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臂上段动静脉造瘘术在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6年3月36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先行桡骨茎突背侧头静脉或同平面贵要静脉走行横切口,若该段静脉条件极差不能使用或即便吻合成功又担心术后血流量不能满足透析需求,可选择前臂上段内的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结果经多普勒检测,术后通血良好,血流量2.5~3.0mL/s,4周后使用,所有患者每周2~3次穿刺行血液透析。随访15~32个月,均穿刺成功,能满足临床血液透析要求。结论当前臂远端的静脉因各种原因造成管腔狭窄、闭锁、纤细等不能满足动静脉造瘘术,而行肘部肱动脉头静脉内瘘,又担心此段静脉行走较深不宜穿刺时,前臂上段内的头静脉桡动脉造瘘既安全可靠、深浅适宜又穿刺方便,并能多次使用,可作为前臂内的动静脉造瘘手术的首选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动脉瘤切除并动静脉造瘘治疗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操作技巧。 方法:分别对2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前臂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一期动脉瘤切除、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 结果:25例手术均成功。23例行动脉瘤切除并动静脉内瘘,其中5例行动静脉端端吻合,18例行动脉端端吻合后再行动静脉端侧吻合;2例患者单纯行瘤体近心端动静脉端侧吻合。所有患者术后3~4周 以上动静脉内瘘均能达到血液透析要求血流量。 结论:前臂形成假性动脉瘤的肾衰患者,可一期行动脉瘤切除并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3.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施行动静脉内瘘术985例,其中前臂动静脉内瘘术中,前臂动静脉703例,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连续外翻吻合;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198例,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与肱动脉行端-侧连续外翻吻合;PTFE人造血管内瘘84例,前臂作“U”形皮下隧道,置入PTFE人造血管20—35cm,动脉端人造血管与肱动脉行端-侧吻合,静脉端与肱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结果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术后1周内瘘口震颤消失52例,彩超发现瘘口狭窄,有血栓形成,行二次手术,重新吻合后均获成功。应用人造血管内瘘术后肢体肿胀较明显。内瘘3周后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吻合口径5mm较合适,人造血管内瘘对上肢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贵要静脉转位前置与桡动脉吻合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肱骨内上髁平面为起始点,分离贵要静脉。紧贴真皮下制备皮下隧道,将贵要静脉通过皮下隧道前置于前臂掌侧,应用四定点连续缝合法与桡动脉作端侧吻合7例,两定点间断缝合法作端端吻合5例。结果术后随访5个月~5年,平均33个月,血管瘘口均通畅,贵要静脉充盈佳,显露好,易穿刺,满足透析需要。结论贵要静脉前置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是有效的造瘘方法,尤其适用于头静脉无法再使用病例。  相似文献   

5.
显微动静脉内瘘术64例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目的 探讨供血液透析使用的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式及显微血管吻合操作技术。方法 收集64例动静脉内瘘术,比较桡动脉-头静脉侧端吻合术和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术两种不同术式的内瘘血流量及血管合并症,分析吻合口不同口径对内瘘血流量的影响。结果 内瘘血流量每分钟200ml以上56例,出现内瘘血管合并症8例,因血流量不足再次手术6例。动静脉侧端吻合的内瘘质量比端端吻合好,当吻合口小于0.5cm时内瘘血管合并症增加。结论 桡动脉-头静脉侧端吻合术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血管吻合口的大小以0.5cm为适宜,血管吻合应遵循显微血管缝合原则。  相似文献   

6.
