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SPT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 5例SPTCL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5例病人均表现为皮下单个或多个结节 ,4例伴发热。组织学上主要病变均在皮下脂肪组织内 ,瘤细胞主要浸润于脂肪细胞之间。免疫组化显示所有病例均表达CD4 5、CD4 5RO和CD3,均不表达CD2 0及CD6 8。结论 SPTCL较少见 ,预后差。诊断要点为异形的肿瘤细胞沿着脂肪细胞间浸润 ,CD4 5、CD4 5RO和CD3阳性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CPTCL)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以探讨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报道2例发生在四肢、躯干的多发性病灶的病例,从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以皮肤单个或多个结节、斑块、多发性溃疡及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上主要病变均在皮下脂肪组织内,瘤细胞主要浸润于脂肪细胞之间。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均表达LCA、CD45RO或CD3,通常CD8(+);而不表达CD20及CD68,证实瘤细胞为T细胞型。结论SCPTCL是一种具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为皮肤原发淋巴瘤的新亚型。基因诊断等新技术手段是SCPTCL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腹壁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SPTCL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抗体为CD3、CD45RO、CD20、CD79a、CD4、CD8、CD30、CD56、CD68、TIA-1等。结果:患者表现为发热、左中腹至左腹股沟区红肿,辅助检查提示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肝脾肿大。镜检:肿瘤位于皮下组织,呈脂膜炎样生长,瘤细胞围绕单个脂肪细胞呈花环状排列,瘤细胞小至中等大,偶见散在的大细胞,核碎裂和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肿瘤性坏死、出血和脂肪坏死以及组织细胞反应。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3、CD8、CD45RO、CD30、TIA-1,而CD4、CD20、CD79a、CD56、CD68阴性。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仅2月余。结论:SPTCL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皮下脂肪组织的细胞毒T细胞淋巴瘤,一般预后较好,伴有嗜血细胞综合征和其他症状者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SPTCL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2005年1月~2012年1月该科收治的5例SPT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中位发病年龄23.8岁(14~38岁).发病至确诊时间平均8个月(3~17个月),初诊均考虑为风湿病(多发性肌炎、结节性脂膜炎、抗磷脂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发皮下结节、肿块,可累及四肢、躯干及头面部.2例发生破溃,1例侵犯乳腺,2例侵犯淋巴结.5例均伴有发热、肝功能损伤及LDH升高,4例外周血白细胞减少,2例患者出现嗜血细胞综合征(HPS).病理显示异型淋巴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呈脂膜炎样分布.5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RO、CD3,不表达CD20.2例经化疗分别随访21个月及3个月,1例死亡,1例存活,3例失访.结论 SPTCL临床表现为反复皮下结节,容易误诊为脂膜炎等风湿病.当患者抗风湿治疗效果不佳,特别是伴LDH明显升高、白细胞减少、甚至出现HPS时,要警惕SPTCL的可能.病理活检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PCR检测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临床和病理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对2例肺淋巴瘤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2例病变相似,显示肺组织中散在大量异型细胞。所有病例组织EMA、NSE均表达阴性。肿瘤细胞LCA及CD20均表达阳性,CD45RO和CD68表达阴性。结论:诊断肺原发性淋巴瘤,需排除它处淋巴瘤,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分析24例NHL的临床资料,光镜观察其HE切片的形态学特点;应用SP法及TUNEL法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凋亡。结果24例HNL中女性20例,男性4例;年龄18~46岁,平均29岁;主要累及颈部淋巴结伴发热。病理组织学淋巴结副皮质区各种大小散在或融合病灶,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转化的淋巴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缺乏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淋巴细胞表达CD3和CD45RO,不表达CD15、CD20、CD30;组织细胞表达CD68;凋亡细胞及碎片TUNEL强阳性。结论HNL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特殊表现。HNL临床病理特征复杂,临床及病检均易误诊。淋巴结活检显示有多种形态组织细胞,转化的T淋巴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的病灶,不伴有粒细胞浸润,有助于HNL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淋巴结及皮肤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并复习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2—53(平均34)岁。