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将中医临床路径的流程设计与决策知识相结合,把开放的建模理念引入到中医临床路径系统研发中,勾勒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流系统模式图.该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临床路径医嘱单,强调运用动态、时序化的流程来集成诊疗数据,链接决策知识,构成复杂的认知网络,为后续的方法学评价提供临床素材.中医与复杂性科学的结合,是一次思维领域的碰撞,借助复杂模型和可视化技术使碰撞的火花有了传承和依托的媒介.中医临床路径实践,在思维层面需要的是源头活水,是充满人文气息的理性思考;在组织管理层面,需要的是严谨的方法学设计和流程质量控制;在政策法规方面,有赖于行业规范的调整,让医院有动力去降低医疗成本,推动优势疗法的涌现.  相似文献   

2.
李居河 《中国数字医学》2012,7(5):90-92,101
为整合各家远程医疗系统使之互联互通,首先必须共享病人信息及诊疗信息,其次集成电视会议系统的通信。为实现信息共享,采用XDS集成规范增加xDS组件,包括病人管理和文档管理。在集成模式里,远程会诊系统在会诊申请、报告发布时作为文档提供者角色,而在会诊进行、资料审核时则作为文档使用者的角色。为了方便集成,开发YXDS接口模块和一套基于xDs的远程会诊系统。当前可以实现病人信息和诊疗信息(包括医疗图像)在互联网上跨系统的共享,并提出了从远程医疗共享平台走向广义云计算所需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本体技术实现中医厥证领域知识的共建、共享及推理。方法 提取中医文献中的厥证相关知识,使用斯坦福大学提出的本体构建“七步法”,基于Protégé工具构建中医厥证领域本体,实现厥证相关知识的领域建模,并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实现本体的推理功能。结果 构建的中医厥证领域本体共有27类,585个实例,25个对象属性,其中反向属性6个,数值属性1个,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实现厥证领域知识的语义化表达,完成厥证知识的共建、共享和推理。结论 本研究采用本体技术,促使中医厥证领域知识的融合重组与推理,为将来中医急危重症诊疗知识库的构建、中医急危重症应急决策和辅助诊疗等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临床路径诊疗决策知识库平台模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提出了研发基于通用标准、综合各种技术实现不同临床信息系统互操作支持临床路径的决策知识平台模型的方法。在临床决策信息协同工作基础上,实现了区域医疗中临床路径共享需求,并能与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工作流实现集成。其平台模型具有以下功能:互操作临床路径模型,实现临床路径内容标准准化计算机表达;临床路径平台,路径路模型编辑、维护软件工具;临床路径分发软件。重点讨论了临床路径诊疗决策知识库平台总体组成模型及其与现有临床信息系统的接口方法,以便不同临床信息系统路径的数据导入与互操作。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协同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中医诊疗信息的数字化和诊疗全过程的智能化.方法:采用粗糙集合作为数据挖掘工具,提取中医胃病诊疗信息潜在的诊断规则.结果:将所得规则在胃病的各证候诊断上进行临床验证,得到较好的结果.结论: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医诊断,有助于挖掘中医诊疗信息内在知识和规律,为中医发展的现代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诊疗活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复杂认知过程,也是医者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多次构象过程.不同的医者,由于其知识积累、临床经验和阅历的不同,即他们对同一个疾病的构象不同,导致最终做出的判断也不完全相同,这种认知差异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在中医诊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医者.文章从医者的思维构象入手,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分析医者诊疗思维构象特点的形成过程,提出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计算机上进行系统建模,能为医者诊疗经验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提供可行的技术平台,是在更大范围内对医者诊疗思维的拓展与明晰.  相似文献   

7.
