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应用MRI观察膝关节屈曲对腘动脉位置的影响,进一步确认建立关节镜下室间隔入路时最佳的膝关节屈曲度数。方法选择2005-10/1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住院患者8例。应用MRI技术,分别测量被检查者膝关节伸直位及屈曲60°,90°,110°位上腘动脉到膝后关节囊之最短距离。结果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腘动脉到膝后关节囊的最短距离在屈膝90°时最大,为(6.56±1.39)mm,屈膝110°位和屈膝60°肘无显著差异眼(4.85±0.82),(4.69±1.20)mm,P>0.05演,但都大于伸膝位时(2.59±0.83)mm。结论关节镜下室间隔入路时屈膝位较伸直位更安全,且屈膝90°位是入路的最佳体位。  相似文献   

2.
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观察其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2003-08/2004-08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病房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均自愿参加观察。术后行康复治疗。①术后中期康复方法:即术后第3天到第2周末,膝关节从伸直0&;#176;,屈曲30&;#176;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176;~45&;#176;每天增加5&;#176;~10&;#176;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早期可从每分钟二三次开始,依据患者耐受性,可逐渐加快。第1周内增加到60&;#176;,第2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176;。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中止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屈曲能达到90&;#176;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术后晚期康复方法:即术后14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其获得的关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抗阻力肌力练习,一般应持续6~8周。手术前与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纽约外科专科医院系统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 结果:纳入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比较: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82.8&;#177;4.9,31.7&;#177;7.9)分(t=3.16,P〈0.01)。②经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患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膝关节屈曲达到90&;#176;的平均时间(11.6&;#177;1.2)d。术后3~5d患者可下地站立,可扶拐行走时间(11.6&;#177;2.2)d。膝关节屈曲度为(96.5&;#177;12.7)&;#176;。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术后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及早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手术松解和术后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治疗膝关节粘连的随访效果。方法:对象为2002—12/2004-08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中心收治的24例膝关节粘连患者,均为经正规保守治疗,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176;。所有患者接受膝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手法推拿松解,了解活动度增加的情况;术中屈曲膝关节对关节内、外间隙及髁间窝粘连进行松解;退出关节镜后轻柔手法松解。手法松解与镜下松解清理交替反复进行,直至膝关节屈曲达110&;#176;以上,伸直为0&;#176;。再次行关节镜下全面清理及软骨修整。术后行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康复训练:①伸膝训练:术后第1—2天,首先行伸膝功能训练.膝关节达到或接近伸直位后,转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股四头肌内侧头的收缩每次维持10s,20次为1组,每天练习3—5组。②屈膝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被动活动机功能训练,每天两三次,1.0-1.5h/次,其起始角度设置为术前活动度增加5&;#176;-10&;#176;,每天增加5&;#176;-10&;#176;,直至达到或接近术中最大活动度,10d左右。出院后继续每天进行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连续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术后每月随诊1次,记录膝关节的伸屈度数(膝关节活动范围110&;#176;-125&;#176;为优,90&;#176;-109&;#176;为良,60&;#176;-89&;#176;为可,60&;#176;以下为差)、行走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按实际完成处理,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价:3个月平均活动度从54&;#176;(20&;#176;-90&;#176;)增加至103&;#176;(70&;#176;-125&;#176;),平均增加49&;#176;;优8例,良12例,可4例。半年增加至115&;#176;(75&;#176;-130&;#176;),平均增加61&;#176;(40&;#176;-100&;#176;);优10例,良11例,可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再粘连,步态改善,跛行消失,关节无肿痛,能交替上下楼,有22例患者自觉关节不灵活,增加活动后可缓解。