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框架式助行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防跌倒和假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骨科收治的30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根据术后助行方式的不同,分为框架式助行器组(简称框架组,n=220)和腋式拐杖组(简称拐杖组,n=8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股骨柄假体下沉及假体松动情况、跌倒例数、髋关节功能状况评分、髋关节疼痛评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 术后12个月,在早期防跌倒、股骨柄假体下沉位移及假体松动情况、髋关节疼痛评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框架组均优于拐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髋关节功能状况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结论 框架式助行器有助于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防跌倒和假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我院骨一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于术后脱位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在我科行相同手术未发生脱位的75例患者为对照,对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观察组手术入路为后外侧的患者共38例,占52.78%;髋臼假体位置处于安全区外的患者58例,占80.56%;搬运不当22例,占30.56%;体位控制不严26例,占36.11%。对照组手术入路为后外侧的患者所占比例为18.67%(14/75);髋臼假体位置处于安全区外的患者所占比例为25.33%(19/75);搬运不当8例,占10.67%;体位控制不严5例,占6.67%。应采取的护理对策主要有术前实施健康评估与健康教育,同时加强肌肉与排便训练;术中给予正确的体位护理;术后应正确搬运,给予疼痛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出院时提供康复指导。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手术入路为后外侧、髋臼假体位置处于安全区外、搬运不当及体位控制不严,加强围术期护理和医、护、患配合,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脱位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力学原理的护理干预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2例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分为2组,每组5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常规联合基于力学原理的护理。比较2组病人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临床护理满意度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包括疼痛、关节功能、畸形、活动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3.57%,低于对照组的14.39%(P < 0.05)。观察组病人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P < 0.01)。观察组病人髋关节疼痛、关节功能、畸形、活动度评分及Harris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行基于力学原理的护理效果较好,可以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髋关节功能,对预后有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查宝娣  汪超  谢加兵 《安徽医学》2020,41(5):584-586
目的 探讨微视频宣教结合居家随访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延续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微视频宣教结合居家随访,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假体脱位的发生率及术后4、12、24周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未发生一例假体脱位,对照组脱位发生率为21.43%,观察组脱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12、24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视频宣教结合居家随访可降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假体脱位的发生率,提高髋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和直接前方入路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5例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髋臼假体影像学结果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倾角、外展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HH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植入髋关节假体,但直接前方入路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敏感指标构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在髋关节置换病人居家防跌倒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收治的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34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20年收治的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4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基于髋关节居家跌倒敏感指标构建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病人干预后居家环境改善率、跌倒效能评分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出院后1个月,除衣服和鞋子评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其余各项居家环境改善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出院时跌倒效能、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2组跌倒效能、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随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P<0.01),且观察组跌倒效能、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基于髋关节居家跌倒敏感指标构建的护理干预,能改善病人居家安全环境,提高病人跌倒效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体位管理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中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患者,其中,60例作为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60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体位管理.患者出院后,通过随访方式了解其相关情况,对2组患者的防脱位知识掌握程度、假体脱位发生率、遵医行为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三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科学合理的体位管理可有效减少甚至杜绝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比较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并随访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218例患者,其中直接外侧入路110例和后外侧入路108例,予以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月内并发症发生率(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术后3月检测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增加量及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3月内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后外侧入路组术后3月内脱位发生率高于直接外侧入路,两组术后3月患侧髋关节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及Harris评分相仿。结论:直接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但选择后外侧入路时,应尽量对外旋肌群进行修复,减少术后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方红亮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104-105
目的:探讨改良式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4例髋关节疾病患者,根据知情同意权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对照组实施改良式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随访1 a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切口长度短,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6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下肢静脉血栓、髋关节脱位、假体下沉等并发症情况。结论: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和改良式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但观察组Watson-Jones入路术后近期效果优于对照组,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分别于术后12h、24h、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2周后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及护理2周后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NSN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48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2周后,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可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情况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对提高护理满意度、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1月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人共35例,通过良好的康复训练,使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获得较佳疗效.