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评估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在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全文网中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检测外周血肿瘤细胞在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研究,使用Review Manager 5.1.4中的方差倒数法对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33篇英文文献,总计5 393例乳腺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CTC阳性组较CTC阴性组在PFS [HR=2.09(95%CI:1.72~2.55),n=23,I2=57%]和OS[HR=2.49(95%CI:2.18~2.85),n=24,I2=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根据UICC(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肿瘤分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CTC对不同期别肿瘤的PFS和OS也均有预测价值(P < 0.01)。  结论  外周血CTC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与CTC阴性患者相比预后较差,CTC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真实世界中改良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在预防进展期胃癌复发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 年 8 月至 2020 年 11 月就诊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并行根治术后HIPEC的48 例ⅡB~ⅢC期胃癌患者作为HIPEC组;将同期80例根治术后仅接受静脉化疗的ⅡB~ⅢC期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无病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的差异。  结果  HIPEC组3年复发率显著优于对照组(37.5% vs. 72.5%,P<0.05 );对照组中位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显著低于HIPEC组( 17.2 vs. 25.4,P<0.05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PEC是预防进展期胃癌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 HR=0.465,95%CI:0.269~0.803;P<0.01 );在热灌注治疗中选择白蛋白紫杉醇可显著减少肿瘤复发率(HR=0.385 ,95%CI:0.178~0.831;P=0.015),HIPEC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更低 (HR=0.305,95%CI:0.136 ~ 0.682;P<0.05)。HIPEC主要的急性期不良反应为无菌性腹膜炎,部分患者远期出现肝功能异常,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根治术后行改良HIPEC可以改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其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更低,且该置管方法不良事件的发生可控,能满足治疗需要。而使用白蛋白紫杉醇作为HIPEC的药物似乎更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阿帕替尼治疗难治性鼻咽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索预后不良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阿帕替尼治疗66例难治性鼻咽癌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模型分析疗效及影响生存的相关因素。  结果  阿帕替尼治疗难治性鼻咽癌的客观缓解率为33.33%,疾病控制率为54.5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time,PFS)为7个月(95%CI:2.816~11.184),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20个月(95%CI:11.496~28.504)。评价66例患者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蛋白尿40.90%(27/66)、高血压45.45%(30/66)、手足综合征37.88%(25/66),无4级不良反应发生;Cox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水平是PFS的影响因素,WHO病理类型是OS的影响因素。  结论  难治性鼻咽癌应用阿帕替尼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控制,对于依从性好、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案的难治性鼻咽癌患者可考虑选择,但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患者伴继发髓外病变(secondary extramedullary disease,sEMD)后应用脂质体阿霉素(liposomal doxorubicin,LPD)治疗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与安全性,以及RRMM患者出现sEMD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的40例RRMM伴sEMD、接受LP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初诊基线特征,继发sEMD的临床表现。观察其应用LPD的疗效、不良反应与PFS;并根据sEMD临床特点对其进行亚组分析,多因素分析得出sEMD-OS预后因素。  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e system,ISS)Ⅲ期为继发EMD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完成中位5(3~9)个疗程的LPD治疗,2个疗程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60.0%,13例完成6个疗程及以上化疗,ORR为100%;3级以上不良反应率为5%;预计中位PFS(median PFS,mPFS)为8.0个月(95%CI:7.5~8.5),界标分析示LPD≥6个疗程组相比于<6个疗程组PFS延长(P=0.093)。预计sEMD中位OS(median OS,mOS)为22.0个月(95%CI:18.2~25.8),1年OS率为73.6%,2年OS率为38.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非骨旁sEMD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250 U/L为sEMD-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含LPD方案治疗RRMM继发EMD短期疗效好,安全性高。非骨旁sEMD及LDH>250 U/L预后不良,此类患者需寻求其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中肝转移状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一线应用ICIs对二线化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随访获得生存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胃癌一线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中不同NLR、BMI和肝转移状态对预后的影响,以及一线应用PD-1/PD-L1抑制剂对二线化疗的影响。应用Cox回归模型确定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  结果  共纳入晚期胃癌患者268例,在一线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组中,总体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46.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7.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1,mPFS1)为6.9(95%CI:6.0~7.8)个月。各亚组中,仅NLR<3组与NLR≥3组的中位PFS1有显著性差异(7.4 vs. 6.7个月,P=0.044)。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LR<3的患者在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中能够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HR=0.57,95%CI:0.36~0.90;P=0.015),而BMI、肝转移状态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均P>0.05)。