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目的比较同步化疗与诱导化疗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6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诱导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组30例(诱放组)与同步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组30例(同放组)。两组放疗方法相同,均采用调强放疗。鼻咽癌原发病灶(GTV1)给予70Gy,2.10~2.25Gy/次;达诊断标准的颈部淋巴结(GTV2)给予65~68Gy,2.0~2.18Gy/次;高危预防区(CTV1)给予60~62Gy,1.8~2.0Gy/次;低危预防区(CTV2)给予50.4Gy,1.8Gy/次。化疗方法为紫杉醇150mg/m2d1,顺铂90mg/m2(每日30mg/m2)d2~4。诱放组为先诱导化疗两周期+放疗+辅助化疗两周期。诱导化疗为每21天1周期。同放组为先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两周期。同步化疗为每28天1周期。两组辅助化疗均为每28天1周期。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诱放组与同放组5年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59.1%和74.5%(χ2=0.24,P=0.624),40.4%和74.5%(χ2=1.959,P=0.162),35.6%和74.5%(χ2=2.491,P=0.114)。毒性反应观察:同放组发生3~4级口腔黏膜反应为53.3%,诱放组为36.7%(P=0.032),同放组发生骨髓抑制率为50.0%,诱放组为20.0%(P=0.024),同放组的副作用明显要高于诱放组。结论同步放化疗和诱导化疗+放疗这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特别是T3~4N0~3的患者在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同放组较诱放组治疗毒性反应大,但能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奈达铂与顺铂为基础的化疗联合调强适形放疗(IMRT)治疗非高发区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初治的行根治性放疗的Ⅲ~ⅣB期鼻咽癌患者,筛选出62对患者(奈达铂组和顺铂组各62例)进行配对分析。奈达铂组采用奈达铂3周方案同期化疗2~3个疗程,序贯奈达铂+氟尿嘧啶方案辅助化疗2~3个疗程。顺铂组采用顺铂3周方案同期化疗2~3个疗程,序贯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辅助化疗2~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存率及急性不良反应。结果 奈达铂组和顺铂组的2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9.9% 和91.1%,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为90.5%和93.5%,无区域复发生存率(RRFS)为96.4% 和96.0%,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为85.9% 和9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不良反应方面,同期放化疗及辅助化疗期间,奈达铂组3~4级呕吐发生率均较顺铂组明显降低,辅助化疗期间,奈达铂组3~4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较顺铂组明显升高。结论 对于非高发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以奈达铂为基础的化疗联合IMRT2年各项生存率与顺铂组相似,且3~4级呕吐发生率较顺铂组明显降低。对于无法耐受顺铂治疗的患者,奈达铂也许可作为替代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调强放疗(IMRT)联合同步化疗对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急性不良反应及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将本科室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60例Ⅲ~Ⅳb 期初治的鼻咽癌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患者分为紫杉同步组(32例)和顺铂同步组(28例)。2组均接受调强放疗肿瘤靶区处方剂量68~72 Gy。紫杉同步组同时予以紫杉醇脂质体30 mg/m2,1次/周,共5~7次。顺铂同步组同时予以顺铂30 mg/m2,1次/周,共5~7次。结果 1紫杉同步组发生皮肤及黏膜反应的中位时间分别为4.2、3.0周,较顺铂同步组(3.0、2.0周)有明显的滞后;且顺铂同步组发生中重度皮肤、黏膜、骨髓及胃肠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紫杉同步组。顺铂同步组体重丢失亦较紫杉同步组严重。2组在肝肾功能损伤上没有明显差别。2紫杉同步组中4例占12.5%的患者,顺铂同步组10例占36%的患者治疗中断。紫杉同步组依从性明显优于顺铂同步组。 两者在中段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别。两者的2年无瘤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同步调强放疗较顺铂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不良反应更低,治疗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同步推量调强放疗(SIB-IMRT)技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不良反应、远期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77例中晚期未手术的宫颈癌患者,其中70例行IMRT,207例行SIB-IMRT。比较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IMRT与SIB-IMRT后的不良反应,并进行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法行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IMRT组与SIB-IMRT组的随访率均为100%。与IMRT相比,SIB-IMRT未增加患者直肠及膀胱的急性毒性反应(χ2=0.306和0.971,P均>0.05)和远期毒性反应(χ2=0.014和0.381,P均>0.05)。IMRT组及SIB-IMRT组患者1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和99.5%,3年OS分别为75.0%和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9和0.674,P均>0.05)。患者年龄和治疗前淋巴结状态是所有入组患者(χ2=7.971和15.938,P均 < 0.05)及SIB-IMRT组患者(χ2=7.503和10.048,P均 < 0.05)生存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SIB-IMRT技术安全可行,且可以减少后装治疗次数,减轻患者后装治疗的不适及痛苦。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SIB-IMRT是一种可尝试的外照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时间调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初治鼻咽癌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分组法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本科收治的局部晚期初治鼻咽癌患者66例分为2组,即时辰组36例和常规组30例。