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神经导航在脑深部胶质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磁神经导航技术,对MRI诊断为脑深部15例胶质瘤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10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脑深部胶质瘤,定位精确,具有微侵袭特点,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术中磁共振成像通过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实时、动态成像,使神经外科手术操作者实时了解脑组织移位情况;在胶质瘤、侵袭性垂体瘤切除及定位穿刺活检方面具有减少肿瘤残存、提高肿瘤完全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穿刺活检精确性等优势.通过结构像与功能像的融合成像技术,使功能区胶质瘤切除与功能保护兼顾.基于BOLD、DTT、MRS等脑功能成像实时导航技术,使术中磁共振成像信息进一步丰富;使不同成像方式所代表的解剖、病理、代谢信息得到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IOUS)联合神经导航在低级别胶质瘤(LGG)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4例LGG在IOUS联合神经导航辅助下行显微切除手术,术后72 h内复查MRI,评价肿瘤切除程度,观察术后是否出现脑挫伤、脑出血等IOUS相关不良事件及颅内感染、脑血肿等并发症。结果 34例LGG,IOUS联合神经导航肿瘤发现率100%(34/34),定位肿瘤准确率100%(34/34)。术后72 h内MRI示肿瘤影像学全切除27例(27/34,79.41%),次全切除3例(3/34,8.82%),大部分切除4例(4/34,11.76%)。术后出现颅内感染2例,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无IOUS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IOUS联合神经导航可精确定位LGG,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安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在脑肿瘤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脑肿瘤手术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导航下显微肿瘤切除术,对照组术前行MRI增强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f MRI、DTI检查,观察两组肿瘤切除情况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肿瘤手术患者行f MRI与DTI检查,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胶质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为治疗最有效治疗手段,而术前评估极为重要。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可无创显示活体内脑白质纤维束走行,定量评估胶质瘤病理分级、与白质纤维的解剖关系及瘤周白质纤维损伤程度。本文就高阶DTT评估胶质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应用术中磁共振成像(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MRI)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脑功能区的保护作用。方法 2022年6-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治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2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行多模态MRI检查,图像融合后导入神经导航系统,拟定手术切口及入路。全身麻醉下开颅,术中唤醒麻醉行皮层/皮层下直接电刺激定位运动、语言和感觉区皮层及皮下通路后切除肿瘤,肿瘤切除满意、脑移位明显、肿瘤边缘达到电生理预警(<5 mm)时恢复全身麻醉行iMRI检查判断肿瘤残留情况。如发现肿瘤残留,将残留肿瘤重新标记并投射在显微镜下切除残留肿瘤至满意,然后再次行皮层下电刺激确定弓状束、锥体束的完整性。术后常规给予降颅压、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术后组织病理证实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于术后2~3周行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记录术中iMRI显示的肿瘤全切除、次全切除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1、3个月KPS评分;随访至2023年4月,行MRI检查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26例中首次iMRI显示肿瘤全切20例,6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经单鼻孔经蝶窦垂体瘤切除中的效果。方法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行15例经单鼻孔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术前行影像检查,制定导航计划,标记肿瘤及重要结构。术中实时神经导航,确定切除程度及保护重要结构。结果15例垂体瘤(病理证实),12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术后6例出现一过性多尿,1例短暂脑脊液瘘。无颅内感染,无死亡病例。经过3年随访,1例复发。结论对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使用神经导航辅助手术,可以加快手术速度,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探讨其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中9例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16...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功能区和近功能区胶质瘤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 法:将89例脑功能区和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1),对照组采取常规显微 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对比2组肿瘤切除程度,术前及术后7 d测定血清转化 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水 平。术前及术后3月,评价Karnofsky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美国国立卫生 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肿瘤完全切除率82.93% (34/41),与对照组的 58.33%(28/48)相比提高(P<0.05)。术后 7 d,观察组的血清 TGF-β、VGEF、GFAP 和 HIF-1α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术后3月,观察组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而ADL及NIHSS评分低 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但2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功能区和近功能区胶质瘤近期疗效满意,可提 高肿瘤全切率并保护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垂体腺瘤是发生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也是颅内最常见的支流肿瘤之一.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经口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1].神经导航手术定位系统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的重要部分.它集立体定向、计算机影像学、红外线信号追踪和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于一体,从而提高垂体瘤的全切除率并降低手术并发症.