二线治疗中,一线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进展后仅接受化疗患者的ORR(34.6% vs. 14.6%,P=0.025)和mPFS2(4.4 vs. 2.9个月,HR=0.54,95%CI:0.35~0.82;P=0.004)优于一、二线均仅应用化疗的患者,而DCR及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一线接受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晚期胃癌中,基线NLR<3的患者更易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而肝转移状态、BMI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另外,一线应用含免疫治疗的方案可提高胃癌患者二线化疗的疗效,使其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为49(21~77)岁,均接受化疗,其中17例接受CHOP方案,4例接受EPOCH方案。8例接受化疗序贯放疗,13例接受单纯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21例患者无痛性肿块为主要表现。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e-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4%和66%。EPOCH方案与CHOP方案之间在复发或进展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3)。行预防性鞘内注射的患者无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未行鞘内注射患者有2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β2微球蛋白(HR=0.431,95%CI为0.432~ 0.967,P=0.044)和放疗(HR=0.495,95%CI为1.073~2.508,P=0.002)与PB-DLBCL的OS均相关。  结论  PB-DLBCL好发于女性,多累及单侧乳腺,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β2微球蛋白水平为不良的预后因素。化疗联合放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鞘内注射对于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复发可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首发单纯骨转移(bone-only metastasis, BOM)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967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180例BOM组与787例非BOM组, 对BOM组患者的预后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 并根据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 HR)状态、转移数目及治疗方式行亚组分析。  结果  BOM组与非BOM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时间分别为19.4个月与10.0个月, BOM组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时间为45.6个月。BOM组与非BOM组HR阳性患者分别占81.7%(147/180)与64.7%(509/787)(P < 0.001)。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HR状态、转移位置、转移数目和治疗方式是BO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BOM组的HR阳性患者内分泌治疗(P=0.004)或联合治疗(P < 0.001)较单独化疗的预后更佳。影响BOM组HR阳性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骨转移数目和内分泌治疗。单部位骨转移患者行内分泌治疗(P=0.004)或联合治疗(P= 0.002)较单独化疗的预后更佳, 多部位骨转移患者行联合治疗较单独化疗(P < 0.001)或内分泌治疗(P=0.04)的预后更佳。  结论  对于HR阳性BOM尤其是单部位骨转移患者, 单纯内分泌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而对于多部位BOM则应考虑行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局部T晚期与N晚期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临床鼻咽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7年11月西部战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局部T晚期患者102例、局部N晚期患者162例的临床病例资料,分为两组并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局部T晚期与N晚期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2.8%与75.8%(P=0.271)、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3.7%与62.8%(P=0.043),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分别为87.6%与91.6%(P=0.646)、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为87.7%与79.5%(P=0.066),两组间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局部N晚期鼻咽癌患者的DMFS、OS、PFS均有下降趋势,临床上局部N晚期鼻咽癌患者应更强调系统性治疗以及分层治疗的意义,以争取更高的OS并降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9.
刘新福  尹婵  张辉  刘腾飞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4):1248-1252
  目的  检测晚期胃癌组织中β-微管蛋白Ⅲ(class Ⅲ β-tubulin,TUBB3)的表达,分析TUBB3的表达与紫杉类药物化疗疗效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邵阳市中心医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含多西他赛或紫杉醇为基础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49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胃癌组织中TUBB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TUBB3的表达与化疗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  结果  49例患者接受含多西他赛或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有3例患者因组织标本太少被剔除,化疗疗效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7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22例、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6例,化疗总有效率(CR+PR)为39.13%(18/46),TUBB3低表达组有效率为54.17%,TUBB3高表达组有效率为22.7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6,P=0.029)。TUBB3低表达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5.9个月和11.6个月,TUBB3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3.9个月和7.9个月,TUBB3低表达组较高表达组的PFS和OS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S:P=0.032;OS: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TUBB3均为晚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晚期胃癌组织中TUBB3的表达与紫杉类药物化疗疗效及预后具有相关性,低表达组的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好于高表达组。可为临床上晚期胃癌个体化治疗的制定及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治疗前胸部CT特征对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经克唑替尼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47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前胸部CT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评价,并记录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结果  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10个月。胸部CT特征与克唑替尼疗效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较大(P=0.009)、中央型(P=0.002)、存在实变(P=0.002)、存在胸腔积液(P=0.001)或存在癌性淋巴管炎(P=0.019)提示患者PFS较短。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变位置(HR=3.219,95%CI:1.517~6.833;P=0.002)为独立预后预测因素。  