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成人腰椎前凸角度与下腰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正常的腰椎有向前的生理前凸,对维持脊柱的生理曲线和人体平衡、姿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腰椎的生理前凸变化是否与下腰痛有必然的联系,尚有一些争论.目的:分析患者腰椎前凸角度与下腰痛的关系,以期对下腰痛治疗与康复中校正腰椎前凸角度的必要性有所认识.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类对比观察,于2007-02/2008-01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对象: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8例,其中48例有慢性下腰痛,10例没有慢性下腰痛.方法:通过测量58例成年人腰椎侧位X射线片腰椎前凸的角度,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有下腰痛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腰椎前凸角度.②下腰痛患者与没有下腰痛者腰椎前凸角度平均值的比较.③不同性别患者腰椎前凸角度与下腰痛关系.结果:①有下腰痛患者与没有下腰痛者腰椎前凸角度平均值差异不明显(P>0.05).②腰椎前凸角度与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0.04,P>0.05).③女性腰椎前凸角度较男性大(P<0.01);女性腰椎前凸角度与有或无下腰痛没有关系;男性有下腰痛者腰椎前凸角度趋向于减少,但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年人腰椎前凸角度的变化与下腰痛患者临床症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治疗方案中校正生理前凸变化并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与腰椎前凸重建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124例因退行性病变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随访有下腰痛的患者共32例作为观察组,无下腰痛的患者共9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三者之间关系.[结果]两组术前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节点的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各时间节点的腰椎前凸Cobb角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三项指标与术后6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均与腰椎前凸Cobb角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呈负相关(r=0.702、0.682,P<0.05).[结论]退行性病变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下腰痛和腰椎功能障碍与腰椎前凸角丢失有关,应尽量矫正腰椎前凸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腰痛与腰椎Cobb角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8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腰椎融合术后12个月、24个月随访进行回顾性研究,测量腰椎矢状位Cobb角、腰痛的VAS评分及ODI评分,所有患者融合节段≤4个。以前人研究取得的正常人腰椎前凸角度数值(64°±10°)为基准,将本研究中的患者腰椎根据前凸角度(T12~S1)是否符合基准数值分为基准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将两组的VAS、ODI分值、发生腰痛的概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3例患者VAS、ODI评分12个月、24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腰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51,P<0.05),对照组高于基准组。12个月、24个月随访时两组间ODI功能障碍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高于基准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个月随访时Cobb角较12个月随访时减少4.02°±2.11°,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末次随访时无椎间不稳、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病例,所有节段均实现融合。结论腰椎融合术后患者的腰痛发生率与前凸角度(Cobb角)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腰椎前凸角度是影响术后腰痛的因素之一,腰椎融合术应当重建甚至增大前凸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抑郁与下腰痛患者进行腰椎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行腰椎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的下腰痛患者术前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评分分组:正常组92例、抑郁组28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进行功能、疼痛评价,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抑郁组术前的ODI评分、腰痛VAS评分、下肢腿痛VA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66、0.87、0.43,P均>0.05);抑郁组术后6个月的ODI评分、腰痛VAS评分、下肢腿痛VAS评分的改善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76、6.48、7.10,P均<0.05).结论 抑郁与下腰痛手术疗效具有相关性,建议术前进行抑郁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十七椎穴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80例DLBP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40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140例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十七椎穴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评分]、疼痛介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的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8.6%,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3.6%;2组治疗后SF-MPQ评分中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ODI评分、SP及CGRP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直腿抬高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以上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十七椎联合常规针刺法能够有效抑制SP和CGRP疼痛介质表达,缓解DLBP患者下腰部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马琛  