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于慧会  左婷婷  吴颖 《中国肿瘤》2021,30(4):286-291
摘 要:[目的] 评估沈阳城市地区肝癌筛查效果,为肝癌疾病防治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 收集2016—2018年沈阳城市24个社区40~74岁常住人口的基本情况,通过防癌风险评估问卷进行初筛,临床筛查方案为甲胎蛋白(AFP)检测联合腹部超声检查。对进行高危评估的人群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10月30日,分析肝癌筛查参与情况、肝癌筛查技术诊断效果及不同人群肝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2016—2018年评估出肝癌高危人群19 606人,其中7052人进行临床筛查,参与率为35.97%。女性高于男性(P<0.05),50~59岁年龄组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HBsAg阳性率、肝硬化、肝占位性病变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5.95% vs 4.44%,P<0.01;1.19% vs 0.20%,P<0.01;0.75% vs 0.38%,P<0.05)。且肝硬化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肝癌高危评估模型的敏感性为25.00%,特异性为81.00%,AFP联合超声检查的敏感性为33.33%,特异性为98.84%。肝癌高危风险组和一般风险组肝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7),临床筛查组和未筛查组发生肝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55)。[结论] 肝癌高危评估模型、临床早筛技术的敏感性有待提高,应加快早期标志物的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吴尚  姬安乐 《现代肿瘤医学》2018,(16):2584-2589
目的:观察改良野小靶区术前放疗对直肠癌近期疗效及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8例进展期低中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均采取术前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为单药卡培他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照射野,观察组采用改良野小靶区。比较两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清除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发生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RR[75.00% vs 68.18%]与DCR[95.45% vs 90.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R率、清除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的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总发生率[36.36%、45.45%、27.2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5.91%、72.73%、54.55%](P<0.05),两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中性粒细胞下降的发生次数[(2.65±0.53)次、(3.01±0.74)次、(2.36±0.60)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8±0.49)次、(3.43±0.79)次、(2.84±0.53)次](P<0.05)。结论:改良野小靶区术前放疗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可取得满意近期疗效,同时在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柴胡桂枝汤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8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参照癌痛规范化疗治疗要求,观察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改善、不良反应、日均吗啡消耗量、爆发痛频次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便秘发生率(5.0% vs 22.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47.5% vs 8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22.25±6.6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7.00±6.07)分](P<0.05);治疗组日均吗啡消耗量[(203.82±52.58)mg]显著低于对照组[(245.09±67.57) mg](P<0.05);治疗组累积爆发痛频次(10.58±1.80)显著低于对照组(13.55±2.58)(P<0.05)。结论:柴胡桂枝汤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癌痛具有增效减毒之效,更能提高癌痛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不能手术的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45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20例以TACE PVE治疗,25例以单纯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AFP的变化、门静脉癌栓缩小/消失的有效率以及1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AFP的变化:研究组(730±190)、(515±395)μg/L,对照组(752±183)、(710±213)μg/L,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门静脉癌栓缩小/消失率13/20(65%)、8/25(32%)(P<0.05);1年生存率15/20(75%)、12/25(48%)(P<0.05);两组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研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共纳入216例患者,包含105例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患者,5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57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同时入组9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血清标本进行PIVKA-Ⅱ及甲胎蛋白(AFP)浓度检测。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清PIVKA-Ⅱ和AFP的检测结果,并确定PIVKA-Ⅱ检测肝细胞癌的最佳诊断界限值。比较肝癌患者手术前后PIVKA-Ⅱ水平的变化,分析术前肝细胞癌血清PIVKA-Ⅱ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等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对于肝癌的诊断,血清PIVKA-Ⅱ的敏感度高于AFP(93.3% vs 56.2%)。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乙肝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清PIVKA-Ⅱ水平分别为7928.51±15694.26 mAU/ml、49.06±168.54 mAU/ml、104.04±259.79 mAU/ml和21.54±5.80 mAU/ml。肝细胞癌手术切除后血清PIVKA-Ⅱ水平显著下降(P<0.001)。术前PIVKA-Ⅱ值与肿瘤大小、脉管侵犯以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PIVKA-Ⅱ可用于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及治疗监测,但其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吉阳涛  孙洪涛  王文静 《肿瘤学杂志》2017,23(11):1007-1010
