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肌钙蛋白(troponin,Tn)是心肌与骨骼肌的收缩调节蛋白,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是心肌细胞的特异性蛋白,一般在血液中含量极低,几乎测不到,心肌损伤时cTn释放入血。心肌肌钙蛋白T和I(cTnT/I)检测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尤其对微小心肌损伤(minor myocardial injury,MMD)的检测有特殊的临床价值。近十多年来,cTnT/I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可,尤其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意义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冠心病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在急性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明显增高。本文检测了6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4例(20例急性心肌梗塞者,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稳定型心绞痛者18例,另外还有20例健康人的血清CRP浓度,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在预测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将6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6例,急性心肌梗塞组30例,采用乳酸凝集反应法测定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CS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急性心肌梗塞组CRP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CRP水平升高与AC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预测ACS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升高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8例,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4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23例,以及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30例的血清CRP浓度。结果ACS组CRP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SAP组与对照组之间CR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术前,而仅接受造影未接受PCI的对照组患者,造影前后CRP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反应显著相关。CRP可作为临床ACS患者的监测指标。CRP升高提示冠心病患者病情不稳定,应给予相应的治疗,且在PCI术后应加强对炎症反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陈武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362-1363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肌钙蛋白(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96例ACS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cTnI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hs—CRP含量,并与30例健康体健者作对照分析。结果ACS组的cTnI和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患者中的cTnI、hs—CRP、AMI组又显著高于UAP组(P〈0.01)。结论心肌损伤特异性指标cTnI和机体炎症急相期敏感性指标hs—CRP含量升高与AC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ACS早期诊断及预后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冠心病不仅仅是简单的脂质沉积疾病,炎性反应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化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纹,引起的完全或不完全性堵塞性血栓的急性病变,此时机体即出现急性反应期。而C反应蛋白(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已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白介素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选择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97例急性ACS患者为观察组,取血做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及CRP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两组对比分析。结果(1)对照组与观察组3项检测结果有差异,其中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首次就诊者与心肌梗死者CRP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IL-1、IL-6和CRP可作为冠心病及ACS发作有意义的检测指标,CRP可作为预测ACS发作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炎症反应标志物,与ACS关系密切相关[1]。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对比CRP检测,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检测的敏感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8例和健康对照组48例超敏CRP。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RP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HS—CRP在检测ACS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预报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变化及舒降之的干预情况。方法 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舒降之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29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Hs-CRP、TC、TG、LDL、HDL,另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患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心肌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舒降之治疗2周,能明显下调ACS患者的Hs—CRP水平。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ACS的发生、程序密切相关,舒降之的抗炎作用在ACS的早期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等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测脂,CRP等参数浓度,并与常规治疗119例作为定119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1个月后测定血对照组。结果119例ACS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1个月后CRP等测定值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1个月后上述各项参数改变更加明显,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脂、抗炎等机制对防治ACS早期动脉硬化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AS)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出血或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许多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引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sCD40L和CRP水平的检测,进一步探讨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sCD40L和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肌钙蛋白T(cTnT)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血清hs‐CRP水平将225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分为正常组(≤3mg/L,n=105)和升高组(>3mg/L,n=120)。采用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s‐CRP、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TnT,同时作冠状动脉造影定量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升高组与正常组C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1.4±318.0)分vs(508.1±346.4)分,t=04.39,P>00.5)];升高组血清cTnT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7.8±14.2)mmol/Lvs(18.9±15.9)mmol/L,t=21.48,P<00.5)];hs‐CRP水平与cTn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78,P<00.5),与CAS水平呈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69,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对NSTE‐ACS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脂异常及炎症反应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均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斑块破裂引起ACS中起着关键性作用,C反应蛋白(CRP)作为急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水平与心血管病有密切联系,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1]。他汀类药物被认为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在稳定斑块、降低冠脉缺血事件发生率中起重要作用[2]。瑞舒伐他汀是最新一代他汀类药物。本研究主要观察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血脂、CRP 及缺血事件的影响,评价大剂量瑞伐舒他汀治疗ACS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作为一种急性时期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情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总称,近期研究认为是一种炎症疾病,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异常在ACS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辛伐他汀调脂干预,观察ACS患者LDL、TC、TG水平,血浆内皮素、CRP浓度变化和NF—KB的活性变化,探讨ACS患者内皮素、CRP、NF—KB的致病作用机制,以及调脂干预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和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危害甚大。冠脉斑块破裂及随之发生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ACS的最重要的机制。如何早期预测斑块破裂是多年来悬而未解的问题 ,病理和临床大量研究显示 ,炎症与ACS密切相关 ,故有人提出冠心病 (尤其ACS)是一种炎症过程。认为炎性因子C -反应蛋白 (CRP) [1] 、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等为ACS的危险因子。1 CRP增高的临床意义CRP在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 (正常值在 10mg/L以下 ,平均值约为 3 5mg/L)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 ,当机体有急性炎症、创伤和冠心病时此蛋白会明显升高。CRP浓度…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与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 ,斑块发生破裂时局部的炎症反应在ACS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认为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答反应 ,斑块的进展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1] ,尤其是反应急性炎症的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含量在ACS时明显增高 ,有作者认为CRP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2 ] 。为进一步了解ACS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我们测定了正常人群 ,非ACS冠心病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 (SAP)、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AMI恢复期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和ACS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钙蛋白T(cTn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分型和危险分层中的作用,评价cTnT水平与ACS的危险程度、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TnT水平,临床诊断性能(ROC)曲线确立cTnT在AMI诊断中的决定限.结果用cTnT升高与否来判断ACS患者是否发生AMI,其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3%,AMI患者cTnT水平与其危险性相关.结论根据cTnT水平进行ACS的临床分型,能快速、准确的诊断非ST段抬高的AMI,比采用传统分型更科学、可靠与实用,更符合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其1059G/C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关系。方法:测定113例ACS患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109例对照组(非ACS,包括稳定性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的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技术检测CRP的1059G/C基因多态性,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CS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冠状动脉3支病变和2支病变患者血清CRP水平亦均高于1支病变(P<0.05);但是Fbg水平与ACS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P>0.05)。CRP1059G/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ACS组和对照组CRP 1059G/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趋势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GC+CC)基因型的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GC基因型(P<0.05)。结论:血浆CRP水平升高可能是ACS发生的一种预测指标;CRP水平可能受其1059G/C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