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男科疾病,有研究显示40~70岁的男性ED患病率约52%,且日益趋向年轻化。目前认为,缺氧是E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导致ED的机制复杂多样。近年来,阴茎康复理念备受重视,这一理念的引导实施是通过增加海绵体组织氧供,降低组织纤维化和凋亡以促进勃起功能恢复正常。而针对增加海绵体组织氧供的一些非性交勃起手段,如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真空负压吸引装置治疗、海绵体内注射治疗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男性正常自然性交勃起,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阴茎康复锻炼。本文就目前非性交勃起治疗在阴茎康复中的应用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袁润强 《中华男科学杂志》2012,18(12):1147-1151
他达拉非作为新一代的选择性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PDE5Is)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继发于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下尿路症状(LUTS)由于其病因的复杂性,治疗效果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难以预测的并发症。目前日益受到关注的他达拉非每日一次口服方案(OAD)治疗ED的新方案在临床研究中表现出了对继发于BPH的LUTS的显著的疗效,在治疗的早期,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就得以显著改善。还有研究表明在同时存在ED和LUTS症状的BPH患者中,他达拉非也显著有效。本文旨在回顾PDE5Is对BPH相关症状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他达拉非治疗继发于BPH的LUT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勃起器官组织超微结构和勃起生理以及勃起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变革性进展,特别是西地那非(万艾可)作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口服药物自问世以来,已在大量临床使用中证明其对ED治疗的安全有效,对多种原因引起的ED临床有效率可达80%。因此,西地那非药理作用靶点磷酸二酯酶V型(PDE5)以及磷酸二酯酶家族(PDEs)的研究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定义为持续、反复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的阴茎勃起完成满意性生活[1].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2],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泌尿男科乃至整个医学界所关注,因而出现了较多关于老年性ED的治疗方法,如口服西地那非类药物(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剂)、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或者阴茎假体植入等[3].上述传统方法治疗ED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也因其不良反应、并发症及禁忌证而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干细胞能一定程度使组织损伤修复甚至重塑,这为老年性E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西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8年全球上市以来,西地那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积累了2千3百万患者的的临床应用经验,证明是有效的和安全的。本文对西地那非的作用机制、代谢过程进行回顾,对西地那非用于ED诊断、连续服用可治愈ED、规范性治疗、联合用药治疗ED、合并其他疾病时的治疗用药、循序渐进的ED治疗方案以及对视力影响的安全性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PDE5抑制剂治疗ED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自1998年西地那非用于临床治疗ED以来,ED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西地那非以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成为首选治疗。近年来新的PDE5抑制剂伐地那非和他达拉非相继问世,为口服药治疗ED提供了更多选择。本文就PDE5抑制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ED是常见的男科疾病,传统的药物常常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而干细胞疗法是生物医学的新领域,近年来针对其治疗ED的研究数量显著增加。本文主要包含了干细胞治疗ED的临床前研究及相关临床研究,临床前研究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糖尿病、阴茎海绵体损伤、老龄化和阴茎硬结症性ED。既往研究表明干细胞主要以旁分泌的方式改善阴茎的勃起功能,且其联合治疗比单独治疗更能改变ED的相关病理变化。虽然目前有关干细胞治疗ED的临床试验已部分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处于早期阶段,且样本量较少。本文就最新的研究证据总结干细胞治疗ED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8.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基因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0~70岁男性中50%以上患有勃起功能障碍(ED),40岁的男性中有40%的患有不同程度的ED,全球范围内ED患者已超过1亿人,ED已成为困扰全球男性的重要疾病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对于ED发生机制及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现有的PDE5抑制剂对大部分ED患者疗效较好,但是对糖尿病性ED、前列腺癌根治术后ED及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导致的ED疗效欠佳。人们正在寻找更好的治疗ED的方法——基因治疗。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临床前期基因治疗ED的新进展,即糖尿病ED、老年性ED、神经损伤性ED及血管病变导致的ED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9.
勃起功能障碍(ED)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是常见疾病。ED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进而会影响CHF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所以,对合并CHF的ED患者不仅要治疗CHF,同时也应该有效治疗ED,并要注意治疗的安全性。西地那非是治疗ED的一线口服药,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广泛的临床应用所证实  相似文献   

10.
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一种困扰很多男性的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其严重影响男性患者的身心健康。ED 发病机制相当复杂,仍需进行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单纯西医治疗模式临床疗效仍有很大的局限性,祖国医学在ED 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诊疗ED 具有独特优势,符合临床要求的个体化诊断及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诊疗方案,从而提高ED 治疗的有效率,经反复讨论并结合我国的具体临床实践制定本共识,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