摘 要:[目的] 探索AFP和PIVKA-Ⅱ对PHC诊断的临床运用。[方法] 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87例、肝硬化39例、慢性肝病39例和体检健康对照25例的病例资料,对各组检测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各肝病组AFP和PIVKA-Ⅱ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HC组AFP和PIVKA-Ⅱ水平高于慢性肝病组和肝硬化组(P<0.01)。 AFP和PIVKA-Ⅱ在辅助诊断PHC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2%、68%和79%、62%;两者联合诊断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和85%。[结论] AFP和PIVKA-Ⅱ联合诊断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或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CTL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健康体检者及60例不同临床分期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 CTL细胞相对百分比、凋亡情况及CTL细胞表面Fas(CD95)表达情况。结果: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CTL细胞相对百分比含量高于健康体检者[(26.4%±9.2%) vs (19.7%±4.7%),P<0.05]。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 AnnexinV+CTL细胞凋亡率高于健康体检者[(25.3%±6.5%) vs (12.1%±6.5%),P<0.05]。肝细胞肝癌患者Fas+CTL细胞含量高于健康体检者[(62.2%±18.5%) vs (42.6%±16.5%),P<0.05]。Fas表达与CTL细胞的凋亡呈正相关。不同TNM分期患者CTL细胞凋亡能力不同,随着病情程度恶化,细胞凋亡水平增加[(27.7%±5.9%) vs (20.6%±5.1%),P<0.001]。结论: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TL细胞的百分比增加,提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存在抗肿瘤免疫效应,但是基于Fas/FasL途径的CTL细胞凋亡比例增加,可能是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未经过任何治疗的初诊肺癌患者与健康人群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进行比较,探讨各项指标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确诊的206名肺癌患者的初次血常规检查结果及病理资料,与同年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血常规结果,以患者年龄和性别作为配比因素,按1:1比例配对选择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血常规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通过计算得到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肺癌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结果分别为(6.88±1.63)×109/L vs (6.34±1.38)×109/L;(4.65 ±1.47)×109/L vs (3.50 ±0.99)×109/L;2.98±1.98 vs l.65 ±0.64.而肺癌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78±0.57)×109/L vs (2.27±0.66)×109/L].按年龄分层分析发现这些血常规指标差异与年龄无关.随着肿瘤TNM分期进展,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NLR值升高,而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并且较无远处转移者相比,有远处转移者肺癌NLR值升高.结论:肺癌的发生与免疫状态低下和炎症反应有关,NLR可能成为肺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右侧腋窝-双侧乳晕入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普通外科并确诊为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切除术的185例患者。其中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机器人组)的患者87例,行传统开放手术(传统手术组)的患者98例,随访资料截取至术后3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损伤率、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情况、引流天数、引流液总量、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3月术区感觉、术后3月美容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性别、体重指数、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情况、引流天数、引流液总量、神经损伤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72 h疼痛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较传统手术组在年龄[(38.60±10.00) vs (45.95±10.79)岁]、手术时间[(178.80±43.58) vs (136.19±43.22)min]、术中出血量[(27.01±21.81) vs (36.84±30.31)mL]、甲状旁腺损伤率(26.44% vs 42.86%)、术后24 h疼痛评分[(3.33±0.58) vs (4.47±0.68)分]、术后48 h疼痛评分[(1.62±0.58) vs (2.19±0.73)分]、术后3月颈部感觉异常率(3.45% vs 11.22%)、术后3月美容评分[(8.60±1.08) vs (5.39±1.12)分]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侧腋窝-双侧乳晕入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在一定条件下是安全有效的,在降低术中出血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率上可能更具有优势,并且术后患者疼痛程度低、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36例。通过ROC曲线分别确定NLR的截断值,并以此为标准将宫颈癌患者分为高NLR组和低NLR组,对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LR对宫颈癌术后生存和复发的影响。