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检测血清HBsAg水平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效能及其一致性。方法在132例HBeAg阳性和115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活检,分别采用Maccura IS1200和Architect 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HBsAg(HBsAg-IS1200和HBsAg-I2000)。结果在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HBsAg-IS1200与HBsAg-I2000均呈显著正相关(r=0.937,P0.0001和r=0.964,P0.0001),并且有紧密的线性关系(F=935.970,P0.0001和F=1496.884,P0.0001);根据ROC曲线分析,在HBeAg阳性患者,HBsAg-IS1200和HBsAg-I2000对肝组织病理学分级≥G2、≥G3和分期≥S2、≥S3、≥S4均有显著的预测意义(P0.005);在HBeAg阴性患者,HBsAg-IS1200和HBsAg-I2000对病理学分级≥G2、≥G3和分期≥S2、≥S3、≥S4均无显著的预测意义(P0.05);无论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HBsAg-IS1200与HBsAg-I2000预测病理学分级≥G2、≥G3和分期≥S2、≥S3、≥S4的ROC曲线下面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eAg阳性患者,HBsAg-IS1200与HBsAg-I2000预测肝组织病理学分级≥G2、≥G3和分期≥S2、≥S3和≥S4的结果均具有高度或极高的一致性(Kappa=0.7243、Kappa=0.6967和Kappa=0.8438、Kappa=0.8308、Kappa=0.7097)。结论 HBsAg-IS1200与HBsAg-I2000定量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不同病理学改变的效能保持高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影响CHB患者发生明显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CHB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stiffness)值和肝穿刺组织病理学特点,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HB患者发生明显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 ≥1×105 copies/ml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66.9%对99.4%,P<0.05);HBeAg阴性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0.05);血清HBeAg阴性组与阳性组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HBV DNA水平高、PTA低和Stiffness水平高为CHB患者存在明显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HBeAg阴性与阳性CHB患者存在一些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差异,血清HBeAg阴性患者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临床和预后问题,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影响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86例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将患者按照不同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类,采用单因素分析同类特征条件下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再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得出与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28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77例(26.9%);年龄<60岁与年龄≥60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1.5%和34.2% (P<0.05),肝切除比例<35%与肝切除比例≥35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2.1%和37.9% (P<0.05),肝血管瘤位于肝左叶与位于右叶或左右叶均有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18.6%、29.1%和39.3%(P<0.05),病灶直径<10 cm与病灶直径>10 cm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1.9%和43.3%(P<0.05),无慢性病史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3.6%和39.3% (P<0.05),术前ALT水平<40U/L与术前ALT水平≥40U/L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4.4%和33.3% (P<0.05),出血量<300 ml与出血量≥300 ml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2.1%和41.1% (P<0.05),无输血与输血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4.4%和38.5%(P<0.05),术后无并发症与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2.4%和55.0% (P<0.05);将单因素处理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切除比例、病灶直径、慢性病史、出血量、输血和术后并发症为影响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可能发生术后感染,需要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特别予以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预测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方法 2010年~2016年我院诊治的血清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202例,经肝活检诊断肝纤维化,计算GPR、AST与PLT比值指数(APRI)和基于4因素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预测明显肝纤维化(≥F2)、进展期肝纤维化(≥F3)和早期肝硬化(F4)的效能。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诊断效能。结果 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本组发现F1、F2、F3和F4 分别为82例、60例、39例和21例;F4组GPR、APRI和FIB-4分别为0.4(0.2,1.0)、(0.6±0.2)和1.6(0.9,1.8),而F3组分别为0.2(0.2,0.4)、(0.6±0.2)和0.9(0.9,1.2),F2组则分别为0.2(0.1,0.3)、0.4±0.2和0.9(0.7,1.3),差异显著(P<0.05);GPR预测明显肝纤维化(≥F2)、进展期肝纤维化(≥F3)和早期肝硬化(F4)的AUC分别是0.739、0.790和0.824,显著高于APRI(分别为0.547、0.731和0.736,P<0.05);GPR预测肝纤维化≥F3的AUC为0.790,显著高于FIB-4(0.748,P<0.05),而FIB-4预测肝纤维化≥F2的AUC为0.777,显著高于GPR(0.739,P<0.05),FIB-4和GPR预测肝硬化(F4)的效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0.824和0.792,P>0.05)。结论 GPR可以预测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分期,其效能优于APRI,而与FIB-4相比,各有优缺点。