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保护性单肺通气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风茹  丁洁  申六女  高景  耿恩江 《河北医药》2009,31(22):3050-3052
目的观察保护性单肺通气对行开胸手术老年患者的呼吸血流动力学,炎性介质的影响,探讨保护性单肺通气在老年开胸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保护性肺通气组1(P1组),保护性肺通气组2(P2组)。3组患者在行常规静脉诱导后均插入双腔气管插管,并以听诊法定位。C组患者行传统方法单肺通气(潮气量10ml/kg,PEEP0cmH2O);P1组患者行保护性单肺通气(潮气量6ml/kg,将PEEP维持在5cmH2O左右);P2组患者(潮气量6ml/kg,并在循环功能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增加PEEP,直至将PEEP维持在10cmH2O左右,并控制气道平台压低于30cmH2O)。记录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开始后1h(T2)、2h(T3)及术后2h(T4)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并计算出氧合指数OI;血流动力学数值;检测外周血中炎症介质(IL-6、IL-8、IL-10)。结果在单肺通气期间OI均有明显降低,但C组显著低于P1、P2组(P〈0.05);3组血清中IL-6、IL-8的浓度于T2时明显上升(P〈0.05),IL-10于T3时明显上升(P〈0.05)。P1、P2组T3、T4时血清IL-6和IL-8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而IL-10浓度高于C组(P〈0.05)。结论低潮气量结合呼气木正压的保护性肺通气可减轻老年患者开胸手术肺的炎性反应,有利于减少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富丽 《江苏医药》2006,32(10):965-967
目的评价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急性呼吸衰竭(呼衰)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机械通气的急性呼衰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AS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进行治疗直至撤机,比较两组的呼吸力学和血液动力学参数、血气分析、舒适程度、通气时间和撤机成功率。结果ASV组较SIMV+PSV组,潮气量(VT)、压力支持(PSV)水平增加而呼吸频率(RR)明显减慢,P〈0.01;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明显降低,P分别〈0.01与〈0.05;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发生率为19.27%,明显低于SIMV+PSV组的38.49%(P〈0.05)。器械附加功(WOBimp)中位数为0.01J/L,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中位数为0.33cmH2O/s均低于SIMV+PSV组(分别为0.02J/L,0.46cmH2O/s,P〈0.01)。ASV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但与SIMV+PSV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平均气道压(Prn)、血气分析、血液动力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全部病人均成功脱机,无气压伤出现。应用ASV模式时,呼吸机调节次数减少,患者舒适程度增加,镇静、肌松剂用量减少。结论ASV模式应用于急性呼衰患者,呼吸功耗减少,人机协调性增加,呼吸力学改善更有利于撤机和肺保护,而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椎广府用.  相似文献   

3.
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国平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405-1406
目的评价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或急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对8例重度急性左心衰或急性肺水肿患者PEEP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血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例经PEEP治疗后缺氧症状明显好转,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PEEP是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或急性肺水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沈忠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1):1630-1631
目的:探讨及比较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两种无创通气【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和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及在应用后患者呼吸和循环指标的改善。方法:41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组给予CPAP(CPAP=10cmH2O)或BIPAP通气【吸气压力(IPAP)=15cmH2O,呼气压力(EPAP)=5cmH2O】。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HR)、呼吸频率(R)、平均动脉压(MAP)、PaO2、PaCO2、pH、血氧饱和度(SaO2)、气管插管率、治疗有效率以及死亡率。结果:两组在R、PaO2、PaCO2、pH、SaO2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M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能耐受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效冶疗率、插管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在改善氧合方面优于CPAP,且不能耐受率低于CPAP,但对于循环方面两者尚不能证明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支气管插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保护性通气组( PV组)和常规通气组( CV组)。单肺通气参数设定:PV组潮气量6 mL/kg,PEEP为5 cmH2 O。 CV组潮气量10 mL/kg,PEEP为0 cmH2O。在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后1 h(T2)、2 h(T3)及术毕(T4)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浓度;同时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记录各时间点PaO2、PaCO2及pH;旁气流法监测各时间点呼吸力学参数指标: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和胸肺顺应性(CT)。