两组均采用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2周期,时辰组采用电子化疗全自动注药泵静脉输入给药,常规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两组均采用同步顺铂联合调强放射治疗。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CTC3.0标准评价远期不良反应。结果 时辰组和常规组3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86.1%和93.3%,3年的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3.3%和93.3%,3年的无复发生存(RFS)分别为88.5%和93.3%,3年的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分别为94.1%和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辰组口干及听力下降较常规组有降低趋势。时辰组CD3+、CD3+CD4+、CD3+CD4+CD8+、CD4+/CD8+较常规组有升高趋势。结论 时间调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相比,两组中期疗效相当,但前者有降低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化疗后加或不加胸部放疗的疗效,为ES-SCLC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2年接受化疗±胸部放疗的327例初治ES-SCLC患者资料。其中,130例(39.8%)患者进行了胸部放疗(化放疗组),197例(60.2%)接受单纯化疗(单纯化疗组)。化疗方案以EP(依托泊苷+顺铂)、CE(卡铂+依托泊苷)方案为主,胸部放疗采用调强放射治疗,放疗剂量为32~67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 Rank法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随访率为95.1%。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者分别占2.5%、76.1%和21.4%。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3.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9.3个月。化放疗组的生存时间和PFS均显著提高,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中位PFS为10.8个月,而单纯化疗组分别为11.4个月和7.7个月。化放疗组的2年、3年、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42.5%、27.8%、18.8%,而单纯化疗组分别为11.6%、6.6%、3.5%(χ2=50.730,P < 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按初诊脑转移状态和化疗疗效(CR+PR、SD)分层,胸部放疗均能显著提高OS,但不能延长初诊有脑转移的患者的PFS。胸部放疗能显著降低化放疗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至19.2%,而单纯化疗组为75.6%(χ2=100.080,P < 0.001)。结论对于化疗后无进展的ES-SCLC,胸部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PFS。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诱导化疗序贯时辰化疗正弦弧给药与匀速给药联合调强放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运用中的不良反应、即刻疗效及淋巴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省肿瘤医院所有经病理活检证实的初治Ⅲ~ⅣB期鼻咽癌患者70例,先给予2周期TPF方案诱导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5-氟尿嘧啶750 mg·m-2·d-1,第1~5天,持续静脉泵入,21 d/周期。随后同步放化疗期间正弦组顺铂以时辰化疗正弦曲线形式给药,而匀速组顺铂以时辰化疗匀速泵入给药,两组顺铂100 mg/m2,给药时间均为早上10点至晚上10点。每3周为1个周期,共2~3个周期。两组均联合调强放疗。鼻咽原发病灶(GTVnx)69.96~73.92 Gy/33次,计划靶区(PTVnx)69.96 Gy/33次,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69.96 Gy/33次,高危淋巴靶区(PTV1)60.06 Gy/33次,低危淋巴靶区(PTV2)50.96 Gy/28次。结果 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正弦组主要不良反应依次为白细胞降低、恶心、口腔黏膜反应、血红蛋白降低等;匀速组主要不良反应依次为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降低、恶心、口腔黏膜反应等,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正弦组完全缓解(CR)11.4%、部分缓解(PR)85.7%、稳定(SD)2.9%、进展(PD)0、总有效率(ORR)97.1%;匀速组分别为22.9%、74.2%、2.9%、0、97.1%,且两组组间各疗效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弦组和匀速组患者2年总生存(OS)分别为:82.9%、94.3%;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77.1%、91.4%;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分别为82.9%、91.4%。治疗结束后正弦组免疫指标CD3+较匀速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54,P < 0.05)。结论 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时辰化疗正弦给药与匀速给药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疗效评价及2年OS、PFS、DFS均无明显差异,但正弦组可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T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加顺铂(TP)方案联合同步放疗较顺铂单药联合同步放疗能否提高具有高危因素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方法 285例符合入组条件的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Ⅰb和Ⅱa期)宫颈癌术后患者,信封法随机分为顺铂联合放疗组(C-R组)和TP方案联合放疗组(TP-R组).外照射剂量46~54 Gy,外照射结束后补腔内放疗12 ~ 24 Gy.C-R组化疗方案采用顺铂单药(30 mg/m2),TP-R组化疗方案采用多西他赛25 mg/m2,顺铂25 mg/m2,放疗期间2组均每周给药1次,共5个周期.结果 C-R组140例,TP-R组145例.C-R组与TP-R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3%和82.8% (P >0.05),TP-R组死亡风险比(HR)为0.65(95% CI:0.39~1.09).2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9.3%和79.3%(P>0.05),TP-R组死亡风险比(HR)为0.64(95% CI:0.40~ 1.03).C-R组与TP-R组2组复发率相似(C-R组27例,TP-R组18例,P >0.05);TP-R组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C-R组(x2=6.88,P<0.05).结论 多西他赛加顺铂联合放疗较顺铂单药联合放疗未能进一步提高具有高危因素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总生存率,有提高无复发生存率的趋势;联合方案明显增加了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全脑全脊髓照射(CSI)调强放疗(IMRT)与常规放疗(CRT)导致的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差别。