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膀胱癌患者,分为传统组(n=28)和ERAS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重度疼痛的发生数、麻醉苏醒时间、盆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ERAS组和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722±379)min和(1873±218)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97±465)ml 和(1771±469)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和传统组麻醉苏醒时间分别为(254±54)min和(417±98)min;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6±07)d和(22±07)d;盆腔引流时间分别为(25±11)d和(50±16)d;术后住院天数分比为(76±14)d和(110±18)d;术后疼痛VAS评分>7分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429%(12/2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1例刀口液化,1例发生肾结石;传统组2例肠梗阻,1例发生坠积性肺炎,1例发生肾结石。两组患者中均无尿瘘患者。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右侧和中央两种不同观察孔位置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对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显露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时分别采用右侧观察孔(右上Trocar)和中央观察孔(脐上Trocar)显露,其中右侧观察孔组13例,中央观察孔组12例。对比两组手术视野、总手术时间、实际淋巴结清扫时间(即自系膜切开至D3淋巴结清扫完成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腹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手术均由同组医师完成。 结果右侧观察孔较中央观察孔更易于显露肠系膜下动脉及神经走行,手术均无中转,右侧观察孔和中央观察孔两组患者实际淋巴结清扫时间分别为(280±59)min 和(331±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总手术时间分别为(1403±167)min 和(1464±169)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96±176)ml 和(633±144)ml,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84±38)枚和(162±31)枚,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2±22)天 和(83±21)天,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13)和167%(2/12),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右侧观察孔较中央观察孔更有利于手术野的显露,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分支血管保留及神经保护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8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ERAS组40例,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炎症因子、营养指标、免疫功能、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ERAS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第1天两组老年患者血清中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3天血清中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 vs. 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采用ERAS理念是安全可行的,可改善老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和术后营养情况,减轻炎症应激反应,保护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应用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RARP),并对比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模式与ERAS的临床实践效果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共110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筛选条件最终纳入共70例患者,采用RARP术,且均采用ERAS围手术期管理模式,为ERAS组。并按照纳入标准纳入既往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行RARP但未行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模式的70例患者为对照组。ERAS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实验室检查如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前列腺体积、术前PSA、术前ECOG评分、EPIC评分、临床分期和Gleason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手术期未出现病死或严重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出院。术中情况:ERAS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直肠损伤、闭孔神经损伤、大血管损伤、淋巴结清扫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情况:ERAS组与传统围手术管理组在回病房后至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后6 h疼痛评分、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lavien Dindo并发症分级、切缘阳性情况、术后实验室指标差异及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早期尿控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应用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较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模式更能促进患者康复,缓解术后疼痛,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LRP)经腹腔与经腹膜外途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4例前列腺癌患者行经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其中经腹腔39例,经腹膜外15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参数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肿瘤学和排尿状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54例手术均获成功,经腹腔与经腹膜外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56±45)min和(263±62)min,P=0.96;出血量分别为(335±296)mL和(352±314)mL,P=0.13;切缘阳性15.4%和13.3%,P=0.61;尿失禁23.1%和20.O%,P=0.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分别为(14.2±2.7)d和(11.2±3.3)d,P〈0.001;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8±0.6)d和(2.0±0.7)d,P=0.04;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7.2±3.5)d和(12.2±3.7)d,P〈0.00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经腹膜外与经腹腔途径相比具有视野清晰、对腹腔器官影响小、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rvery after surgery,ERAS)护理措施在直肠癌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直肠癌微创手术的15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围术期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ERAS组(87例)和传统组(70例).