结果 由于良好的康复训练治疗,术后随访6月-3年,平均1.2年,本组无1例深静脉血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感染、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术前Harris评分39.5±14.5,术后Harris评分89.5±18.5,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23.726,P<0.05.髋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改善.结论 合理的康复训练治疗有助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恢复到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术前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及术后康复训练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24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及术后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健康教育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情况、干预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护理总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6.45%,治护依从性率为98.39%,高于对照组88.71%,且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且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术后VAS、Barthe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达96.77%,护理总满意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7.10%、91.94%(P0.05)。结论术前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及术后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性高,且患者恢复更快,疾病相关知晓率高,护理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护理干预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探析。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4例老年患者纳入观察研究中,采用双盲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专科护理,同时观察组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测评两组护理效果,并掌握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Barthel评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5%,对照组为83.1%,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升护理满意度,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98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SDS、SAS量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情况(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SDS、SAS、Harris和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综合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髋关节受累强直,施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之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3例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受侵的病人,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例使用杂交式假体,9例使用生物型假体,2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术后作规范的功能锻练,随访观察18~36个月(平均25个月),以Harris评分作术后临床评定.结果 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畸形屈曲基本矫正.全部病人都未出现断裂和脱位、假体松动和深静脉血栓.最近一次Harris评分65~90分(平均78.1分).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主体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入院,根据单双号分组的原则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可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杨业静  刘阳 《海南医学》2014,25(6):819-821
目的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75例我院收治的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随机分为H组(38例)和w组(37例),分别经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详细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和切口长度均较短,且术中出血量少于W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获得明显提高(P〈0.05),术后3个月w组的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H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出现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或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均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取得满意效果,其中改良Watson-Jones入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12月期间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例,分为DAA组44例,PA组48例,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2个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髋臼假体位置、术后停止使用助行器时间、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等。使用软件SPSS 13.0 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AA组与PA组年龄[(58.0±11.9)岁vs.(61.0±10.4)岁]、体重指数(25.1±3.7 vs.24.7±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与PA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区别[(76.0±17.4) min vs.(71.0±14.3) min,P>0.05],但住院时间明显缩短[(3.8±1.7) d vs.(4.9±2.3) d,P<0.05],出血量明显减少[(238.0±55.3) mL vs. (387.0±61.2) mL,P<0.05]。髋臼位置方面,DAA组和PA组髋臼前倾角(17.3°±5.3° vs.18.6°±5.1°)、髋臼外展角(38.5°±5.7° vs. 37.7°±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使用助行器时间明显缩短[(24.6±7.8) d vs.(31.7±10.2) d,P<0.05],术后6周随访时DAA组Harris评分更高[85.7±5.4 vs.81.3±6.1,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4.7 vs.92.3±5.3,P>0.05)。DAA组出现1例(2.2%)大转子骨折,1例(2.2%)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未出现脱位病例;PA组出现1例(2.1%)髋关节后脱位,1例(2.1%)腹股沟区疼痛。两组均未出现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明显比后外侧入路疼痛轻、出血量少、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假体位置更佳,短期效果肯定,可获得快速康复及良好的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分析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延续护护理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于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设为两组,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自行康复,观察组患者采用延续护理。观察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前,术后1、2、4周时Harris评分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8、16、24周时Harris评分上比较,对照组评分小于观察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发生节假体脱位3(10.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无关节假体脱位发生(0.0%),在术后关节假体脱位发胜率方面比较,对照组大于观察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延续护护理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使患者身体恢复较快,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行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1例(23髋),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行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6.73 cm,手术平均时间(102±11)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74±53)m L,术后24 h引流量平均(123±41)m L,平均住院时间为5.7 d;术后Harri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令人满意,无切口感染、假体脱位、骨折及双下肢长度不等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切口小、损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活动快、可快速康复等优点,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度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