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对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穿孔与肠未穿孔患儿手术治疗后转归情况,为NEC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外科收治的237例经手术治疗的NEC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肠穿孔分为肠未穿孔组(172例)与肠穿孔组(65例),收集两组患儿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手术后实施肠内及肠外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NEC肠未穿孔组172例中,治愈124例(124/172,72.1%),死亡48例(48/172,27.9%);肠穿孔组65例中,治愈48例(48/65,73.8%),死亡17例(17/65,26.2%)。两组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以及术后肠外营养时间、肠内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ell分期为ⅢA与ⅢB期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1,P=0.030)。结论NEC肠未穿孔的患儿可能存在更多肠管坏死,术后并发症多,康复时间长。建议对于NEC肠未穿孔患儿,可根据患儿临床实际情况探讨更合适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干预方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后的影响,并初步制定NEC的手术干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340例NEC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本院NEC手术指征变化情况分为前期组(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仅有绝对手术指征)和后期组(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绝对手术指征的基础上添加相对手术指征),同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及Bell分期将前期组、后期组分别拆分出不同的亚组,并比较手术指征变化前后的患儿手术率、存活率差异。结果 340例患儿中前期组共96例,后期组共244例。前期组手术率为17. 7%,后期组手术率为22. 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前期组总存活率为75. 0%,后期组为86.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前期组中手术组存活率为47. 1%,后期组中手术组存活率为74. 5%,存活率显著提高(P 0. 05)。后期组BellⅡ期的手术率较前期组大幅度提高(P 0. 05);而BellⅢ期的手术率无明显变化(P 0. 05),手术指征变化后BellⅡ、Ⅲ期的手术存活率未见明显提高(P0. 05)。结论除存在气腹、完全性肠梗阻、超声检查下肠坏死等绝对手术指征外,新生儿科医师应在NEC早期密切观察病情的进展,提高临床综合判断能力,对手术指征进行个体化调整。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肠壁形态、血流分布及肠道蠕动的腹部超声声像特征,探讨超声检查对于NEC手术决策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收治的NEC患儿临床资料以及超声声像图,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肠狭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4例NEC后肠狭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例Bell分期Ⅰ期2例,Ⅱ期9例,Ⅲ期3例.临床表现为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呕吐、腹胀等,出现症状的平均时间为发生NEC后29.7 d.11例腹部正侧位片均提示有固定扩张的肠袢;9例消化道造影,仅3例提示肠狭窄.术中发现狭窄部位:末端回肠8处、降结肠4处、结肠肝曲2处、结肠脾曲2处、升结肠1处、空肠中下段1处;其中4例为多发肠狭窄.14例中除1例放弃治疗均接受手术,8例Ⅰ期肠狭窄切除肠吻合术,其余分期手术.结果 术后均治愈出院.9例获随访,除1例因并发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治疗外均获满意效果.结论 临床上NEC后反复喂养不耐受、腹胀应警惕肠狭窄发生.狭窄常发于结肠和末端回肠,必要时予以剖腹探查所有肠段,避免多发肠狭窄,多数Ⅰ期狭窄段切除肠吻合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谷氨酰胺(glutamine,Gln)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s,NE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717例早产儿分为Gln预防组(1389例)和非Gln预防组(1328例),观察两组患儿NEC的发病率.结果 Gln预防组与非Gln预防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有无窒息史,是否合并肺炎、败血症、脑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n预防组1389例患儿中35例诊断为NEC,发病率为2.52%;非Gln预防组1328例患儿中68例诊断为NEC,发病率为5.12%,两组患儿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90,P<0.01).结论 预防性应用Gln能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更好的诊断、治疗及减少病死率提供参考.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NICU 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的2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1∶1比例随机选取同期确诊为单纯Ⅱa以上的NEC患儿2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与单纯Ⅱa以上NEC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重、起病年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白细胞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与单纯Ⅱa以上NEC组患儿在超敏CRP>80mg/L和血小板计数<50×109/L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死亡或放弃的人数较单纯Ⅱa以上NE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患儿血培养的主要病原菌有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等,其中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占50%以上.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美罗培南敏感.(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有显著相关性的变量为血小板计数<50×109/L(OR=3.48,95%CI:1.35~8.68)和男性患儿(OR=2.09,95%CI:1.02~4.85).结论 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患儿预后不良,对可疑患儿,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NE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 年2 月至2014 年1 月确诊为NEC 的41 例足月新生儿为病例组,其中Ⅰ期患儿24 例,Ⅱ ~ Ⅲ期患儿17 例;同期确诊为非消化系统疾病的62 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儿血清I-FABP 和C 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I-FABP 诊断NEC 进行评估.结果 病例组不同分级患儿血清I-FABP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Ⅱ ~ Ⅲ期组显著高于Ⅰ期患儿(P<0.05); I-FABP 血清标志物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CI:0.78~0.92),最佳诊断截点值为2.25 ng/mL,该截点值下诊断NEC 的敏感性为80.49%,特异性为70.19%.