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细胞周期蛋白H(Cyclin H)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定位情况,探讨其在脊髓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取5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8组:正常对照组、T9撞击伤6 h、12 h、1 d、3 d、5 d、7 d、14 d 7组,每组7只.采用Western blot测定损伤后各时间段Cyclin H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clin H在正常及损伤后脊髓中的分布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Cyclin H在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意义.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脊髓中Cyclin H表达呈现逐渐升高再下降的趋势,3 d达到高峰.免疫组织化学表明Cyclin H在正常脊髓中表达,损伤后3 d,Cyclin H在脊髓白质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在灰质中的表达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免疫荧光双标记表明Cyclin H与神经元标记物NeuN、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有明显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有少量共定位.结论 脊髓损伤后Cyclin H蛋白水平有明显时相改变,且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有共定位,提示Cyclin H在脊髓损伤后可能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诱导肝癌细胞株配体-B1 (Ephrin-B1)在大鼠脊髓损伤的表达变化.[方法]将60只成年Wistar大鼠分正常组、假手术组、伤后3、7、14 d及28 d组.假手术组大鼠不损伤脊髓,损伤组大鼠采用Allen's氏打击法损伤T10脊髓.分别在各个时间点取材,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Ephrin-B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phrin-B1在正常、假手术和损伤脊髓的灰质和白质中均有表达,但在损伤脊髓组织中表达较高,脊髓组织中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Ephrin-B1.Western Blot显示损伤组比对照组Ephrin-B1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1),从伤后3d开始持续到伤后28 d;伤后14 d蛋白含量达到高峰,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伤后其他组(P<0.01);伤后28 d蛋白含量较14 d减少(P<0.01),与伤后7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phrin-B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表达升高,伤后14d表达升高显著,表达于脊髓的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 D3)在横断性脊髓损伤(tSCI)后的表达变化以及定位情况。方法 将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T9横断伤2、8h、1、3、5、7和14d组,每组6只。采用Western blot测定损伤后各时间段Cyclin D3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clin D3在正常以及损伤后脊髓中的分布和定位。结果 West—emblot显示,Cyclin D3蛋白水平在tSCI后头、尾段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尾段明显:Cyclin D3的表达于损伤后8h开始逐渐升高,3d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第5天,之后逐渐下降。免疫组织化学表明Cyclin D3在正常脊髓中均匀分布,损伤后3d,Cyclin D3在脊髓白质和灰质中表达明显增强;免疫荧光双标记表明Cyclin D3与神经元的标记物neuronal nucleus(NeuN)、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cyclic nucleotide 3’phosphohydrolase(CNPase)有明显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t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也存在部分共定位。结论脊髓损伤后Cyc—lin D3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并且与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提示Cyclin D3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离断后脊髓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其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type-1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神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euroserpin,NSP)的表达与神经元退变的关系.方法 将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大鼠行坐骨神经离断术,于术后各时间点取材伤侧脊髓L4~6节段,经Nissl染色后,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退变及死亡情况;运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半定量RT-PCR检测tPA、PAI-1及NSP的表达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离断术后7d,伤侧相应脊髓节段前角外侧核神经元存活率显著下降,术后21 d神经元存活率为61.6%.电镜观察显示,术后7d开始,脊髓前角可见处于不同凋亡阶段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术后14 d开始脊髓后角也可见少数凋亡样变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坐骨神经损伤后ld,伤侧脊髓Ⅴ~Ⅸ板层内tPA表达水平开始上调(P<0.05),第7天时达到高峰后下降,至术后21 d仍未恢复正常水平(P>0.05);PAI-1则在正常脊髓及损伤后脊髓均未能检测到.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tPA的mRNA变化趋势与蛋白表达基本相同,略早于后者;NSP的mRNA术后1d内迅速上调,随后2周都处于较高水平,21 d才基本回复正常.