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不同电导率液态媒质对离体心脏电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电在液成媒质中传播时的衰减与媒质电导率的关系。方法 在电导率不同的3种液态媒质中采集39只豚鼠离体心脏左右室壁外侧不同距离测试点的心电图。比较不同液态媒质中相同测试点的R(r)波振幅。结果 在电导率高的生理盐水中心电电势明显减小,与在电导率低的5%葡萄糖和蒸馏水中时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心电电势的衰减与媒质的电导率正相关,即电导率越高、衰减越显著,心电可能主要不是以心电流,而主要是以极化波的形式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和方法将39只离体豚鼠心脏完全浸入模拟心脏周围组织的3种电导率各不相同的液态媒质中,采集离体心脏左右室壁外侧不同距离测试点的心电图,比较不同液态媒质中相同测试点的R(r)波振幅,以查明心电在模拟心脏周围组织的液态媒质中传播时的衰减与媒质电导率的关系。结果在电导率高的生理盐水中,心电电势的衰减比在电导率低的5%葡萄糖和蒸馏水中的衰减显著(P<0.01)。结论心电电势的衰减与媒质的电导率相关,电导率高的生理盐水对心电电势的衰减幅度大。把心脏周围组织等效为电导率与生理盐水相仿的稀盐溶液,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目的和方法:在电导率不同的3种液态媒质中,采集39只豚鼠肉体心脏左右室壁外侧不同测试点的心电图,比较不同液态媒质中相同测试点的R波振幅,以查明液态媒质电导率对其电势分布的影响。结果电导率高的生理盐水中,心电电势的降落比在电导率低的5%葡萄糖液、蒸馏水中的电势降落都显著(P<0.01)。结论液态媒质的电导率与其电势成负相关,心电是以电场的方式分布于媒质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和方法:在电导率不同的3种液态媒质中,采集39只豚鼠离体心脏左右室壁外侧不同测试点的心电图,比较不同液态媒质中相同测试点的R波振幅,以查明液态媒民导率对其电势分布的影响,结果 电导率高的生理协水中,心电电势的降落比在电导率低的5%葡萄糖液、蒸馏水中的电势降落都显著,结论 液态媒质的电导率与其电势成负相关,心电是以电场的方式分布于媒质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鸡胚心电位场的衰减与液态媒质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电导率不同的5种液态媒质中,采集60个5 d龄鸡胚心脏相同方向上若干离场源不同距离的测试点心电图,分别比较不同液态媒质中相同测试点心电图R(r)的振幅。结果 液态媒质的电导率越高,相同距离测试点记录的心电图R(r)波振幅越小,且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 液态媒质的电导率越高,对心电位场传播的衰减幅度就越大。这表明正常情况下,将心脏周围组织简单地等效为电导率与生理盐水相仿的容积导体传统的容积导体学说[1]确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鸡胚心电位场的衰减与液态媒质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电导率不同的5种液态媒质中,采集60个5d龄鸡胚心脏相同方向上若干离场源不同距离的测试点心电图,分别比较不同液态媒质中相同测试点心电图R(r)的振幅。结果 液态媒质的电导率越高,相同距离测试点记录的心电图R(r)波振幅越小,且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 液态媒质的电导率越高,对心电位场传播的衰减幅度就越大。这表明正常情况下,将心脏周围组织简单地等效为电导率与生理盐水相仿的容积导体传统的容积导体学说确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和方法 在电导率下不同的2种液态媒质中,采集60个5日龄鸡胚心脏2组相反方向上着于离场源不同距离的测试点心电图,分别比较相同媒质中相反方向上相同距离点的心电图形态和R(r)波振幅,判断该单腔心瞬间心电向量综合的可能性。结果 无论是高电导率的生理盐水,还是低电导率的蒸馏水,相同媒质相反方向相同距离点上的心电图皆为 立,其R(r)波振幅的差异不显著(P〉0.05),心电在离电导率液态媒质中的衰减幅  相似文献   

8.
