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目前研究使用的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在降解过程中生成了醛类化合物,易导致一定程度的毒性与刺激作用。课题组在氰基丙烯酸酯单体中引入乙二醇取代基,合成一种新的与人体细胞结构更相容的纳米胶束载体材料—聚氰基丙烯酸乙二酯聚合物,作为脂溶性药物载体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目的:以聚氰基丙烯酸乙二酯聚合物为载体,制备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验证其用于小鼠乳腺癌治疗的可接受性。方法:超声乳化法制备不同粒径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并进行表征;建立BablC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空白纳米胶束组,紫素阳性对照组,高、中、低3个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纳米胶束剂量治疗组。对瘤体进行局部注射给药,检测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对肿瘤的抑制效果。结果与结论: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平均粒径70nm,药物含量为19.89%,药物体外释放能够持续达到2周以上时间。动物实验表明,在相当紫杉醇总量为30,60,90mg/kg的3种剂量下,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给药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抑瘤效果(P0.001),抑瘤率分别为68.49%,77.03%和81.87%。提示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二乙酯纳米胶束作为小鼠乳腺癌治疗的缓释制剂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
制备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研究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及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的治疗效果. 孵化法制备AmB-PBCA-NP,聚山梨酯-80表面修饰,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建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动物模型,比较不同制剂治疗后的脑膜脑炎小鼠生存率及脑内真菌感染情况.AmB组小鼠脑内未能检测出药物,AmB-PBCA-NP组小鼠30 min即可测得浓度,3 h后达(132.52±3.67) ng/g,明显高于同期AmB-L脑内浓度;经AmB-PBCA-NP治疗的脑膜脑炎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同时脑内染菌量下降.聚山梨酯-80修饰的AmB-PBCA-NP具有脑靶向作用,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具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新型载多西紫杉醇聚己内酯-吐温80共聚物(PCL-Tween 80)纳米粒在神经胶质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以PCL-Tween 80和聚己内酯为材料,利用改良的溶剂萃取/挥发方法制备载多西紫杉醇纳米粒并进行性质表征.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细胞摄取情况,并利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纳米粒对C6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载药纳米粒呈球形,粒径约为200 nm.PCL-Tween 80纳米粒的载药量为10%,28 d内可以释放包裹药物的34.90%.与同浓度的泰素帝(Taxotere(R))比较,载多西紫杉醇PCL-Tween 80纳米粒对C6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更强.结论 载多西紫杉醇PCL-Tween 80纳米粒用于神经胶质瘤的化疗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MUC1靶向纳米粒,并在体外评估其抗肿瘤效应。方法 采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包载紫杉醇的纳米粒,并在表面偶联具有MUC1蛋白靶向性的核酸适配体。紫外分光光度法、动态光散射法测定MUC1靶向载药纳米粒的基本表征;以MUC1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MCF-7为实验组,肝癌细胞HepG2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验纳米粒的选择性,MTS法评估其杀伤效果和IC50。结果 MUC1靶向载药纳米粒粒径(225.3±9.2)nm,药物包封率83.6%±1.7%,在体外可以特异性地被MUC1+癌细胞摄入,对MCF-7细胞杀伤作用显著强于普通载药纳米粒(P<0.01),IC50为1.52 mg/L。结论 该靶向纳米粒可以在体外特异性地增加MUC1+肿瘤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入,降低IC50值,提高抗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联合化疗对胶质瘤细胞的作用,分析肿瘤细胞和脑皮质的MDA含量及SOD活性,阐述自由基在联合化疗中对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体外C6胶质瘤细胞培养,测定化疗前后C6细胞上清中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测定化疗前后,瘤鼠脑皮质中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 结果: 化疗可使C6胶质瘤细胞上清各组MDA含量均降低,其中以3种药物联合组(B+V+N)MDA含量降低最为显著;另外,SOD活性也降低,2种药物联合组(B+N,V+N)和3种药物联合组(B+V+N)均低于对照组。