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及房水中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的表达情况,探讨角膜碱烧伤后早期HIF-1α在其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25只,右眼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为实验组,左眼不作处理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碱烧伤后1d、4d、7d、10 d、14 d HIF-1α在角膜中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时间点房水中HIF-1α的表达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中,HIF-1α在角膜及房水中均无表达.实验组碱烧伤后,HIF-1 α在角膜上皮细胞层和基质层组织中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且随碱烧伤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至14 d时达到峰值.房水中HIF-1α在碱烧伤后1d的表达量为(0.056±0.013) μg·L-1,随后持续增高,至14 d时达(0.823±0.114) μg·L-1.房水中HIF-1α的表达量与其在角膜中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87,P<0.01).结论 HIF-1α参与了角膜损伤的病理机制,其表达变化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2.
HIF-1α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角膜碱烧伤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HIF-1α在角膜各层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正常角膜组织中,角膜各层均未见HIF-1α免疫染色,碱烧伤后1d时HIF-1α免疫活性增强,且3d时表达最强,15d时明显下降,30d时仍有高于正常水平的弱表达。原位杂交检测中正常角膜组织有极弱的HIF-1α mRNA表达,碱烧伤后HIF-1α mRNA表达增强,在伤后3d、7d时表达最明显,15d后表达强度恢复至正常组织水平。结论HIF-1α参与碱烧伤后角膜的损伤病理机制,其表达变化影响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为寻找角膜碱烧伤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济民  石蕊  魏会玲  马勇  高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39-2142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碱烧伤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健康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碱烧伤法建立CNV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后1,3,5,7,14d测量CNV的长度并计算面积,同时取角膜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IF-1α及EPO的表达部位,并以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 20.0处理。结果:碱烧伤后1,3,5,7,14d,CNV的面积随时间逐渐增加,7d生长最为旺盛,14d后生长减慢。免疫组织化学提示:正常角膜各层未见HIF-1α的表达,可见微量EPO,碱烧伤后1d时HIF-1α及EPO免疫活性增强,主要表达于角膜上皮及内皮层。RT-PCR结果显示HIF-1α及EPO mRNA的表达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表达极少,在角膜碱烧伤后3d表达增强,7d达到高峰,14d后明显下降;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F-1α和EPO与CNV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盐酸多西环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长的影响。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33只(6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碱烧伤组和多西环素组。对照组3只(6眼)不做处理。剩余30只(60眼)利用1 mol·L-1NaOH滤纸片建立双眼碱烧伤模型,右眼为多西环素组,左眼为碱烧伤组。碱烧伤组不给予药物治疗,多西环素组隔日结膜下注射0.1 mL注射用盐酸多西环素(10 g·L-1)。观察兔CNV的生长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化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的表达情况。结果 造模后3 d,可见碱烧伤组和多西环素组CNV长入透明角膜。造模后4 d、7 d、14 d、21 d,多西环素组CNV的面积分别为(6.15±2.85)mm2、(14.39±4.04)mm2、(18.07±5.74)mm2、(19.44±6.95)mm2,碱烧伤组CNV的面积分别为(17.00±4.60)mm2、(37.93±6.91)mm2、(42.25±9.32)mm2、(38.81±4.87)mm2,各时间点多西环素组CNV的面积均明显小于碱烧伤组(均为P<0.05)。造模后1 d、4 d、7 d、14 d、21 d,多西环素组角膜上皮层VEGF灰度值分别为167.74±10.59、140.14±12.14、128.69±9.21、103.06±8.29、176.16±9.72,碱烧伤组角膜上皮层VEGF灰度值分别为129.79±10.97、100.51±21.73、81.38±9.98、62.54±10.30、148.81±8.65,造模后各个时间点多西环素组VEGF的表达均明显少于碱烧伤组(均为P<0.05)。造模后4 d、7 d、14 d,多西环素组角膜上皮层MMP-2灰度值分别为83.50±14.81、123.42±16.20、110.90±8.98,碱烧伤组角膜上皮层MMP-2灰度值分别为65.27±12.84、91.31±13.22、94.28±6.46,造模后4 d、7 d、14 d多西环素组角膜上皮层MMP-2表达均明显低于碱烧伤组(均为P<0.05)。