沈梅芬  李晨曦  张伊洁  蒋凌艳  徐逸 《全科护理》2021,19(18):2567-2570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成年病人行腰椎穿刺后并发腰痛的现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腰椎穿刺后腰痛调查表、疼痛数字评分法量表(NR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神经外科行腰椎穿刺术的234例成年病人进行调查,分析腰椎穿刺后腰痛的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神经外科成年病人发生腰椎穿刺后腰痛的概率为26.07%(61/234),NRS评分为(3.9±1.2)分,疼痛程度多为轻度或中度疼痛.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的年龄、焦虑、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次数、卧床时间与腰椎穿刺后腰痛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087)、焦虑(OR=1.829)、脑脊液漏(OR=5.350)、反复穿刺(OR=12.376)、卧床>6 h(OR=5.536)是导致腰痛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成年病人腰椎穿刺后腰痛的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注重穿刺技能的提升,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同时做好术前评估,减轻病人焦虑情绪,加强对老年腰椎穿刺病人的照护,避免术后长时间卧床,将有助于预防或减轻神经外科成年病人腰椎穿刺后腰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及椎体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6-01~2007-04采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7例9椎,其中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6椎,胸椎骨髓瘤1例2椎,胸椎转移瘤1例1椎,比较手术前后Cobbs角及疼痛程度变化(VA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伤椎高度恢复满意,Cobbs角较术前变小(P<0.01),随访3~12个月后未见明显伤椎高度丢失,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应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及椎体肿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运动训练性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运动训练所致下腰痛患者为对象,观察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试验于2006-06/2007-01在广州体育学院康复中心完成。①试验对象:经运动训练引起下腰痛的患者18例,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经骨科专科体检诊断为慢性下腰痛,除外骨关节性及椎管性下腰痛病变,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近5年内无腰部手术或心血管、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拍摄腰椎正侧位X光片,未见脊柱、腰椎异常,但可见腰椎前凸过度(54.89±6.12)°,超过正常。经视觉类比法确定疼痛程度在5以下。②试验方法:18例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运动组按体疗方案实施运动疗法;对照组以服用止痛药为主。③试验评估:采用问卷法和试验法,所有受试者分别于试验前后填写中文版的《Roland-Monrris下腰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在试验前、后测试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及运动疗法后的疼痛改善等指标。结果:纳入18名下腰痛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试验前,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②试验前后,运动组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试验后,运动组9人中有8人疼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且病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只有3人疼痛得到缓解,没有病情改善情况。结论:①重点加强腹背肌力量训练的运动疗法对下腰痛有明显疗效。②采用RMDQ和ODI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腰痛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准确性较高,同时便于比较。  相似文献   

9.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为下肢放射性疼痛或伴腰痛,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实践发现,绝大部分病人术后下肢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但部分病人术后腰痛改善不理想。目前认为术后腰痛的原因是多因素导致,包括术后椎旁肌损伤、腰椎不稳以及术前合并的腰椎退行性改变等。研究表明,腰椎Modic改变和小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碳纤维箱型和钛合金螺纹状椎间融合器是两种材料及形状均不同的椎问融合器,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目的:应用碳纤维箱型及钛合金螺纹状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比较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对59例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内固定单节段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随访,其中实施碳纤维楔型椎间融合器37例,钛合金螺纹状椎间融合器22例.