对于尿毒症患者,需进行长期血液透析,而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是保证透析成功的首要条件。血液通路的建立,有体外动静脉瘘和体内动静脉瘘两种。因体外动静脉瘘的护理不便等各种原因,现基本不用。体内动静脉瘘随显微外科技术提高,已被广泛应用。1资料与方法我院自1999~2002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92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4例,年龄31岁~65岁。手术方式:前臂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88例,采用大隐静脉移植行贵要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4例。瘘口4mm~6mm,术后血流量300~500ml/min。内瘘使用时间1个月~3年,其中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238例内瘘患者的总结,探讨更好的血透患者的内瘘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从1998年至今实行的内瘘手术238例,分别采用钛轮钉和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建立动静脉瘘。手术部位多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上3~5cm或鼻烟窝处将头静脉与桡动脉作端端或端侧吻合,前臂尺侧腕横纹上贵要静脉与尺动脉端侧吻合。比较各种类型的内瘘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制作的内瘘成功率高,并发症少,6年的内瘘通畅率达90%以上。结论采用动静脉直接吻合制作内瘘是建立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的方法.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治疗.26例中有17例为原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失去功能,9例初次行血管内瘘手术.手术方式采用贵要静脉转位与肱动脉端侧吻合;贵要静脉转位与桡-动脉端端吻合;贵要动脉与尺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吻合口直径为5.0~8.0 mm.结果 26例患者中有1例因术后血肿压迫闭塞,2例因术后内瘘成熟不良,其余手术患者一次取得成功,术后血流量达200~350 ml/min.对患者的心功能未造成不良影响,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是尽量利用自身血管条件,建立内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动静脉内瘘术608例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施行动静脉内瘘术608例,其中前臂腕上4 cm端侧208例,端端290例,鼻烟窝30例,肘部端侧50例,前臂三切口桡动脉和贵要静脉端端20例,尺动脉与贵要静脉端侧吻合10例.结果 本组术后瘘口均可闻及血管杂音或扪及震颤,并发症发生率2.3%.并发手肿胀综合征2例,出血3例,吻合口血栓溶栓再通1例,狭窄3例,感染1例,皮下血肿形成后皮缘缺损坏死1例.结论 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內瘘的首选术式,对多次手术者可根据血管情况由远及近选择不同的术式.术前良好的定位,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上臂贵要静脉做血液透析血管内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 上臂贵要静脉与肱动脉或桡动脉吻合,建立上臂贵要静脉直接内瘘;贵要静脉浅置移位与肱动脉吻合,建立上臂贵要静脉移位-肱动脉内瘘;贵要静脉浅置移位与桡动脉吻合,建立上臂贵要静脉移位-桡动脉转位内瘘。结果 67例手术成功,成功率100%。术后6~8周用于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可达200~300ml/min,可满足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需要,临床使用成功率97.02%(按内瘘术后穿刺使用1周以上计算),1年通畅率87.8%。主要术后并发症是肢体肿胀52.2%、血栓形成6.0%、感染3.0%、窃血综合征1.5%。结论 当上肢前臂静脉和上臂头静脉因各种原因不能作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时,可选用上臂贵要静脉建立贵要静脉内瘘,临床效果良好,此法应在上肢建立人造血管移植内瘘之前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的方法.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3月,对维持性透析29例进行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治疗.29例中有18例为原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失去功能,11例初次行血管内瘘手术.手术方式采用贵要静脉转位与肱动脉端侧吻合10例;贵要静脉转位与桡动脉端端吻合13例;贵要动脉与尺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6例,吻合口直径为5.0~8.0 mm.结果 29例中,1例术后血肿压迫闭塞,2例术后内瘘成熟不良,其余手术一次取得成功,术后血流量达200~350 ml/min.对心功能未造成不良影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是尽量利用自身血管条件,建立内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体血管移植动静脉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血管移植进行动静造瘘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1997年10月~2002年7月对7例肾功能衰竭患者选择大隐静脉移植,进行前臂的动静脉造瘘术.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47~76岁.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5例.手术选择血管较粗直的大隐静脉,将大隐静脉在前臂内侧行直线或U 形搭桥,进行桡动脉或肱动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吻合. 结果术后随访15~32个月,动-静脉瘘管均获成功,全部患者均能在临床定期进行血液透析,无假性动脉瘤形成. 结论自体血管移植动-静脉造瘘术是一种手术操作简便、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和符合临床需要的方法,能够弥补血管造瘘术失败或前臂无血管造瘘的动-静脉造瘘方式.  相似文献   

13.