造模后21 d,角膜上皮层TIMP-2的表达最强,但造模后多西环素组角膜上皮层TIMP-2表达和碱烧伤组表达强度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MMP-2、TIMP-2在CNV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盐酸多西环素可通过抑制基质胶原纤维的降解来降低炎症反应,并通过抑制角膜碱烧伤后兔角膜组织中VEGF、MMP-2的表达,进而抑制CNV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角膜内的表达,探讨HIF-1α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取30只健康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每组各6只兔,右眼采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碱烧伤前和碱烧伤后1、3、5、7、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家兔角膜新生血管增生情况,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验角膜组织中HIF-1α的表达,计算炎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核数,对其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HIF-1α主要表达在角膜基质中的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炎性细胞表达增强,HIF-1α表达量也相应增加,并于碱烧伤后5 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碱烧伤后1、3、5、7、14 d,角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和HIF-1α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2.086,437.555;P均<0.05),且HIF-1α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在时空上一致.经相关分析,角膜中炎性细胞和HIF-1α阳性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60,P<0.05).结论 碱烧伤后炎症反应能诱导HIF-1α的表达,而HIF-1α能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CXC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以及CXCR4特异性桔抗剂AMD3100对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 采用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建立SD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SDF-1和CXCR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SDF-1和CXCR4在角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另设碱烧伤对照组和碱烧伤治疗组,碱烧伤后分别给予0.1 mL生理盐水和AMD3100球结膜下注射,比较2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的含量.结果 碱烧伤后SDF-1阳性表达于浅层角膜基质细胞、角膜上皮细胞和炎性浸润细胞,CXCR4阳性表达于炎性浸润细胞、角膜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可检出微量SDF-1和CXCR4 mRNA和蛋白表达;碱烧伤后2 d,SDF-1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7d、10 d分别是正常水平的3.8倍和21.0倍;CXCR4 mRNA和蛋白水平在碱烧伤后2 d明显升高,7 d、10 d分别是正常水平的1.9倍和17.5倍.碱烧伤治疗组碱烧伤后7 d、10 d、14 d时新生血管面积均小于碱烧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治疗组碱烧伤后2 d、5 d、7 d、10 d、14 d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的含量均稍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DF-1与其受体CXCR4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AMD3100能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可能成为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白藜芦醇(RSV)对碱烧伤小鼠角膜纤维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健康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RSV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RSV组小鼠右眼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不做任何处理。RSV组小鼠用2 g·L-1RSV溶液滴眼,模型组小鼠用相同剂量的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滴眼,连续滴眼 21 d。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做碱烧伤和滴眼干预。碱烧伤后21 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角膜混浊情况,对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组织结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纤维蛋白α1链(COL3A1)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SMA、COL3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碱烧伤后21 d,RSV组小鼠角膜混浊评分为(2.25±0.89)分,明显低于模型组[(3.25±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角膜基质中细胞增多,给予RSV干预后细胞相对减少。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SV组小鼠角膜组织中α-SMA和COL3A1的表达均弱于模型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RSV组小鼠角膜组织中TGF-β1(0.60±0.17)、α-SMA(0.27±0.05)、COL3A1(0.49±0.2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TGF-β1(1.48±0.50)、α-SMA(0.55±0.18)、COL3A1(1.32±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在小鼠角膜碱烧伤中,RSV可以有效抑制角膜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及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减少COL3A1沉积,从而抑制角膜的纤维化反应,进而减轻角膜混浊程度。  相似文献   

8.