用M-JOA评分的症状改善率评价患者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及1年摄X射线片及CT,观察椎体间高度、融合节段前凸弧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1周,碳纤维箱型Cage组术后的椎体间高度及腰椎前凸弧度的恢复值与钛合金螺纹状Cage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年,碳纤维箱型Cage组椎体间高度及腰椎前凸弧度的恢复值高于钛合金螺纹状Cage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1年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缓解良好,下腰痛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应用碳纤维箱型Cage与钛合金螺纹状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二者存缓解下腰部疼痛及植骨融合方面效果显著,但碳纤维箱型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后路腰椎融合术可以维持较好的椎体间高度及腰椎前凸弧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我护理指导对胸腰椎骨折病人术后并发症、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88例胸腰椎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自我护理指导。观察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对病人随访半年,观察两组病人腰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伤椎后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腹胀、便秘、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出院时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病人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心理维度、生理维度、社会适应性以及生存质量总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护理指导可提高胸腰椎骨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降低病人腹胀、便秘发生率,改善胸腰椎功能,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背景:椎旁肌被广泛认为是导致慢性下腰痛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往往伴有椎旁肌的肌内压力增高和血流减少.目前国内尚缺乏盐酸乙哌立松对椎旁肌血流影响的相关研究.目的:观察盐酸乙哌立松对慢性下腰痛患者椎旁肌肌肉血流效应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试验,于2007-07/2008-06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就诊的男性慢性下腰痛患者45例,平均年龄46岁左右.方法:45例男性患者随机分配到3个组:每组15例,对照组仅接受物理治疗;EMPP组接受4周的盐酸乙哌立松治疗和麦肯基疗法;麦肯基疗法组接受麦肯基疗法.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受试前、第2,4周以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系统(JOA)、目测类比评分量表(VAS)评价患者疼痛值,以非侵袭性的近接触红外分析镜观察椎旁肌血氧含量.结果:4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3组间年龄、身高、体质量、吸烟史及骶骨前倾角、T11~L1脊柱前凸角度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4周EMPP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3组疼痛值无显著差别.EMPP组较麦肯基疗法组和对照组的椎旁肌血氧达到高峰的时间缩短、且椎旁肌血氧含量明显增加.结论:使用盐酸乙哌立松4周后,患者的神经根性痛得到改善,增加了椎旁肌血氧含量及椎旁肌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13.
<正> 躯干肌功能损害与慢性腰痛(CLBP)的发病密切相关,肌耐力降低似乎是CLBP进展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测定躯干肌耐力最普及的方法是屈肌的Kraus—Weber试验和伸肌的Sorensen试验,每项试验要求仰卧和俯卧的病人维持躯干和下肢于某种体位。但试验中①由于伸展髋和膝关节,腰椎前凸增加,伸展过度的腰椎可引起椎间盘突出和黄韧带变形,随之椎间孔狭窄,产生或加重腰痛;②可发生腰椎超负荷,诱发或加剧CLBP病人的腰痛;③这些试验的客观价值仍不清楚。基于这些,本文拟用一种新方法以克服上述缺点.通过CLBP病人与健康人对比,检验其信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年人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4例成人腰椎退行侧凸,采用短节段中华长城、CD或AF撑开凹侧一般3~4个椎体,使脊柱基本达到生理行纵向直立位。选择合适直径的椎间植骨融合器(BAKCage)从后路45°角置入椎体间隙并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结果本组14例腰痛完全消失,神经症状明显减轻。随访6个月~2年,复发3例,经保守治疗均有所缓解。结论腰椎退行侧凸经手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减轻病人腰椎及下肢神经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常用的椎间融合方法较多,有自体骨块、同种异体骨及钛合金为主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等方法,但各有其优缺点。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患者16例,均置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0-24个月,腰痛均明显减轻,末次随访时腰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腰椎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内固定出现松动、断钉等情况;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移位及下沉。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能够重建腰椎稳定性,提供置入后的即刻稳定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已成为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传统手术切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通常产生较多局部肌肉组织的损伤,在微创下进行腰椎内固定是脊柱微创外科的一大进展。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Sextant内固定系统修复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内固定前后患者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以及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