化疗使肿瘤鼠脑皮质各组MDA含量均降低;脑皮质各组SOD活性均升高,以B+V+D+N+A2组最明显。联合化疗加压组(B+V+D+N+A2)抑瘤率高于联合化疗不加压组(B+V+D+N)。联合化疗组肿瘤鼠生存期长于单独化疗组(B+N)。 结论: 化疗的抑瘤作用机制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可重复性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 ,并利用其探讨卡氮芥 -聚乳酸缓释剂 (BCNU -PLA)的抑瘤作用。方法 :30只Wistar大鼠 ,体重为 2 10± 2 0 g ,平分成 3组 ,Ⅰ组为假手术组 ;Ⅱ组为左侧尾状核接种C6胶质瘤细胞组 ;Ⅲ组为局部治疗组 ,接种C6胶质瘤细胞后第 5天植入BCNU -PLA。采用MRI及病理学检查方法 ,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建立的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稳定可靠 ,成瘤率为 10 0 % ,无远隔转移。Ⅰ组大鼠术后生存状态良好 ,无死亡。Ⅱ组大鼠平均生存期为 17.5± 1.6 5d。Ⅲ组平均生存期为 5 7.9± 4 6 .9d ,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鼠脑接种C6胶质瘤细胞 ,能产生可复制的单灶胶质瘤模型。用BCNU -PLA进行局部化疗可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瘤内给药对大鼠脑胶质瘤的疗效,以探讨胶质瘤的有效化疗手段。方法:实验用65只(180±10)g SD大鼠,5只做正常对照,在60只大鼠纹状体部埋植导管,其中30只通过导管接种9L胶质瘤细胞株,建立在体脑胶质瘤模型。15只注入等量D-Hanks平衡盐,作为阴性对照;另15只为安查组,进行药物安全性研究。于植入瘤细胞第9 d,30只模型鼠随机分为肿瘤组与治疗组(各15只)。治疗组及安查组通过导管将As2O3(10μmol/L)注入瘤内。阴性对照组和肿瘤组注等量生理盐水。(1)阴性对照组、肿瘤组、安查组和治疗组于注射As2O38 d后各随机处死5只,迅速剥离脑组织,测量肿瘤体积,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CNA含量。(2)阴性对照组、肿瘤组、安查组和治疗组各剩余的10只大鼠,逐日称量体重,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待其自然死亡后计算生存时间,并取脑,验证肿瘤的存在。结果:治疗组肿瘤明显小于肿瘤组,大鼠体重下降较肿瘤组为轻。肿瘤组平均生存期为25.8天,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40天。但治疗组有两只未计入平均,一只生存178天,另一只在研究结束时被处死(达14个月),且处死后未发现肿瘤。结论:As2O3可通过减缓脑胶质瘤的增殖,缓解大鼠体重下降,延长模型动物生存时间,对大鼠脑胶质瘤具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米托蒽醌 (mitoxantrone,DHAQ)及其肝靶向药物米托蒽醌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球(mitoxantrone polybutycyanoacrylate nonosphere ,DHAQ PBCA NS)小鼠一次性静脉注射的延迟毒性。方法 :小鼠分别一次性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米托蒽醌毫微球、米托蒽醌注射液 ,观察给药物后 2 1天内的死亡情况。评价延迟毒性方法为给药后动物平均存活天数 ,累计死亡数及百分率等。结果 :DHAQ和DHAQ PBCA NS均有一定的延迟毒性 ,以Bliss法计算 7、1 4、2 1天的LD50 分别是 1 1 .2 7± 2 .2 1、9.33± 1 .82、8.1 8± 1 .6 0mg/kg和 1 4…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升压联合化疗方法,观察大鼠脑胶质瘤组织中白介素-1β-转化酶(ICE)活性的变化,说明凋亡基因ICE在胶质瘤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利用体外胶质瘤细胞培养,采用立体定位注射接种法,复制动物模型,通过变压化疗治疗大鼠脑胶质瘤,治疗前后作比较,观察肿瘤大小,大鼠生存期,脑血流及瘤组织ICE活性的变化。结果:升压联合化疗后,肿瘤局部脑血流和药物浓度均增加,大鼠生存期明显延长。联合化疗升压组瘤组织ICE活性高于未升压组,联合化疗组高于单化组及对照组,肿瘤体积变小。结论:升压联合化疗使大鼠脑胶质瘤组织ICE活性增加,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新型载镇痛药物内吗啡肽的耦联脑主动靶向抗体OX26纳米粒,研究其镇痛作用.方法 利用新型材料超支化聚甘油-聚乳酸-聚乙醇酸(HBPG-PLGA)通过复合乳液法制备载镇痛药内吗啡肽的纳米粒,在其表面耦联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OX26,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进行表征;通过尾静脉注射不同配方纳米粒,考察纳米粒透过血-脑屏障及其对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模型镇痛作用.结果 载内吗啡肽HBPG-PLGA纳米粒制备方法稳定,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核壳结构,平均粒径(170±20)nm,Zeta电位约-27 mV,与抗体OX26的耦联效果较好,药物可以缓慢释放72 h以上.尾静脉注射耦联抗体OX26载内吗啡肽纳米粒对CCI大鼠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未耦联抗体OX26纳米粒只在给药后45 min时间点显示微弱镇痛作用,静脉注射内吗啡肽和空白纳米粒未显示镇痛作用.结论 耦联抗体OX26载内吗啡肽纳米粒制备稳定,达到较好透血-脑屏障作用,对CCI大鼠有良好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骨形态蛋白家族中诱导成骨作用最强,并能单独诱导成骨的因子。