结果:高NLR组(NLR≥2.84)与低NLR组(NLR<2.84)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LR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NLR组(71.1% vs 91.8%,P<0.01),高NLR组5年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NLR组(52.6% vs 78.6%,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HR(95%CI):2.104(1.435~2.827)]、淋巴结转移[HR(95%CI):3.826(2.752~5.914)]及术前NLR≥2.84[HR(95%CI):2.970(2.104~4.617)]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NLR≥2.84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系中长链非编码RNA BCAR4(lncRNA BCAR4)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肝癌细胞系Huh7、HepG2、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系L02中lncRNA BCAR4的表达。将Huh7细胞系分为BCAR4-siRNA组、NC-siRNA组和Blank组,BCAR4-siRNA组和NC-siRNA组经LipofectamineTM 2000分别转染BCAR4-siRNA序列和NC-siRNA序列,Blank组以PBST为阴性对照。CCK-8法和流式细胞数测定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划痕实验测定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肝癌细胞系Huh7、HepG2、SMMC-7721中lncRNA BCAR4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细胞系L02(P<0.05)。转染BCAR4-siRNA后,Huh7的lncRNA BCAR4表达下调(P<0.01)。CCK-8示:转染72 h及96 h后,BCAR4-siRNA组 vs NC-siRNA组的OD450 nm值分别为0.71±0.07 vs 0.92±0.10(P<0.05)及0.93±0.08 vs 1.37±0.11(P<0.01)。BCAR4-siRNA组和NC-siRNA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52±3.21)%和(4.69±1.56)%(P<0.01)。BCAR4-siRNA组细胞划痕愈合率为(19.65±2.41)%,显著低于NC-siRNA组的(47.50±5.88)%(P<0.05)。与NC-siRNA组比较,BCAR4-siRNA组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下调,分别为0.27±0.03 vs 1.0±0.05(P<0.01)、0.48±0.04 vs 1.0±0.04(P<0.05),Bax蛋白表达上调,为2.83±0.19 vs 1.0±0.03(P<0.01)。结论:lncRNA BCAR4高表达于肝癌细胞系,敲低lncRNA BCAR4的表达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并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yclin D1和Bcl-2蛋白下调表达,Bax蛋白表达上调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精准肝切除理念下的中央型肝癌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就诊并手术的中央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共有72例中央型肝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精确肝切除组47例(精准组),传统肝切除组25例(传统组)。结果:精准组与传统组平均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20±145) ml和(313±246)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率分别为10.6%(5/47)和28.0%(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3%(10/47)和24.0%(6/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3±2.6) d和(12.6±2.4) 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精准组和传统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45 个月和28个月、37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有无包膜(P=0.002)、脉管有无瘤栓(P=0.000)、切缘状态(P=0.009)是影响中央型肝癌术后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在切缘阴性前提下,切缘宽度(>2 cm,1~2 cm,0~1 cm)对术后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886)。结论:精准肝蒂解剖法可以达到和传统的肝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在保证切缘阴性的情况下,最小切缘的距离不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的3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取开腹手术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术后1年、3年、5年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AFP、Hcy水平及术前、术后1年生存质量评分(SF-36)。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92.1±37.5) ml,低于对照组的(368.2±48.7) ml,观察组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进食时间分别为(6.8±2.1) d、(2.7±1.3) d、(1.5±0.5) d,短于对照组的(11.5±2.7) d、(4.8±1.2) d、(3.0±0.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血清AFP、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与对照组(17.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SF-36分值为(65.3±7.0)分,高于对照组的(58.5±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生存率(86.5%)高于对照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予以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血清AFP、Hcy水平,减轻手术创伤,促进其术后恢复,延长其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李富 《现代肿瘤医学》2020,(14):2474-247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乙肝病毒DNA载量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连续性收集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性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健康成人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免疫功能差异。此外,测量观察组患者乙肝病毒DNA载量,分析乙肝病毒DNA载量与患者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D4+T细胞含量显著降低(0.21±0.08 vs 0.29±0.09,P=0.000);CD8+T细胞含量、Treg细胞含量增高[(0.29±0.07 vs 0.23±0.06,P=0.000)和(0.12±0.04 vs 0.08±0.03,P=0.000)]。