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围术期护理,ERAS组患者接受围术期的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ERAS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流质时间、进食半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组(均P<0.05).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0.3%(9/87)vs 18.6%(13/70),P=0.168].ERAS组在围术期的护理满意度高于传统组[(93±5.6)分vs.(86±6.5)分,t=7.245,P<0.001].结论 围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能促进直肠癌微创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与分析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与传统改良手术治疗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美容效果影响。方法60例拟手术治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改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比较2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总引流量、胸壁引流管拔管时间、并发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术后美容效果,随访1~36个月,平均(22.5±1.2)个月。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4.7±24.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9.8±14.9) ml、拔管时间为(5.6±0.8) d、总引流量(102.7±20.9) ml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1.2±22.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9.9±54.1) ml、拔管时间为(32.2±10.9) d、总引流量(264.1±17.1) 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2例,占6.7%,明显低于对照组(10例,占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容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随访期间死亡和复发及转移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来说,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较为简单,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术后美容效果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醋酸奥曲肽(力尔宁)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加速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间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力尔宁组(103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术后均不留置鼻胃管,对照组采用加速康复常规治疗,力尔宁组在加速康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力尔宁02 mg 皮下注射,每8 h 1次,治疗3 d。观察两组术后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再次置鼻胃管及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力尔宁组5例术后出现腹胀,8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对照组中9例出现腹胀,10例发生恶心、呕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力尔宁组有5例、对照组有3例均出现鼻咽部不适,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尔宁组有3例、对照组有3例因术后肠梗阻、腹胀恶心严重而再次置鼻胃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肠梗阻、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方面以及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力尔宁可以有效减少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腹胀及恶心呕吐,可在术后常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醋酸奥曲肽(力尔宁)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加速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间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力尔宁组(103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术后均不留置鼻胃管,对照组采用加速康复常规治疗,力尔宁组在加速康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力尔宁02 mg 皮下注射,每8 h 1次,治疗3 d。观察两组术后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再次置鼻胃管及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力尔宁组5例术后出现腹胀,8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对照组中9例出现腹胀,10例发生恶心、呕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力尔宁组有5例、对照组有3例均出现鼻咽部不适,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尔宁组有3例、对照组有3例因术后肠梗阻、腹胀恶心严重而再次置鼻胃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肠梗阻、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方面以及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力尔宁可以有效减少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腹胀及恶心呕吐,可在术后常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在单孔胸腔镜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中实施迷走神经保护对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84例NSCLC患者,其中54例在术中进行了迷走神经保护(研究组),30例未因多种原因无法行迷走神经保护(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胃肠胀气、心律失常、肺部感染、排痰困难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9217±2616) min vs. (8600±2485) min,P=0295]、术中出血量[(5730±1152) ml vs. (6167±1266) ml,P=0111]、淋巴结清扫组数[(527±147) 组 vs. (553±147) 组,P=04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379±068) d vs. (536±096) d,P<0001],研究组术后胃肠胀气发生率(1296% vs. 6333%,P<0001)、心律失常发生率(185% vs. 2667%,P<0001)、肺部感染发生率(370% vs. 2000%,P=0014)、排痰困难发生率(556% vs. 2333%,P=001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行NSCLC根治术中实施迷走神经保护是安全有效的,可保证手术的根治程度,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 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采用ACT序贯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4周后给予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次。