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Fan J  Lu JS  Yin WJ  Lei W  Wu FY  Wu J  Hou YF  Li DQ  Di GH  Shen ZZ  Shao ZM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2):886-889
目的通过药物诱导雌激素受体(ER)阴性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恢复ER的表达,探讨其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方法采用HDAC抑制剂古曲抑菌素(TSA)联合DNMT抑制剂5-AZA-CdR(AZA)作用于MDA-MB-435细胞;以RT-PCR方法检测细胞ERα及其下游基因产物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调节蛋白(pS2)的mRNA水平;以水溶性四氮唑盐-8(WST-8)方法检测诱导前后细胞增殖水平。将药物诱导后的MDA—MB-435细胞接种裸小鼠,观察其在体内增殖能力的改变。结果药物诱导后,MDA-MB-435细胞恢复ERα表达,ERα下游基因产物PR和psz的表达增加。2.5μmol/LAZA和100ng/ml TSA诱导MDA-MB-435细胞后,其ERα表达最强。诱导后的MDA—MB-435细胞在不同浓度的雌激素中表现出不同的增殖能力。与未经诱导的细胞相比,诱导后的MDA—MB-435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1);经诱导的细胞联合4-羟基三苯氧胺后,其增殖能力进一步下降(P〈0.01);而单用4-羟基三苯氧胺不能抑制未经诱导的细胞的增殖(P〉0.05)。在裸鼠体内,诱导处理后的MDA—MB-435移植瘤较未经处理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1)。去除雌激素后,诱导后肿瘤细胞在体内增殖能力进一步受到抑制(P〈0.01)。结论通过TSA和AZA联合诱导作用,MDA-MB-435细胞株中沉默的ER恢复表达ERα。并且该ERα是具有功能的。经过诱导的细胞株在体内及体外对雌激素均恢复反应。联合应用HDAC抑制剂以及DNMTI抑制剂可以恢复乳腺癌细胞MDA—MB-435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这为ER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和曲古菌素A(TSA)对乳腺癌MDA-MB-435S细胞增殖及抑癌基因maspin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特异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CdR和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TSA分别单独和联合作用MDA—MB-435S乳腺癌细胞株5~8d,用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在药物作用前后的生长活性;RT—PCR检测细胞作用前后maspin mRNA的表达。结果:5μmol/L5-Aza-CdR作用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8d后,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不同浓度TSA作用该细胞5d后,在〉100ng/mL浓度时才能显著的抑制该细胞的增殖。RT—PCR显示,5-Aza—CdR和TSA联合作用时可显著的诱导maspin mRNA的重新表达;而两药单用时其诱导作用相对较弱。结论:在人乳腺癌MDA—MB435S细胞中,maspin基因可能因表观遗传改变而导致转录失活,maspin基因的重新表达能有效的抑制细胞生长。5-Aza—CdR和TSA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钾离子通道阻断剂4-氨基吡啶(4-AP)对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OC)抗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方法:MTT比色法分析DOC、4-AP单独应用以及两药联合应用对MDA—MB-435S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和PI单染法检测两种药物对MDA—MB-435S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DOC和4-AP单独应用均能抑制MDA—MB-435S的增殖;5mmol/L的4-AP并用25μmol/L的DOC对MDA—MB-435S达最大抑制率的时间明显缩短,DOC和4-AP对MDA—MB-435S的增殖抑制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2和5μmol/L的DOC单独作用24h,MDA—MB-435S产生凋亡并不明显,当与5mmol/L的4-AP联合应用后,细胞早期凋亡和死亡明显增加。单用DOC可使MDA—MB-435S阻断在G2/M期,单用4-AP可使MDA—MB-435S阻断在G0/G1期,两药联合应用可使MDA—MB-435S阻断在G2/M期。结论:DOC和4-AP分别在G2/M期和G0/G1期抑制MDA—MB-435S的增殖,4-AP通过促进DOC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MDA—MB-435S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邓华瑜  罗红霞 《肿瘤》2006,26(3):249-253
目的:探讨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90、70、27在高转移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和MDA—MB-231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MTT法检测HSP90抑制剂geldanamycin(GA)对2株乳腺癌细胞株粘附基质胶能力的影响;侵袭小室重组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检测HSP90抑制剂GA对2株细胞的侵袭能力的影响;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2株细胞中HSP90、HSP70和HSP27mRNA及其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差异。结果:GA能够明显抑制MDA—MB435s和MDA-MB-231细胞粘附基质胶的能力(P〈0.01);2株高转移性乳腺癌细胞株的侵袭能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GA能够明显抑制2株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与对照组相比,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下降(P〈0.05),MDA-MB-435s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更为明显(P〈0.01)。