结论  晚期NSCLC治疗前胸部CT特征对预测克唑替尼治疗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 00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标本中有无PNI将所有患者分为PNI阴性组和PNI阳性组,分析PN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结果  1 007例胃癌患者中PNI阳性120例,阳性率为11.9%。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脉管癌栓是PNI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根治度、TNM分期、术式、癌结节、脉管癌栓、PNI、术前CA19-9及CEA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PNI阴性和PNI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6.6%和3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orrmannⅣ型、TNM分期、根治度、癌结节和PNI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层分析显示,PNI仅对Ⅰ、Ⅱ和Ⅲa期胃癌预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PNI是胃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可作为Ⅰ、Ⅱ和Ⅲa期患者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肉瘤(angiosarcoma,AS)患者临床治疗结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确定结果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43例血管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主要疗效指标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随访方式包括住院、门诊及电话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年5月。结果:截至随访结束,43例患者中死亡21例(49%),生存22例(51%),中位随访时间为52(6~131)个月。中位PFS为16个月,中位OS为52个月。1、3、5年的PFS分别为55.6%、34.3%和22.2%;OS为93%、61.1%和49.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部位、肿瘤深度、分级及治疗方式与PFS相关;肿瘤深度、破溃、分级及治疗方式与OS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深度及治疗方式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深度、破溃、分级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血管肉瘤临床以手术治疗为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WHOⅡ级脑胶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西省肿瘤医院1997年6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46例经病理诊断为WHOⅡ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星形细胞瘤96例,少枝胶质细胞瘤30例,混合性少枝星形细胞瘤20例;手术全切90例,部分切除56例。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88个月;5、10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5.7%、57.4%和60.0%、37.8%;单因素分析显示切除程度、残留大小、性别、年龄、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SVZ)受侵、瘤周水肿、病灶大小、是否单发为OS的影响因素(均P < 0.05);切除程度、残留大小、性别、SVZ受侵、是否单发为PFS的影响因素(均P < 0.05),手术全切患者术后放疗延长了PFS(P=0.038);与星形细胞瘤相比,少枝胶质细胞瘤在OS及PFS上均有优势(P=0.040,P=0.049)。多因素分析显示切除程度、瘤周水肿、SVZ受侵为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切除程度、病灶是否单发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全组共有60例复发,其中单纯瘤床复发53例,远隔部位复发7例(3例同时伴瘤床复发)。  结论  手术切除程度、瘤周水肿、SVZ受侵为影响WHOⅡ级脑胶质瘤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全切患者术后放疗能改善PFS;瘤床复发是主要复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儿童脊髓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1例儿童脊髓室管膜瘤放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中位随访59个月,7例发生术后复发、播散,1例患儿死于疾病进展。放疗剂量为36.0~55.8 Gy,5次/周,1.7~1.8 Gy/次,平均剂量45.0 Gy。所有患儿放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5、8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42.4%、28.3%、28.3%。3、5、8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00%、87.5%、87.5%。  结论  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儿童脊髓室管膜瘤预后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肿瘤残存或间变性室管瘤患儿,术后放射治疗能有效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lymph node ratio, LNR)是否能更优于淋巴结转移数(positive lymph nodes, PLN), 用于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总生存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9例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0枚或以上、术后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单因素生存分析, 肿瘤大小分期, 组织学分级、ER/PR/HER-2状态、PLN、LNR、切检淋巴结总数、结外软组织侵犯、辅助治疗与患者RFS(relapse free survival, RFS)、OS(overall survival, OS)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 < 0.05);多因素生存分析, 当PLN和LNR作为协变量分别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时, PLN和LNR均为患者RFS和OS的独立预测指标(P < 0.001);当PLN和LNR作为协变量同时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时, LNR依然是患者RFS和OS的独立预测指标(RFS: P < 0.001.OS: P=0.001), 而PLN不再是其独立预测指标(RFS: P=0.944, 0S: P=0.315)。  结论  相对于PLN而言, LNR能更好的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总生存时间, 为乳腺癌危险度分级和临床医生制定辅助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期间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UGB)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476例胃癌患者, 筛选出新辅助治疗期间出现AUGB的患者, 分析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  476例胃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期间出现AUGB者35例(7.35%), 其中经补液止血保守治疗好转者6例, 内镜下成功止血者5例, 血管造影栓塞术成功止血者7例, 余17例患者均行剖腹探查手术止血。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为65.13%, 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为60.71%。其中出现AUGB者3年OS为48.57%, 3年DFS为42.86%, 而未出现AUGB者3年OS、DFS分别为66.44%、62.13%, 两组患者的3年OS、DF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P=0.02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 肿瘤组织学类型为低分化-未分化型(P=0.004、P=0.008)、肿瘤cTNM分期为Ⅲ期(P=0.002、P=0.013)和出现AUGB后未继续行化疗治疗(P=0.003、P=0.005)是影响AUGB患者预后及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期间出现AUGB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此类患者需引起临床重视; 新辅助化疗期间出现AUGB后需积极对症止血治疗, 止血成功后继续化疗才可能延长此类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