6例发生于淋巴结,2例发生于皮肤。组织学特征:部分或全部淋巴结受累,瘤细胞有成巢或沿淋巴窦内生长现象,发生于皮肤者肿瘤组织弥漫成片分布,瘤细胞高度异型、多形,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8例瘤细胞均表达CD30,6例表达CD3或CD45RO,而CD15和CD20均阴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形态学高度异形、免疫表型特异,而临床预后相对较好的淋巴瘤。组织学上需与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及霍奇金淋巴瘤相鉴别。CD30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CNSL)诊断标准,为临床和病理早期诊断(PCNSL)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11例PBL患者活检标本镜下观察,同时选用LCA、CD20、CD45RO、CD68、GFAP、EMA、NSE等抗体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11例病变相似,显示神经组织中散在大量异型细胞。所有病例组织GFAP、EMA、NSE均表达阴性。9例肿瘤细胞LCA及CD20表达阳性、其中2例LCA、CD20和CD45RO均为阳性;2例LCA表达阴性,而CD68表达阳性。结论:诊断中枢神经原发性淋巴瘤,需排除它处淋巴瘤,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表现 ,以探讨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 2例发生在四肢、躯干的多发性病灶的病例 ,从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结果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以皮肤水疱、皮下结节、多发性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组织病变均呈脂膜炎样改变 ,瘤细胞主要浸润皮肤真皮及皮下组织 ,瘤组织可见明显大片状坏死 ,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壁并见血管壁的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4 5RO阳性 ,证实瘤细胞为T细胞型。结论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肤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呈脂膜炎样生长 ,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 ,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进行观察。结果组织学瘤细胞是在脂肪空泡的背景中,淋巴细胞呈灶片状浸润,并有局灶状凝固性坏死,淋巴细胞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LCA ,L26-,CD45RO 。结论发生于皮下的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比较少见,它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Kimura病的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3例Kimura患者行病理检查,观察其病理特点,采用CD45、CD20、CD79a、CD3、CD45RO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例Kimura患者均为男性,其中2例发生于头颈部,1例发生于背部软组织;表现为皮下单发或多发的小结节。镜下均以淋巴组织增生为主,淋巴滤泡形成;滤泡间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样小血管,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局灶可见嗜酸性小脓肿形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淋巴滤泡表达CD20、CD79a,滤泡间组织多表达CD3、CD45RO。结论 Kimura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罕见疾病,通过病理检查确诊,可行局部手术切除病变,术后进行放疗、糖皮质激素或化疗等治疗。  相似文献   

12.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报道2例发生在四肢的多发性病灶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SPTCL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单发或多发。全身表现多种多样,可伴致死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进展迅速,于发病后9个月及2个月内死亡。组织病变均呈脂膜炎样改变,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可环绕脂肪空泡分布形成花边样结构。肿瘤表达T细胞免疫表型。结论:SPTCL是一种以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为主的特殊类型的淋巴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乳腺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免疫表型。方法 采用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T细胞淋巴瘤1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患者为青年女性,病理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围绕血管,有明显异形性,可见核仁及核分裂像,部分核有扭曲,间质成分少,部分区域有坏死。免疫表型:CD45、CD45RO、CD3、CD43阳性,CD20、CK、LCA、EMA阴性。结论 本例为乳腺T细胞淋巴瘤,是罕见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观察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0例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手术切除标本病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CD45、CD45RO、CD30、CD34、CD68和EMA抗体标记。结果:10例脾脏原发性NHL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伴左上腹隐痛,临床分期为Ⅰ期者7例(7/10)、Ⅱ期3例(3/10)。