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脑卒中恢复期软瘫患者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探讨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与上肢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治疗及康复。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9年10月,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77例患侧上肢行运动神经传导、F波、皮肤交感反应(SSR)、针极肌电图(EMG)检查,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根据神经传导结果分为正常组和损伤组。结果 损伤组共41例(53.25%)。损伤组FMA-UE评分低于正常组(t = 2.193, P < 0.05);F波振幅和出现率降低( t > 2.002, P < 0.05),SSR振幅和潜伏期明显下降( t > 3.140, P < 0.01),但损伤组F波出现率、SSR潜伏期均处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神经损伤数与FMA-UE评分负相关( r= -0.858, P < 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振幅是FMA-UE评分的影响因素(B > 0.317, P < 0.05)。 结论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侧上肢出现软瘫后,有可能出现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且与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应尽量避免、及时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Rivermead行为记忆量表-Ⅲ(RBMT-Ⅲ)在脑损伤患者记忆能力评估中的相关性以及特点。方法 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脑损伤患者62例完成MMSE、MoCA和RBMT-Ⅲ测评,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三个量表总分间呈正相关(r = 0.682~0.786, P < 0.001),回溯性记忆( r = 0.525~0.610, P < 0.001)和长时记忆评分间均呈正相关( r = 0.553~0.692, P < 0.001)。RBMT-Ⅲ短时记忆与MMSE短时记忆评分呈正相关( r = 0.337, P = 0.007)。RBMT-Ⅲ前瞻性记忆与MMSE、MoCA回溯性记忆呈正相关(r = 0.639、r = 0.585, P < 0.001),RBMT-Ⅲ短时记忆与MMSE、MoCA长时记忆呈正相关( r = 0.454、r = 0.534, P < 0.001)。 结论 MMSE、MoCA和RBMT-Ⅲ评估脑损伤患者回溯性记忆和长时记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BMT-Ⅲ和MMSE评估脑损伤患者短时记忆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脑损伤患者MMSE和MoCA记忆分项有助于评估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水平,而长时记忆分项有助于评估短时记忆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效果。 方法 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脑卒中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34)和试验组(n= 34),两组均采用常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头皮针治疗,试验组另采用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训练,共8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4周和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功能测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UE评分、UEFT评分和MBI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后,两组各评分均显著增加( F > 11.676, P < 0.001)。治疗4周和8周后,试验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 > 2.122, P < 0.05)。 结论 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在重度偏瘫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方法 2019年1月至6月,40例脑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常规康复训练前,观察组观看有关手臂与手日常生活活动和动作的视频,嘱患者想象自己患侧上肢和手完成这些动作;对照组观看有序的几何图形、字母及没有人和动物的视频。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两组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评定量表上肢部分(MAS-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MAS-UE和MBI评分均提高(t > 2.854, P < 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F > 4.395, P < 0.05)。 结论 动作观察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区域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2019年1月至12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3周,治疗前后,DTI测量梗死灶及对侧相应部位,患侧和健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双侧FA比(rFA)。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患者FMA-UE评分显著增加(t = 9.074, P < 0.001)。梗死灶FA与rFA显著升高( t > 14.519, P< 0.001)。治疗前后各部位患侧FA和rFA差值均与FMA-UE评分差值正相关(r = 0.445~0.565, P< 0.05),以患侧内囊后肢相关性最强。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脑内FA的改变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相关,尤其是内囊后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年轻人与老年人完成不同任务时的生物力学特征和认知任务表现。 方法 2018年3月至4月,招募志愿者25例,其中老年人12例,年龄(71.54±3.25)岁;年轻人13例,年龄(22.24±1.56)岁。所有被试依次完成坐姿下连续减7测试(前测)、阶梯行走、阶梯行走时连续减7测试和再次坐姿下连续减7测试(后测)。Vicon三维动作分析系统分析阶梯行走时的步态。 结果 老年人上阶梯和后测时的连续减7测试优于前测,年轻人上下阶梯和后测时的连续减7测试均优于前测。上阶梯时,步行时间、步长、步频和步速的年龄主效应显著(F > 5.037, P < 0.05),任务主效应显著( F > 6.122, P < 0.05);下阶梯时,步行时间、步频和步速的年龄主效应非常显著( F > 17.252, P < 0.01),任务主效应显著( F > 6.274, P < 0.05)。 结论 老年人和年轻人都会根据动作的困难程度,选择是否专注于认知任务;老年人在上楼期时,会采取保守的动作策略,避免跌倒风险;下楼梯则会放弃部分认知任务,并采取保守的动作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基于非目标导向的动态视频和静态动作图片观察对慢性非流畅性失语症脑卒中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脑卒中非流畅性失语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 = 15)予以非目标导向手动作图片和动词复述,试验组(n = 15)予非目标导向手动作视频和动词复述,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末,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进行测试。 结果 两组失语商均随时间而改善(F > 32.922, P < 0.001),各时间点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t < 0.699, P > 0.05),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显著( F = 6.398, P < 0.001),试验组失语商增加更多。 