何志  张明昌  张莹 《眼科研究》2010,28(1):25-28
目的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碱烧伤诱导CNV模型,将25只sD大鼠按处死的时间点不同分成5组,每组5只。每日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AQP1及VEGF在大鼠CNV形成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AQP1和VEGF不表达或弱表达。碱烧伤后1d,AQP1表达开始增强,第7天表达最强,14d下降,21d时仍有弱表达。RT—PCR检测显示碱烧伤后AQP1表达增强,在伤后第7天表达最明显,21d后呈弱表达(t1d=3.491,t4d=10.690,t7d=12.936,t14d=10.767,t21d=8.594,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VEGF与AQP1的表达分布相似,强度较弱,统计学分析表明二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34,P〈0.05)。结论AQP1在碱烧伤后角膜巾的表达水平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PF级健康SD大鼠72只(取右眼为实验眼),从中随机选取24只(24眼)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其余48只采用1 mol·L-1 NaOH浸润过的实验滤纸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米诺环素组,每组24只(24眼)。溶剂对照组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给予9 g·L-1 NaCl溶液(10 mL·kg-1)腹腔注射,米诺环素组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给予米诺环素溶液(45 mg·kg-1)腹腔注射。各组于角膜碱烧伤后1 d、4 d、7 d、14 d随机抽取6只大鼠,在裂隙灯下观察眼前节情况,并测量各时间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及面积。采用HE染色对角膜炎症细胞计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角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精氨酸酶-1(Arg-1)mRNA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角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206的表达,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整个实验过程中,空白对照组大鼠角膜透明,无角膜新生血管。碱烧伤后4 d、7 d、14 d,米诺环素组及溶剂对照组均可见角膜新生血管长出,但米诺环素组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及面积均小于溶剂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HE染色发现,空白对照组角膜结构清晰,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无血管结构。碱烧伤后4 d、7 d、14 d,溶剂对照组与米诺环素组每个视野(×200)炎症细胞数分别为(119.83±7.28)个、(81.83±8.30)个,(92.50±7.34)个、(42.33±9.11)个,(48.33±7.76)个、(16.67±4.93)个,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碱烧伤后1 d、4 d、7 d、14 d,溶剂对照组iNOS、Arg-1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均为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碱烧伤后4 d、 7 d,米诺环素组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减少(均为P<0.05),而在碱烧伤后1 d、14 d,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米诺环素组Arg-1 mRNA相对表达量在碱烧伤后14 d显著减少(P<0.01),而在碱烧伤后1 d、4 d、7 d,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溶剂对照组碱烧伤后4 d、7 d、14 d,Arg-1和iNOS mRNA相对表达量比值分别为0.73±0.14、0.82±0.90、1.71±0.2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溶剂对照组Arg-1 mRNA相对表达量与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面积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8(P=0.000)、0.781(P=0.000)。碱烧伤后7 d、14 d,溶剂对照组TNF-α、CD206蛋白表达的累积光密度值均高于米诺环素组(均为P<0.05)。结论 巨噬细胞极化调控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生成,米诺环素可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减轻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是炎症性角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和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和治疗一直是国内外角膜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PA)对碱烧伤大鼠CNV核转录因子KB(NF—KB)、白细胞介素1α(IL一1αt)、IL一6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浸有1mol/LNaOH的3mm圆形滤纸贴附于72只SD大鼠的右眼角膜中央30s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个组,另6只匹配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和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大鼠分别于碱烧伤后即刻结膜下注射0.04ml剂量为0.02mg或0.03mgEPA,碱烧伤模型组结膜下注射0.04m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行结膜下注射。大鼠干预后每天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面积和角膜水肿。分别于造模后24h,4、7、14d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后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CD34的表达以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IL-1α-mRNA和IL.6mRNA的表达及NF—KBp65的蛋白表达。结果裂隙灯下见造模后2~4d,CNV缓慢生长,角膜水肿,上皮缺损;造模后7~10d,CNV面积增加,角膜水肿减轻;造模后14d,CNV面积最大,血管变细。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角膜上皮部分缺损,基质层水肿明显,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及大量CNV;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与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均可见角膜上皮修复,基质层水肿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未见CNV。碱烧伤后7d和1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CNV相对面积分别为(15.80±6.43)%、(11.06±2.14)%,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为(16.10±7.41)%、(11.06±2.51)%,均明显小于碱烧伤组的(84.74±7.77)%、(89.6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CD34在CNV的内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角膜中未见表达。