结论 坐骨神经离断后同侧相应脊髓节段近50%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可能与损伤刺激脊髓灰质内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合成、释放tPA增加有关,同时损伤也促使tPA抑制物NSP表达上调,后者可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损伤脊髓内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低温包埋免疫电镜技术观察迁移在损伤脊髓内1、3、5周的移植BMSCs超微结构,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迁移在损伤脊髓内1、3、5周的移植BMSCs表达髓磷脂碱性蛋白(MBP)、髓鞘蛋白前脂蛋白(PLP)的情况.结果 移植1周,迁移在损伤脊髓白质内的BMSCs体积较小,突起少,细胞核较小,核仁清楚,染色质分布尚均匀,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等细胞器发达,具有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移植3周和5周,迁移在损伤脊髓白质内的BMSCs具有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并形成髓鞘样结构.移植1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白质内的BMSCs开始表达MBP和PLP;移植3周和5周后,迁移在损伤脊髓白质内的BMSCs继续表达MBP和PLP.结论 移植BMSCs在损伤脊髓内可能会部分分化为功能性少突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50只Wistar大鼠成功制备脊髓打击模型,随机分成3组:DMEM移植组、细胞移植组、空白对照组.术后通过BBB评分来观察大鼠后肢功能恢复的情况,通过HE染色、嗜银染色观察损伤周围空洞形成以及神经轴突的再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观察hUC-MSCs在损伤局部存活、迁移、分化情况以及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来比较各组损伤局部胶质瘢痕形成的面积.[结果] BBB评分结果表明损伤后3周细胞移植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免疫荧光显示hUC-MSCs移植到大鼠体内后在损伤局部存活并向损伤局部迁移;但是并没有检测到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细胞移植组损伤周围形成的胶质瘢痕面积少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移植hUC-MSCs能够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大鼠 50 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损伤组和治疗组,后两组行双侧坐骨神经切断.术后治疗组颈后皮下注射他克莫司 (1 mg/kg),损伤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不同时间点取 L4~6脊髓,应用 Western blotting 技术及免疫荧光标记对脊髓组织中HGF 的表达变化进行定量和定位检测.[结果]HGF 在脊髓灰质前角、中间带和后角的各类神经元中均有表达;损伤组与正常组大鼠脊髓组织中 HGF 的表达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 HGF 的表达在术后 7、14 d 时明显高于损伤组 (P< 0.05).[结论] (1) 周围神经损伤本身并不能使脊髓组织中 HGF 的表达上调;(2) 他克莫司能诱导周围神经损伤后内源性 HGF 的高表达,从而保护相应神经元,促进轴突生长.  相似文献   

8.
p27kip1和Skp2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切断后大鼠脊髓中p27^kip1和Skp2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实行坐骨神经切断术。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中p27^kip1和Skp2的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中p27^kip1表达持续下降,Skp2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显示,在正常组和实验组,p27^kip1和Skp2在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有表达。在腹角神经元,损伤后p27^kip1 免疫染色减弱,Skp2增强。坐骨神经损伤前后脊髓腹角p27^kip1和Skp2阳性细胞数目改变呈负相关(r=-0.6892,P〈0.01)。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可影响脊髓中p27^kip1和Skp2的表达水平及亚细胞定位,两者改变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轴突生长抑制因子MAG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意义。方法:建立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采用组织学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5只在不同时期脊髓损伤大鼠脊髓损伤区MAG的变化。结果:损伤组脊髓损伤后第1天灰质内出现片状出血、中央区碎裂,轴突断裂及脱髓鞘改变;第3天神经元肿胀,逐渐形成空洞,胶质细胞减少;1周残存神经元减少,胶质细胞增生;3周脊髓损伤区出现囊腔样变。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脊髓损伤后1天即可见到髓鞘中MAG的表达,3天后达到高峰,到3周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MAG可能在脊髓损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成年大鼠SCI后神经生长导向因子Netrin和Slit的表达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卫东  易成腊  陈安民  陈娟  廖光军  周海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1):843-846,I0002,I0003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不同时点Netrin和Slit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再生轴突的导向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SCI后2、4、7、14d组和对照组共5组,每组8只.SCI组采用Allen’s法制作SCI模型.按时间点顺序取材,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检查Netrin—1和Slit2蛋白在损伤脊髓局部的表达及定位。结果:SCI后2d,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即出现Netrin-1和Slit2的同步表达上调.而后均迅速增强并于1周时达到峰值,且二者在轴突胞膜上均有表达.之后缓慢下调;SCI后同一时点Netrin-1在脊髓中均匀表达,而Slit2则在脊髓前、后角及中央管等不同部位存在表达差异。结论:成年大鼠SCI后脊髓中枢存在吸引因子Netrin-1和排斥因子Slit2的同步高表达及轴突胞膜上共同表达,这可能是SCI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一种表现,可能对轴突导向性再生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