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5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行CSI治疗的48例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液学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3~56(14.7±5.6)岁。按照所采用的放疗技术将患者分为CSI-IMRT组(16例)和CSI-CRT组(32例)。根据不良反应通用术语标准4.0版,比较2组患者在放疗期间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情况。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CSI-IMRT组和CSI-CRT组患者在性别、病理学类型、肿瘤位置、脊髓受侵、是否手术、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11~5.730, 均P>0.05)。CSI-IMRT组和CSI-CRT组患者开始出现骨髓抑制的时间[5~26(10.8±6.8) d 对5~29(10.3±6.2) d]和骨髓抑制程度最严重的时间[9~34(20.1±6.0) d对7~36(16.0±8.0) 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1、?1.653,均 P>0.05)。CSI-IMRT组和CSI-CRT组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7.5%(14/16)对78.1%(25/32)、56.2%(9/16)对31.2%(10/32)、56.2%(9/16)对53.1%(17/32),χ2=0.615、2.788、0.042,均P>0.05];发生严重骨髓抑制(Ⅲ~Ⅳ级)患者在WBC和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0%(4/16)对21.9%(7/32)、12.5%(2/16)对3.1%(1/32)、6.2%(1/16)对9.4%(3/32),χ2=0.059、1.600、0.136,均P>0.05]。 结论 CSI-IMRT与CSI-CRT导致的骨髓抑制和严重骨髓抑制(Ⅲ级以上)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CSI-IMRT具有剂量学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及单纯放疗治疗可手术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远期生存率。方法21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同步放疗组(同步组)109例,单纯放疗(单放组)101例。同步组:紫杉醇75 mg/m2 d1,8,顺铂20 mg/m2 d1-5,每4周重复,共化疗四个周期。放疗采用常规分割,照射剂量60-66GY/32Fx;单放组:仅行放疗,方法及剂量与同步组相同。结果同步组有效率90.83%;高于单放组的66.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外周神经毒性等。同步组Ⅱ~Ⅳ度白细胞减少,明显高于单放组( P<0.05)。其他毒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步组1 a生存率为78.3%,高于单放组的53.7%( P<0.05)。结论紫杉醇+顺铂方案同步放疗治疗可手术食管癌近期疗效及1a生存率均显著提高,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对卡培他滨递增剂量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 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24例Ⅲ-Ⅳ期的鼻咽癌患者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入组接受了调强放疗以及卡培他滨联合顺铂方案的同期化疗。调强放疗采用瓦里安的Eclipse调强治疗计划系统,同步推量。同期化疗3个周期,每21天为1周期。顺铂为固定剂量20 mg·m-2·d-1(第1至5天),卡培他滨剂量从625至1250 mg·m-2·d-1分为4个剂量水平, MRI和CT影像用于肿瘤消退评价。CTC 3.0评分标准用于评价近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近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放射性黏膜炎、皮肤反应和骨髓抑制,并随着化疗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加重。观察625和825 mg/m2组中未出现≥3度非黏膜性反应和持续5d以上的≥3度黏膜反应,1000组和1250 mg/m2组中上述反应分别出现6例和3例。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黏膜炎和骨髓抑制,近期不良反应与卡Ⅳ培他滨剂量递增呈明显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8.5个月,局部复发2例,远地转移2例。2年总生存率100%,无瘤生存率87.5%,局部控制率91.7%。放疗结束时和放疗后3个月影像学评价完全缓解率(CR)分别是29.2%和83.3%。结论 局限进展期鼻咽癌调强放疗联合顺铂+卡培他滨化疗方案安全、方便。同期调强放化疗的近期不良反应程度与联合化疗方案中卡培他滨剂量呈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杨健  许新明  刘颖  徐刚 《武警医学》2015,26(10):1001-1003
 目的 总结Ⅰb和Ⅱ期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01至2012-02收治的83例手术+术后放疗的宫颈癌临床病例资料,放疗剂量50 Gy/25次/5周,所有病例术后均接受2~4周期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分析指标主要有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随访率为100%。全组3年总生存率为89.2%,无瘤生存率为83.1%,盆腔局部控制率为85.5%。腺癌和鳞癌的总生存率分别为50%和91%(χ2=9.65,P=0.002)。肠道反应1、2级发生率为10.34%,泌尿系反应1、2级发生率为10.3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1、2级发生率为58.62%,无4级不良反应。结论 Ⅰb和Ⅱ期宫颈癌术后具有不良预后因素者行调强放疗具有较高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结合经皮穿刺门静脉癌栓内注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痛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不能手术切除病灶的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成A、B组,A组14例,B组16例.治疗前A、B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sh分级A级均为9例,B级分别为5例和7例(χ~2=0.201,P>0.05);Ⅱ型癌栓A组8例,B组9例,Ⅲ型A组6例,B组7例(χ~2=0.002,P>0.05);A、B两组患者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中位数分别为58.7和70.5 U/L(W=191.5,P>0.05);总胆红素(TBIL)中位数分别为21.4和21.7 μmol/L(W=203,P>0.05);白蛋白(ALB)中位数分别为35.3和37.5 g/L(W=214,P>0.05);甲胎蛋白(AFP)中位数分别为680和873μg/L(W=179.00,P>0.0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内原发肿瘤灶,经皮穿刺门静脉癌栓内注药治疗门静脉癌柃;B组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采用Kaplan-Meier计算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结果 患者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期,A组14.0个月、B组4.0个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8,P<0.01).