②术后并发症:10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血,行关节穿刺治疗;有1例发生关节内感染,在关节镜下冲洗,控制感染后,3周后再次手法松解,膝关节屈曲达95&;#176;;无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松解的方法治疗关节粘连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结合早期膝关节的伸屈主被动训练能有效的维持和巩固手术效果,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再次粘连。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使用同种异体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术术后实施康复训练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远期效果。 方法:选择2000-01/2003-1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9例为观察对象,术前患膝后抽屉试验〉10mm,关节镜下确诊为后交叉韧带撕裂,并需要重建。进行同体异体骨-髌腱-骨处理的同时进行关节镜下检查清理,并用同一康复方案进行术后训练。①术后14d,不能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位;电刺激,膝关节训练伸直位;股四头肌训练(直腿提高);踝泵活动;髋关节内外旋至最大程度。②术后2-4周,带支具双拐负重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下肢功能活动器活动0&;#176;~90&;#176;,开始训练膝关节伸直位;床上被动屈膝锻炼,本体感觉训练开始,脱鞋行走。③术后4~8周,带支具双拐负重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下肢功能活动器活动0&;#176;~120&;#176;,膝关节伸直位训练。④术后8-12周,带支具单拐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膝关节伸直位训练,被动屈膝〉120&;#176;~140&;#176;锻炼。⑤术后12-24周,带支具完全负重行走,采用理疗;固定自行车训练;双膝夹救生圈游泳或游蝶泳,开始训练;双腿下蹲45&;#176;至单腿下蹲;上下台阶练习;登楼梯,进行患腿站立,逐渐至金鸡独立。⑥术后半年至1年,逐渐加强下肢力量,逐渐升级在户外平地跨自行车以提高肌力及活动度,当患膝达健膝80%的强度时,可在所有路段跨自行车,并开始跑上楼梯(走下楼梯)和健身房进行抗阻屈膝练习。提高协调性,训练本体感觉。主要观察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手术前后后抽屉试验及X射线照片比对。 结果:9例获得平均18个月的随访。①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46.5分,终末随访平均89.8分;后抽屉试验术前9膝,术前(+++)7例、(++)2例,术后(+)3例、(-)6例。②术后膝关节屈膝均大于120&;#176;,均无伸膝受限。③术后一膝遗留膝关节运动后疼痛、可忍受。 结论:经合理的术后康复方案训练后,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髌腱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患者,能有效地恢复膝关节功能,避免了自体取材的并发症及训练不当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背景: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是保持和减缓运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膝半月板损伤施以关节镜手术后,等速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影响。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警训系。 对象:于2004-09/2005—01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收治的单侧膝关节半月板急性损伤患者22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例。 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封闭、理疗、按摩等方法恢复。实验组患者术后第2-4天开始功能恢复,3周后采用Cybex-600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患侧膝屈伸肌进行等速运动训练。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测试速度[60,120,180(&;#176;)/s]时的屈伸肌峰力矩、单次最大做功量、力矩加速能、平均功率。 结果:纳入患者2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关节镜手术配合等速肌力训练后,膝关节运动范围加大,训练前患膝的最大屈曲角度为(132&;#177;25)&;#176;,训练后患膝的最大屈曲角度为(158&;#177;21)&;#176;,经配对t检验,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手术后最大屈曲角度为(133&;#177;31)&;#176;,实验结束后最大屈曲角度为(139&;#177;34)&;#17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实验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实验组膝屈伸肌峰力矩、单次最大做功量、力矩加速能及平均功率在60,120,180(&;#176;)/s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膝关节等速训练,可加速膝半月板损伤后的康复过程,对增加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内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膝关节内粘连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松解术,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关节镜下松解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伸直度数从2.3&;#176;增加到6.5&;#176;;平均屈曲度数从70.4&;#176;增加到118.4&;#176;;出院时平均活动范围从58.1&;#176;增加到104.3&;#176;。