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窦丽萍  钟薏 《西部中医药》2013,26(1):125-128
总结、分析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干预大肠癌转移的相关研究,就中医对大肠癌转移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及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在大肠癌防治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众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系统的中医药治疗可有效减少大肠癌的复发转移率。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大肠癌复发转移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及单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大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我国高发癌症,位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1]。大肠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便习惯或大便性状的改变,有黏液脓血便、血便、腹胀和腹痛等。大肠癌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因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故大多数患者确诊大肠癌时已是中晚期,因此多数大肠癌患者需给予化学治疗[2]。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有增加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本文就中药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是大肠癌的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虚瘀毒是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基本病机。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辨证论治以及中药灌肠可有效降低大肠癌术后的复发转移率。文章就近年来大肠癌复发转移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临床、实验研究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杜春晓  杨彦 《四川中医》2008,26(1):47-48
大肠癌是我国较常见的胃肠道肿瘤之一,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善,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结合防治大肠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转移影响预后,与生存期密切相关,是大肠癌的主要致死原因。中医药在大肠癌转移的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肠癌转移的病机却并不明朗。明确大肠癌转移的病机从而更有效地预防转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在肿瘤转移形成的理论及分子机制方面已有一定的探索,回顾近年研究进展,认为大肠癌转移的中医病机主要集中在"毒、痰、瘀、虚"四个方面。就大肠癌转移的中医病机做一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提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并重。大肠癌癌前疾病包括大肠息肉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病理变化为腺瘤、腺瘤病与异型增生,中医药对此展开了积极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近期大肠癌癌前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内、外治法予以综述,并就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作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被大家所熟知,临床常采用手术、放化疗等方法进行治疗,但不良反应明显。中医药治疗大肠癌在临床上有减毒增效、延长患者寿命等显著的成效。文章就马科教授临床治疗大肠癌进行经验总结。马科教授认为大肠癌的发生主要与"正虚、邪实"相关,故临床上常采用"祛邪扶正"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大肠癌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中医认为大肠癌基本病机为脾气亏虚,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正气渐衰,邪毒留聚,日久形成肿瘤,而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失调能够反映脾脏功能状态,在消化、吸收、免疫方面,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大肠癌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健脾法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健脾法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做,为进一步研究临床预防及治疗大肠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受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疾病史、遗传易感因素等影响。对本病的防治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现就近年来中医治疗大肠癌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二方面,总结了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的研究现状,并就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优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王明武 《湖南中医杂志》2005,21(6):62-63,83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约有50%的患者在发现时或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转移,80%以上的患者死于侵袭和转移,术后转移复发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由于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不能有效地减少术后转移,因此,运用中药防治大肠癌术后转移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笔者根据其临床实践,就益气健脾法在防治大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现状,并就它给中医药抗癌带来的启发以及中医药干预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价值和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2):95-95
美国得克萨斯西南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的大卫·曼斯基尔斯多夫博士等人在研究脂肪食品致使大肠癌增加的原因时 ,发现了胆汁酸与维生素 D的关系。人一旦进食高脂肪食物后 ,肝脏会分泌胆汁酸。如果胆汁酸中的石胆酸在肠腔中浓度过高 ,就会导致大肠癌的发生。由于维生素 D具有石胆酸解毒作用 ,服用维生素 D后 ,即使石胆酸浓度过高 ,也不会使动物发生大肠癌。实际上 ,大肠癌患者中有很多人也会分泌高浓度的石胆酸。研究人员认为 ,如果让这些患者服用维生素 D,估计就能抑制石胆酸对大肠所造成的危害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而且 ,人们在进食…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术后的临床研究多从辨证论治、专方、中药制剂等几方面进行,并取得了些进展,以显示中医药既可相互协同化疗和放疗杀灭肿瘤细胞,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又可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放化疗的治疗效果,从而起到降低大肠癌复发转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就近年中医治疗大肠癌概况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陈锐深[1]认为大肠癌的病因与素体虚弱、脾肾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及起居不慎有关。先天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外感邪毒浸淫肠道,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湿毒瘀滞凝结而为病;饮  相似文献   

17.
杨文娟  张庆乾 《新中医》2017,49(4):165-166
正结直肠癌(以下称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新发大肠癌病例仍居恶性肿瘤3~5位(男性第5位,女性第3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1])。临床中,笔者针对大肠癌表现为"火不暖土"一类患者,运用"益火补土"法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就该法的运用心得与同道交流学习如下。1大肠癌中医理论阐发中医学本无大肠癌病名,而自先秦以来诸多文献提到的一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位于第四位,在大肠癌治疗中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已得到普遍认可。近年来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表明,在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中运用中医药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其中,扶正固本类中药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在手术、放疗、化疗前后应用扶正固本类中药,可以减轻放化疗后毒副反应,促使受创伤机体快速恢复,增强机体对放化疗的耐受性,以利于放疗、化疗的连续性,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本文就近几年扶正固本类中药在大肠癌综合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发展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中医药在大肠癌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影响大肠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细胞自噬、化疗耐药、上皮-间质转化、细胞侵袭和转移、血管生成等生物过程,从而发挥治疗的作用。研究显示,藤龙补中汤可以调控p16/p21-Rb信号通路,阻滞大肠癌细胞周期,促大肠癌细胞衰老。斑蝥素、白花蛇舌草、藤龙补中汤等中药可以调控大肠癌细胞凋亡通路,激发大肠癌细胞凋亡。黄芩素、和厚朴酚、左金丸等中药可以调控大肠癌核转录因子(NF)-κB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促大肠癌细胞凋亡,增强化疗药的敏感性。澳洲茄胺、苦参碱、透脓散等中药可以调控大肠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促大肠癌细胞凋亡。Diterpenoid C,蟾毒灵,凌草乙素等可以调控大肠癌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促大肠癌细胞凋亡或自噬。姜黄素、半枝莲、健脾复方等可以调控大肠癌分泌型糖蛋白(Wnt)/β-链蛋白(β-catenin)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或转移。去甲斑蝥素、乌索酸、海带多糖等可以调控大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或激发细胞凋亡。氧化苦参碱、健脾解毒方、片仔癀等可以调控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通路,抑制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和转移。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肠复康等可以调控Hedgehog通路,抑制大肠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泛指在盲肠、直肠和全部结肠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便秘作为大肠癌患者术后的常见临床症状,明显增加了大肠癌根治术后转移的复发率。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是治疗大肠癌术后便秘的基本治法,针对大肠癌患者术后脾胃功能虚损,故扶正首重"健脾",自拟参归白术散加味治疗大肠癌患者术后便秘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其生活质量,延长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