患者3、6和12个月的生存数,A组分别为11、10和7例,B组分别为10、3、0例.2组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相比,肝动脉化疗栓塞结合经皮穿刺门静脉癌栓内注药治疗,可以显著延长伴有Ⅱ、Ⅲ型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痛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宫颈癌患者术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过程中骨髓抑制程度与骨髓照射剂量及体积的关系。 方法 收集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放疗科收治的宫颈癌根治术后行全盆腔IMRT的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骨髓进行限量的IMRT(BMS-IMRT)组[共56例(其中,行单纯放疗的有3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有25例),年龄(43.03±4.49)岁]和未限量的IMRT组[共53例(其中,行单纯放疗的有2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有32例),年龄(42.72±5.23)岁],2组均在放疗计划系统勾画照射范围内的骨髓,包括腰骶椎、髂骨、坐骨、耻骨及近端的股骨。观察2组患者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分布情况、骨髓照射体积与剂量及放疗过程中骨髓照射体积、剂量与骨髓抑制程度的关系。2组间的计划靶体积剂量学、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骨髓抑制程度、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宫颈癌患者术后IMRT过程中骨髓抑制程度与骨髓照射体积、照射剂量相关,BMS-IMRT组与IMRT组计划靶体积剂量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220~2.923,均P>0.05),在2组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参数对比中,骨髓的V20(≥20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V40(≥40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直肠V45(≥45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D2%(近似最大剂量)及小肠D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696~2.917,均P< 0.05)。2组间WBC及中性粒细胞的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8、6.813,P=0.035、0.033),血小板、RBC及血红蛋白的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5、0.006、1.419,P=0.825、0.938、0.492)。对于行单纯放疗的患者,2组的WBC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9,P=0.008),而对于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2组的WBC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786)。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无论是在行单纯放疗还是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中,2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741、1.523,P=0.093、0.217),2组患者其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69、1.845、1.158、0.610,P=0.544、0.398、0.560、0.558)。 结论 宫颈癌患者术后在行全盆腔IMRT的过程中,WBC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与骨髓照射剂量及体积呈正相关,在行IMRT时应对骨髓进行保护及限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25 I粒子植入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简称GP)方案治疗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的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患者39例,给予^125 I粒子植入联合GP方案(按体表面积吉西他滨1000mg/m2,顺铂75mg/m2)化疗(联合组)。采用TPS制定”I粒子植入数量和布源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人^125 I粒子,处方剂量为110—130Gy,术后应用TPS进行剂量验证。植入术后1周开始化疗。另设同时期39例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患者为对照组,行3D—CRT序贯GP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化疗后每3个月复查胸部CT,随访24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即治疗开始后3个月)有效率、生存率、生存时间差异,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法。结果联合组近期有效率为71.8%(28/39),与对照组(61.5%,24/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3,P〉0.05),但肿瘤CR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9.5%(31/39)和66.7%(26/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7,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41.0%(16/39)和23.1%(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9±2.7)个月和(14.2±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P〈0.05)。联合组Ⅲ~Ⅳ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总发生率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4,P〈0.05)。^125I粒子植入术中发生轻度气胸2例,出现术后少量咳血痰2例,无粒子局部脱落者。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GP方案化疗治疗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有很好的肿瘤CR率及2年生存率;^125I粒子植入是有效的、安全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腋窝淋巴结阳性数为1~3个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指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根治术后并经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阳性数为1~3个的早期乳腺癌患者92例,腋窝淋巴结阳性数为1、2、3个的患者数分别为40、30、22例。