2017,38(8):906-90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例临床资料,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并分析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阿替普酶治疗前和治疗后24h 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组21例,预后不良组16例,分析得出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研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的平均年龄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小,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短,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高,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年龄、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卒中分型与溶栓治疗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发病后就诊时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高,病残率高,如能及时就诊,可有效改善预后,特别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发病3 h以内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19,(18):164-168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恢复血流的首选方案,但很大一部分患者在静脉溶栓后仍处于残疾状态,早期血管内治疗、抗血栓等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脑血循环,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压变异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过程中血压波动幅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期间的血压管理,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在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198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73例,年龄22~91岁,平均年龄(67.6±12.8)岁.根据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监测静脉溶栓开始及溶栓过程中血压变化水平,评估指标包括均值(mean)、极大值(max)、极小值(min)、极差(max-min)、标准差(SD)、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SV)等.在各基线资料的校正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压参数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溶栓前NIHSS分值、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平均溶栓前收缩压(So)、平均溶栓前脉压(P0)以及在静脉溶栓过程中最大收缩压(S.)、收缩压连续变化(SsV)、最大收缩压连续变化(Ssvmax)、舒张压最大值(Dmax)、舒张压连续变化(DSV)、最大舒张压连续变化(DSVmax)等为影响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病至治疗时间短、溶栓前NIHSS评分低、溶栓前收缩压值低,溶栓过程中连续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率低为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静脉溶栓预后与溶栓开始时的收缩压、脉压及溶栓过程中血压变异率直接相关.血压的变异率越大,即血压的波动越明显,对预后越不利.维持稳定的血压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时间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探讨时间管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n=74)及无效组(n=124),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按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157)及预后不良组(n=41),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同时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间从发病至用药的各段时间的差异,评价时间管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及冠心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是疗效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的血糖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史、房颤史、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GC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时间管理上,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主要是由发病至就诊时间的差异(P<0.01)导致的.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预示rt-PA静脉溶栓疗效良好,溶栓前NIHSS评分低预示静脉溶栓预后良好.降低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状态、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颈内动脉、椎动脉及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SVD)总体负担对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rt-PA溶栓治疗,根据病人发病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以60分为界值,将总分>60分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0分者分为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94,95%CI:0.991~0.997,P < 0.01;OR=0.989,95%CI:0.983~0.995,P < 0.01)。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结论: 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对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90 d内神经功能恢复及1 a内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就诊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2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脑卒中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56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1家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比较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的基线资料及预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是否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患者7 d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和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均不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浙江省周末与非周末、工作日夜间与白天、非常规工作时间与常规工作时间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0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后第90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55例)与预后不良组(46例)相比,年龄较小(P=0.029),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较少(P=0.012),溶栓前血糖较低(P=0.012),溶栓前收缩压较低(P=0.003),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低(P=0.002),起病到治疗时间较短(P=0.044),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者较少(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与溶栓预后好显著相关。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的溶栓预后好。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卒中急诊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恩仓  王睿荣 《医学综述》2001,7(2):100-102
急性脑卒中是内科急危症之一 ,发病率、致残率高 ,预后差 ,治疗是否及时、合理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对于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最为有效 ,最有前途的却是溶栓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越早 ,临床效果越好。为临床工作者提出了如何开展急性脑卒中的急诊救治及用药时间窗新课题 ,现对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急诊科抢救和院内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1 院前抢救传统的急诊医学未足够重视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抢救 ,而有效治疗“时间窗”取决于院前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据多项研究显示 ,脑卒中的院前诊断准确率为 75 %左右 ,往往需要与重症感染、晕厥、低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中医院卒中中心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59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后随访90 d,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3~6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NLR水平预测AIS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年龄、NLR水平、溶栓后NIHSS评分是AIS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NLR水平对AIS患者溶栓后不良预后有一定预测意义,溶栓后NIHSS评分对AIS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较高。结论:NLR、溶栓后NIHSS评分对AIS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均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静脉溶栓后短时血压变异性(BPV)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以及死亡的重要因素。静脉溶栓后“血压骤降”可能预示着血管再通。短时BPV主要通过影响缺血半暗带组织周边的持续性脑血流供应来影响脑卒中的预后。目前多数研究表明,静脉溶栓后收缩压维持在141~150 mm Hg可能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最佳血压管理方案尚未确定,尤其是降压指征和幅度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BPV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最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是有选择地进行溶栓治疗.tPA是唯一经FDA批准用于临床的溶栓药.自欧、美两个大型试验[1,2]证明该药治疗AIS有效以来,tPA治疗AIS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又有了较大进展.笔者复习近年有关文献,综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PA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1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根据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只有4种治疗方法被认为是有效的,分别是卒中单元、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而超早期溶栓治疗被认为是脑卒中最根本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阿替普酶(rt-PA)溶栓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探讨溶栓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急诊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87例,收集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跟踪随访并收集不同时间段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分别将溶栓前NIHSS评分减去溶栓后2周NIHSS评分,减分值ΔNIHSS<2为预后较差组(65例),ΔNIHSS≥2为预后较好组(122例);将溶栓前MRS评分减去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减分值ΔMRS差值<3为预后较差组(68例),ΔMRS≥3为预后较好组(119例),并分析溶栓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发挥预测作用的指标。结果:ΔNIHSS评分预后差组的高血压和心房颤动人数比例高于ΔNIHS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1和P<0.05),ΔNIHSS评分预后差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水平高于ΔNIHS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1)。ΔMRS评分预后差组的心房颤动人数比例高于ΔMR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5),ΔMRS评分预后差组的白细胞、中性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