结论 动态手动作观察可能较静态观察更有利于脑卒中慢性非流畅性失语患者言语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在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和电刺激的基础上,佩戴腕托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活动的效果。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52例,均接受BTX-A注射治疗,注射2 d后行伸指肌群电刺激。A组(n = 26)在刺激时佩戴腕托,B组(n = 26)不佩戴。于治疗前(T0)、治疗2周后(T1)、治疗4周后(T2)、治疗12周后(T3)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积木盒障碍测试(BB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两组MAS、BBt、ARAT评分均提高(F时间 > 118.32, P < 0.001),A组BBt、ARAT各时间点评分均优于B组( F组别 > 31.26, P < 0.001; F交互 = 10.65,P < 0.001)。 结论 佩戴腕托能进一步提高BTX-A注射后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手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4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4)和观察组(n = 24)。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和镜像疗法,观察组行双侧上肢TEAS,对照组行假刺激,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ARAT、WMFT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 11.870, P <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 2.678, P < 0.05)。结论 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TEAS可进一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接受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BCI)综合康复训练后,上肢运动功能和神经可塑性变化。 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中重度上肢功能障碍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4例,接受综合康复训练4周,内容包括基于运动想象的BCI训练、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和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进行评定;以感觉运动区及额叶内侧为种子点,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种子点功能连接。 结果训练后,患者FMA-UE、ARAT和WMFT评分均明显升高(|t| > 5.298, Z = -3.297, P < 0.01);颞、额、枕、顶叶多个脑区间功能连接增强。其中左侧顶叶前梨状皮质区(BA5L)与右侧额叶下脚后区(BA48R)之间的连接、左侧中央前回背侧(BA4L)和右侧前颞横回(BA41R)之间的连接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正相关( r > 0.416, P < 0.05)。 结论 基于运动想象的BCI综合康复训练能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促进脑功能网络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亚急性期脑卒中并发认知障碍的偏瘫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脱落2例)和试验组(n=33,脱落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作业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认知训练,试验组接受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oCA、MMSE、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22.11,Z>4.79,P<0.001),试验组MoCA总分及部分维度分,MMSE总分及部分维度分,FMA-UE总分及手臂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2.06,Z>3.19,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参数与平衡功能的关系。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BrunnstromⅣ、Ⅴ期各38例),采用平衡检测仪、星状伸展平衡测试(SEBT)进行评定,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速、步频,计算双侧步长比、支撑期时间比、摆动期时间比、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比、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比。步态参数和平衡功能测试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runnstromⅤ期患者平衡和步态参数均优于Ⅳ期患者(|t|>2.268,P<0.05)。所有患者步速、步频与平衡功能多数参数相关(|r|>0.335,P<0.05)。BrunnstromⅣ期患者步长比与SEBT测量结果负相关(r=-0.467~-0.613,P<0.01),BrunnstromⅤ期患者步长比与平衡仪内外稳定极限负相关(r=-0.356,P=0.028)。BrunnstromⅣ期患者摆动期时间比与平衡仪前后稳定极限(r=-0.335,P=0.040)、内/外极限比(r=0.510,P=0.001)、星状伸展平衡测试多数结果(r=-0.330~-0.445,P<0.05)相关。BrunnstromⅣ期患者髋、膝关节屈曲比与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相关(|r|>0.326,P<0.05),BrunnstromⅤ期患者膝关节屈曲比与多数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相关(r>0.329,P<0.05),髋关节屈曲比仅与平衡仪前后稳定极限相关(r=0.369,P=0.023)。结论步速和步频可较好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步态的时空对称性在功能较低的患者中与平衡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颅微电流刺激(CES)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至2019年在本院住院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无促认知药物);治疗组增加CES治疗,共8周.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由两人采用改良Barthe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 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Conn上肢康复机器人评价体系、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t| < 2.954,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 7.551, P < 0.001),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639, P < 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多靶区大脑皮质间歇性θ爆发式磁刺激(iTBS)对偏瘫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单靶区刺激组(n=20)和多靶区刺激组(n=20)。两组均进行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和日常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两组均辅以重复经颅磁刺激(iTBS模式)。单靶区刺激组仅刺激患侧脑部初级运动皮质(M1区);多靶区刺激组先刺激健侧大脑同侧小脑半球皮质,5 s后再刺激患侧大脑M1区。每天1次,每周6 d,共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上肢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波幅)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ARAT评分,N20潜伏期和波幅均改善(|t|>3.478,|Z|>2.243,P<0.05),且多靶区刺激组FMA-UE和ARAT评分,N20波幅均明显优于单靶区刺激组(t>2.939,Z=-2.697,P<0.01)。结论多靶区刺激比单靶区刺激更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患侧N20波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