结论 关节镜下松解术是治疗膝关节内粘连的良好方法,治疗的关键是正确的选择病例,彻底的术中松解,并辅以早期康复锻炼,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2例膝关节纤维性强直患者术后随访,评价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膝关节纤维性强直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膝关节镜常规前内、前外两处入路,经钝性分离、松解清除关节腔间粘连组织,术后3d应用CPM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纤维强直患者22例,随访7-18(平均11.6)个月。结果:关节活动度由于术前(40&;#177;16)&;#176;,增加到(93&;#177;25)&;#176;,平均改善53&;#176;(P&;lt;0.01)。而且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膝关节纤维性强直的关节镜下松解术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取向轴和冠状面成角,从而进一步调整MRI扫描角度,建立新的扫描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分别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四肢关节核磁共振室、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实验室完成。对既往前交叉韧带全长显示清楚的120例成人(男女各60例)的MRI影像(斜矢状位)按左右膝、性别分组,在Artoscan—C上测量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成角及前交叉韧带长度和厚度。将国人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在改进的TK-6350型数控铣床上,进行矢状位冰冻薄层解剖切片,对前交叉韧带进行解剖观察。以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所成角度试行膝关节斜冠状位扫描,使MRI扫描方向与前交叉韧带斜冠方向上的解剖取向轴一致,并分析简化操作,建立斜冠状位扫描方法。 结果:①左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测量值在斜矢状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男性前交叉韧带在斜矢状位测量长度和厚度高于女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5&;#177;1.98),(34.52&;#177;1.93)mm;(6.09&;#177;1.07),(5.45&;#177;1.13)mm,P〈0.01],和冠状面的角度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177;2.5)&;#176;,(35.4&;#177;2.5)&;#176;,P〈0.05]。伸膝位下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的角度相对较恒定,走行平直,可以依据该角度行平行于前交叉韧带的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 结论: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是一种显示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六指六点压及膝关节旋转屈伸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与杜宁手法对比。方法:选择2002-06/2004-10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及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62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区组随机化法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82例。治疗组使用六指六穴点压及膝关节旋转屈伸手法,对照组使用杜宁手法(点揉痛点、推髌骨、髌股关节按压摩擦、屈伸膝关节及放松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随访(治疗后15d)3个观测时点进行疗效评估:①膝关节功能评分(总分100分):100分即膝关节无静止痛和运动痛,膝关节主动屈膝蹲下立起≥135&;#176;,膝关节主动伸直,屈曲挛缩≤10&;#176;;0分即因疼痛不能步行,膝关节主动屈膝蹲下立起〈35&;#176;,膝关节主动伸直,屈曲挛缩〉10&;#176;。②疼痛程度评分采用5级评分法:0无痛;5剧痛。疗效判定标准:①优: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善≥90%,评分≥90分;膝关节疼痛评分减少≥3分。②良: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善≥80%,评分80-89分;膝关节疼痛评分减少2分。结果:16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两组间治疗后15d随访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的疗效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50%,62.50%;68.29%.37.80%(χ^2=4.396,9.878,P〈0.05)]。结论:六指六穴点压及膝关节旋转屈伸手法对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且治疗效果优于杜宁手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表面电极肌电图(EMG)测量膝关节在不同角度做开放链最大等长伸膝时屈膝肌的共同兴奋能力,比较不同角度膝屈伸肌的共同兴奋水平。方法 12名健康在校大学生参与测试。每名受试者在Cybex测试仪上髋关节屈曲90°,单侧膝关节分别于屈膝10,60和90°时各做1组开放链的最大等长伸膝动作。使用表面电极EMG测量每次膝关节伸展时股四头肌与胭绳肌的电信号。在每次伸膝的同时用cy—bex测量股四头肌的最大伸膝力矩。结果所有角度下股四头肌的最大等长收缩均伴胭绳肌的共同兴奋。平均最大伸膝力矩出现在屈膝60°(P〈0.05)。结论膝关节在屈膝60°时可产生最大等长伸膝力矩,开放链的伸膝肌等长收缩伴有屈膝肌的共同兴奋。  相似文献   

11.