RT—PCR检测结果表明,碱烧伤后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IL一1α、IL一6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碱烧伤组,蛋白印迹检测证实NF—KBp65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A能够抑制NF—KB、IL一1α、IL一6的表达,从而抑制碱烧伤后CNV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彭亮红  柳林 《眼科研究》2010,28(2):135-139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CXCR4在小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在角膜中央放置NaOH滤纸片的方法构建C57/BL小鼠角膜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角膜组织中SDF-1和CXC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正常小鼠角膜基质层无明显SDF-1的阳性表达,CXCR4仅在角膜上皮层呈弱阳性表达。RT—PCR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碱烧伤后各时间点SDF-1和CXCR4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DF-1和CXCR4蛋白的表达也可见相似的变化趋势(P〈0.05)。SDF-1和CXCR4在角膜中的表达于第7天达高峰,第14天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结论SDF-1/CXCR4在碱烧伤后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增加,在角膜碱烧伤的炎症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结膜瓣覆盖术治疗兔角膜碱烧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机制。方法:将50只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分别25只,建立兔角膜烧伤模型。实验组在角膜烧伤后当天行结膜瓣覆盖术。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MMP-9和TIMP-1的表达。结果:MMP-9在角膜碱烧伤后的3d开始升高,14d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而TIMP-1在伤后即有表达,7d有所下降,于14d达到最低,21d达到峰值。实验组MMP-9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角膜碱烧伤后的3,14,21d和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IMP-1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角膜碱烧伤后3,14d和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碱烧伤的病理损伤及修复过程中,MMP-9及TIMP-1的表达密切相关。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角膜碱烧伤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发CNV模型,采用裂隙灯照相、免疫组化和RT-PCR等方法,分别检测使用Tet前后HIF-1α和VEGF在SD大鼠CNV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角膜,HIF-1α和VEGF没有表达或在上皮基底膜有微弱表达;在新生血管对照组,角膜全层HIF-1α和VEGF表达明显增强,其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新生血管形成区域和上皮全层;用药组角膜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减低,HIF-1α和VEGF相应在角膜基质层新生血管形成区域表达减少。经SPSS软件分析,3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et可以有效地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发CNV的生长,降低角膜新生血管HIF-1α和VEGF的表达。[眼科新进展2007;27(2):102—1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鼠角膜碱烧伤行羊膜移植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影响以及MMP9及TIMP1在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只鼠均取右眼为实验眼。采用1mol·L-1NaOH溶液烧伤小鼠角膜,建立炎症性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对实验组小鼠右眼角膜行羊膜移植,对照组不行羊膜移植。分别在羊膜移植后的0d、2d、7d、14d处死2组小鼠,摘除右眼球,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2组小鼠MMP9及TIMP1在角膜中的分布及其平均吸光度值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碱烧伤角膜后第2d,可见MMP9出现表达,第7dMMP9的染色较第2d增强,基质层可见大量新生血管,且血管内皮细胞可见表达,14d达高峰;TIMP1开始表达不明显,第7d出现表达,14d达高峰。羊膜移植组各时间点MMP9表达低于对照组,而TIMP1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碱烧伤后小鼠角膜中MMP9表达增加,在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羊膜可能具有抑制MMP9在碱烧伤小鼠角膜中表达的作用,而且羊膜同时促使TIMP1在后期表达水平升高,从而抑制MMP9的活性,抑制和减缓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角膜碱烧伤中白介素-1与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明昌  王勇 《眼科研究》2007,25(1):33-3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α(IL-1α)与核转录因子KB(NF-κB)在角膜碱烧伤中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其对角膜碱烧伤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碱烧伤模型,裂隙灯显微镜与病理组织学观察角膜炎症反应。应用western-blot测定角膜中NF-κB的表达;应用酶链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IL-1d的表达。结果碱烧伤角膜炎症反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第7d开始溃疡形成,21d左右趋于稳定。活化的NF-κB表达量与IL-1α质量浓度在碱烧伤后早期显著增加,伤后3d达到高峰,7d后回落,14dR至正常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角膜碱烧伤后IL-1质量浓度与NF-κB表达量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8(P〈0.01)。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早期,NF-κB显著活化,提高IL-1α的表达,在角膜碱烧伤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g·L-1地塞米松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右眼角膜碱烧伤后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造模后1g·L-1地塞米松滴眼)和生理盐水组(造模后生理盐水滴眼),每日滴眼4次,连续7d.