结果在T2、T3时Ppeak、Pplat、Raw值PV组[(25.4±3.2)mmHg、(26.3±3.1)mmHg、(18.2±4.3)mmHg、(19.5±2.4)mm-Hg、(20.1±2.2)cmH2O· L-1· S-1、(21.6±2.3)cmH2O· L-1· S-1]显著低于CV组[(32.5±4.5)mmHg、(33.4±4.3)mmHg、(23.9±5.1)mmHg、(26.4±2.1)mmHg、(26.5±2.3)cmH2O· L-1· S-1、(28.3±2.2)cmH2O· L-1· S-1](均P<0.05),而CT值PV组[(45.8±7.5)mL/cmH2O、(44.2±8.2)mL/cmH2O]显著高于CV组[(32.1±8.0)mL/cmH2O、(30.8±9.0)mL/cmH2O](t=6.843、6.407,均P<0.05)。 PaO2在T2-4时PV 组[(487.0±46.5) mmHg、(505.0±41.2)mmHg、(490.0±50.0) mmHg]显著高于 CV 组[(412.0±40.2)mmHg、(423.0±45.7)mmHg、(470.0±48.8)mmHg](t=6.683、7.299、2.352,均P<0.05)。与T1比较,两组血浆IL-6、IL-8水平均持续升高(均P<0.05),但PV组增加的幅度在T3-4时间点均显著低于CV组(均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有效降低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及阻力,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进气流速及呼气末正压(PEEP)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影响。方法11例无明显心肺疾病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交替变换20,40,60L/min3种进气流速及0,5,10cmH20PEEP,测定呼吸力学、循环及动脉血气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进气流速及PEEP增高可致进气峰压增高并有叠加效应(P〈0.01)PEEP增高,呼气平台及平均气道压随之增高(P〈0.05),进气流速对后者有问接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进气流速及PEEP会影响呼吸系统顺应性,而呼吸阻力主要受进气流速影响(P〈0.05)各实验组间循环及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进气流速和PEEP对各观察值有交互作用。结论进气流速及PEEP改变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力学、造成不同的程度影响,但两者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均常规进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最佳PEEP加潮气量5~8ml/k)。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并记录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指标以比较其预后。结果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有效率达90%,与对照组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组PaO2、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组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ARDS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递增的肺复张法在严重创伤性湿肺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5例严重创伤性湿肺患者,以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PEEP通气递增的肺复张法治疗,通过检测肺复张治疗前及治疗后2h的动脉血血气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氧合指数(PaO2/FiO2)、自主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以适宜的PEEP通气递增肺复张法治疗后2h,患者的氧合指数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患者的呼吸次数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EEP通气递增的肺复张法能改善严重创伤性湿肺患者的氧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对机械通气患者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行机械通气治疗的45例患者给予PICCO监测,待患者缺氧状态明显改善,可以下调PEEP水平时,将PEEP从15 cmH2O下调至10 cmH2O、5 cmH2O和0 cmH2O,每个PEEP水平维持30 min,记录各PEEP水平的监测数据.结果 ①不同PEEP水平下心肌收缩力相关指标CFI、GEF和dPmx与基础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PEEP水平下心脏前负荷相关指标GEDI、SVV、ITBI和PPV与基础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PEEP水平下心脏后负荷相关指标SVRI、SVI、CI、PCCO和心率与基础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ICCO在较低水平的PEEP下能较好的反映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至于较高水平PEEP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邵发林 《临床医药实践》2009,(8Z):1938-1940
目的:通过大潮气量、高呼吸末正压(PEEP)肺开放策略,探索容量辅助控制通气、小潮气量、呼吸末正压治疗下,难以纠正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低氧血症的策略。方法:容量辅助控制通气,潮气量为6mL/kg~8mL/kg,PEEP为10cmH2O~15cmH2O,FO2<60%机械通气过程中,提高PEEP20cmH2O~30cmH2O,潮气量(VT)15mL/kg,氧浓度为100%,开放通气2min~3min。低氧血症纠正,恢复基础通气模式和参数。结果:PEEP20cmH2O~30cmH2O,潮气量(VT)15mL/kg肺开放治疗ARDS有效率达96.87%(31/32)。结论:肺开放通气,促使萎陷肺泡开放,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PaO2,有效纠正低氧血症,为治疗ARDS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对不同肺部病变重症患者腹内压(IA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72例,按照肺部病变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组及无胸肺部疾患组各24例,观察患者在平卧位时PEEP分别为0、3、6、9、12和15 cmH2O(1 cmH2O=0.098 kPa)条件下的IAP、肺顺应性(CL)、总顺应性(CT)及胸廓顺应性(CTH)的变化,并分析IAP与PEEP、CL、CT、CTH的关系.结果 PEEP对不同肺部病变重症患者IAP的影响:ARDS组<无胸肺部疾患组<COPD组(P<0.05);各组患者肺顺应性:ARDS组<无胸肺部疾患组< COPD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IAP与PEEP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r=0.92,P<0.01),IAP与CL、CT、CTH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r=0.83、0.64、-0.56,P均<0.05).