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复合生物胶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将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3组均制作下颌骨缺损模型,实验组缺损处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α-氰基丙烯酸复合生物胶,对照组植入壳聚糖温敏性凝胶,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 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检查:植入后3,6,9 周时,实验组剩余骨缺损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 < 0.05)。②组织学观察:病理切片显示,实验组下颌骨成骨情况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α-氰基丙烯酸复合生物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性,可显著促进颌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2.
背景:纳米纤维技术可同时担载多种药物,避开血脑屏障限制实现脑胶质瘤的序贯联合化疗。 目的:用乳液电纺法制备同时担载紫杉醇和阿霉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纳米纤维并实现两种药物的序贯释放,探讨纳米纤维介导的紫杉醇和阿霉素序贯联合治疗SHg-44胶质瘤的效果及机制。 方法:实验分为4组,1640培养液对照组,1%阿霉素组,1%紫杉醇组,5%(阿霉素+紫杉醇)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杉醇和阿霉素的体外释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纳米纤维介导的紫杉醇和阿霉素序贯治疗对SHg-44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检测紫杉醇和阿霉素序贯治疗对SHg-44胶质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结果与结论:纳米纤维介导的紫杉醇和阿霉素序贯治疗对SHg-44胶质瘤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及促凋亡作用,且作用效果好于单独药物应用。提示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纤维作为一种药物载体能提高紫杉醇和阿霉素对SHg-44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锯叶棕提取物对GL261胶质瘤CD4+T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GL261胶质瘤细胞接种于随机选取的10只大鼠腹腔内调整瘤细胞数,其余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及用药组,将调整细胞数后的瘤细胞注射于随机选取的30只大鼠皮下,用锯叶棕提取物不同剂量对用药组隔日灌胃1次,共4周。流式细胞仪测量不同分组的外周血CD4+T细胞的百分率及大鼠体内抑瘤试验。结果荷瘤对照组与用药组较空白对照组比较,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用药组与荷瘤对照组比较,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2个用药组比较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F=207.294,P=0.000)。用药组与荷瘤组比较,瘤质量明显减少(F=62.678,P=0.000);SR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抑瘤率明显增高。结论锯叶棕提取物能够提高GL261大鼠的CD4+T细胞的百分率,并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具有叶酸靶向性的载紫杉醇磷脂-聚合物杂化纳米粒(PTX-FLPNPs),并研究其对乳腺癌细胞EMT-6的细胞毒性及体外细胞吞噬.方法 以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甲氧基聚乙二醇(DSPE-mPEG2000)和叶酸偶联的磷脂(Folate-PEG(2000)-DSPE)为药物载体,通过薄膜水化法自组装制备PTX-FLPNPs,并对其进行表征;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比较叶酸受体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EMT-6对叶酸靶向及无靶向杂化纳米粒的吞噬作用;采用MTS法研究PTX-FLPNPs对EMT-6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成功制备了PTX-FLPNPs,其呈球形,粒径均匀,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投药量为30%的PTX-FLPNPs的平均粒径为(279.9±8.7)nm,多分散系数为0.173±0.021,Zeta电位为(-17.5±1.1)mV,载药量为(27.36±0.91)%,包封率为(91.16±1.12)%.细胞吞噬实验表明,叶酸受体高表达的EMT-6细胞对叶酸靶向的杂化纳米粒的吞噬作用明显强于无靶向的杂化纳米粒(P<0.05).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TX-FLPNPs的细胞毒性低于紫杉醇注射剂,且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优于无靶向的杂化纳米粒.结论 PTX-FLPNPs具有较高载药量及包封率,粒径均匀,可通过主动靶向作用介导肿瘤细胞内吞,并增加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浓度,是一种能有效抑制肿瘤的靶向载药纳米制剂.  相似文献   

15.
