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颈部及胸腔纵隔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颈部及胸腔纵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来源、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处理。结果 5例患者均为牙源性感染,临床表现为颌下、口底、颈部广泛肿胀,脓液形成。影像学显示2例纵隔及胸腔内有脓液形成。经过及时广泛切开引流及多学科综合治疗,4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对于临床上颌面多间隙感染合并颈部广泛肿胀的病例应予高度重视,影像学检查在早期诊断中有很高价值,应尽早行多部位的切开引流及多学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案资料。结果:牙源性感染(70.4%)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56.6%的入院患者病程超过1周。多间隙感染(70.5%)较单间隙感染(29.5%)更常见。60岁以上患者为患病最高的年龄段(38.9%)。血液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细菌培养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34.2%)。下行性纵隔炎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78.1%的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并抗生素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明确感染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案;B超、CT及MR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间隙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合并脓肿切开引流仍是感染患者的首要治疗手段。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控制患者基础病的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6月—2012年9月我科住院的12例妊娠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6.8岁,孕周平均24.6周。对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全身运用头孢菌素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口外和(或)口内切开排脓及每日换药。患者平均换药天数为13d,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为7 d。所有患者治愈后均安全分娩,其中5例人工分娩,7例自然分娩。新生儿各项指标均正常。结论妊娠期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应及时明确诊断,早期对感染区切开引流,全身运用抗生素应兼顾效果和对母体胎儿的影响,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8~2002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65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来源、起始部位、易联合感染的间隙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本组56例痊愈,9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8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选尉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连膏纱条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切开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2月~ 2012年6月采用黄连膏纱条用于脓肿切开后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4例,观察黄连膏纱条应用效果。结果:4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伤口全部愈合,4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切开后应用黄连膏纱条,不仅可以引流,同时可以抑制细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尤其适用与有合并糖尿病等系统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优势。方法 复习2016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8例儿童(5~10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患者采用VSD治疗,5例采用局部切开、常规引流治疗,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细菌感染类型,比较炎症指标、住院天数变化,评估治疗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指标呈下降趋势,VSD组比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0.05);常规引流住院天数平均10.17 d,VSD治疗患者平均9.8 d(包括复发后VSD治疗患者)。传统组有2例患者出院后复发,最后采用VSD技术治疗痊愈。结论 适时采用VSD技术,可提高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替硝唑,甲硝唑治疗颌面部感染40例临床疗效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颌面部炎症在口腔外科是一种常见病,以往采取的治疗与护理是局部消炎,切开引流,服用和注射抗生素,多间隙感染病人则需要住院治疗,治疗及护理过程较长。最近,我科应用替硝唑、甲硝唑治疗颌面部感染临床观察40例,疗效显著,疗程短、治愈率高。替硝唑、甲硝唑是...  相似文献   

9.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1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多发病。为了缩短疗程 ,防止并发症 ,及早明确诊断 ,采用有效的抗生素 ,切开引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将1 996年 8月~ 2 0 0 1年 8月在我科的 1 1 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996年 8月~ 2 0 0 1年 8月期间在我科诊治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 1 1 2例 ,男性 5 7例 ,女性 5 5例 ,年龄最小 1 61 2 岁 ,最大 68岁 ,平均年龄 3 1岁 (见表 1 )。表 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年龄分布表 年龄 (岁 )0~ 1 1~ 2 1~ 31~ 41~ 51~ 61~例  数 1 81 71 4 2 3 2 1 1 2 7  在 1 1 2例…  相似文献   

10.