病例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CR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FABP 在NEC 患儿早期(Ⅰ期)已显著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诊断NEC 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肠穿孔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穿孔的临床特点,为改善新生儿肠穿孔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01例新生儿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肠穿孔的主要病因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41例,40.6%),其次为特发性肠穿孔(17例,16.8%)、先天性巨结肠(10例,9.9%)。特发性肠穿孔组患儿平均出生体重和平均胎龄明显高于NEC组(P0.05);NEC组致病菌以肠球菌为主,特发性肠穿孔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两组病原菌分布不同(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酸中毒、多部位肠穿孔、穿孔至手术时间较长是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肠穿孔病因多样,以NEC为主;NEC所致肠穿孔与特发性肠穿孔具有不同的致病菌,两者可能是相互独立的疾病;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是挽救新生儿肠穿孔患儿生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粪便自诱导分子-2(AI-2)监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情变化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2例NEC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胎龄、日龄、生产方式、喂养方式、抗生素使用等选择12例与NEC组患儿匹配的非NEC新生儿为对照组。NEC诊断时定为急性期,再次开奶3天后定为恢复期。采集NEC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的粪便标本,以BB170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粪便AI-2浓度,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粪便菌群。结果在菌门水平,拟杆菌门比例在NEC组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EC恢复期比例最低。在菌属水平,肠球菌属、拟杆菌属比例在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EC急性期肠球菌属比例最低,恢复期拟杆菌属比例最低。三组粪便AI-2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NEC急性期为最低。结论 AI-2在监测NEC病情变化方面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e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的最佳方案及关瘘时间。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2011至2014年因NEC行肠造瘘术及二期关瘘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关瘘时间分为早期组(术后90 d内关瘘)、中期组(术后90~180 d关瘘)及晚期组(术后180 d以上关瘘)。临床资料包括出生及两次手术时孕周及体重、并发症、术后喂养及体重、静脉营养(PN)及住院天数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例患儿,其中早期组8例,中期组14例,晚期组14例。三组患儿的出生及造瘘时体重、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瘘时三组间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造瘘术后总PN时间(P=0.000)、关瘘术后PN时间(P=0.005)、达足量肠内营养所需时间(P=0.035)、造瘘后总住院天数(P=0.019)、关瘘后住院天数(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两两间对比结果显示:早、中期之间以及早、晚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中、晚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在术后营养支持、住院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治疗结局都较满意。NEC造瘘术后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稳定的患儿90 d以上关瘘是安全可行的。需早期关瘘的患儿则要做好个体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在指导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以明确诊断NEC的50例新生儿为NEC组,其中NECⅡ期30例,NECⅢ期20例,以非NEC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NEC组在确诊后24 h内、对照组在相应日龄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FABP水平,根据NEC患儿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及病死组,按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浆I-FABP水平、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值、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NECⅡ期组、NECⅢ期组和对照组血浆I-FABP水平分别为(95.6±18.5) μmol/L、(151.2±10.8)μmol/L和(1.2±2.3)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NC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脓毒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血浆I-FABP水平、脓毒症发生率高于存活组,NCIS评分低于存活组;保守治疗组I-FABP水平低于手术治疗组,NCIS评分高于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I-FABP水平可较敏感地反映NEC患儿的病情变化,可作为预测NEC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采取内外科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3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NEC患儿(观察组)及非NEC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产科因素、产时情况、新生儿一般情况、NEC发病前疾病情况及有无应用益生菌等28个项目,应用SAS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92例,对照组130例,两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产时窒息、肺炎、呼吸衰竭、生后吸氧、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发病前喂养、高胆红素血症和口服益生菌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胆红素血症(OR=0.205)和口服益生菌(OR=0.056)为新生儿NEC的保护因素,肺炎(OR=3.645)和败血症(OR=7.826)为危险因素。NEC组患儿发病前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072,95%CI0.010~0.501,P<0.01)。结论肺炎、败血症是新生儿NEC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胆红素血症、口服益生菌是新生儿NEC发病的保护因素,发病前喂养率低与基础疾病致延迟开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鼠肠黏膜组织Bim基因与Bcl-xl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ITF对NEC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法将30只新生鼠分为对照组、NEC组及ITF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作处理,NEC组建立NEC模型后予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ITF组为NEC模型后予以腹腔注射ITF 0.2 mg.