新型控释化疗系统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一种新型的控释化疗系统聚-二聚酸一葵二酸一阿霉索(P(DA—SA)-阿霉索(在脑组织内的相容性、体内外释药特性及体外抑瘤特性。将空载体P(DA—SA)分别植入实验动物脑内,观察局部反应;用紫外线光谱测定P(DA—SA)-阿霉素在磷酸盐缓冲液及兔脑内的控释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P(DA—SA)-阿霉索诱发的胶质瘤细胞株的凋亡。P(DA—SA)在兔脑内引起的反应较轻,与明胶海绵相比无明显差异。P(DA—SA)-阿霉素在体内外释药速率稳定,控释时间达3周。控释剂组的胶质瘤细胞凋亡率达69.9%,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DA—SA)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P(DA—SA)-阿霉索控释剂在体内外的控释效果理想,杀伤效应明显,该控释化疗系统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联合瘤内转染Ad.GM-CSF增强阿霉素治疗肝癌效果的可行性,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皮下肝癌模型,待肿瘤长至100-150mm3时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1)对照组(PBS);(2)环磷酰胺组(CTX);(3)阿霉素组(DOX);(4)Ad.GM-CSF组;(5)CTX+DOX组;(6)CTX+DOX+Ad.GM-CSF组。末次治疗后第5d每组处死其中4只小鼠,取脾脏测定CTL活性;取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查;每组另外的8只小鼠用于观察皮下肿瘤生长和小鼠生存期。结果:CTX可以显著增强DOX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P0.05),延长小鼠生存期[(62.13±4.21)dvs(79.88±9.00)d,P0.05],而联合应用Ad.GM-CSF可显著增强该效果[(79.88±9.00)dvs(106.13±5.23)d,P0.01]。同其它组相比,CTX+DOX+Ad.GM-CSF组小鼠瘤体内可见大量肿瘤细胞坏死,CD8+T细胞浸润显著增加,而小鼠脾脏CTL杀瘤活性显著增强(P0.05)。结论:以阿霉素为治疗基础的化疗联合抑制Treg并瘤内转染Ad.GM-CSF的免疫治疗具有协同抗肝癌作用,免疫化疗治疗晚期肝癌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大鼠胶质瘤细胞系建立胶质瘤相关癫痫放电大鼠模型,研究大鼠成瘤后的脑组织病理变化和脑电变化。方法:选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脑胶质瘤模型组(24只)和假手术组(12只)。向大鼠皮层立体定向注射C6细胞悬液,构建SD大鼠皮层脑胶质瘤模型。C6细胞于皮层成瘤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定大鼠行为学损伤程度;在体皮层脑电记录皮层电生理变化; HE染色观察胶质瘤对瘤周皮层侵袭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神经元、神经纤维受损和星型胶质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定向注射C6细胞后第7、10、14 d模型组NSS评分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C6细胞皮层移植后21 d内,在体皮层脑电记录显示瘤周有痫样放电的自发放;大体标本和HE染色可见皮层胶质瘤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周神经元极性紊乱,瘤周神经纤维骨架断裂,大量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浸润聚集。结论:C6细胞成瘤于SD大鼠皮层后,可导致瘤周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并影响大鼠皮层神经电生理功能,产生痫样放电或者癫痫发作行为。该模型可用于胶质瘤相关痫样放电或者胶质瘤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芪、党参提取物对紫杉醇抑制Lewis肺癌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增强作用,为中医药抗肿瘤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C57BL/6小鼠右肋处皮下接种Lewis肺癌,6 h后随机分为实验组、紫杉醇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紫杉醇联合参芪注射液治疗,紫杉醇组接受同等剂量的紫杉醇治疗,对照组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观察指标:移植瘤体积,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度和肺脏转移瘤数量,小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紫杉醇治疗相比,紫杉醇联合参芪可以明显减少移植瘤内的微血管密度(10.1±4.4 vs 16.8±7.3,P<0.05)和肺脏转移瘤个数(13.4±4.3 vs 18.4±3.9,P<0.05),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43.3±8.4 d vs 36.3±6.6 d,P<0.05). 