GPR可以作为对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一个无创生化预测指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的变化以及与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14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观察96周。采用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 标记物。结果 在治疗24周末,87例患者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55例获得部分病毒学应答;完全病毒学应答组血清HBeAg 水平为(204.5±64.2)S/CO,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226.2±70.5) S/CO,P<0.05】,HBsAg 水平为(2.9±0.2) lg IU/mL,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3.4±0.3) lg IU/mL,P<0.05】;在治疗48周末,两组血清HBeAg和HBsAg水平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治疗96周末,两组血清HBsA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完全病毒学应答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1.1±0.9) lg IU/mL,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4.3±0.8) lg IU/mL,P<0.05】。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 和HBsAg水平变化不显著,对继续治疗的效果也没有预测意义,因此应对不完全应答的患者早日更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观察血浆置换(PE)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疗效。方法 在83例ACLF患者,采用PE序贯DPMAS治疗,随访90 d。结果 在本组83例ACLF患者中,早期29例,中期34例和晚期20例;在治疗90 d,早期生存率为65.5%,中期为38.2%,而晚期为15.0%(P<0.001);早中晚期ACLF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20.7%、52.9%和60.0%(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衰竭晚期(P=0.01),肝性脑病≥II级(P=0.001),血清TBIL≥350 μmol/L(P=0.008)和CLIF-SOFA≥10分(P=0.043)是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E序贯DPMAS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而对肾功能无不利影响,从而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整体生存率,且对早中期患者疗效较好,仍需扩大研究进一步证实。肝衰竭晚期,肝性脑病≥II期,血清TBIL≥350 μmol/L或CLIF-SOFA≥10分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1月在上海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469例,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 copies/ml)和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copies/ml),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应用核苷或核苷酸类(NAs)治疗、巴塞罗那分期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在入组的469例患者中,低病毒载量组243例(51.8 %),高病毒载量组226 例(48.2 %);低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4±10岁,高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2±10岁,无显著差异(P>0.05);在低病毒载量组中男性213例(87.7%),女性30例(12.3%),而在高病毒载量组中分别为205例(90.7 %)和21例(9.2 %,P>0.05);低病毒载量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P<0.05);低病毒载量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144±732) d,显著长于高病毒载量组[(496±278) d,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P<0.01)、血清AFP≥40 μg/L(P<0.05)、血清 ALT≥64 IU/L(P<0.01)、血清AST≥40 IU/L(P<0.001)、血清总胆红素≥24 μmol/L(P<0.001)、血清直接胆红素≥6.8 μmol/L (P<0.001)、血清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经多因素分析,发现BCLC 分期为晚期(HR为1.84,CI 为1.57~2.15,P<0.001)、未接受NAs治疗(P<0.01)、血清AST≥40 IU/L(P<0.05)和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血清病毒载量和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临床特征及肝组织病理学表现的差异。方法 2013年~2017年我院诊治的CHB患者300例和CHC患者100例,收集临床资料并行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CHC患者年龄显著大于【(47.6±12.8)岁对(36.3±9.7)岁】、病程显著长于【(13.1±0.9)年对(6.2±1.8)年】、基础疾病显著多于(39.0%对18.7%)、经血感染显著多于(63.0%对36.7%)、母婴传播显著少于(3.0%对29.7%)、吸毒感染显著多于(40.0%对7.0%)和性传播显著少于(14.0%对26.7%)CHB患者(P<0.05);CHB患者血清ALT水平为(76.5±10.8) U/L,AST水平为(111.2±21.3) U/L,与CHC患者的【(105.2±20.8) U/L和(98.3±20.1) U/L】比,差异显著(P<0.05);CHC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2者为83.0%,显著高于CHB患者的48.7%(P<0.05),而肝纤维化分期>S2者为65.0%,也显著高于CHB患者的28.3%(P<0.05)。结论 CHC患者由于病程长,发病隐匿,肝组织损伤更明显,需要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组织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AIH患者68例(活动期48例,缓解期20例),在超声引导下使用BARD一次性全自动活检枪行肝穿刺活检术取得肝组织。另选择同期肝血管瘤患者13例,经手术取得肝组织。采用ABC法检测肝组织PD-1表达。比较肝组织PD-1表达情况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其与血生化学和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48例活动期AIH患者血清TBIL、AST、ALT、ALP和GGT水平分别为(72.1±48.9) μmol/L、(243.1±170.4) U/L、(345.3±217.7) U/L、(154.3±94.6) U/L和(86.5±43.5) U/L,显著高于20例缓解期患者【分别为(14.8±4.2) μmol/L、(28.3±8.7) U/L、(27.6±8.8) U/L、(73.3±51.3) U/L和(71.3±27.3) U/L,P<0.05】;活动期患者血清GLO和IgG水平分别为(34.3±11.3) g/L和(23.2±7.5) g/L,显著高于缓解期【分别为(30.7±10.2) g/L和(11.7±4.6) g/L,P<0.05】; 68例AIH患者肝组织PD-1表达阳性率为(13.61±6.