经关节镜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荆鑫  祝云利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99-2399
目的:探讨经关节镜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及术后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对7例平均年龄57(41-70)岁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粘连病例实行了关节镜松解术及术后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结果:关节镜术后当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6&;#176;(100&;#176;-130&;#176;),致最后随访时间为105&;#176;(90&;#176;-115&;#176;)。关节活动度平均提高35&;#176;。本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关节镜松解术和术后针对性康复训练处理非疼痛性及非感染性,单纯因纤维粘连导致的膝关节僵硬是一项有效、可靠和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活体前交叉韧带MRI功能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活体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 ACL )功能解剖学的变化。方法:本组30例自愿者,共40侧膝关节,平均年龄23岁。应用3维MRI扫描序列,每个膝关节行4种体位扫描。膝伸直位(0°)屈膝位(30°、60°、90°),经斜矢状和斜冠状面图像重建,测量ACL前内侧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和后外侧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长度和上倾角的变化,并观察解剖形态学变化。结果:随不同屈膝度AMB和PLB长度发生变化,屈膝90°AMB最长,张力最高。而PLB最短,张力最低。屈膝时AMB与PLB可形成平行结构型和绞扭结构型。膝伸直位时,AMB与PLB上倾角分别为38.5°±4.9°和48.3°±6.9°。结论:应用MRI技术可行ACL功能及解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解剖位点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多屈曲角度韧带长度及意义。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6月对3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施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分别测量前交叉韧带股骨附丽点中心对胫骨解剖附丽点中心在膝关节0°、30°、90°和120°多屈曲角度时的长度,并了解其与身高的关系。结果 解剖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不等长,前交叉韧带屈膝0°时长度与屈30°、90°和120°时差异有显著性,而屈30°、90°和120°时韧带之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前交叉韧带屈膝0°时长度为(26.1±4.8)mm,而屈30°、90°和120°时韧带长度为(23.9±4.5)mm(α=0.05,P <0.001)。屈膝0°时韧带长度较屈30°、90°和120°时韧带长度长约2.2 mm左右。解剖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与身高有关,直线回归方程为前交叉韧带长(Y)与身高(X)的关糸:Y=-4.1097+0.039X(α=0.05,P <0.001)。结论 前交叉韧带解剖附丽点中心定位重建膝关节多屈曲角度时韧带不等长,膝关节伸直时韧带较紧张,屈膝后略有放松,各屈曲角度韧带长度无明显差异,韧带长度与身高正相关,在韧带重建定位及固定时需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手术方法、效果及术后康复。方法关节镜下诊断盘状半月板并损伤54例,39例行半月板成形术,保留半月板边缘6~8 mm,9例行盘状半月板次全切除术,6例行盘状半月板完全切除术,术后即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入院与术后1月、1年行膝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其中47例获1~4年10个月的随访。结果按照Lkeuchi评价方法,优38例(70.4%),良11例(20.0%),可5例(9.3%),差0例,优良率为90.4%。入院时膝关节活动范围屈曲平均118°±16°,伸直10°±4,°术后1月膝关节活动范围屈曲平均133°±4,°伸直0°±3°,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范围屈曲平均135°±3°,伸直0°±3°,经统计学分析,术后1月、1年与入院时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关节注射致血肿并3周固定法,观察是否可呈现关节损伤后期关节功能障碍的理想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1997-10/1998-04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完成.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雄性16只,雌性4只,兔龄为5个月.雄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单纯固定组:将兔双膝关节完全屈曲固定3周;血肿不固定组:心脏取血1.2mL,稀释成2mL注入兔两膝关节各1 mL,不作外固定;血肿固定雄兔组:注射致血肿方法同血肿不固定组,注射完毕后,膝关节完全屈曲位以绷带外固定3周.雌兔4只为1组,血肿固定雌兔组:以与血肿固定雄兔组同样方法造模.造模3周后观察关节活动度、大体变化及光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兔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对照组为(183.1&;#177;1.73)&;#176;,单纯固定组为(146.0&;#177;4.24)&;#176;,血肿不固定组为(174.0&;#177;2.83)&;#176;,血肿固定雄兔组为(100.3&;#177;5.93)&;#176;,血肿固定雌兔组(116.4&;#177;13.80)&;#176;,血肿固定雄兔组膝关节功能障碍最严重.②大体观察见血肿固定组兔膝关节囊内大块瘀血,光镜下组织学观察见此组关节腔内充满红细胞,膝周软组织充血水肿,骨小梁菲薄排列紊乱,肌肉轻度萎缩.结论:雄性兔膝关节注射形成血肿加固定法,能较好地复制损伤后期膝关节功能障碍模型.  相似文献   

16.