我科自 2001年在导航辅助下采用显微手术技术经口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21例,效果良好,现将手术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经外侧裂入路显微切除岛叶胶质瘤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岛叶胶质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2例岛叶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8例,近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偏瘫2例,失语2例。结论经外侧裂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岛叶胶质瘤是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治疗脑中央沟周围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 2 6例脑中央沟周围肿瘤的显微手术中 ,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实时指导手术操作。对神经导航系统的精确性、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 6例平均坐标误差为 ( 2 71± 1 0 3 )mm ,肿瘤全切除 19例 ,次全切除 6例 ,大部切除 1例。术后 1周神经功能改善或无变化 2 1例 ,加重 5例 ,无手术死亡。结论 在脑中央沟周围肿瘤的显微手术中 ,神经导航系统可实时指导手术操作 ,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 ,降低神经功能缺失等并发症 ,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神经导航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4例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进行显微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全切除病灶,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切除脑深部小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不仅定位准确,通过动态示踪全切除病灶,而且能较好地保护神经功能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及降低致残率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09~2014年间我科收治的48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I+DTI,用纤维束示踪方法重建出锥体束,明确肿瘤和锥体束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锥体束设计手术入路,按纤维束受肿瘤侵袭程度指导手术切除肿瘤范围,术后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同时选取同期30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未行DTI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了解两者两组全切率及术后4周KPS评分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29例,次全切13例,部分切除6例,镜下全切率60.4%,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KPS评分为77.67±19.09分;DTI组KPS评分为87.29±14.84分,两组KPS评分比较,P <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前DTI检查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有重要临床意义,起到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作用,但无提高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16.
本组对22例颅内肿瘤行白质纤维束成像,初步探讨MR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彩色编码图对脑肿瘤引起的白质纤维柬改变进行分类,显示颅内肿瘤与周围白质的关系,帮助制定术前计划.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3月颅内肿瘤患者22例,其中胶质瘤12例,脑膜瘤10例(WHO1~2级),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7.
神经导航定位下经口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芳芳 《现代护理》2003,9(12):973-973
垂体腺瘤是发生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 ,也是颅内最常见的支流肿瘤之一。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 ,经口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1] 。神经导航手术定位系统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的重要部分。它集立体定向、计算机影像学、红外线信号追踪和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于一体 ,从而提高垂体瘤的全切除率并降低手术并发症。我科自 2 0 0 1年在导航辅助下采用显微手术技术经口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 2 1例 ,效果良好 ,现将手术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设备 采用德国ZERSS显微镜 ,蛇牌显…  相似文献   

18.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效果。方法应用枢法模StealthStation影像导航系统,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其中13例CA采用直切口锁孔入路手术。结果45例患者在神经影像导航辅助下均精确定位,导航注册平均误差为(2.3±1.1)mm。病灶均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复查MRI病灶无残留。术后原有症状改善,无偏瘫加重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神经影像导航辅助下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切除,可以精确定位,设计最佳手术入路,避开功能区,减少神经损伤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反映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35例,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6例(WHOⅠ~Ⅱ级),高级别胶质瘤19例(WHOⅢ~Ⅳ级)。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序列、SWI及PWI扫描,并获得SWI图和脑血容量(CBV)彩图,逐层观察SWI图胶质瘤静脉分布情况,并按静脉多少进行评分。利用CBV彩图观测胶质瘤实质相对CBV(rCBV)值,并对肿瘤静脉及肿瘤实质rCBV值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静脉评分:0分11例(68.75%),1分5例(31.25%);高级别胶质瘤静脉评分:1分3例(15.79%),2分16例(84.21%),胶质瘤静脉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rCBV值分别为2.25±0.32、5.80±0.75(P<0.001)。胶质瘤实质rCBV值与静脉评分在同一病理级别胶质瘤中有明显相关性(r=0.727,P<0.001)。结论 SWI技术为在活体上从磁共振功能影像学角度反映胶质瘤血管生成情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在胶质瘤的诊断评价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岛叶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岛叶胶质瘤的显微外科切除方法 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18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影像特征及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变全切12例,近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残腔出血3例,大片脑梗死1例,肌力下降或加重3例,短暂性不全运动性失语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在显微镜下通过识别岛叶表面的解剖标志,判断岛叶胶质瘤切除的深度和范围,并注意彻底止血,能更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