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变部位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对276例脑卒中患按病变部位分:左半球与右半球,前半部(额、颞叶)与后半部(顶枕叶),基底节区与皮层3组,进行抑郁症发病率的比较,数据采用X^2检验。结果:卒中后抑郁症(PSD)发病率为28.3%,左半球组发病率为33.0%,大于右半球组的19.8%,前半球组发病率为38.6%,大于后半球组的20.0%,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皮层与基底节区二发病率无显差异。结论:脑卒中病变部位可能与PSD的一种病因,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责任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1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测试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其中合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35例,在不同的相关因素条件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总发生率21.9%,其发生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左半球病灶者较右半球病灶者易发生抑郁状态;基底节区损伤易发生抑郁状态。结论: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能促进抑郁状态的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与责任病灶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不同病变部位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共收集20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经头颅CT或MRI确诊及判定病变部位,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其抑郁状态.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左侧大脑半球卒中、颞叶、额叶、基底节的卒中较容易发生卒中后抑郁(P<0.05).②多病灶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①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特别是左侧大脑半球颞叶、额叶、基底节)密切相关.②病灶的数目也是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卒中康复期情绪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心理治疗。方法:对120例脑卒中患者的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进行记录。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诊断标准分别做出"焦虑障碍(PSAD)"、"抑郁障碍(PSDD)"的诊断。所有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对有PSAD、PSDD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结果:120例脑卒中康复期的患者中情感障碍总共发生68例,其中轻、中度抑郁障碍28例,轻、中度焦虑障碍发生66例。脑卒中后康复患者多易出现情绪障碍,常有抑郁、焦虑、紧张、恐惧、强迫、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神经心理学改变。情绪障碍的发生与脑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入院时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关。伴发抑郁障碍患者通过心理干预,药物治疗,肢体功能的恢复,抑郁状态明显改善。结论:脑卒中后康复患者多易出现情绪障碍,应给予积极地心理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生率,脑卒中部位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以及口服帕罗西汀、丁螺环酮并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与社会生活质量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住院脑卒中患者170例筛查,把76例脑卒中后并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帕罗西汀、丁螺环酮及心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6周末进行测评.结果 170例脑卒中患者有76例发生情感障碍,约44.7%,其中:65.8%(50例)同时患抑郁症和焦虑症.情感障碍的发生与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病灶有关,治疗后治疗组HAMD、HAMA、SSS评分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6周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患者应用帕罗西汀、丁螺环酮及心理干预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状(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特点及发生率,病变部位、瘫痪程度、危险因素、病变倾向、性别、年龄等因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62例脑卒中后患者进行测查。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有焦虑、易激惹症状、睡眠障碍、心境悲观、消极情绪等,其发病率为51.61%。左半球病变(额叶或基底节区)明显高于右侧半球病变,皮质前区发生率较高,达75%。瘫痪重者症状相对较重。伴危险因素者发病率较高,与无危险因素者比差异有显著意义。脑出血较脑梗死抑郁发生率略高,但无显著差异。性别、年龄与抑郁关系不大。结论:脑卒中后能产生抑郁,而且与患者心理应激能力下降有关。高度重视抑郁的发生,适时用抗抑郁药,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和探讨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的相互影响.方法 收集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脑梗死患者189例.正常对照组56例.分别进行认知功能测定,情感测定以及CT各项指标的测量,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9例脑梗死患者中,有认知障碍者103例(55%),其中轻度认知障碍者43例(23%),中度认知障碍者36例(19%),重度认知障碍者24例(13%).正常组和脑梗死组认知功能障碍有显著性差异,回归分析结果 ,认知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和职业,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不显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对焦虑抑郁情感的影响均不显著,仅年龄对焦虑情感有轻度影响.脑梗死体积、数量和部位不同以及是否存在白质疏松,其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均有显著性差异.左侧半球病变较引起的认知损害及情感障碍右侧半球病变比较严重,额叶、颞叶、顶叶、丘脑和边缘叶区域的脑梗死较其他部位病变的认知损害严重,而且左侧半球病变致其焦虑和抑郁情感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相关分析结果 显示,皮质及皮质下萎缩程度与认知功能损害和情感障碍呈显著相关,认知障碍与焦虑-抑郁情感障碍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发生率很高,且与梗塞部位、容积、数量等显著相关,脑梗死后情感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严重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患者CT图像病变位置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109例近期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接受HAMD评估,并按CT图像病变位置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发生抑郁(PSD)61例(55.96%),按不同部位分组后,前部病灶组的HAMD总分均明显低于后部病灶组,左半球病灶组HAMD总分均明显低于右半球脑卒中组,皮层病灶组HAMD总分均明显低于皮层下组(P均<0.01~0.05)。结论:脑卒中病变位置位于CT图像前部、左半球和皮层的较容易发生PS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94例首次出现脑出血或脑梗塞单一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检测。结果抑郁症发病率:大脑半球皮质病变高于皮质下病变(发病率分别为43.65%与28.26%);大脑半球前部病变高于大脑半球后部病变(发病率:额叶为65.38%,颞叶为38.84%,顶叶为26.92%,枕叶为0%);左半球病变高于右半球(发病率分别为53.03%与30.77%);神经功能缺损重度者高于中、轻度者(分别为46.43%、37.25%、12.94%),均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部病变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临床医生应重视易患因素,早期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将有助于卒中患者的心理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人格特质,分析其人格特质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A型人格问卷、D型人格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乐观量表对7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进行调查,以5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脑卒中患者组A型人格和D型人格比例、TAS-C总分、时间紧迫感、敌意竞争性与DS14总分、消极情感和社交抑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型人格、D型人格及消极情感、社交抑制都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P<0.01).时间紧迫感、敌意竞争性、消极情感与焦虑及消极情感、社交抑制与抑郁均呈正相关(P <0.05,P<0.01),消极情感、社交抑制与乐观度呈负相关(P<0.05,P<0.01).回归分析表明:消极情感与焦虑、抑郁相关,时间紧迫感与焦虑相关,社交抑制与乐观度相关(P<0.01).结论 D型人格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与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