记录不良反应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后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m23 H1的表达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分别为(341±39)ng/L和(518±43)ng/L,低于对照组的(581±36)ng/L和(817±44)ng/L,而nm23 H1蛋白水平[(669±42)ng/ml]高于对照组[(5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DFS为42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46个月(P<005)。 结论采用ACT序贯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TAC联合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更低,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癌CT灌注参数变化对放疗敏感性的评估价值。 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宫颈癌患者120例,均进行CT灌注扫描并计算相关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同时给予调强放疗,盆腔照射每次18~20 Gy,每周5~6次,总照射剂量40~45 Gy。放疗4周后评价疗效。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放疗敏感性的因素。 结果120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疗,获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46例,稳定20例和进展20例,放疗敏感率为667%(80/120)。敏感组年龄、体重指数、肿块直径、病理类型、FIGO分期和分化程度与不敏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BF低于不敏感组[(5922±1630)ml/(min·100 g) vs.(7204±1294)ml/(min·100 g)],而BV[(1214±281)ml/100 g vs.(568±193)ml/100 g]、PS[(2056±852)ml/(min·100 g) vs.(910±184)ml/(min·100 g)]与MTT[(1172±448)s vs.(1034±622)s]高于不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BV为影响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宫颈癌CT灌注参数能反映和评估调强放疗的敏感性,BV为影响放疗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 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采用ACT序贯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4周后给予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次。记录不良反应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后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m23 H1的表达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分别为(341±39)ng/L和(518±43)ng/L,低于对照组的(581±36)ng/L和(817±44)ng/L,而nm23 H1蛋白水平[(669±42)ng/ml]高于对照组[(5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DFS为42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46个月(P<005)。 结论采用ACT序贯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TAC联合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更低,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癌CT灌注参数变化对放疗敏感性的评估价值。 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宫颈癌患者120例,均进行CT灌注扫描并计算相关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同时给予调强放疗,盆腔照射每次18~20 Gy,每周5~6次,总照射剂量40~45 Gy。放疗4周后评价疗效。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放疗敏感性的因素。 结果120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疗,获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46例,稳定20例和进展20例,放疗敏感率为667%(80/120)。敏感组年龄、体重指数、肿块直径、病理类型、FIGO分期和分化程度与不敏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BF低于不敏感组[(5922±1630)ml/(min·100 g) vs.(7204±1294)ml/(min·100 g)],而BV[(1214±281)ml/100 g vs.(568±193)ml/100 g]、PS[(2056±852)ml/(min·100 g) vs.(910±184)ml/(min·100 g)]与MTT[(1172±448)s vs.(1034±622)s]高于不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BV为影响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宫颈癌CT灌注参数能反映和评估调强放疗的敏感性,BV为影响放疗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靶区勾画对疗效与毒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初始行化疗治疗后局部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通过增强CT定位扫描勾画靶区,两组PTV T均为化疗后残留原发灶外扩获得。对照组PTV N为阳性淋巴结引流区外扩摆位误差,观察组PTV N为GTV N外扩摆位误差,PTV T、PTV N处方剂量60 Gy/30次,2 Gy/次,每周5次。比较两组平均肺剂量(MLD)、双肺V20、有效率(RR),并随访患者3年内肿瘤复发情况以及毒副反应。 结果观察组MLD和双肺V20分别为(955±228)Gy和(2165±376)%,均低于对照组的(1275±243)Gy和(2532±4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R为672%(43/64),对照组为719(46/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复发率均为1000%。对照组45例患者放射野内复发,19例患者放射野外复发;观察组48例患者放射野内复发,16例患者放射野外复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级以上的血液学毒性、急性放射性肺炎、体重减轻发生率分别为47%、266%和234%,均低于对照组的188%、547%和51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TV N靶区勾画可有效减少化疗后局部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MLD以及双肺V20,对临床疗效和肿瘤复发无影响,并可显著降低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方案治疗初治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的初治老年ALL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接受传统VDLP方案(对照组,n=41)或改良VDLP方案(观察组,n=41)治疗。两方案均为28天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以NCI CTCAE 40版评价评价毒副反应,根据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 结果全组8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0%、805%和976%,与对照组的634%、854%和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5例达完全缓解(CR)的时间为(2334±664)d,对照组26例达CR的时间为(2145±60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OS分别为130个月和120个月,中位DFS分别为75个月和8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髓抑制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骨髓抑制恢复时间为(943±181)d,较对照组的(1239±2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反应、脱发、口腔溃疡、血象异常、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VDLP方案治疗初治老年ALL可获得与传统VDLP相当的近期疗效,但骨髓抑制更轻且恢复更快,更适合初治老年ALL患者的诱导化疗。  相似文献   

17.
