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早泄患者脑白质网络节点与边的介数中心性(BC)拓扑属性值的探讨,分析关键脑区及脑区间白质结构连接重要性与患者射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8例早泄患者和22例年龄、学历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并采集其大脑T1相结构数据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数据;预处理所有被试T1与DTI数据,使用解剖学自动标记模板(AAL)将大脑分割为90个左右对称的皮质与皮质下区域(定义为脑网络节点),并通过概率性脑白质纤维追踪技术计算不同脑区之间的结构连接(定义为脑网络节点之间的边),同时基于脑连接工具箱(BCT)计算被试脑白质网络节点与边的介数中心性拓扑属性值,最后对节点与边介数中心性属性值进行组间Mann-Whitney U检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错误发现率(FDR)校正,同时对组间差异属性值和患者射精功能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患者组脑白质网络右侧枕上回介数中心性属性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67.78±58.98 vs 281.18±255.26,Z=-3.49,校正后P0.05)。②患者组脑白质网络右侧颞上回介数中心性属性值较对照组显著上升(557.00±322.65 vs 222.91±155.60,Z=3.55,校正后P0.05)。③患者右侧罗兰多壳盖与右侧脑岛之间白质结构连接介数中心性属性值较对照组显著上升(23.83±23.91 vs 4.23±8.39,Z=3.84,校正后P0.05)。④患者组右侧枕上回介数中心性属性值与其性生活时延迟射精的困难程度评分呈负相关(r=-0.51,P=0.03),与其射精发生在想射精之前几率呈负相关(r=-0.61,P=0.01);患者组右侧颞上回介数中心性属性值与其射精太早困扰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54,P=0.02),与其担心射精时间可能让配偶不满程度评分(r=0.47,P=0.04)呈正相关。结论:早泄患者右侧大脑半球与视觉、情绪相关的皮质出现结构连接的紊乱,其可能参与患者射精过快或射精控制力下降症状的发生,同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脑结构网络节点局部与全局效率拓扑属性值的改变情况,并分析不同脑区信息传递效率与患者骨盆区域疼痛不适相关性。方法:入组19例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和32例一般人口学资料匹配的正常对照者,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估患者骨盆区域疼痛,并对其进行大脑结构相和弥散相核磁共振扫描,利用FSL软件包和BCT工具箱对被试大脑核磁共振数据进行预处理、脑结构网络构建以及节点局部与全局效率拓扑属性值的计算,最后使用SPSS 20软件对组间数据进行双样本t检验,并使用错误发现率(FDR)方法对节点属性值差异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同时对组间差异脑区效率属性值与NIH-CPSI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全局效率:患者组脑白质网络右侧额中回眶部(患者组vs对照组:0.095±0.046 vs 0.13±0.015)全局效率属性值显著下降,而左侧扣带回中部(0.16±0.027 vs 0.14±0.019)全局效率属性值显著上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并通过FDR校正;局部效率:患者组脑白质网络左侧扣带回中部(0.25±0.075 vs 0.19±0.036)、旁中央小叶(0.25±0.088 vs 0.17±0.065)局部效率属性值显著上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通过FDR校正。患者组脑白质网络中左侧楔前叶(r=0.46;P=0.045)、右侧补充运动区(r=0.47;P=0.043)、左侧扣带回中部局部(r=0.60;P=0.0065)效率属性值分别与NIH-CPSI量表总分、疼痛和不适症状评分以及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评分呈正相关。结论: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大脑执行控制相关脑区的改变,可能参与增加其大脑对疼痛不适的感受体验,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骨盆区域疼痛不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无症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产生认知障碍的机制。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0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1例无症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和招募的21名健康人为对照组行认知量表评估和静息态磁共振检查,前瞻性分析两组人群的认知水平与影像数据的差异。结果患者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在右脑内侧额上回处低频振幅(ALFF)水平增加,在舌回处ALFF减少;在左侧额下回低频振幅比率较对照组增加;在颞上回局部一致性(ReHo)值较对照组增加,在右侧枕下回ReHo减少。患者组在右背外侧额上回与后扣带皮层的相关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影像学差异和认知评分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无症状严重颈动脉狭窄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右内侧额上回、左侧额下回、颞上回、右背外侧额上回在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认知障碍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成像技术分析健康成人膀胱储尿功能的大脑功能网络连接。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10月筛选健康受试者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22~50岁,均为右利手。分别在膀胱空虚状态和膀胱充盈状态进行2次rs-fMRI扫描。扫描后通过rs-fMRI分析软件Matlab、SPM8、DPABI等进行处理分析。选取左侧前额叶(X=-39,Y=45,Z=-12);右侧前额叶(X=3,Y=49,Z=40);左侧前扣带回(X=-7,Y=-30,Z=-6);右侧前扣带回(X=9,Y=42,Z=-6);左侧颞叶(X=-33,Y=-51,Z=6);左侧颞上回(X=-57,Y=-18,Z=9)6个种子点,进行全脑功能连接。结果:6个种子的全脑功能连接区域:左侧前额叶,激活区域为双侧岛叶,右侧额下回;抑制区域为左侧海马旁回,左侧枕叶,左侧前额叶。右侧前额叶,抑制区域为左侧岛叶。左侧颞叶,抑制区域为右侧眶额叶。左侧颞上回,激活区域为左侧前额叶,右侧距状回;抑制区域为右侧小脑。左侧颞叶,激活区域为海马旁回;抑制区域为右侧额下回,右侧旁中央小叶。左侧颞上回,激活区域为左侧前额叶,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颞叶;抑制区域为右侧岛叶,左侧小脑,左侧颞上回。