背景 医患共享决策是"以患者为中心"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其临床实施过程并不理想,医生是推进医患共享决策实施过程的主体之一,但目前鲜见对共享决策过程中医生行为的研究。 目的 探讨医生参与医患共享决策的过程及主要的行为特征,为医患共享决策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的聚敛式设计,同时收集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定量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5—12月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在职临床医生360例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医生参与共享决策的现况,并对医生参与共享决策的行为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医生共享决策行为的分布特征;定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和目的抽样法,于2020年6—12月选取定量研究中的23例医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探索医生参与共享决策的过程和体验,明确医生在决策各环节的主要行为特征。 结果 定量研究结果:325例(90.3%)医生的问卷被有效回收,参与共享决策行为的平均得分为(80.44±14.88)分。医生在解释治疗方案优缺点〔(4.38±0.74)分〕、提供多种治疗方案〔(4.30±0.84)分〕两项行为上的参与度较高,在告诉患者需要共同做一个重要的决定〔(3.72±1.22)分〕、共同决定选择某一治疗方案〔(3.74±1.03)分〕两项行为上的参与度较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医生参与共享决策的行为特征可分为3组,分别为"知情同意组""患者部分参与组""共享决策组"。定性研究结果:医患共享决策过程中医生的参与行为包括创建决策意识,提供信息,检查患者对信息的理解,澄清患者价值观,共同权衡(治疗方案的评价),决策制定与实施。混合研究结果:在决策进程中,医生更关注信息的提供,忽视了医患沟通层面促进患者参与的行为要素,医生参与共享决策的各行为特征不同。 结论 医患共享决策的行为是有限实施的,医生对共享决策的行为过程存在误解。可从知识和态度层面入手,帮助医生明晰共享决策的过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医生对共享决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对患者决策价值的认同,从而推动医患共享决策在临床的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实现自动化提取中医文献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医诊疗知识,利用信息抽取技术实现诊疗知识的自动获取并对其进行应用。方法:首先构建中医诊疗基础知识库,然后基于该知识库标注文献样本集,并用样本集进行模型训练,再利用模型抽取诊疗知识并挖掘其诊疗规律,最后以乳腺癌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选用UIE信息抽取模型进行抽取,其F1值为0.896 9,对抽取得到的诊疗知识进行数据挖掘,发现用药以行气活血、疏肝健脾为基本治则,药物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结论:本方法可高效地完成从中医文献中自动抽取诊疗知识,对中医临床研究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中医证候领域的知识建模方法和知识服务模式,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医证候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万维网的知识服务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知识检索、知识浏览、知识问答等功能,能支持中医证候学研究和临床决策等应用。  相似文献   

10.
语义网将是一个全球共享的智能信息空间,能实现各种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支持机器推理、知识发现和智能问答等各种智能应用。本文旨在探讨在中医药领域中构建语义网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中医思维的过程,挖掘中医医案中的知识,构建中医临床智能系统,从而支持中医科学研究和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1.
强化信息共享是提高卫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应把信息共享提高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要提高卫生研究对有用信息的需求,信息筛选和加工本身就是研究工作,需要发展、促进,卫生研究要向决策者提供研究成果。目前在Internet上的国内外有关卫生研究的信息十分丰富,应当充分利用。要发挥Internet的潜能,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换,从而提高卫生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核心、现代中医诊断技术为支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文献数据的中医诊疗决策内容信息化、智能化。通过病证临床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决策方法,病证诊疗结合、中西医数据汇通,建立现代中医诊断技术与中医智能诊疗系统,建立符合中医自身特点的诊疗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发挥人机结合优势,最终建立具有辨证论治内涵的智能中医诊疗决策系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智能决策辅助支持,探索创新中医病证诊疗模式。同时,中医诊疗技术智能化研究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医诊疗规律的提升和总结,加速中医诊疗技术跨越发展,解决中医诊疗模式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本文就目前中医诊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现状及趋势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3.
