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比较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吡嗪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单纯饮食控制或加用盐酸二甲双胍药物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分成格列吡嗪控释片组28例和格列吡嗪片组28例,疗程12周。监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及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等。并观察有否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结果:用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吡嗪片治疗后空腹血糖都有明显下降(P〈0.05),格列吡嗪控释片对餐后2 h血糖的疗效高于格列吡嗪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吡嗪片使空腹血糖都有明显下降,但格列吡嗪控释片控制餐后高血糖和HbA1c要优于格列吡嗪片,且服用格列吡嗪控释片依从性优于格列吡嗪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胰岛素加吡格列酮组和磺脲类降糖药物加吡格列酮组治疗1年,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原、空腹真胰岛素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 IR.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维持良好水平,但组间无差异;治疗后胰岛素原水平和IR两组均明显下降.胰岛素组较磺脲组降低更明显;治疗后胰岛素组的真胰岛素水平较磺脲组明显增高.结论对经饮食和运动后血糖不能获得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均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IR,且胰岛素治疗比磺脲类药物能使β细胞的负荷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格列吡嗪控释片治疗继发性磺脲类降糖药失效 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继发性磺脲类降糖药失效的 2型糖尿病患者 6 4例 ,随机分为 2组 ,各 32例。治疗组予格列吡嗪控释片治疗 ,对照组予格列吡嗪速效片治疗 ,观察 8wk(治疗组分成 4wk剂量调整期 ,4wk维持期 )。治疗前后行 2次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计算胰岛素释放指数 (IRG)和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比较 2组治疗前后血糖 ,血胰岛素 ,IRG ,ISI和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血糖水平下降 ,ISI增高 ,P <0 .0 1;但胰岛素水平及IRG与服药前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各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 (5 6 .2 % )显著高于对照组 (9.3% ) ,P <0 .0 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格列吡嗪控释片可改善继发性磺脲类降糖药失效的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及血糖控制 ,可作为继发性磺脲类降糖药失效患者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研究格列吡嗪控释片与格列吡嗪速释片对Ⅱ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 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 ,给予格列吡嗪控释片 (n =5 0 )和格列吡嗪速释片 (n =3 0 )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结果 :格列吡嗪控释片每日一次服用的降糖效果与格列吡嗪速释片每日 2~ 3次服用效果相同 ;后者治疗后空腹和餐后胰岛素较前者明显升高。结论 :格列吡嗪控释片有较好的降糖效果 ,同时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  相似文献   

5.
周峰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77-278
目的评价瑞格列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60周岁以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格列奈组30例,采用瑞格列奈1.5mg/d,视血糖情况加量至6mg/d或加用二甲双胍0.75~1.5g/d;格列吡嗪组30例,采用格列吡嗪2.5~20mg/d,视血糖情况调整或加用二甲双胍0.75~1.5g/d。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低血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月后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但餐后2h(2hPG)、低血糖发生率瑞格列奈组低于格列吡嗪组。结论瑞格列奈是治疗老年糖尿病安全有效的口服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降糖治疗的确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04例住院并使用瑞易宁治疗周以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瑞易宁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血脂以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并对其中28例患者进行进例吡嗪和瑞易宁降糖效果和剂量的比较,对其中53例老年患者进行用药有效性、安全性分析.结果:使用瑞易宁治疗后,空腹血糖血(9.27±3.26)mmol/L降至(6.59±1.92)mmol/L,共降低了2.68mmol/L;餐后血糖由(13.6±1.92)mmol/L,共降低了3.81mmol/L;糖化血红蛋白由8.41%降至7.06%,下降了1.35%,仅1例发生实验室证实的低血糖.瑞易宁与格列吡嗪的降糖效果相当,但用量明显减少,28例患者格列吡嗪使用的总量在瑞易宁组为345mg,在格列吡嗪组为550mg,前者为后者的2/3.老年人使用瑞易宁同样安全有效.结论:瑞易宁每天服用一次,可以全天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且低血糖的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研究并且进行仔细认真的比较使用速释片和格列吡嗪控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所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以及对其血糖控制效果。方法将128例患有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速释片组以及格列吡嗪控释片组,其中素释片组67例,格列吡嗪控释片组61例,细心观察治疗14周后的胰岛素、血糖和C肽水平的状况、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所使用的维持剂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全部都有降低的趋势,控释片组的降空腹血糖效果要比速释片组体现的更为显著(P〈0.05);控释片组的维持剂量较小;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近乎相同。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后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别不是很大;空腹胰岛素及c肽治疗前后两组均没有显著的不同。结论格列吡嗪控释片能够充分的发挥与速释片有所相同的治疗效果,其降空腹血糖效果相比会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格列吡嗪控释片与格列吡嗪速释片对Ⅱ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Ⅱ型糖尿病患,给予格列吡嗪控释片(n=50)和格列吡嗪速释片(n=30)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结果:格列吡嗪控释片每日一次服用的降糖效果与格列吡嗪速释片每日2-3次服用效果相同。后治疗后空腹和餐后胰岛素较前明显升高。结论:格列吡嗪控释片有较好的降糖效果,同时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格列吡嗪两种剂型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普通片,以为期12周的疗效观察结合药品成本评价药物的成本-效果。结果治疗12周普通片组与控释片组患者均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空腹血糖分别下降26%和28%,餐后2 h血糖分别下降38%和36%,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下降23%和24%,上述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成本-效果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显著,普通片组成本-效果低于控释片组(P<0.05),然而控释片组服药依从性好。结论格列吡嗪普通片具有成本优势,控释片服药依从性好,两者长期用药的成本-效果评价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林坤  张婷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29-2230