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5±0.68)%(P<0.05),而48例活动期患者肝组织PD-1表达阳性率为(16.56±7.81)%,显著高于缓解期组的(6.56±3.21)%(P<0.05);48例活动期患者肝组织界面性肝炎为93.75%,淋巴细胞浸润为89.58%,单管破坏性炎症为6.25%,而20例缓解期患者无界面性肝炎、淋巴细胞浸润或单管破坏性炎症表现;活动期AIH患者肝组织PD-1表达阳性率与血清TBIL (r=0.996,P<0.001)、AST(r=0.989,P<0.001)、ALT(r=0.995,P<0.001)、ALP(r=0.998,P<0.001)、GGT(r=0.995,P<0.001)、GLO(r=0.996,P<0.001)和IgG(r=0.997,P<0.001)均呈正相关,在缓解期AIH患者,肝组织PD-1表达阳性率与血清TBIL (r=0.999,P<0.001)、AST(r=0.999,P<0.001)、ALT(r=0.999,P<0.001)、ALP(r=0.999,P<0.001)、GGT(r=0.999,P<0.001)和IgG(r=0.999,P<0.001)呈正相关(P<0.001)。结论 AIH患者肝组织PD-1表达增强,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密切相关,其参与肝损伤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胆管癌组织S100A6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在40例胆管癌患者和40例胆道良性疾病,分别取胆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组织,检测S100A6 mRNA及其蛋白表达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A6水平。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胆管癌患者血清S100A6高水平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40例癌旁组织和肝组织中,S100A6蛋白分别阳性8例(20%)和12例(30%),显著低于肝内胆管癌组织的26例(65%,P<0.05);癌旁组织和肝组织S100A6 mRNA相对水平分别为(0.92±0.33)和(1.12±0.46),显著低于肝内胆管癌组织的【(1.93±0.57),P<0.05】;癌旁组织和肝组织S100A6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0.16)和(0.85±0.46),显著低于肝内胆管癌组织的【(1.63±0.51),P<0.05】;肝内胆管癌患者血清S100A6水平为(2456.85±128.3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34.26±116.35)pg/ml(P<0.05);S100A6与CEA、CRP、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细胞分化差是造成肿瘤患者血清S100A6高水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S100A6高水平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估肝细胞癌(HCC)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的HCC患者237例,均接受肝癌切除术。根据术前检查结果计算 PNI 和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由最高约登指数确定截断点,比较不同PNI和NLR组患者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HCC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的因素。结果 本组高PNI组(≥45.95)128例,低PNI组(<45.95)109例,高NLR组(≥2.52)99例,低NLR组(<2.52)138例;高PNI组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率为51.6%(66/128),显著低于低PNI组的73.4%(80/109,P<0.01),低NLR组早期肿瘤复发率为55.8%(77/138),显著低于高NLR组的69.7%(69/99,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高PNI(HR=2.036,95%CI=1.113~3.722,P=0.021)、低NLR(HR=2.235,95%CI=1.221~4.091,P=0.009)和TNM分期晚(HR=2.540,95%CI=1.237~5.215,P=0.011)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PNI和低NLR对预测HCC患者术后早期肿瘤复发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miR-21对HepG2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epG2细胞,并将细胞分为增强组、抑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Lipofectamine 2000和Hsa-miR-21 mimics (50 nm/L)、Lipofectamine 2000和Has-miR-21 inhibitor(100 nm/L)转染或者给予Lipofectamine 2000处理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异位基因2(BTG2)蛋白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使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结果 增强组细胞BTG2 蛋白表达水平最低,抑制组细胞BTG2 蛋白表达水平最高,对照组细胞BTG2蛋白表达水平强于增强组而低于抑制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细胞增殖率较增强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增强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与增强组或对照组比,抑制组细胞周期S期明显减少(P<0.05),而G2期则明显增多(P<0.05),与对照组比,增强组S期明显增加,而G2期明显较少(P<0.05);与增强组和对照组比,抑制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而与对照组比,增强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 miR-21可能通过直接靶向调控BTG2表达而影响HepG2细胞的生长,可能成为干预肝癌生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白介素-21(IL-21)和趋化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1例AIH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1及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20(CCL20)、趋化因子配体9(CXCL9)、趋化因子C-C-基元受体6(CCR6)、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3(CXCR3)水平,常规行肝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析血清IL-21水平预测AIH患者病情和判断肝组织炎症活动分级的效能。结果 5例重症AIH患者血清ALB、ALT、AST、INR、TBIL、CCL20、CCR6和IL-21水平分别为(2.6±0.2) g/dL、(716.8±363.2) U/L、(632.6±334.9) U/L、(1.4±0.7)、(96.1±4.2) μmol/L、(263.2±123.8) pg/mL、(162.4±70.3) pg/mL和(400.2±102.3) pg/mL,与16例轻中症组[分别为(3.7±0.4) g/dL、(384.5±143.7) U/L、(327.1±98.6) U/L、(1.2±0.3)、(25.8±4.3) μmol/L、(147.5±63.7) pg/mL、(63.8±25.3) pg/mL和(256.3±122.6) pg/mL]比,差异显著(均P<0.05),而外周血PLT计数为(110.4±2.8)×109/L,显著低于轻中症组的(170.4±5.3)×109/L(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7例肝组织G3~4级患者上述指标与14例G1~2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外周血WBC、血清CXCL9、CXCR3和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清IL-21水平大于380 pg/mL为截断点,预测AIH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的AUC为0.900(95%CI:0.690~0.987),其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100.0%;以血清IL-21水平>405.7 pg/mL为截断点,判断AIH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S3的AUC为0.857(95%CI:0.605~0.976),其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7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21≥405.7 ng/mL为判断AIH患者肝组织重度炎症活动的独立因子(OR为5.673,95%CI为2.952~9.118,P=0.000)。