基于脉诊、舌诊信息提取与识别的诊断集成技术研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与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应用现代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集成多物理量传感器的脉诊信息采集与分析研究、舌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研究,通过对数字化的四诊信息进行融合处理,提出基于脉诊、舌诊信息提取与识别为主的诊断信息集成技术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断技术发展及四诊信息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余年来,中医诊断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舌诊、面诊、声诊、嗅诊、问诊、脉诊客观化信息采集设备和数据处理软件方面成果丰硕,并开展了相应的临床研究,但在诊断技术及指标的规范化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出台舌诊仪相关国际标准1项、中医脉诊压力传感器国际标准1项。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中医领域的深入渗透,模式识别方法在四诊信息融合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四诊合参辅助诊疗及中医四诊检测系统的研发,建立了更适合中医思维的辨证模型和人工智能识别平台;未来,借助物联网技术、云平台技术、可穿戴技术,四诊信息采集设备必将向小型化、可穿戴式发展,并可研发中医诊疗机器人,以期在中医临床及各级医疗平台、慢性病管理、健康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少英  许二平 《中医学报》2021,36(4):759-762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抑郁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早期干预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对糖尿病抑郁的中医基础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临床研究方面,中药治疗、非药物疗法、心理干预等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糖尿病抑郁尚未形成系统的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分类及疗效判定标准,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且临床研究质量不高,中医药早期干预糖尿病抑郁的文献偏少。针对于此,今后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糖尿病抑郁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框架构建的系统性研究;同时,基于顶层设计,应用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临床推广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发挥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针对糖尿病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患者体质分类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全面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痴呆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原因未明、以认知功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为深入开展AD防治的研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合AD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就中医药防治AD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强调在中医药防治AD的  相似文献   

17.
雷达图是多维数据可视化处理工具之一,目前被应用于多个领域。根据对其应用现状的梳理,发现雷达图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多维数据可视化表达和多维数据人工智能分析两方面,且可将雷达图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中医药数据在应用雷达图进行可视化表达时,需根据数据情况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比例调整及加权转化。依照雷达图的建模方法,本文以一组中医临床研究的数据为例,进行了雷达图可视化处理及案例分析。在多维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方面,可利用雷达图对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图表绘制,并结合图像信息特征识别技术对数据进行分类。根据雷达图的特点,对应用雷达图开展中医药多维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临床医师对重点专科中医住院病历书写的认知与需求,寻求针对性解决方案,以便提高重点专科中医住院病案的管理质量。方法制定某医院重点专科中医住院病案质量评价调查问卷,于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对全院120名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进行调查,对结果分析汇总,了解临床医师对重点专科中医住院病案书写的认知与需求。结果超过60%的医师认为,虽然病案书写任务繁重,但应严格要求;超过90%的医师认为专科病案书写有助于诊疗思维的梳理与提高、对重点专科建设与优势病种的诊疗具有积极意义。超过66%的医师认为应在病案首程中病例特点、辨病辨证依据、鉴别诊断、诊疗计划、上级医师查房方面,突出专科及中医特色。书写难点主要集中在鉴别诊断、辨病辨证依据、专科查体、理法方药一致性。结论临床医师对重点专科中医住院病案书写的重要性认识统一、难点清楚、需求明确,可从加强信息化技术支持、提高一线医师的临床水平、加强病历书写专项培训方面,提高重点专科中医住院病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近40年中医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的相关文献,探索该领域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自建库至2020年10月31日发表的中医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v.5.7.R2软件对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进行分析挖掘,并绘制相关科学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文献428篇,最早关于中医辅助诊断研究的论文发表于1981年。近40年来,中医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有2个研究高峰时期,分别为1989-1992年和2001-2010年。主要合作团队有吕汉兴团队、李海鲲团队、杨学智团队和温川飙团队,形成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核心的研究机构网络,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少。中医类研究机构占比44.40%,非医学类研究机构占比36.51%。研究内容集中在中医专家系统、中医电脑诊疗系统、中医辨证论治模型、中医诊断客观化、中医诊断智能化5个方面;前沿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医药的知识发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知识图谱研究等方面。结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医计算机辅助诊断逐渐客观化、精确化、智能化,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20.
贝叶斯网络技术的信息处理过程与中医辨证思维相吻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证候规律探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药药性研究、疾病干预措施疗效评价及现代化中医诊断技术中,将复杂多样的中医数据转变成客观、量化的标准.目前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已建立并不断完善,促进了临床辅助诊疗及远程医疗的发展.贝叶斯网络技术在中医药研究的诸多领域发挥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