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P)、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比较,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在ACS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检测的敏感性及应用前景。方法:采用ELISA和硝酸还原比色法测定,对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在本院老年病科住院的166例ACS患者发病72h以内的血浆HS.CRP、OX-LDL、TNF-α、血清NO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CS患者的HS-CRP、OX.LDL、TNF-α明显升高,而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相比较而言,HS-CRP敏感性、精确度更高。结论:在检测ACS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方面,HS-CRP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精确性,且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快捷,可用于ACS的常规检测及未来冠脉事件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病因是冠脉粥样斑块破裂而诱发血栓形成,冠脉粥样斑块的炎症是导致斑块破裂的重要机制。血清G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反应进行性系统炎症的敏感标志物,其浓度的升高往往伴随着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增加。作者通过超敏G反应蛋白(HS-CRP)测定,探讨ACS危险分层的意义,并对部分ACS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干预并随访观察HSCRP含量的变化,为临床ACS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将80例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2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有无进展(第2次冠状动脉造影中任何节段冠状动脉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较第1次造影减少30.4mm者)将其分为斑块进展组(n=31)和非斑块进展组(n=49)。结果:斑块进展组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41.9%比18.4%R0.05);斑块进展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hs—CRP:0.25(0.00~8.00)mg/L比0.01(0.00-4.50)mg/L,P〈0.01;ACS发生率:77.4%比46.3%R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2.63,95%CI为1.45-110.29;OR为2.99,95%CI为1.04-8.631。结论:女性、高水平hs-CRP和ACS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明显相关,而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预测因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近年认为炎症反应与粥样斑块的发生,演进密切相关,CRP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反映疾病演进的一个标志,本文将CRP对ACS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以及治疗干预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陈武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362-1363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肌钙蛋白(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96例ACS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cTnI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hs—CRP含量,并与30例健康体健者作对照分析。结果ACS组的cTnI和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患者中的cTnI、hs—CRP、AMI组又显著高于UAP组(P〈0.01)。结论心肌损伤特异性指标cTnI和机体炎症急相期敏感性指标hs—CRP含量升高与AC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ACS早期诊断及预后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升高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8例,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4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23例,以及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30例的血清CRP浓度。结果ACS组CRP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SAP组与对照组之间CR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术前,而仅接受造影未接受PCI的对照组患者,造影前后CRP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反应显著相关。CRP可作为临床ACS患者的监测指标。CRP升高提示冠心病患者病情不稳定,应给予相应的治疗,且在PCI术后应加强对炎症反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水平,探讨其在AC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12例SAP患者、182例ACS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IL-18水平,应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ACS组与SAP组患者血清IL-18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CS组的血清IL-18和hs—CRP水平又显著高于SAP组,SAP组和ACS组的IL-18和Hs—CRP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IL-18和hs—CRP与ACS的发病过程有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监测指标,对鉴别SAP和AC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RP(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ACS)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了97例ACS患者(30例稳定型心绞痛,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急性心肌梗塞)及42例健康对照组的hs—CRP水平,并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ACS患者中hs—CR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SL(P〈0.01)。ACS各组h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提示ACS患者可能存在炎症反应。检测hs—CRP对ACS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丽  刘玉梅  朱昆  张力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726-172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的形成为病理基础。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斑块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作为一种急性时期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情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干预对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93例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7例)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46例),另选健康对照组4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CS患者的血浆hs—CRP的水平明显升高。②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其血浆hs—CRP的水平明显降低,非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hs—CRP在冠心病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干预可阻滞ACS患者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入住本院的6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入院即刻、治疗后24h和治疗后48h两组血清中CRP、IL-6水平,并分析两组间的相关性。【结果】替罗非班组在治疗后24h和48h血清中CRP和IL-6水平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降低ACS、患者血清CRP和IL-6水平,从而抑制ACS患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许多研究表明血清炎症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其机制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炎症因子一般维持较高水平,从而造成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易再次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本实验观察小剂量甲氨蝶呤是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TNF—α、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有影响,进而判定小剂量甲氨蝶呤对ACS炎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预测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近年认为炎症反应与粥样斑块的发生、演进密切相关。CRP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反映疾病演进的一个标志。本文将CRP对ACS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以及治疗干预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与C-反应蛋白(CRP)、尿酸(uA)、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8例ACS住院患者(ACS组)和健康人66例(对照组),进行CRP、UA测定,以及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IMT厚度。结果ACS组CRP、UA、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CRP与UA、IMT厚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72、0.701,P均〈0.05)。结论ACS患者与CRP、uA、IMT厚度关系密切,前二者可作为ACS危险的预测因子,通过促进炎症反应导致ACS的发生、发展;IMT厚度可以反映ACS的斑块不稳定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颈动脉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变化及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4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5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分别测定急性发病期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浓度。结果:(1)ACS组TBil和IBil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5):(2)ACS组间AMI组TBil和IBil浓度显著高于UAP组(P〈0.01);(3)SAP组TBil和IBil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4)3组DBi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它的浓度变化与冠脉斑块活动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的病情进展,对ACS发生的预测、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脂异常及炎症反应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均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斑块破裂引起ACS中起着关键性作用,C反应蛋白(CRP)作为急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水平与心血管病有密切联系,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1]。他汀类药物被认为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在稳定斑块、降低冠脉缺血事件发生率中起重要作用[2]。瑞舒伐他汀是最新一代他汀类药物。本研究主要观察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血脂、CRP 及缺血事件的影响,评价大剂量瑞伐舒他汀治疗ACS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NACS)患者比较。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各组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各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P〈0.01),ACS组中急性心梗(AMI)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组(P〈0.05);冠脉造影(PCI)术后24~48h间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心肌酶谱峰值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害程度,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作为ACS临床诊断、预后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AS)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出血或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许多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引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sCD40L和CRP水平的检测,进一步探讨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sCD40L和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2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住院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24h内分别测定血清尿酸、hs—CRP,出院3个月进行随访并行上述指标监测分析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对照组相比uA[(433±62.5)μmol/L与(298±47.6)mg/L,t=7.021,P〈0.05]及hs—CRP[(33.16±12.65)μmol/L与(8.59±2.35)mg/L,t=8.534,P〈0.01]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尿酸及hs.CRP含量与ACS相关并与再发心血管疾病相关(r=0.387,P〈0.01)。结论uA和hs—CRP含量升高是ACS的危险因素,可作为ACS患者治疗中的监测指标,亦具有早期预防和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