  方法:选择58例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由同一高年资骨科副主任医师(第二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完成。均行经后路腰椎Sextant系统内固定。主要观察术中失血量,内固定前后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以及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术中平均出血量40 mL,内固定后平均引流量80 mL,内固定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P <0.01),平均卧床2周即可下地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内固定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均较内固定前有明显改善(P <0.05),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说明经后路腰椎Sextant系统内固定修复腰椎压缩性骨折,能够较好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矫正脊柱后凸,并且失血量少,内固定后疼痛症状轻,便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臭氧椎旁注射结合腰椎功能锻炼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期间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病例77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椎旁注射结合腰椎功能锻炼组(简称局麻组)、臭氧椎旁注射结合腰椎功能锻炼组(简称臭氧组)和单纯腰椎功能锻炼组(简称对照组).3组都口服甲钴胺片1个月,每日3次,每次0.5 mg,均行屈髋屈膝抱滚法腰椎功能锻炼.局麻组在上述治疗方法同期行患侧椎旁阻滞,1次/1周,治疗4~6次;臭氧组在行患侧椎旁阻滞同时同部位注射臭氧,1次/1周,治疗4~6次.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下肢痛VAS评分;采用腰椎JOA评分(29分法)和止痛药服用期的天数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68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均随访1年.在治疗后1周和1个月,臭氧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周、1个月,局麻组患者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后1年,臭氧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1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组在改善总体疼痛病情方面均有疗效(P<0.05).腰椎JOA评分结果显示,臭氧组在痊愈率和良好率方面(即总优良率)高与局麻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臭氧组不仅在缓解疼痛,而且在改善腰腿功能及日常活动方面更具优势.臭氧组止痛药平均用药时间5.23±1.78 d,低于局麻组的13.68±5.18 d和对照组的18.76±7.5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臭氧椎旁注射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治疗中能有效降低止痛药的服用量,从而减少止痛药长期服用的不良反应.结论:臭氧椎旁注射结合腰椎功能锻炼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77年曾将1例脊椎结核误诊为“脊椎转移性肿瘤”,已随访10年余,经抗痨治疗病情好转,现报告如下:病例:男,61岁.既往健康.1977年7月,骑自行车摔倒,一月后左髋疼痛、伴腰痛。右髋摄片阴性.半年后腰椎侧位片示:腰8~4椎闻隙变窄,椎体未觅破坏。X 线诊断:腰椎3~4椎间盘病变,推拿后腰痛加剧,伴低热,血沉:  相似文献   

19.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目前常用的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增强剂可达到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止痛的目的,但其组织相容性差,无生物降解性,容易造成使临近椎间盘或椎体发生变性、甚至骨折.目的:观察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12/2010-0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手术前后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检测.结果与结论:术后病椎前缘椎体平均高度较术前平均高度恢复(3.38±1.44) mm (P < 0.05).术后Cobb角较术前平均恢复(7.63±2.52)° (P < 0.05),后凸矫正率为(38.90±11.28)%.术后3d及3周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1).说明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有效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先天性及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电图改变已被广泛研究,而对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肌力肌电图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的肌电活动,评估两侧肌力,揭示腰椎侧凸的特殊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产生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的成人患者26例,均行腰椎侧路椎间孔镜下间盘摘除。治疗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腰椎侧凸Cobb角及躯干偏移距离,行表面肌电图检查,测量两侧椎旁肌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值,评估腰椎间盘突出水平两侧椎旁肌肌力。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腰椎侧凸明显减少,脊柱冠状面平衡恢复。患者治疗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11.81±3.50)°,治疗后为(2.65±3.10)°,腰椎侧凸明显减少,平均差值为(9.15±2.8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躯干偏移距离为(5.92±3.20)cm,治疗后为(0.32±0.26)cm,平均差值为(5.59±3.08)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P〈0.05)。治疗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平均为78%,治疗后平均为4%。突出节段水平治疗前凹侧屈曲时凹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为(0.21±0.12)m V,治疗后为(0.88±0.26)m V,平均差值为(0.59±0.27)m V;治疗前凸侧屈曲时凸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为(0.29±0.12)m V,治疗后为(0.88±0.25)m V,平均差值为(0.67±0.27)m V,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平均差值为(0.003±0.020)m V,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以上结果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椎侧凸为代偿性侧凸,早期行腰椎侧路椎间孔镜下间盘摘除可以纠正腰椎侧凸。椎旁肌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