骨关节炎性肌力减弱训练效果可能有选择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观察肌力训练减轻膝关节骨关节炎肌肉抑制的效果,探讨存在肌群抑制的情况下选择性同等肌力训练可否产生不同的效果。方法 1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26膝)进行3—6周每周3次的肌力训练,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程度同等。前后测定60&;#176;/s、120&;#176;/s和180&;#176;/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单次最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结果 屈膝肌参数包括60&;#176;/s的单次最佳做功、120&;#176;/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及180&;#176;/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均较伸膝肌有显著增加。结论 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效果不同,屈膝肌力改善程度好于伸膝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腭成形术在手术年龄的选择上对上颌骨正常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门诊1993—01/2004-01腭裂患者30例为腭成形术组,5岁前行腭成形术,现年龄15-21岁。选择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0年普查人群中40例正常牙合样本为正常对照组,年龄15~21岁。2组对象均拍摄标准X射线头颅正侧位片,所有X射线片由第一作者扫描入计算机,同时标志点定点,然后由计算机进行测量。X射线头颅侧位片采用Wylie,Steiner,Ricketts三种经典头影测量分析方法。测量指标为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颌突角,面角,翼上颌裂点-上第一恒磨牙,下颌长度,上颌长度,蝶鞍中心-翼上颌裂点,上颌长度/下颌长度。定量分析腭成形术对患者上颌骨发育的影响。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腭裂患者及40例正常牙合样本的各项指标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上颌相对颅底的位置关系:腭成形术组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上颌长度、蝶鞍中心-翼上颌裂点、翼上颌裂点-上第一恒磨牙测量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腭成形术组:(76.0&;#177;3.45)&;#176;,(42.87&;#177;251),(11.05&;#177;1.89),(10.28&;#177;1.72)mm;正常对照组:(82.04&;#177;3.22)&;#176;,(47.96&;#177;2.96),(16.90&;#177;2.80),(15.24&;#177;0.76)mm,P〈0.01]。②两组上、下颌骨相对关系:腭成形术组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颌突角、下颌长度、上颌长度/下颌长度、面角测量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腭成形术组:(79.6&;#177;2.40)&;#176;,(-1.62&;#177;1.07)&;#176;,(-4.12&;#177;1.89)&;#176;.(107.40&;#177;6.50)mm,(0.49&;#177;0.02),(86.78&;#177;4.02)&;#176;;正常对照组:(77.6&;#177;2.90)&;#176;,(3.79&;#177;1.87)&;#176;,(6.18&;#177;3.12)&;#176;,(102.80&;#177;4.80)min,(0.69&;#177;0.06),(84.30&;#177;3.31)&;#176;P〈0.01]。结论:5岁前行腭成形术,成年后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显示上颌骨长度变小,上颌骨前缘位置后移,显示上颌发育不足,提示可能是由于瘢痕的牵拉使上颌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18.
赵金忠  沈灏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684-3685
目的 介绍采用Guo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后十字韧带后的康复训练方法,总结其近期效果。方法 对21例采用Guo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进行重建的单纯后十字韧带损伤的患者,进行1年以上系统的康复指导。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5.65&;#177;2.78(n=18)。结果 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膝活动度均大于120&;#176;。术后1年,患肢的股四头肌-Guo绳肌峰力矩比超过正常侧的90%;屈膝70&;#176;时后抽屉试验I度阳性2例,其余均为阴性,胫骨结节I度固定后后坠1例;屈膝30&;#176;时后抽屉试验I度阳性6例,其余为阴性;95.83%的患者都能够恢复正常步态,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0.7&;#177;2.3。术后与术前评分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对于单纯后十字韧带损伤,在采用Guo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进行重建后,采用该方法进行康复训练是实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辅助应用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僵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玻璃酸钠辅助治疗膝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采用辅助应用玻璃酸钠的方法治疗膝关节僵硬患者55例(55膝)。42例为交通事故造成的膝关节周围损伤,3例为股四头肌内注射,5例为股骨骨髓炎,3例为类风湿关节炎,2例为滑膜结核。手法松解10例,手术松解45例,均局部注射玻璃酸钠辅助治疗。结果:平均随访3.5年,多数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膝关节屈曲范围为90&;#176;-140&;#176;(平均110&;#176;)。结论:辅助应用玻璃酸钠有利于膝关节僵硬的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活体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功能解剖学的变化。方法:本组30例自愿者,共40侧膝关节,平均年龄23岁。应用三维MRI序列对每个膝关节行5种体位扫描,膝伸直位(屈膝0°)和屈膝位(30°、60°、90°、120°),经斜矢状和斜冠状面图像重建,测量PCL长度及仰角和偏离角的变化,并观察解剖形态学变化。结果:屈膝0°~90° PCL长度随屈膝度增加而增加,屈膝120°时,PCL长度变短。随屈膝度增加偏离角逐渐变小,当屈膝达120°时,偏离角又增大。PCL仰角于屈膝30°时最小,屈膝120°时最大。结论:应用MRI技术可行PCL功能解剖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