结论 不同肺部病变状态下PEEP对IAP的影响不同,其中COPD患者影响较大,而ARDS患者影响较小;影响的大小与肺顺应性大小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期间通气侧肺实施不同大小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45例ASA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肺叶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为不采用PEEP的OLV对照组;B组为OLV PEEP(5cmH2O)组;C组为OLV PEEP(8cmH2O)组。各组病例于OLV前、OLV后30min、OVL结束、恢复双肺通气后30min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OVL30min及OVL结束时,B、C两组的PaO2较A组高,QS/QT较A组低(P<0.05);B、C两组各时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VL期间通气侧肺实施5cmH2O及8cmH2O的PEEP可明显提高PaO2,减少肺内分流;5cmH2O的PEEP有利于手术操作,临床实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EEP值设定对麻醉中呼气末肺容量和氧合程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设定PEEP值,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26例因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麻醉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行插管通气治疗,根据氧合情况,缓慢、连续递增PEEP(人工控制)以及估计由最大限度氧运输决定的最佳PEEP,以满足最好的全身动脉或恢复肺部顺应性。结果随着PEEP压力水平的不断增高,PO2水平呈上升趋势,而PCO2在压力为0.9时最高,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体内CI水平随着压力的增加而降低,在PEEP为0.9kPa时各组间DO2水平变化不明显,PEEP为1.6kPa时较压力为0组出现明显下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EEP治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ARDS患者PaO2有一定提高,但高压力水平的PEEP反而会使DO2下降。所以应使用依次递增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确定最佳的PEEP值。  相似文献   

14.
詹赞 《安徽医药》2017,21(7):1284-1286
目的 探索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腹腔高压(IAH)病人呼吸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影响.方法 选择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54例ARDS病人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腹腔压力(IAP)将其分作3组,即IAP正常组(13例)、IAP Ⅰ级组(22例)和IAP Ⅱ级组(19例).按照最佳氧合法滴定最佳PEEP水平,监测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IAP Ⅰ级组和IAP Ⅱ级组病人滴定后IAP、血乳酸(BLA)、心率(HR)和PEEP均较滴定前明显增加,平均动脉压(MAP)较滴定前明显减少(P<0.05),且滴定后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滴定后氧合指数(OI)、气道平台压(Pplat)、静态肺顺应性(Cst)均较滴定前明显增加,且IAP Ⅰ级组OI、Pplat较IAP正常组明显增加,IAP Ⅱ级组OI、Pplat较其他两组均有明显增加,上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P Ⅰ级组、IAP Ⅱ级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较IAP正常组明显增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病人28 h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P可改善ARDS合并IAH病人氧合状态,且IAP越高则需要PEEP水平越高,但使用高水平PEEP会导致IAP增加,且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对预后无改善.  相似文献   

15.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早期BIPAP无创通气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呼衰)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80例COPDⅡ型呼衰患者中随机分成通气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对症治疗和低浓度氧疗,治疗组除了常规治疗外,加无创机械通气(BiPAP)治疗,采用通气口鼻面罩,采用S/T(自主呼吸定时模式),氧流量1.5~3.0L/min。吸气压(IPAP)由6~8cmH2O逐渐增加到14~20cmH2O;呼气压(EPAP)设定为4~6cmH2O。通气时间为每次3h,2~3次/d。结果治疗组上机24h后心率及呼吸频率减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pH、PaO2和SaO2均升高,PaCO2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aO2、SaO2升高与PaCO2下降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力通气(BiPAP)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早期治疗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监测使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期间患者胃黏膜pH值的变化,评估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对组织血液灌流和氧合情况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全麻下行肝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CLCVP组(L组)和对照组(C组)。L组患者在肝叶完全切除前将CVP控制在0~4cmH2O,随后通过输液将CVP升至6~12cmH2O。C组CVP维持在6cmH2O~12cmH2O。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尿量、手术时间及在术前(T0)、肝叶切除时(T1)、恢复容量时(T2)和手术结束时(T3)胃黏膜pH值。结果两组患者胃黏膜pH值在术前(T0)、肝叶切除时(T1)、恢复容量时(T2)和手术结束时(T3)均>7.35,相同时点的胃黏膜pH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输血量及输血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明显少于C组,手术时间、尿量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叶切除术中,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不但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而且可以保证患者全身重要器官的组织灌流和氧合。  相似文献   

17.