对切片行HE染色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im基因与Bcl-xl基因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病理切片显示NEC组肠壁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组织学改变中位积分为3分;ITF组肠上皮细胞少量脱落,顶端绒毛坏死,病理组织学改变中位积分为1分;图像分析结果显示NEC组Bim基因表达(7.87±0.14)高于对照组(2.15±0.28)及ITF组(3.27±0.34),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F组Bcl-xl基因表达(11.23±0.22)高于对照组(1.89±0.28)及NEC组(2.51±0.13),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腹腔注射ITF可减轻NEC大鼠的肠道损伤,而ITF可能通过改变Bim基因与Bcl-xl基因表达水平保护NEC大鼠肠道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鼠肠道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及其肠黏膜保护作用。方法将出生48 h的SD新生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Gln组、NEC组,NEC Gln组4组,每组12只。对照组予鼠乳代乳品人工喂养;Gln组采用鼠乳代乳品加Gln喂养;NEC组鼠代乳品喂养并于每天早晚予缺氧及冷刺激,连续3 d,建立NEC模型;NEC Gln组在建立NEC模型的同时,给予鼠乳代乳品加Gln喂养。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新生鼠肠道PC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和Gln组相比,NEC组和NEC Gln组的一般情况较差、体质量负增长,肠黏膜细胞出现炎性浸润,肠黏膜充血水肿,固有层分离,重者可见肠绒毛脱落、消失。对照组、Gln组、NEC组和NEC Gln组的PCNA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34.17±5.78、34.42±5.38、15.00±1.94、30.67±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32,P<0.001)。NEC组PCNA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低于对照组、Gln组和NEC Gl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对照组、Gln组和NEC Gl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发生NEC时,PCNA表达量降低;补充Gln可上调PCNA的表达量,加快肠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黏膜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ITF是否对NEC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在NE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新生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B组(ITF组)皮下注射ITF 0.2 mg;C组为NEC模型组;D组[NEC加9g/L盐水(NS)组]制备NEC模型后皮下注射NS;E组(NEC加ITF组)制备NEC模型后皮下注射ITF 0.2 mg,连续3 d.大鼠均于实验第4天处死.分别于其十二指肠、小肠近中远端及结肠近端和远端处取1~2 cm肠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F-κB表达.结果 C、D组组织中NF-κB(p65)阳性表达较A、B及E组显著升高(Pa <0.01),E组与A、B组比较也有升高(Pa <0.01),且随NF-κB(p165)的激活有明显的核转移;病理切片示C、D组HE染色见肠肇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评分2~4分;E组轻度肠上皮细胞脱落,顶端绒毛坏死,肠组织病理评分0~2分.结论 通过皮下注射ITF可减轻NEC新生大鼠肠道炎性反应,NF-κB通路参与了NEC的发病过程,ITF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保护NEC模型新生大鼠的肠黏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的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的影响,观察ITF对NEC新生大鼠中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及胞内分布规律,探讨其在NE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50只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给予ITF组、NEC模型组、NEC给予生理盐水组、NEC给子ITF组),每组10只,并于NEC模型后,母鼠身边喂养3 d.第四天处死并取回盲部组织1~2 cm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及免疫组化表现NF-κB的表达,其他肠组织制备组织匀浆,取上清液检测IL-1β含量.结果 NEC新生大鼠模型中损伤肠组织IL-1β含量明显增多,NF-κB表达增强.ITF治疗组能明显的抑制NEC新生大鼠肠组织IL-1β的产生和NF-κB(P65)的表达.结论 NF-κ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NEC发病过程,并起着信号转导作用;ITF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小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起到保护肠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诊断价值及其在NEC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84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修正Bell-NEC分级诊断标准分为NEC疑似组(n=44)、确诊组(n=40);另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内科治愈组(n=58)和手术/死亡组(n=26),比较腹部超声及腹部X线平片检查结果在各组中的改变。结果 在确诊组,腹部超声对门静脉积气、肠管扩张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腹部平片(PPP结论 腹部超声在NEC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超声表现对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黏膜组织IL-1β水平的影响,分析ITF对NEC的保护作用.方法 50只新生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未进行缺氧、低温处理和注射药物;B组为正常ITF组,予皮下注射ITF0.2 mg(0.2 mL);C组为NEC模型组,建立NEC模型后未予药物注射;D组为NEC加9 g/L盐水(NS)组,建立NEC模型后予皮下注射NS 0.2 mL;E组为NEC加ITF组,建立NEC模型后予皮下注射ITF0.2 mg(0.2 mL).第4天断头处死动物后取其回盲部肠组织1~2 cm固定、包埋,HE染色行病理学检查,其他肠道组织制备组织匀浆取上清液应用ELISA试剂盒榆测IL-1β水平.结果 病理切片示C、D组HE染色切片见肠壁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组织学积分为2~4分,E组肠上皮细胞有少量脱落,顶端绒毛坏死,病理组织学积分为0~2分.C、D组组织匀浆IL-1β水平均较E组显著增高(Pa<0.01);E组与A、B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 >0.05).结论 ITF下可通过降低IL-1β的水平减轻NEC模型的肠道炎性反应,ITF有可能为NEC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早产儿常见的危重症之一,不仅病死率高,部分存活儿有肠狭窄、肠梗阻、营养不良、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症等并发症,甚至发生短肠综合征、肠道功能衰竭及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结局.NEC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早期诊断较困难.近年来,早产、喂养不当、Toll样受体异常表达、异常细菌定植、缺氧缺血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被认为是NEC发生的高危因素,母乳喂养及益生菌对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低血糖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的临床特征、结局及其高危风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低血糖患儿临床资料,依据NEC诊断标准及Bell分级标准(Ⅱ~Ⅲ级)纳入研究组(2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