口腔颌面、颈深部及纵隔感染的诊断与处理:附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引发颈深部及纵隔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5年在我科就诊的6例患者,分析其感染来源、相关全身疾病、细菌培养结果、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结果: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47岁。感染来源分别为牙源性感染4例(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上呼吸道感染1例,1例原因不明,2例伴有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侧下颌下、颈部广泛肿胀,脓肿形成,同时伴有胸前区充血、肿胀及脓液渗出。X线及CT检查显示,4例纵隔及胸腔内有脓肿形成。细菌培养结果以杆菌为主。经广泛局部切开引流、胸腔引流及抗生素治疗后,4例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33.3%)。结论:口腔颌面、颈深部及纵隔感染死亡率较高:胸部增强CT扫描对早期诊断有很高的价值:一旦确诊,应及早行多部位切开引流和胸腔引流;细菌培养对抗生素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支持治疗和多学科协助治疗是成功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幼儿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收治的6例幼儿(16岁)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病情发展和治疗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岁。腺源性5例,牙源性1例,治疗时间36岁)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病情发展和治疗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岁。腺源性5例,牙源性1例,治疗时间314 d,平均8.5 d。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经积极治疗5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掌握口腔解剖生理和儿童疾病的特点,兼顾局部和全身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低龄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26例牙源性DNM患者进行颈部和胸部扫描,描述感染的部位、范围、扩散途径等影像学特征。结果:DNM的CT影像表现为脓肿、非包裹性积液和积气。26例患者均出现颈部多间隙感染。其中,18例咽喉部肿胀、移位。颈部均为皮下组织蜂窝织炎和(或)深筋膜间隙感染。气管间隙、颈动脉间隙、椎前间隙是炎症向下扩散的通道。胸部前上纵隔感染11例,前纵隔感染4例,后纵隔脓肿4例,全纵隔感染7例。依据CT影像,采取不同清创引流方法,全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3.8%。结论:头颈、胸部增强CT扫描对DN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还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妊娠期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探索预防手段。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006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的15例妊娠期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妊娠期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8.6岁,孕周平均24.9周。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口外切开排脓,每天换药,全身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患者平均换药天数为14d.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为8d。治愈后分娩.其中1例早产,其余均足月产;7例人工分娩.8例自然分娩。新生儿各项指标均正常,新生儿指数平均为9.4,平均出生体重为3193go结论:妊娠期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应早期诊断.早期对感染区切开引流。及时适当的处理.对妊娠结局和母婴健康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ortizing mediastinitis,DNM)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重症并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牙源性感染和咽部感染,当感染沿着颈部间隙扩散至纵隔时,临床表现为颌面部肿胀,颈胸部发红、肿胀,呼吸困难等.DN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DNM的治疗尚无标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危险因素,为DNM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感染来源、实验室检查、是否发生DNM及治疗结果等。根据是否发生DNM,将患者分为2组,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2组中连续型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 精确检验。结果: 201例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继发DNM 14例,发生率为6.97%。201例患者中,男142 例,女59例;平均年龄(52.98±17.12)岁。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根尖周炎(90例),占44.8%,其次为智牙冠周炎(50例,24.9%);发病源的最常受累部位为下颌后牙区,为140例(69.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部位(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4)、C反应蛋白(P<0.001)均为DNM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反应蛋白较高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要高度怀疑发生DNM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研究颌面部间隙感染(MSI)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以及MSI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06—2011-12在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5例MSI患者的临床资料,要求有详细的病历记录。分析其病因、手术方式、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5例患者年龄2~86岁(平均年龄44.4岁),男34例,女31例;牙源性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主要原因;下颌下间隙是最容易发生感染的颌面部间隙;6例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3例死亡(病死率4.6%);糖尿病患者有14例(21.53%)。结论:早期的牙病治疗、脓肿切开引流协同使用抗生素是治疗MSI的有效措施。尤其对西北地区农牧民患者,需要重视口腔卫生宣教;针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在增强CT上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估其对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2月-2011年12月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并行增强CT检查的连续病例227例.对其发病原因、CT表现、累及间隙、治疗结果、随访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病因多为牙源性和腺源性,分别有167例和33例;CT主要表现为脓肿、气体积聚和蜂窝织炎;下颌下间隙累及频率最高,为145例,其次为咬肌间隙(73例)、翼颌间隙(50例)和舌下间隙(48例);出现呼吸道梗阻15例,下行性纵隔炎11例;214例患者治愈,8例失访,5例死亡。结论:增强CT应作为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可为术前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口腔颌面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收集1995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的18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有无远处转移、确诊方式、治疗及预后等,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女10例、男8例;平均发病年龄20.2岁(3~61岁);肿瘤平均直径4 cm(1.5~6.5 cm);原发部位包括:舌(10例)、颊(5例)、口咽(1例)、上前牙龈(1例)、下前牙龈(1例),其中1例发病初期即有肺转移,1例术后46个月发现肺转移。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明确诊断,均以病灶扩大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放疗3例,辅助性化疗1例。患者平均随访33个月(6~75个月),末次随访时,1例早期肺转移患者带瘤生存19个月,1例复发伴多处肺转移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口腔颌面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表现具有其自身特点;确诊依据免疫组织化学及PAS染色;治疗以病灶扩大切除为主,多数病例在病灶彻底切除后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