结论:通过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发现大脑控尿区域不是某一区域单独完成的,而是广泛的、存在着功能相关性的多个区域共同协调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基于分数低频振荡幅度(fALFF)方法评估急性酒精暴露后恒河猴脑功能改变。方法分别对7只健康雄性恒河猴于静脉注射酒精前及注射后10、28、46min进行BOLD fMRI序列及3D结构像扫描,采用fALFF算法获得并比较4个时间点fALFF差异的脑区。结果 4个时间点fALFF总体差异显著的脑区为右侧中央后回、右侧岛叶、右侧小脑、左侧海马旁回、双侧额下回、小脑蚓部、右枕叶、楔前叶、左侧缘上回(P均0.05);静脉注射酒精后fALFF值减低的脑区为双侧额上回、右侧额下回、右侧梭状回、右侧角回、双侧颞上回、右枕叶、左侧外侧沟、左侧中央后回、左侧楔状叶、左侧丘脑、左侧岛叶、前扣带回(P均0.05);静脉注射酒精后fALFF值增高的脑区为右侧额下回、右侧颞中回(P均0.05)。结论酒精暴露急性期脑代谢活动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涉及默认网络、奖赏及情绪加工系统、视听皮层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低频振幅(ALFF)观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焦虑状态患者的全脑功能活动。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6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RFCA)后焦虑状态患者作为RFCA组,纳入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组均行fMRI,对2组有差异脑区的ALFF进行双样本t检验,提取有差异的脑区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FCA组左侧颞中回、右侧壳核、左侧杏仁核ALFF增高,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DLPFC)、右侧楔前叶、左侧额中叶、右侧枕中叶ALFF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phasim校正,P0.01)。左侧DLPFC的ALFF值与HAMA评分呈负相关(r=-0.872,P=0.013)。结论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脑功能的异常,ALFF有助于为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的价值。方法对18例有共济失调症状的MS患者(MS组)和1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头部MR扫描,利用纤维束示踪技术追踪穿过小脑双侧齿状核和双侧丘脑白质的纤维束,计算FA值、ADC值和纤维束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S组右侧丘脑白质纤维束FA值减低、ADC值增加(P均0.05);左侧丘脑、双侧齿状核FA值、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丘脑、双侧齿状核的白质纤维束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S组双侧丘脑、双侧齿状核的FA值、ADC值、纤维束条数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病程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镜像同伦连接(VMHC)技术观察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JME)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以及连接强度与认知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JME患者21例(JME组)及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对照组)进行静息态BOLD MR检查。图像数据采用DPABI中DPASFA软件进行预处理,之后采用REST软件进行VMHC分析,提取两组间有差异脑区,并将其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JME组的双侧尾状核、丘脑、额中回、额下回及枕中回VMHC值增加(Alphasim校正,P0.01);JME组的双侧尾状核VMHC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43,P=0.015)。结论 JME患者静息态下基底核—丘脑—皮层环路中多个脑区间功能连接异常,且双侧尾状核异常可能与认知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脑颞顶枕区短纤维束连接的空间走行、皮质连接及三维空间关系。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R扫描。下载90名健康志愿者的弥散谱成像(DSI)综合数据模板(NTU-90)。应用高定义角度纤维束追踪技术(HDFT)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人脑颞顶枕区3条短纤维束连接[上纵束的垂直部(SLF-V)、枕纵束(VOF)和颞顶束(TP)]重建,并分析其纤维走行、皮质连接、空间三维关系及左右侧别差异。结果 3条纤维束在10名志愿者和NTU-90中均重建成功。SLF-V纤维束起源于颞中回和颞下回后部,终止于角回和缘上回;VOF纤维束起源于下枕叶和梭状回,少量纤维来源于颞下回的后部和枕极前部,终止点位于角回和上枕叶外侧部;TP纤维束主要起源于颞中回、颞下回、梭状回和下颞-下枕结合部,连接于顶上小叶;左右侧SLF-V、VOF和TP的纤维束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HDFT纤维束成像技术成功重建了SLF-V、VOF和TP,可为脑功能研究和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控制性低血压对罗库溴铵量效关系和恢复时程的影响。方法50例全麻下择期手术,按手术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控制性低血压(deliberate hypotension,DH)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采用四个成串刺激(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麻醉手术期间罗库溴铵累计给药法的量效关系(ED50、ED90和ED95,即TOF中第一个肌颤搐(T1%)达到50%、90%和95%抑制所需剂量),追加药物时间间隔、峰效应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作用总时间和恢复指数。结果DH组的ED50、ED90和ED95分别为(141.9±34.7)、(260.8±64.5)和(337.1±81.5)μg/kg,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79.8±35.3)、(330.4±72.0)和(401.8±99.5)μg/kg](t=3.828,P=0.000;t=3.600,P=0.000;t=2.515,P=0.015)。DH组量效关系曲线的截距为-4.6±1.2,明显高于对照组-5.7±1.3(t=3.109,P=0.003)。与对照组比较,DH组达到最大抑制效应的时间较长[(2.8±0.6)minvs(2...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