1994年3月~1998年11月,我们采用缝线贯穿血管侧壁缝合一针,轻松打结后提起管壁开窗的方式,进行血管端侧吻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26~68岁。因肾功能衰竭,于腕部鼻烟窝处,行头静脉和桡动脉端侧吻合造瘘术24例;因胫骨慢性骨髓炎作吻合血管的大网膜游离移植,术中将胃网膜左动静脉与胫前动静脉行端侧吻合1例;因精索静脉曲张将精索内静脉与腹壁下静脉行端侧缝合1例。2.血管侧孔的制作:游离受区血管,上血管夹阻断血流后,剥离欲作侧孔处血管的外膜组织,外敷温罂粟碱液5分钟后,以9-0无创尼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手术行上肢远端自体动静脉瘘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方法及处理动静脉瘘闭塞的治疗体会.方法 总结2007年8月-2011年3月施行首次自体动静脉瘘术214例及处理动静脉瘘闭塞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成功率及远期通畅率.结果 214例首次自体动静脉瘘术,取鼻烟窝处头静脉—桡动脉侧侧吻合168例,腕关节近端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46例,成功203例(94.8%),失败11例(5.2%),患肢水肿82例,无窃血综合征及心衰发生,1年通畅率为95.2%,2年通畅率为91.3%.处理动静脉瘘闭塞22例,包括术后急性闭塞取栓再通8例,吻合口狭窄血栓形成行取栓加球囊扩张再通8例、失败l例,慢性闭塞后近端再次吻合5例.结论 上肢远端自体动静脉瘘术,以“鼻烟窝”处动静脉造瘘为首选方法,积极处理原有动静脉瘘的闭塞问题,往往可以延长患者自身血管的使用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机械扩张小口径头静脉后建立自体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成形术的通畅情况.方法 选择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9收治的首次行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成形术的5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根据手术中头静脉内径测量值将30例头静脉内径>2.5 mm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4例头静脉内径<2.5 mm但应用液化扩张或3F Forgarty球囊等机械扩张后头静脉内径>2.5 mm的患者设为试验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术后观察内瘘通畅情况及透析时血流量.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内瘘失败5例,其中试验组3例,对照组2例.术后3周应用内瘘进行透析,6个月后对照组通畅率为96%,试验组通畅率为88%.结论 机械扩张小口径头静脉使其直径>2.5 mm后再行内瘘成形术可得到有效的血液透析通路.  相似文献   

16.
内瘘通畅是保证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关键。手术方法常规用前臂桡动脉与头静脉于皮下吻合(标准内瘘、鼻咽窝内瘘)。吻合方式:(1)动、静脉侧侧吻合;(2)动、静脉端侧吻合;(3)动、静脉端端吻合。从2000年5月~2004年5月,我科共行内瘘术112例,失败22例,失败率为19.64%。现将我科22例内瘘术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端端吻合术(ETEa)和端侧吻合术(ETSa)在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7月,共收治需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80例,均行前臂远端或腕部动静脉造瘘术,其中端端吻合90例,端侧吻合90例;术后均随访12个月,分别观察早期血栓形成(2周内)、迟发性血栓形成、吻合口狭窄、盗血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通畅率. 结果 术后12个月,端端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端侧吻合(P<0.05),早期血栓的发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术后无1例出现盗血综合征,术后1年通畅率显著高于端端吻合术(P<0.05). 结论 端侧吻合在术后并发症和初期通畅率方面均优于端端吻合,在肢体远端行自体动静脉造瘘端侧吻合术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上臂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研究在前臂上端和上臂建立动静脉内瘘的可能性,及其在血液透析中的作用。方法 在前臂上1/3段、上臂(肘窝或肘窝上2~3cm),以挠动脉起始部与头静脉作端端吻合、正中静脉或头静脉与肱动脉端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结果 手术均1次性成功,内瘘成熟期为2~3周,血透中血流量可达250~350ml/min,1年通畅率96.7%,2年通畅率93.1%,3年通畅率91.4%。主要并发症是瘤样扩张和早期血栓形成。结论 对于因各种原因或经多次手术后,前臂远端血管无法再建内瘘时,采取在前臂上端或上臂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使血液透析治疗得以继续维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桡动脉一头静脉两种不同吻合方式动静脉内瘘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动静脉内瘘患者采取端侧吻合、端端吻合手术方式的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吻合口直径、血流量等指标。结果:227例患者共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248例次,手术成功率91.5%,均能达到维持血液透析标准,端侧吻合组和端端吻合组吻合1:2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在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桡动脉一头静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应作为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早期疗效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内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显微操作下行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378例,统计早期失用率并对手术前后平均收缩压、红细胞计数及HCT、血小板计数等进行分析.结果 378例中早期失用24例,失用率为6.35%.红细胞计数及HCT、血小板计数等对内瘘通畅无影响:平均收缩压低于140 mmHg水平对早期通畅影响较大.结论 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术早期疗效较好,其早期疗效与平均收缩压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