碱烧伤后7d,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炎症和角膜上皮缺损情况;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角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角膜组织中NF-κB活化率,ELISA法测定IL-1β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碱烧伤后7d,NF-κB活化率比较,角膜基质层地塞米松组为3.81%,生理盐水组为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上皮层地塞米松组为14.91%,生理盐水组为1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炎症指数、IL-1β和VEGF表达水平,地塞米松组分别为(13.15±0.93) mm2、0.27±0.08、(105.71±14.77) ng·L-1和(532.86±74.79)ng·L-1,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30.07±4.32) mm2、0.65±0.21、(178.17±10.96) ng·L-和(795.01±124.14) n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碱烧伤后7d,两组角膜上皮细胞均完整覆盖伤区.结论 地塞米松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炎症和新生血管的作用与抑制角膜基质细胞内NF-κB的活化有关,地塞米松不影响角膜上皮的修复.碱烧伤后1周内,1g·L-1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多西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影响及其调节作用。方法 SD大鼠右眼制备成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0.5 g·L-1多西环素组和1.0 g·L-1多西环素组,每组15只。3组分别于造模后每天给予20 μL眼液溶媒、0.5 g·L-1多西环素、1.0 g·L-1多西环素滴眼至观察期末。于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对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并行RT-PCR和ELISA检测角膜组织中TGF-β1、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碱烧伤后第7天、第14天,0.5 g·L-1多西环素组[(2.80±0.45)分、(2.20±0.45)分]和1.0 g·L-1多西环素组[(2.00±0.00)分、(0.60±0.55)分]角膜混浊程度评分降低,且1.0 g·L-1多西环素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 天,0.5 g·L-1多西环素组、1.0 g·L-1多西环素组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低,且1.0 g·L-1多西环素组表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0.5 g·L-1多西环素组、1.0 g·L-1多西环素组MMP-9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低,且1.0 g·L-1多西环素组表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多西环素可下调碱烧伤大鼠角膜中TGF-β1和MMP-9的表达,促进角膜愈合,并呈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在胚胎期及生后发育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alpha,HIF-1α)的表达,探讨HIF-1α与角膜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实验用Wistar大鼠分为8组:胚胎12d(E12)、胚胎16d(E16)、胚胎20d(E20)、生后1d(P1)、生后7d(P7)、生后15d(P15)、生后21d(P21)、成年组,每组3只鼠6眼,共48眼。每只鼠取一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的表达,另一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角膜组织中HIF-1αmRNA的表达(E12、E16时鼠胚眼球较小,无法分离角膜组织,未行PCR检测)。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鼠在角膜发育过程中,HIF-1α的表达存在时空变化。E12时,由表面外胚层分化的两层细胞内可见明显棕黄色颗粒。E16时,分化形成的上皮层、基质层、内皮层中HIF-1α阳性表达显著。E20时,棕黄色颗粒集中表达在上皮层、内皮层,基质层染色较弱。P1、P7时,大鼠眼睑粘连,角膜各层中HIF-1α维持少量表达,上皮、内皮细胞较基质细胞染色明显。P15时,HIF-1α在上皮层阳性着色尤其强烈,细胞核、细胞浆棕黄色颗粒明显,基质层未见阳性着色,内皮层见少量细胞核着染。P21时,HIF-1α的阳性表达更加集中在上皮层基底细胞,基质层、内皮层表达阴性。成年组,角膜中仅在上皮基底细胞见HIF-1α阳性表达,余未见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HIF-1αmRNA在角膜发育期各组表达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00、P<0.05)。P1组与E20组之间,成年组与P21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0、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HIF-1α在大鼠角膜发育过程中存在阳性表达,且随发育时期不同表达部位、表达量发生变化。HIF-1α可能在角膜各层分化、细胞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环氧合酶-2及其抑制剂对角膜新生血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董媛  张明昌 《眼科研究》2007,25(6):424-427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过程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探讨COX-2抑制剂Celecoxib对CNV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法检测碱烧伤后COX-2和VEGF蛋白、mRNA在角膜中的分布,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COX-2与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计算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碱烧伤2 d,CNV芽形成,4 d出现成熟的新生血管腔.活化的COX-2、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碱烧伤24 h开始增加,4 d达峰,7 d开始回落,14 d仍有表达.COX-2主要表达于大鼠角膜损伤上皮及修复的上皮层、基质层中浸润的炎性细胞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VEGF与COX-2的表达部位一致.实验Ⅱ组和Ⅲ组COX-2和VEGF蛋白、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Ⅰ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X-2在炎性CNV形成过程中表达上调,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而起重要作用.Celecoxib抑制COX-2的表达,抑制CNV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段PDGF BB在角膜各层次中的表达 ,用RT PCR法检测PDGF B的mRNA在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段表达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 ,在正常角膜中 ,PDGF BB在上皮层中为弱表达 ,角膜碱烧伤后 ,PDGF BB在角膜各层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逐步增强。各实验组中 ,7d组表达最强 ,而后逐渐下降 ,至 30d组基质层已基本无表达。RT PCR检测显示 ,正常角膜和损伤角膜中均有PDGF B的mRNA表达 ,角膜碱烧伤后 7d组和15d组 ,PDGF B的mRNA表达量最多。结论 :PDGF B在角膜碱烧伤后表达增强 ,且其表达的量随病程的发展而变化 ,PDGF B在角膜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