蔡勇  王季颖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7,22(12):1073-1079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蛋白6(SIRT6)调控细胞糖代谢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过表达SIRT6的腺病毒载体Ad SIRT6,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经不同转染强度(0、25、50、100、200 pfu/细胞)Ad SIRT6转染24 h后的SIRT6 mRNA水平;根据实验设计分为对照组、空载体(Ad-null)组及过表达(Ad-SIRT6)组,Ad-null组和Ad SIRT6组的病毒浓度均为200 pfu/细胞;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3组经0、2、4、6、8和10 Gy X线照射后的存活分数(SF),根据多靶单击模型绘制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增敏比(SER);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经4 Gy X线照射48 h的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采用QPCR检测经4 Gy X线照射48 h各组丙酮酸激2(PKM2)、乳酸脱氢酶A(LDHA)和己糖激酶(HK)的表达水平;葡萄糖试剂盒检测转染12、24、36、48 h后的培养基葡萄糖消耗水平。结果QPCR检测显示,在25~200 pfu/细胞的范围内,随转染强度的增加,A549细胞的SIRT6 mRNA水平升高(P<0001),0、25、50、100、200 pfu/细胞对应的SIRT6 mRNA水平依次为1.012±0.016、1.356±0.185、2.243±0.695、4.887±1.169和7.241±1.425,50、100、200 pfu/细胞对应的SIRT6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实验选择过表达效果最强的200 pfu/细胞转染量。克隆形成实验显示,Ad null组和对照组经0、2、4、6、8、10 Gy X线照射后S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 SIRT6组经4~10 Gy X线照射后的SF均低于Ad null组和对照组(P<005)。多靶单击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提示SER为1.76。与对照组和Ad null组比较,Ad SIRT6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和凋亡率升高,S期细胞比例及PKM2、LDHA和HK mRNA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 SIRT6组转染12、24、36、48 h的葡萄糖消耗量降低,低于对照组和Ad null组(P<0.05)。结论 SIRT6过表达可抑制A549细胞糖酵解过程中关键酶生成来抑制糖酵解过程,同时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并可导致G0/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自动式和半自动式两种活检针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242例,其中157例使用全自动活检针(全自动组),余85例使用半自动活检针(半自动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充足标本率、诊断效能(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0%,全自动组的充足标本率为1000%(157/157),高于半自动组的953%(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7%(22/24)和981%(154/157),均高于半自动组的700%(7/10)和准确率为926%(7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自动组和半自动组的敏感度为992%(132/133)和944%(6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针道出血的发生率为338%,高于半自动组的212%(P<005),两组气胸、血胸、痰中带血、穿刺相关感染、空气栓塞和和胸膜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引导经皮肺肿物穿刺活检术操作中,两种活检针各有优缺点,仅适用范围不同,全自动活检针充足标本率、诊断准确率和特异性更高,并发症可控,半自动活检针针道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小RNA 933(miR 933)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靶向调控作用及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30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以上组织和肝癌细胞(Huh7、HepG2和SK Hep 1)中的miR 933水平;采用脂质体法向SK Hep 1细胞分别转染miR 933模拟物(过表达组)和miR 933阴性对照(对照组),采用QPCR法检测转染48 h后各组的miR 933水平以评价转染效率;分别采用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的侵袭和迁移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的BDNF mRNA和蛋白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 933与BDNF之间靶向关系和结合位点。 结果肝癌组织中的miR 933水平为0351±0026,低于癌旁组织的1124±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h7、HepG2和SK Hep 1细胞系中miR 933水平分别为0751±0062、0453±0057和0017±0006,均低于健康肝细胞系L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组转染48 h后SK Hep 1细胞的miR 933水平为3197±0354,高于对照组的1019±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组的愈合率和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44±39)%和(576±68)个,均低于对照组的(625±47)%和(1026±95)个(P<005)。过表达组的BDNF 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miR 933显著抑制野生型BDNF 3’UTR质粒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突变型BDNF 3’UTR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P>005)。 结论miR 933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水平下调,且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可能是通过靶向调控BDNF来实现,可作为肝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靶区勾画对疗效与毒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初始行化疗治疗后局部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通过增强CT定位扫描勾画靶区,两组PTV T均为化疗后残留原发灶外扩获得。对照组PTV N为阳性淋巴结引流区外扩摆位误差,观察组PTV N为GTV N外扩摆位误差,PTV T、PTV N处方剂量60 Gy/30次,2 Gy/次,每周5次。比较两组平均肺剂量(MLD)、双肺V20、有效率(RR),并随访患者3年内肿瘤复发情况以及毒副反应。 结果观察组MLD和双肺V20分别为(955±228)Gy和(2165±376)%,均低于对照组的(1275±243)Gy和(2532±4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R为672%(43/64),对照组为719(46/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复发率均为1000%。对照组45例患者放射野内复发,19例患者放射野外复发;观察组48例患者放射野内复发,16例患者放射野外复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级以上的血液学毒性、急性放射性肺炎、体重减轻发生率分别为47%、266%和234%,均低于对照组的188%、547%和51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TV N靶区勾画可有效减少化疗后局部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MLD以及双肺V20,对临床疗效和肿瘤复发无影响,并可显著降低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