结论 检测血清IL-21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AIH患者病情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对评估病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B7-H3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探讨它们水平变化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4月~2017年3月纳入11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0例,和健康志愿者20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7-H3和IL-18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B7-H3与IL-18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 8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B7-H3水平为(62.29±22.17) ng/ml,显著高于33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32.27±10.29) ng/ml(P<0.05)或20例健康人的(11.35±4.48) ng/ml(P<0.05),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B7-H3水平也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水平为(585.63±121.28) pg/ml,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396.29±86.91) pg/ml(P<0.05)或健康人的(155.31±76.93) pg/ml(P<0.05),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水平也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B7-H3水平与IL-18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r=0.4111,P<0.01);26例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B7-H3水平为(76.53±22.76) ng/ml,显著高于33例Child-Pugh A级患者的(23.27±9.84) ng/ml或54例Child-Pugh B级患者的(52.21±13.94) ng/ml(P<0.05),Child-Pugh C患者IL-18水平为(594.13±112.21) pg/ml,显著高于Child-Pugh B级患者的(408.06±92.41) pg/ml或Child-Pugh A级患者的(243.82±57.03) pg/ml(P<0.05),Child-Pugh B级患者血清IL-18水平也显著高于Child-Pugh A级(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B7-H3和IL-18水平升高,两者呈正相关,提示B7-H3可能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一个预后不良因子,通过与IL-18的协同作用,引起体内免疫功能紊乱,加重了肝细胞损伤,从而促进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慢性HBV携带者1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50例,另选同期健康人50例,采用ELISA法检测GP73水平,对150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肝穿刺活检,采用Metavir评分对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进行评价。结果 慢性HBV携带者血清GP73水平为(46.5±7.8) ng/ml,慢性乙型肝炎组为(90.2±10.9) ng/ml,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为(231.6±20.1) 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组的(36.7±6.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GP73水平也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或HBV携带者(P<0.05);经肝组织检查,150例慢性HBV携带者肝内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表现为G0~G1 105例,G2 30例,G3~G4 15例,其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45.2±12.8)ng/ml、(63.8±15.0)ng/ml和(83.7±20.1)ng/ml,S0~S1 98例,S2 30例,S3~S4 22例,其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45.1±16.8)ng/ml、(67.3±16.4)ng/ml和(72.0±18.4)ng/ml,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严重的患者血清GP73水平显著升高,与分级或分期轻的人群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F=19.2,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GP73水平升高是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显著炎症(OR=1.1,95 % CI:1.0~1.1,P<0.05)和显著肝纤维化(OR=2.1,95% CI:0.8~1.2,P<0.05)的高危因素。结论 检测血清GP73水平可能有助于对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判断,能否作为预测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潜在标志物,还需要扩大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占位患者,分别行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三名医师诊断评分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影像学检查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98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HCC 86例,再生结节10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在86例HCC患者中,存在97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1.0 cm;在32个<1.0 cm的HCC病灶中, 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1个(96.9%),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仅发现26个(81.3%,P<0.05),其余65个超过1.0 cm 的病灶均被两种扫描方法发现和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962和0.824,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106,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91.0%和96.2%,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为93.8%、72.0%和85.3%,x2=19.587,P<0.05)。结论 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HCC病灶的细微形态特点和强化特征,对于诊断小HCC的价值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