目的和方法在电导率不同的2种液态媒质中,采集60个5日龄鸡胚心脏2组相反方向上若干离场源不同距离的测试点心电图,分别比较相同媒质中相反方向上相同距离点的心电图形态和R(r)波振幅,判断该单腔心瞬间心电向量综合的可能性.结果无论是高电导率的生理盐水,还是低电导率的蒸馏水,相同媒质相反方向相同距离点上的心电图皆为正立,其R(r)波振幅的差异不显著(P>0.05);心电在高电导率液态媒质中的衰减幅度远大于在低电导率的液态中的衰减幅度.结论单腔心相反方向的心肌除极所形成的瞬间心电向量可能由于心腔内高电导率血液的衰减效应而无法实现跨越心腔的相互综合.任一瞬间的心电活动可能无法用单一的综合心电向量来表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电位场电势分布的本质.方法 在电导率不同的3种液态媒质中,将参比点置于远离心电场源的近零电位处,分别采集60个5日龄鸡胚心脏2组相反方向上若干离场源不同距离的测试点的心电图.结果 在2种电导率不同的液态媒质中,4个测试方向上所有采取点都记录到以正波为主的心电图;相同媒质相反方向相同距离点上记录的正立心电图,其R(r)波的振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排除了导联参比点对心电标测的影响,以及多腔室壁厚薄的纷扰,心电位场电势一致向外的分布方式,表明心脏电位场不是偶极场,而可能是拟球状面分布的类单源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与方法本实验采用Wilson导联与头胸导联,电极从第4肋间隙穿刺胸腔,同步记录35只成年新西兰兔胸腔内不同方位,与心脏不同距离的测试点心电图。比较不同导联相同测试点记录的心电图R(r)波振幅,以查明不同导联的参比点电位对兔胸腔内心电图及心电电势分布的影响。结果同一测试点头胸导联记录到的R(r)波振幅,都大于Wilson导联记录的R(r)波振幅,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导联参比点的电势高低影响测试点的心电图,从而影响该导联标测的心电电势的分布及形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参比点豚鼠体表的心电图。方法 取30只成年豚鼠,分别以中心电端和右前额为参比点,同步记录豚鼠第1、4、7肋间隙环胸3圈18个点的心电图。比较相同测试点中不同的参比点的两组心电图R(r)波振幅。结果 以右前额为参比点记录的心电图R(r)波振幅比以中心电端为参比点的心电图R(r)波振幅大,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右前额作为记录心电图的参比点要比中心电端优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对比观察新西兰兔左室心肌坏死前后心电图ST段抬高和R波幅降低的幅度的差异及意义。方法:用ML2000全同步24导比较心电图仪同步记录新西兰兔左室心肌坏死前后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心电图,对二种心电图的振幅进行比较。结果:左室心肌坏死时,头胸导联R波的振幅减少和ST段的抬高幅度均大于常规导联,以ST段的变化更明显。结论:头胸导联心电图R波降低的幅度、ST段抬高的幅度大于常规导联,在临床上更容易识别和发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由于12导联同步心电图R波振幅无正常值标准,本组研究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与单导联心电图R波振幅差异,将12导联同步心电图R波振幅转换为单导联心电图R波振幅,从而换算出12导联同步心电图各导联R波振幅的正常值。方法:选择健康人心电图408例,以单导联R波振幅在正常范围作为对照组,12导联同步心电图 作观察组,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与单导联心电图同一导联R波振幅测定对比。结果: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与单导联心电图R波振幅测定值对比,统计学处理,P<0.01~P<0.001,两组Ⅰ导联至V_6导联总回归系数为0.781,相关系数为0.967,呈密切相关。结论: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与单导联心电图R波振幅有明显差异,12导联同步心电图R波振幅转换为单导联心电图R波振幅的公式:单导联心电图R波振幅=0.781×12导联同步心电图R波振幅。根据公式可换算成12导联同步心电图各导联R波振幅正常值。  相似文献   

14.