MDA—MB-435s细胞中HSP90蛋白质和HSP90αmRNA表达水平都明显高于MDA-MB-231细胞(P〈0.01),MDA-MB-435s和MDA—MB-231细胞中HSP90βmRNA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MDA-MB-231细胞中HSP27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MDA—MB-435s细胞(P〈0.01);MDA-MB-435s细胞中HSP70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与MDA-MB-231细胞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HSP70mRNA表达水平低于MDA—MB-231细胞(P〈0.05)。结论:HSP表达特性与乳腺癌细胞的粘附、侵袭能力相关;MDA—MB-435s细胞中HSP90较高水平表达,MDA-MB-231细胞中HSP27表达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伊班膦酸钠(IBN)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MDA—MB-453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IBN、及相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的IBN对MDA—MB-231、MDA—MB-453两类不同的人乳腺癌细胞系生长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IBN作用下,MDA—MB-231、MDA—MB-453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在(10~1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IBN对MDA—MB-231、MDA—MB-453细胞生长增殖均有抑制作用(P〈0.01),抑制效果与IBN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与其作用时间呈时间依赖性;IBN可使细胞明显阻滞于S期,G2/M期细胞比例则明显减少,且呈剂量依赖趋势。结论:在(10~1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IBN对体外生长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MDA—MB-453产生剂量、时间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将细胞阻滞在DNA合成的S期,阻碍肿瘤细胞分裂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 adrenergic receptor,β2-AR)在人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以及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RT—PCR法检测10种乳腺癌细胞株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中β2-AR的表达;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卢2“尺基因转入乳腺癌细胞MDA—MB-435;用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检测亲本细胞及转染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β2-AR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BL-100及乳腺癌细胞BT-549、HCC1937、BCaP-37中表达;在乳腺癌细胞MDA—MB-435、MDA—MB-435HM、MCF-7、T47D中基本无表达;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MDA-MB-231HM、MDA—MB-468中高表达。细胞侵袭实验证实表达B2-AR蛋白的MDA—MB-231及稳定转染卢2-AR基因的细胞克隆MDA—MB-435β2-AR可由β2-AR受体激动剂去甲肾上腺素趋化而定向迁移及侵袭。结论:β2-AR在多种乳腺癌细胞株中表达;转染β2-AR可使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CXCR4足趋化细胞因子SDF—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受体:CXCR4/SDF-1轴在肿瘤侵袭,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阻断CXCR4/SDF-1轴,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肿瘤治疗标靶,本研究拟探讨shR-NA—CXCR4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MDA.MB435s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质粒shRNA—CXCR4沉默CXCR4基因后.RT—PCR,Weslernblot检测3株人乳腺癌细胞的CXCR4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MTT.流式细胞仪检洲它们的增殖结果:质粒shRNA—CXCR4作用于3株人乳腺癌细胞后能明显抑制其CXCR4基因的tuRNA(MDA—MB-23l:实验组CXCR4/GAPDH为0.152.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圳为0.40及0.45.MDA-MB-435s:实验组为0.198,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朋组分别为0.690及0.775,MCF-7:实验组为0.089,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327及0.313)及蛋白表达水平(MDA—MB-231:实验组CXCR4/β-actin为0.153,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圳为0.829及0.878,MDA—MB-435s:实验组为0.173,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877及0.906,MCF-7:实验组为0.177,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911及0.874)(P〈0.05);MTT显示能明显抑制3株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P〈0.05);流式细胞仪显示3株人乳腺癌细胞S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将更多的细胞阻滞在G0/G1朗(P〈0.05)结论:shRNA—CXCR4作用于CXCR4基因后能明显抑制人乳腺癌细咆生长和增殖一可能是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潜在治疗耙点。  相似文献   

8.