Pearson线性相关性显示乙肝病毒DNA载量与CD4+T细胞含量负相关,与CD8+T细胞含量、Treg细胞含量、肿瘤直径显著正相关(P<0.05)。与TNM分期为Ⅱ期的患者相比,Ⅲ期的患者乙肝病毒DNA载量显著增高[(6.16±1.51)×103 IU/ml vs (5.47±1.36)×103 IU/ml,P=0.035]。结论:乙型肝炎性原发性肝癌患者高水平乙肝病毒DNA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与患者TNM分期和肿瘤直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收治的60例行胃癌D2根治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FTS理念分为FTS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结果:FTS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53±0.57) d]少于对照组[(4.58±0.90) d](P<0.01),FTS组术后住院时间[(9.67±1.32) d]少于对照组[(13.77±1.78) d](P<0.01),及FTS组住院费用[(48 817.98±4 574.59)元]少于对照组[(63 275.03±5 681.49)元](P<0.01);FTS组的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咽喉炎、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吻合口瘘、腹腔积液、心肝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均无再住院病例。结论:胃癌根治术病人应用FTS理念能加快患者肠道排气、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咽喉炎、尿路感染发生率;术后吻合口瘘、腹腔积液、心肝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FTS理念应用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是安全、可行、经济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联合中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PCa)的近期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20年05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晚期PCa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内分泌联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血清PSA及VEGF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性功能、泌尿功能、肠道功能及激素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性功能[(85.50±4.38)分 vs (78.80±4.72)分]、泌尿功能[(41.74±4.05) 分 vs (32.37±3.70)分]、肠道功能[(87.35±8.46)分 vs (80.62±7.72)]及激素功能[(78.35±7.62) 分 vs (70.48±7.28)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PSA及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PSA[(4.42±1.26) ng/mL vs (4.80±1.37)ng/mL]及VEGF[(69.83±7.50) ng/mL vs (73.25±8.18) ng/m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7.5% vs 6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29.2% vs 2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联合中药治疗PCa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PSA 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前瞻性收集我院收治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单孔胸腔镜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孔胸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应激反应、术后康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应激激素血管紧张素(AngⅡ)和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2 h,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AngⅡ显著降低[(69.49±15.92) vs (82.91±17.53) pg/ml,P=0.000];CRP也显著降低[(12.92±3.65) vs (14.62±3.84) mg/L,P=0.03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缩短[(64.55±9.65) vs (70.71±9.93) h,P=0.003];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0.81±1.78) vs (11.95±1.79) d,P=0.003];引流时间显著缩短[(63.87±12.92) vs (70.12±13.85) h,P=0.026]。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延长[(183.57±26.95) vs (171.87±28.14) min,P=0.04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虽轻度延长手术时间,但可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加速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盐酸吗啡缓释片联合普瑞巴林用于治疗癌性神经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5例癌性神经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吗啡缓释片联合普瑞巴林组、盐酸吗啡缓释片单药组、普瑞巴林单药组,进行为期60天的治疗。分别记录三种治疗方案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普瑞巴林和盐酸吗啡缓释片日用量、NR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40.8±5.23) mg和(178.5±8.93) mg]相比于盐酸吗啡缓释片单药组[(63.8±6.37) mg]和普瑞巴林单药组[(284.3±8.74) mg],每日平均有效治疗剂量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盐酸吗啡缓释片单药和普瑞巴林单药相比,联合治疗组中疼痛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干扰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吗啡缓释片与普瑞巴林联合组、盐酸吗啡缓释片单药组及普瑞巴林单药组患者均出现便秘、嗜睡、外周性水肿、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吗啡缓释片与普瑞巴林联合用于治疗癌性神经性疼痛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单用盐酸吗啡缓释片或普瑞巴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