目的:探讨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那格列奈组30例,格列吡嗪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匹配具有可比性,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IC)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药降低空腹血糖幅度无统计学意义,而对餐后2h血糖的疗效那格列奈高于格列吡嗪(P<0.01),那格列奈降低HbAIC疗效优于格列吡嗪(P<0.05),那格列奈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口服后2h血浆胰岛素浓度高于格列吡嗪。结论:那格列奈和格列吡嗪对空腹血糖均有显著性下降,那格列奈控制餐后高血糖和降低HbAIC明显优于格列吡嗪。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预混30R)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T2DM患者92例(2017年1月~2019年1月),按照治疗方法分为A组、B组,各46例。A组采用诺和锐30治疗,B组采用预混30R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睡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不良反应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A组FBG、2hPBG、睡前血糖、HbA1c水平均低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70%,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3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糖发生率4.35%低于B组17.39%(P<0.05)。结论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对比,门冬胰岛素30治疗T2DM能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及低血糖发生率,二者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与控释格列吡嗪(瑞易宁)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N)平行对照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对471例服用口服降糖药(OHA)至少3个月而血糖控制不佳(FBG≥7.0mmol_L)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进行试验药-甘精胰岛素或对照药-诺和灵N治疗,随访5次共12周。结果:治疗12周时,甘精胰岛素组与诺和灵N组的胰岛素平均每天用量分别为19.21单位和18.68单位,平均空腹血糖分别从入选时10.63mmol_L和10.88mmol_L降至6.96mmol_L和7.20mmol_L,HbA1c分别下降了0.96%和1.25%。甘精胰岛素组和诺和灵N组分别有21.25%(75_353)和28.81%(34_118)的受试者发生低血糖(P=0.0919),其中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受试者分别占9.07%(32_353)和16.10%(19_118)(P=0.0334)。以低血糖的发生例次作为观察指标时,甘精胰岛素组和诺和灵N组分别有174例次和75例次,其中夜间低血糖分别有54例次和44例次,两组均没有严重低血糖事件。结论:12周的临床观察显示,睡前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和清晨口服5mg瑞易宁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可使单纯使用口服降糖药而代谢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得到良好的血糖控制;以HbA1c和空腹血糖水平作为判断指标,甘精胰岛素和诺和灵N分别与瑞易宁联合应用两种治疗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同时,甘精胰岛素(睡前1次)与瑞易宁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种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对血糖治疗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性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81例经胰岛素泵治疗后血糖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30联合地特胰岛素组(A组)、门冬胰岛素30组(B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C组),每组各27例患者。对比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的变异性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BMI、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的FBG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3个月后C组FBG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但A组FBG水平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24 h平均血糖(24hMB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B组和C组最大血糖幅度(LAGE)、1 d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变异系数(CV)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BG)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LAGE、MAGE、CV及CV-FBG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B组与C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剂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联合地特胰岛素方案对血糖治疗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地降低其血糖变异性及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基础+餐时人胰岛素、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及胰岛素类似物泵3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n=60)采用诺和平+诺和锐于睡前及三餐时皮下注射,B组(n=60)采用诺和锐泵持续24 h皮下泵入,C组(n=60)采用诺和灵N+诺和灵R,于睡前及三餐前30 min皮下注射,并在治疗达标后观察三餐前及睡前指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2 h动态血糖变化、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及体重变化。结果A组在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72 h动态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及体重变化方面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平+诺和锐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控制长效而稳定,不易引起低血糖反应发生,引起体重增加量少。  相似文献   

15.