结论:黄芪、党参提取物对紫杉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移植肿瘤转移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目的:观察紫杉醇化疗时为缓解过敏反应而常规联用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否影响其疗效。方法:构建荷人卵巢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单用紫杉醇、单用异丙嗪、异丙嗪+紫杉醇4组,6.5 mg/kg异丙嗪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给药0.5 h后,再予腹腔注射10 mg/kg紫杉醇或生理盐水(每3 d 1次,共4次),测量肿瘤体积和瘤重。免疫组化检测肿瘤血管标志物CD31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俗称504医用胶,是美国 FDA和欧洲各国批准用于人体组织内的唯一医用胶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菌性,在室温下能快速黏合机体组织,目前作为组织黏接剂已被应用于整形美容外科、儿科手术、眼科外伤的简单、快速修补等领域。 α-氰基丙烯酸酯正丁酯黏合剂黏合切口的作用原理:该类黏合剂的α-位碳原子上含有极强吸电性的基团如-CN和-COOR,产生诱导效应,使β-位的碳原子有很强的吸电性,在遇到黏膜表面水分或者血液时能产生瞬间聚合反应,固化成膜,同时形成多极性中心,此膜通过电镜观察为直径2.0-3.0 μm的网状结构,与创面组织镶嵌,其结合力大于黏膜的张力,使创面保持对合。  背景: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504医用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等,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粘接剂,但其在口腔领域手术切口闭合中的应用少有报道。 目的: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在大鼠口腔黏膜创口愈合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取15只雌性SD大鼠(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建立口腔黏膜切开创口模型,分3组:自然愈合组不做任何处理,缝线组采用可吸收性外科缝线间断缝合1针闭合创口,504黏合组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封闭创口,术后7 d进行创口大体与组织学观察。取20只雌性SD大鼠,建立口腔黏膜      1 cm×1 cm的正方形缺损模型,分2组:自然愈合组不做任何处理,504封闭组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涂布缺损区,术后10 d进行缺损部位大体与组织学观察。实验方案经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口腔黏膜切开创口模型:大体观察显示3组创口愈合良好,未见红肿流脓等炎性反应;组织学观察显示,缝线组创缘上皮完整、连续,上皮钉突短而平,固有层成纤维细胞增多,缝线轨迹区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自然愈合组、504黏合组黏膜上皮愈合完好,上皮钉突细而长,固有层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胶原纤维数量多,504黏合组纤维排列较针缝组更为紧密有序;②口腔黏膜缺损模型:大体观察显示,自然愈合组创口愈合不全,未见肿胀、坏死溃烂等感染情况,504封闭组创面基本愈合;组织学观察显示,自然愈合组黏膜缺损明显,上皮层与固有层连接不紧密,可见坏死组织、少量成纤维细胞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504封闭组黏膜缺损创缘长度显著减小,固有层可见成纤维细胞增殖、血管再生,纤维排列一致有序;③结果表明,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的异物反应小,可促进黏膜组织再生,为封闭口腔黏膜创口的一种潜在方法。 ORCID: 0000-0002-5986-5231(胡开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