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超声、激光、肌电反馈治疗脑梗塞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将72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声、光、电治疗组36例和单纯药物治疗36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研究声、光、电组对脑梗塞患者TCD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①2组治疗后病损评分及Barther指数(BI)均有改善,与药物组相比,声、光、电组下肢功能恢复更显著(P〈0.05);②声、光、电组治疗后TCD改善显著(P〈0.05);③治疗后声、光、电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和红细胞电泳下降明显(P〈0.05),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下降较少(P〉0.05)。结论超声、激光、肌电反馈治疗脑梗塞可以促进偏瘫肢体康复,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2.
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和相关实验指标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用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高压氧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及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通过对不同时期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多普勒超声仪(TCD)及血液流变学检查进行对比分折。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示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均明显降低(P<0.01),SPECT及TCD均示脑缺血病灶有不同程度改善;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SPECT、TCD改善均不明显。结论: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LPO、SO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脂质过氧化物 (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 72例 ,随机分成高压氧组 (高压氧加药物治疗 )和对照组 (单纯药物治疗 )各 36例。治疗前及治疗后 2 0d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LPO和SOD。【结果】高压氧组总有效率 91.7% ,对照组 6 6 .7% ,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高压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接近正常水平 ,对照组血液流变学亦有改善 ,但不如高压氧组明显 ;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高压氧组LPO明显下降 ,SOD明显升高 ,治疗前后差异显著 (P <0 .0 1) ,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提高SOD水平 ,降低LPO水平 ,并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保国  曹奕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045-1046
目的:了解刺络结合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5例分为刺络结合针刺组、单纯针刺组、药物组,3组在基础病常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刺络结合针刺组患者采用大椎、耳尖穴刺络放血,单纯针刺组予以常规针刺,刺络结合针刺组和单纯针刺组14d为1个疗程,药物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常规治疗,3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刺络结合针刺组对各观察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单纯针刺组和药物组(P<0.05)。结论:刺络结合针刺能改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可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液磁极化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 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 A组 ( 药物组 ) 和 B组 ( 药物 + 血磁组 ) , 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 并对脑梗死两组治疗前后 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 ( FMA) 进行比较 . 结果治疗前脑梗死两组血液粘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治疗后 B组血液粘度较 A组明显下降 , 差异有显著性 . 治疗前脑梗死两组的 F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 治疗后 B组运动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优于 A组 ( P<0.01) . 结论血液磁极化疗法能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 , 降低血液粘度 , 促进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静滴,对照组30例只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疗程14天.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液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亦有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后比较,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聚集指数以及血浆黏度均有明显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能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液黏度,改善脑供血,且不良反应少见,为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敏使朗联合长春西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敏使朗联合长春西丁注射液组)55例和对照组(维脑路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组)51例,观察头晕、眩晕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观察两侧椎(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两组TCD血流速度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敏使朗联合长春西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蕲蛇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0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蕲蛇酶联合疏血通组(治疗组)52例,疏血通组(对照组)52例,两组治疗1个疗程(14d)后比较疗效,同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内皮素水平都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蕲蛇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安全,能够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性状,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发病5 d内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参芎组(治疗组80例):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1次/d,共2周;对照组80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d,共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参芎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9.92%)明显高于对照组(57.87%)(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有效治疗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观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液粘度,改善脑部微循环。  相似文献   

11.
银杏达莫对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银杏达莫组(36例)和维脑路通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血液流变学检测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临床症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银杏达莫对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药物组各40例,均按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同时氦-氖激光血管体表照射、超声波及针刺治疗。结果:治疗30 d后,总有效率比较综合组明显高于药物组(95.7%、80%,P〈0.05);综合组血流量、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及药物组(均P〈0.05)。结论:综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流速度、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瘀通塞汤结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清瘀通塞汤[方剂:天竺黄10 g,全栝楼30 g,枳实10 g,生大黄(后下)10 g,葛根20 g,川芎15 g,水蛭9 g,丹参20 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结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每次通电30 min,每日治疗2次)治疗;对照组40例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丹参注射液20 ml(每日1次)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的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2.5%比32.5%,χ2=7.22,P<0.01);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清瘀通塞汤结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脑梗死在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等方面优于单用西药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复方地龙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复方地龙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复方地龙胶囊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红细胞的变形性.结果: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及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变均明显,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或0.01).结论:复方地龙胶囊有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变形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喻利 《浙江临床医学》2012,14(8):929-931
目的 比较丁咯地尔与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川芎嗪的疗效更佳,且无严重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脑梗死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 :用刺五加注射治疗 2 4例脑梗死 (且多数伴有高粘滞血症 )的患者 ,治疗 2周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凝血因子Ⅰ均有降低。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对脑梗死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症介质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炎症介质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炎症介质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状态,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培他司汀联合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58例VBI眩晕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每日静滴培他司汀20 mg,葛根素500 mg,对照组每日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20 mL,疗程为2周。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TCD、血液流变学改善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培他司汀联合葛根素治疗VBI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葛根素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葛根素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5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葛根素治疗,药物用量为0.5加入250mL液体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治疗14d。采用北京普利生LBY-N5A锥板式血液流变学测定仪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进行观察、比色法测定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同时选取查体健康者38名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和血纤维蛋白原增高,葛根素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有显著性改善和纤维蛋白原降低。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和血液纤维蛋白原增高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葛根素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纤维蛋白原有改善作用,其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治疗,观察组行奥扎格雷钠+银杏达莫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