1. We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five different lung surfactant factor (LSF) preparations in the rat lung lavage model. In this model repetitive lung lavage leads to lung injury with some similarities to 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with poor gas exchange and protein leakage into the alveolar spaces. These pathological sequelae can be reversed by LSF instillation soon after lavage. 2. The tested LSF preparations were: two bovine: Survanta and Alveofact: two synthetic: Exosurf and a protein-free phospholipid based LSF (PL-LSF) and one Recombinant LSF at doses of 25, 50 and 100 mg kg-1 body weight and an untreated control group. 3. Tracheotomized rats (10-12 per dose) were pressure-controlled ventilated (Siemens Servo Ventilator 900C) with 100% oxygen at a respiratory rate of 30 breaths min-1, inspiration expiration ratio of 1:2,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PIP) of 28 cmH2O at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 of 8 cmH2O. Two hours after LSF administration, PEEP and in parallel PIP was reduced from 8 to 6 (1st reduction), from 6 to 3 (2nd reduction) and from 3 to 0 cmH2O (3rd reduction). 4. Partial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PaO2, mmHg) at 5 min and 120 min after LSF administration and during the 2nd PEEP reduction (PaO2(PEEP23/3))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comparison. All LSF preparations caused a dose-dependent increase for the PaO2(120'), whereas during the 2nd PEEP reduction only bovine and recombinant LSF exhibited dose-dependency. Exosurf did not increase PaO2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he highest dose. At the highest dose Exosurf exerted no further improvement but rather a tendency to relapse.(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医用气源汲送装置复制呼吸衰竭犬模型的可行性及稳定性。 方法 以犬为研究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的气源汲送装置, 通过调控吸入氧气(O2)、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的比例, 降低吸入氧气浓度(FiO2)和(或)提高吸入 CO2浓度(FiCO2), 同时开放呼出气通路的方法, 使犬动脉血氧分压[p(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达到并稳定在某一设定状态。 分别在基础状态及造模后 1 h 和 2 h 时采集动脉血, 检测相关血气指标。 结果 造模 1 h 后, 实验动物 p(O2)< 60 mmHg(1 mmHg=0.133 kPa)、p(CO2)> 50 mmHg, 呼吸衰竭犬模型建立成功。 造模 1 h 和 2 h 时酸碱度(pH)值、血氧含量、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碱剩余(BE)较基础状态降低, p(CO2)、二氧化碳总量(TCO2)、碳酸氢根(HCO3-)较基础状态升高(P < 0.05)。 造模 2 h 时 p(O2)、血氧含量、 SaO2较造模 1 h 降低(P < 0.05), 而 pH 值、p(CO2)、TCO2、HCO3-、BE 较造模 1 h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医用气源汲送装置调控下, 成功建立了大型实验动物的呼吸衰竭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中低潮气量复合不同时期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开腹手术全身麻醉老年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肺顺应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接受开放性腹部手术的老年全身麻醉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中期PEEP组和后期PEEP组.常规通气组未复合PEEP,中期PEEP组在手术开始后1 h 复合PEEP,后期PEEP组在拔管前1h复合PEEP,各组PEEP设定为10cmH2O,持续1h.3组均采用间歇性正压通气(IPPV)模式,潮气量为6mL/kg,吸呼比为1∶1.5~2,调节呼吸频率,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在35~45mmHg(1mmHg=0.133kPa).分别于术前、术后1h、术后24h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气管插管后30min、术中90min和拔管前30min的潮气量、PEEP值、气道峰压(Ppeak),计算肺顺应性(CL). 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h各组PaCO2明显升高(P<0.05),常规通气组和后期PEEP组氧合指数(OI)明显降低(P<0.05),常规通气组和中期PEEP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1h比较,术后24h中期PEEP组PaCO2明显降低(P<0.05),常规通气组OI明显升高(P<0.05),常规通气组和中期PEEP组A-aDO2明显下降(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潮气量复合术中1h PEEP或拔除气管导管前1h复合PEEP均能改善术后血气指标,前者可以改善术后1h和术后24h的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液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手术高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自体血回输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回输组术中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血液收集、回输,对照组输注同种异体血。观察2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24 h(T3)抽取颈内静脉,桡动脉血,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动脉血氧含量(CaO2)、静脉血氧含量(CvO2)以及氧摄取率(ERO2);观察术中失血量、补液量、输血量,尿量及输血并发症情况。结果回输组输注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手术结束时,回输组 PaO2、PvO2、SvO2、CaO2、Cv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比较,回输组 ERO2降低(P <0.05)。结论自体血回输可显著减少老年骨科手术异体血输入,改善氧合,增加氧供,可安全用于高龄骨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