EGCG对人乳腺癌MDA-MB-435细胞株细胞增殖的抑制及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绿茶提取物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pigalloeateehin—3 gallste,EGCG)对人乳腺癌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细胞增殖测定试剂盒(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kit)来制作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EGCG作用于人乳腺癌MDA—MB—435细胞株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RT—PCR及Western印迹法研究肿瘤细胞株加药干预前后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1^waf1/cip1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EGCG可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435细胞的增殖活性,40μg/ml EGCG干预后,MDA-M-B435细胞主要阻滞于G0/G1期,在24小时阻滞最为明显。在48及72小时也有阻滞。对照组G0/G1期的比例49.92%,40μg/ml EGCG干预24、48及72小时后G0/G1期的比例分别为71.56%、67.20%和61.59%。EGCG 40μg/ml处理肿瘤细胞株细胞后24小时可检测p21 mRNA和蛋白表达提高。结论:绿茶有效成分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这可能与其诱导p21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周期的时相转换有关,这表明绿茶可能在乳腺癌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CXCL12对人乳腺癌高转移细胞系MDA—MB-435失巢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0ng/ml的CXCL12,对照组为无CXCLl2的DMEM培养基。两组细胞悬浮培养,建立人乳腺癌高转移细胞系MDA—MB-435失巢凋亡抵抗细胞模型。MTr检测CXCLl2对于失巢凋亡抵抗MDA—MB-435细胞系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的凋亡情况,Transwe11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改变。结果:CXCLl2对于失巢凋亡抵抗MDA—MB-435细胞系在形态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特异性改变。CXCLl2作用组失巢凋亡抵抗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凋亡率增加,侵袭能力增加,穿过膜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8±3.0VS15±2.4,P〈0.05)。结论:在人乳腺癌高转移细胞系MDA—MB-435失巢凋亡过程中,CXCL12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失巢凋亡抵抗细胞的生长,但却能增加存活肿瘤细胞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53基因的个体性反义RNA联合野生型p53(wt-p53)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探讨体外双重基因治疗的意义。方法将wt-p53重组质粒pC53-SN3转染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G418筛选稳定表达wt—p53的细胞克隆(WTp53—231细胞);体外构建针对MDA—MB-231细胞p53基因突变外显子8(exon8)的反义表达载体[pGEM3zf(+/-)p53exon8],并制备其反义RNA(ASp53exon8'RNA);以MDA—MB-231细胞为对照,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下ASp53exon8’RNA转染wTp53—231细胞;转染48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细胞化学LSAB染色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ASp53exon8’RNA转染wTp53—231细胞与ASp53exon8’RNA转染MDA—MB-231细胞比较,前者可进一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结论p53基因的个体性反义RNA联合wt—p53共转染可协同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达到“反义拯救”基因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75年6月~1990年7月共收治食管平滑肌瘤10例,占同期食管肿瘤总数的0.192%(10/1092)。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3例。X线食管钡餐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行食管粘膜外肿瘤摘除9例,食管部分切除1例,效果良好。本文就其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与目的: 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 结果: 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总结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象学检查结果来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方法总结32例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CT、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判断肿瘤是否已发生邻近浸润或远处转移,以此来评价其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结果在22例作CT检查的病例中,判断正确的为17例,准确率为77.3%。作MR检查9例,全部判断正确,准确率为100%。结论某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和CT、MR检查对判断肿瘤是否发生邻近浸润或转移有较大价值,为术前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Chronic experiments on CBA and C57B1 mice and acute experiments on CBA mice established: (a) carcinogenic effect of sodium nitrite given continuously with drinking water (0.1; 1.0 and 10.0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ine fed with bread, and (b) endogenous synthesis of nitrosomorpholine as a result of simultaneous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same doses of sodium nitrite and morpholine. Also, nitrosomorpholine and N-nitrosodimethylamine synthesis was observed in vitro following addition of low-dose sodium nitrite, morpholine and amidopyrine to human gastric juice. Carcinogenic hazard associated with low-dose nitrite consumption in huma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材料与方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胆囊癌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9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术前诊断明确者21例,剖腹探查发现已属晚期,9例为Ⅳ期行根治术,12例为Ⅴ期未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术前怀疑胆囊癌者5例,剖腹探查冰冻切片证实为Ⅴ期及Ⅳ期者各1例,Ⅴ期未行根治术,Ⅳ期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Ⅲ期者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10月、13月、17月死亡。2例术中冰冻切片发现的Ⅱ期胆囊癌,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23月、26月死亡。1例意外胆囊癌属Ⅰ期胆囊癌,术后5年半死亡。结论要减少胆囊癌危害,重在及时治疗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9.
20.
中晚期贲门癌14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贲门癌手术治疗影响生存率的因素 ,提供今后工作参考。方法 对 14 8例经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绝对生存率的X2 检验。结果 本组切除率为 94.5 9% ,近半胃切除占 72 .14 %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7.9%、45 %和 2 4.3 %。病期、外侵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 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1)。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及肺癌并发症为多见 ,其发生率为 3 .6% ,手术死亡率 1.4%。结论 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根治手术和术后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