李辉煜 《北方药学》2015,(11):22-23
目的:探讨应用强化胰岛素模式治疗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内科脓毒症患者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原则,符合条件的病例分成强化胰岛素治疗A组和强化胰岛素治疗B组,A组32例,B组33例。 A组血糖控制在4.4~6.1mmol/L,B组血糖控制在6.1~8.3mmol/L。对两组患者的ICU住院天数、ICU住院医疗费用、总住院天数、病死率、MODS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后第五天血清CRP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重症医学科时在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和APACH II评分上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和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MODS发病率、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RP水平比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治疗前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组患者CRP水平比B组患者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脓毒症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且将血糖严格控制在4.4~6.1mmol/L水平比将血糖控制在较高水平6.1~8.3mmol/L,MODS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同时要注意严密监测血糖,以避免低血糖给患者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6.
沈莉 《中国药业》2010,19(15):73-74
目的评价不同时间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初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A组21例于早餐前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B组23例于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同时口服那格列奈120mg,对照组20例仅口服那格列奈120mg。所有患者均观察24周。结果两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见低血糖发生。结论无论早餐前还是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崔巍  彭六保  冯琼  鲁琼 《中南药学》2010,8(10):783-786
目的比较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与人胰岛素(诺和灵R)分别应用于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58例住院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诺和锐组和诺和灵R组,胰岛素泵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每日3餐前后和睡前血糖,血糖达标所需天数及胰岛素用量。结果 3餐前和睡前血糖下降,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诺和锐组FBG、PBG 2 h及全天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均短于诺和灵R组(P〈0.01),餐后血糖指标好于诺和灵R组(P〈0.05),胰岛素用量低于诺和灵R组(P〈0.05)。结论用胰岛素泵输注诺和锐及诺和灵R均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得到良好控制,但诺和锐对餐后血糖控制更理想,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更短,所需胰岛素量更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exenatide)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后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继续服用降糖药物的基础上,随机分组给予注射艾塞那肽或胰岛素治疗24周,治疗前及停药24 h后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hPG)、HbA1C、体质量、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原(PI)、胰岛素原/胰岛素(PI/F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艾塞那肽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PG、P2hPG、HbA1C、体质量、FINS、PI、PI/FINS、HOMA-β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塞那肽组与胰岛素组比较,FPG、体质量、PI、PI/FINS、HOMA-β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FPG、P2hPG、HbA1C和体质量,并且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疗效与胰岛素比较,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β细胞效果明显,降低P2hPG、HbA1c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无明显优势,降低FPG效果不及胰岛素组,胃肠道反应较常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禁食状态下使用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44例2型糖尿病患者禁食状态下按照使用胰岛素的不同分为:胰岛素泵组(A组)60例,甘精胰岛素注射组(B组)64例,微量注射泵组(c组)59例,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NPH)皮下注射组(D组)61例,观察其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相同治疗目标下,血糖达标所用时间:A组(2.89±1.32)d、B组(3.14±1.25)d、C组(4.91±2.81)d、D组(5.62±2.52)d,A组与其他三组、B组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用量:A组(30.61±2.21)IU/d、B组(31.12±3.38)IU/d、C组(42.25±4.01)IU/d、D组(44.31±3.22)IU/d,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分别同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血糖发生率:A组3.3%、B组4.7%、C组15.2%、D组16.4%,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分别同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D两组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泵治疗比其他胰岛素治疗方法在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上有明显优越性,可以推广在禁食的糖尿病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及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p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33例、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B组)33例,测定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HOMA-6及HOMA—IR等。结果(1)治疗后两组受试者FPG、2hPG及HbA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A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低于B组(P〈0.05);(2)治疗后两组受试者HOMA—p增加、HOMA—IR下降(P均〈0.05),但A组HOMA—B高于B组(P〈0.05)、而两组HOMA—IR无差异。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且沙格列汀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