大体分型:均匀弥漫型3例、粟粒结节型2例、巨块型2例、多肿块型3例。组织学形态:弥漫型淋巴瘤7例(其中中心母细胞性1例,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性3例,中心细胞性1例,小细胞性2例)、滤泡型淋巴瘤2例均为中心/中心母细胞性淋巴瘤、中小多型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免疫组化CD45、CD20、CD45RO标记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0%、10%,余CD30、CD34、CD68和EMA标记均为阴性。结论: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较少见,临床常表现为脾脏肿大伴左上腹隐痛,手术前不易确诊,组织学以B细胞源性多见,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患者预后与病期及化疗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及TCRγ基因重排的检测。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30例NK/TCL及其临床资料,用免疫组化S-P法标记LCA,CD56,CD3,CD45RO,CD20及CK抗体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方法检测12例NK/TCK的TCRγ基因重排。结果 NK/TCL组织学特点为多形性淋巴细胞增生。大片的凝固性坏死和血管浸润;免疫组化表达LCA、CD3、CD45RO和CD56阳性,CD20、CK阴性;12例NK/T细胞淋巴瘤TCRγ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66.7%(8/12)。结论 NK/TCL是一组异质性肿瘤.结合其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可做出诊断;NK/TCL超过半数存在TCRγ基因重排.表明大部分为T细胞的单克隆性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MZ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30例MALT-MZL的临床资料,HE光镜特点,应用免疫组化S-P法标记CD20、CD45RO、CD3、CD5、CDl0、CD23、bcl-2以及bcl-10。结果 患以中老年居多,平均51.2岁。临床症状以腹部胀痛为主(占88.9%)。病变粘膜呈脑回状或结节状(50%)、溃疡(43.3%),活检弹性差(93.3%)。组织学特点:瘤细胞为边缘区B细胞、单核样B细胞.多少不等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转化的大细胞;淋巴上皮病变19例;滤泡克隆化14例。22例免疫组化中,瘤细胞均表达CD20,10例bcl-2 ,均不表达CD45RO、CD3、CD5、CDl0、CD23。16例bcl-10中,5例胞核阳性,11例阴性病例中9例出现胞质着色。12例获得随访资料,1例死于化疗后4年,11例均健在。结论 胃肠道MALT-MZL为低度恶性淋巴瘤,具有一定临床特征,病理以HE形态学为要点,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4例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腹部及盆腔肿物,4例均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20、CD45RA、CD79a弥漫(+),CD3、CD45RO均(-)。结论卵巢恶性淋巴瘤极少见,主要依其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皮肤病理显示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多量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测CD3阳性,TIA-1阳性,CD45R0阳性,CD20阴性,确诊为SPTCL。口服强的松效果不佳,改为甲基强的松龙,同时积极对症治疗。结果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出院。结论 SPTCL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预后差。确诊需要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等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对8例HNL病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8例HNL主要症状为发热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组织学上表现为大小不等散在或融合的病灶,病变区以坏死为主伴散在核碎片,多种形态组织细胞增生,缺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组织细胞表达CD68,部分散在的小淋巴细胞及增生免疫母细胞CD3、CD45RO标记大多成阳性。结论:HNL多见于青年女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性病变,临床病理特征复杂,易误诊。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LCA、CD3、CD45RO、CD20、CD79a、CD5、CyclinD1、CD10、BCL6、MUM1、CD30、CD56、Ki-67,运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观察其免疫表型特点和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或便血。发生部位:胃22例、小肠24例、回盲部15例、结肠12例、直肠5例。所有病例均表达LCA,69例表达CD20和CD79a,3例表达CD5和CyclinD1,9例表达CD3和CD45RO,1例表达CD30,1例表达CD56,Ki-67阳性表达率约20%~70%不等,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所有病例CK均未检测出阳性。病理组织学类型:36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6例非特殊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T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上很难与胃肠道癌鉴别,确诊靠胃肠粘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及免疫组化染色,辅以原位杂交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