谭贺怡 《当代医学》2011,17(22):35-37
目的探讨右心室肥大心电图漏诊、误诊的原因,以达到提高心电图右心室肥大诊断符合率的目的。方法对137份在住院期间,经彩超心动图诊断为右心室肥大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误诊92份,正确诊断45份,误诊率达67.15%,符合率只有32.9%。其中有27.7%是由于客观原因引起;39.4%是对右心室肥大心电图改变认识不足引起,其中因心电轴右偏不足110度误诊的有12.4%,因大意误诊的成人心电图8.8%,小儿心电图18.2%。对这39.4%心电图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右束支阻滞,逆钟转位心电图、左后分支阻滞、正常心电图进行比较,得出的诊断标准将使误诊率将减少30%,符合率将达到62.9%。结论右心室肥大诊断标准不一定依赖于电轴右偏大于110度,改进诊断标准能提高诊断符合率。对于成人心电图,V1导联R波增高伴STV1下斜压低,T波倒置,V5V6R/S≤1,是诊断右心室肥大的最基础条件。右心室肥大与右束支阻滞、逆钟转位心电图的鉴别在于V5V6R/S≤1。V1导联R波增高伴STV1下斜压低,T波倒置,不能用右束支阻滞解析者,强烈提示右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表心电图(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ECG)和冠脉内心电图(intracoronary electrocardiogram,IC-ECG)在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sperfusion,I/R)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二者与梗死面积之间的关系。方法48只小型约克猪,采用非开胸法建立心脏I/R模型;以三硝基四氮唑红确定心肌梗死范围;以0.014导引导丝和多道电生理仪持续记录IC-ECG和ECG;观察心肌I/R过程中IC-ECG和ECG变化以及与缺血坏死面积的关系。结果在ECG中,敏感导联ST段抬高0.1 mV的时间以及达到最高振幅的时间和坏死面积均有较好相关性(r1=-0.87和r2=-0.89,P<0.05);在IC-ECG中,ST段抬高0.1 mV的时间以及达到最大振幅的时间和坏死面积均有较好相关性(r1=-0.90和r2=-0.86,P<0.05),ECG中ST段抬高的最高振幅及IC-ECG中ST段抬高的最高振幅与坏死面积的相关性均较差(P>0.05)。结论猪心肌I/R过程中,ECG和IC-ECG的敏感导联ST段抬高0.1 mV时间以及达到最大振幅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16.
经主动脉窦途径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志超  杨波 《疑难病杂志》2010,9(6):403-405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成功时靶点心电图等心电生理学特征。结果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8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电图特点:Ⅱ、Ⅲ和aVF导联为高大R波,胸导联R波移行较早,V_1导联R/S波振幅比≥30%,V_1导联中r/QRS波时限比≥50%,V_5、V_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心内电图示心室波明显比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 ms。消融成功10例,放弃消融1例。结论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具有相对独特的心内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可考虑从主动脉窦途径标测消融,明确消融导管与冠状动脉口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电图下壁导联特异性CrochetageR波与心脏超声检测的左房容积指数(LAVI)对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0例本院住院治疗的PFO患者为观察组,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以及右心声学造影检查(cTTE)。比较两组下壁导联CrochetageR波发生率以及心脏超声检查指标的差异。以cTTE为金标准,分析下壁导联CrochetageR波联合LAVI对PFO诊断准确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下壁导联CrochetageR波联合LAVI对PFO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下壁单导联、双导联、三导联出现CrochetageR波发生率显著较高(均P<0.05),左房内径以及LAVI也明显增加(均P<0.05)。以cTTE为金标准,下壁导联出现CrochetageR波的导联数越多,诊断价值越高;下壁导联CrochetageR波与LAVI联合诊断价值较单指标更高,而下壁三导联CrochetageR波与LAVI联合的诊断价值最高,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2.5%,阳性预测值为92.11%,阴性预测值为88.10%。ROC曲线显示,下壁三导联CrochetageR波联合LAVI>50.50ml/m2,诊断PFO患者的AUC为0.849,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92.5%。结论:心电图下壁导联特异性CrochetageR波与LAVI能有效诊断PFO,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J wave has been seen in 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Brugada syndrome, and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Although these conditions share some ECG features, the clinical consequences are markedly different. J wave presentation in healthy subjects is not a rare phenomenon, although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poorly understoo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 wave in apparently healthy Chinese adults. METHODS: The study was comprised of 1817 consecutive healthy Chinese subjects undergoing annual routine medical examination from April 2006 to July 2006, including 1131 men and 686 women. Routine medical examination including ECG was performed. J wave was defined as a wave on the ECG that followed the QRS complex with amplitude of at least 0.05 mV for 0.03 sec.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the J wave in all subjects was 7.26%. The prevalence of the J wave in mal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females (10.52 vs. 1.89%, p<0.01). The incidence of the J wave in the inferior leads (II, III, avF), right precordial leads (V1-V3), and left precordial leads (V4-V6) was 4.57, 0.50, and 2.20%, respectively. The J wave prevalence in the inferior lead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left and right precordial leads (both p<0.05). Moreover, the prevalence of the J wave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ge in all subjects (r=0.78, p<0.01). CONCLUSIONS: J wave presentation on the ECG of apparently healthy people is not a rare phenomenon and is more likely to be found in the elderly, in males, and more frequently occurs in the inferior leads than in left and right precordial lea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