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循环系统     
9212峨7急性心肌搜塞息者的人院前急救/李维玲//护理学杂志一1992,7(2)一57 急诊科应随时做好出诊的一切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及思想准备。确保病人发病后及时得到应有的急救。医护人员应有熟练技术进行现场抢救,如高流量氧气吸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电除颤、心前区扣击等。密切观察病情进展,掌握转送医院时机,确保病人转院能及时接受继续治疗。在转送路途中切勿中断治疗,注意安全,并随时观察心电图,判断病情变化。病人转入医院后,详细交待入院前急救的全过程及用药情况。(李维玲)921248心内膜心肌活检的配合及护理/顾兰英//中华护理杂志一1992…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36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行CT检查的监护体会,主要包括:转送前评估与准备,转送途中的病情观察及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管理等.认为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危重患者的转送是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宫外孕致大出血休克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如不及时抢救和治疗,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而耐心、细致的护理是确保患者治愈的前提。笔这认为妥善安置体位、合理给氧、快速补液输血、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及时作好手术准备等是抢救成功的有效措施。而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密切配合医生作各种检查、安慰家属和患者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总结了1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院内的抢救程序,包括急诊室的病情评估,循环、呼吸的建立,送高压氧科前人员物品的准备,高压氧舱内的病情观察和急救工作等,旨在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高压氧治疗的整体水平,从而保证患者能得到及时安全的救治。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患者的第一环节尤为重要,我们对4年来出诊前准备、现场急救、转送中常出现的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差错及护患纠纷,提高院前急救效果。现报告如下。1常见隐患1.1出诊前①呼救电话接听不详:对急救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地点及对方联系方式询问不详细,导致救护车空跑或延时到达,延误患者抢救。②出诊不及时:部分医护人员及司  相似文献   

6.
脑部受伤后无原发性昏迷患者因医护人员警惕性不高,往往因未严密观察,细心护理乃至发生躁动昏迷而失去抢救机会。对这种迟发性脑外伤昏迷的患者如及时、准确早期发现和正确的护理,可赢得治疗抢救机会而挽救患者生命。现将护理此类病人的体会介绍如下。1严密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7.
刘立然  罗翠英 《现代护理》2007,13(23):2213-2213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转送途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对近年来6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后送期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强调充分的准备阶段、正确合理的护送过程,能够提高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结论做好后送过程的护理,是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危重患者院内转送的风险分析及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危重患者院内转送途中发生意外的原因,提出相应安全管理的对策。发生意外的主要原因为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全面、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无预见性、护送人员抢救能力差、抢救物品准备不齐全等。安全管理对策:强化护士风险意识,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重视转送前的安全评估,规定护送护士资质,完善危重患者转送中的设备配置,制定危重患者交接核查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危重烧伤转送途中的护理配合.方法 对近年来6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后送期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强调充分的准备阶段、正确合理的护送过程,能够提高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结论 做好后送过程的护理,是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转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机械通气转送危重患者所需做的基础工作、可行性及注意点,以提高转运成功率.方法:对56例在院前院内抢救的危重患者应用便携式呼吸机机械通气配合镇静、止血、升压药等抢救措施,观察其转运和治疗效果.结果:48例患者在转运中病情稳定,8例患者出现病情变化经处理后好转,转送成功率100%.结论:便携式呼吸机机械通气转送危重患者可行,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2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术中配合护理经验。方法术中做好抢救设备、药品及人员的准备,加强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做好抗凝治疗等护理。结果14例在术中术后发现有严重并发症经及时配合抢救,13例转危为安,1例术后送入CCU病房后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死亡。结论备齐抢救设备及药品,配备充足的医护人员;术中严密监测,做好心理护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做好抗凝治疗等是急诊介入治疗成功的术中配合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服毒自杀患者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迫性就诊,极不配合抢救与治疗,否认服毒自杀过程,不愿接受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询问,使常规护理难以实施,经抢救治疗脱离危险以后,患者心理表现各异,护士能否及时、准确地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心整体康复。我院2001-2004年共救治服毒自杀患者50例,现将对救治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服毒自杀病人救治后心理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毒自杀病人救治后心理分析及护理戴梅服毒自杀病人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迫性就诊,极不配合抢救与治疗,否认服毒自杀过程,不愿接受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询问,常规护理难以实施,经抢救、治疗脱离危险后,病人心理表现各异。急诊科护士能否及时、准确地观察分析病人的心理,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保患者在转运中的安全,赢得及时的抢救时间。方法分析168例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途中存在的问题,因人而异,制定相应的安全转运措施。结果有22例(13.0%)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气管插管移位2例,引流管脱出、输液穿刺针头滑出或造成局部肿胀影响输液畅通18例(10.7%),其余发生心率、血压、呼吸的改变;出现呕吐、烦躁、抽搐等。结论严格执行重症患者的转运措施及制度,转运前权衡与评估,及时与接收科室联系。转运前医护人员的准备、仪器与药物的准备、转运工具的准备、患者的准备、转运过程的监测及病情的观察和记录等对确保患者在转运中的安全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危重患者院内转送的风险和利益的关系,为急诊科护士安全转送患者制定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危重患者的院内转送245例次。结果转送成功率为98.76%,出现意外发生率为2.04%,病死率为1.22%。结论对危重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预处理,熟练掌握抢救技能,发生险情时冷静、及时、准确地实施急救;不断完善转送流程,对转送工具,抢救器材及药品及时配置、补充并保持完好状态,强化转送记录书写并予以制度保障等,可提高患者院内转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供全院危重患者综合治疗的监测中心。为了改善ICU内部通讯现状,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并增进临床护士与医生、呼吸治疗师等值班人员之间的及时沟通与交流,为了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对危重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ICU实行了手持式无线对讲机进行联络。手持式无线对讲机在ICU使用后,给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给医护人员的联系提供了方便,也改善了科室的医疗环境,受到了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护理程序对58例外伤脾破裂患者进行护理。26例经急诊抢救后送ICU进一步治疗;18例经抢救后病情稳定,术前准备后送手术室进行手术;14例抢救稳定后送普外科进一步保守治疗;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6%。提示及时、正确、有效的救护是抢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骨盆骨折大多由强大暴力挤压或直接撞击所致,骨折后可引起大量失血,导致休克。患者经初步抢救治疗处理后,因进一步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需进行院内转送。虽然院内转送的时间短暂,但始终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除患者本身的病情变化外,还包括环境及硬件(转送通道、运输工具)、职业道德及技术、责任心等,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科对2007年1月至12月住院的62例骨盆骨折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诊科是医院的服务窗口,除每天接诊大量普通患者外,还要随时准备接诊急症危重患者。急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严重,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这类患者无论其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都可以使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认为自己身心遭到威胁,从而产生恐惧焦虑心理,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又有碍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的同时有必要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抢救,有利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例重症河豚鱼子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 患者入急诊后迅速建立抢救小组,进行一对一救护;建立人工气道,维持有效呼吸;通过洗胃和导泻,减少毒物吸收;正确地判断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支持等急救治疗及护理.结果 2例患者24 h后神志转清,自主呼吸恢复;27 h后停用呼吸机,拔气管插管,11 d后痊愈出院.结论 医护人员对病情及预后要有正确的估计,争分夺秒,全力以赴进行抢救.及时彻底清除毒物,维持患者有效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