其中45例接受同侧胸壁、内乳区及锁骨上淋巴引流区放疗。定义预后指数≥4分者为高危患者, < 4分者为低危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 结果 放疗患者和未放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和86.4%(χ2=3.43,P>0.0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3.0%和56.8%(χ2=2.82,P>0.05),局部复发率为6.7%和19.1%(χ2=4.66,P<0.05)。低危和高危患者中未放疗患者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73.0%和56.8%(χ2=3.45,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1.0%和24.0%(χ2=4.64,P<0.05)。低危和高危患者中接受放疗患者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0%和72.3%(χ2=4.07,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1.0%和5.0%(χ2=5.64,P<0.05)。 结论 对腋窝淋巴结阳性数为1~3个的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且预后指数为高危的患者,建议术后行胸壁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2-05至2014-05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晚期NSCLC患者214 例,其中79例为一线化疗(一线组),135例为二线化疗(二线组),化疗方案均选取多西他赛(75 mg/m2,首日)联合顺铂(80 mg/m2,第1~3天),21 d为一疗程。定期检测相关化验。2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一、二线组进行比较。结果 总有效率为25.23%。未出现完全缓解(CR)病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31.64%、21.48%,无统计学差异(P=0.283)。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等,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23例,占总数10.75%。一线组和二线组Ⅲ/Ⅳ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53%和8.15%(P<0.05),比较两组其他不良反应,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较好,尤其对肝脏转移病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report the acute and late treatment-related toxicities of combined permanent interstitial (125)I implantation delivered via real-time intraoperative planning and supplemental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for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METHODS AND MATERIALS: One hundred twenty-seven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 combined modality (CM) regimen consisting of (125)I implantation (110Gy) using a transrectal ultrasound-guided approach followed 2 months later by 50.4Gy of IMRT directed to the prostate and seminal vesicles. Late toxicity was scored according to the NCI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toxicity scale. The acute and late toxicities were compared to a contemporaneously treated cohort of 216 patients treated with (125)I alone to a prescribed dose of 144G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Grade 2 acute rectal and urinary side effects was 1% and 10%, respectively, and 2 patients developed Grade 3 acute urinary toxicities. The 4-year incidence of late Grade 2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was 9%, and no Grade 3 or 4 complications have been observed. The 4-year incidence of late Grade 2 gastrourinary toxicities was 15% and 1 patient developed a Grade 3 urethral stricture, which was corrected with urethral dilatation.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resolution of late rectal and urinary symptoms was 92% and 65%, respectively.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n addition to higher baseline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those patients treated with implant alone compared to CM we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Grade 2 acute urinary symptoms. Increased Grade 2 late rectal toxicities were noted for CM patients (9% vs. 1%; p=0.001)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for late Grade 2 urinary toxicities (15% vs. 9%; p=0.004). CONCLUSIONS: Adherence to dose constraints with combination real-time brachytherapy using real-time intraoperative planning and IMRT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incidence of acute and late toxicities. Acute urinary side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common for CM patients compared to those treated with implantation alone. Late Grade 2 rectal and urinary toxicities were more common 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CM compared to implant al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