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T_1 mapping和ECV技术对陈旧心肌梗死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重构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陈旧心肌梗死(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CMI)患者和13例健康志愿者于3T磁共振行心脏T_1 mapping(MOLLI)序列和延迟强化检查,测定心肌17个节段初始T_1 和强化后T_1 值,计算细胞外容积(extracellular volume,ECV);根据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的有无,将心肌节段分为LGE阳性及阴性组;根据各节段与延迟强化节段的位置关系,分为延迟强化节段、临近节段及远离节段;并对各节段进行运动评估,将非梗死节段心肌分为运动正常及异常。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各组间T_1 mapping和心肌ECV值的差异。结果 LGE阳性和阴性节段的平均初始T_1 值、强化后T_1 值和ECV值均有统计学差异〔(1518.8±151.5)ms vs(1248.7±72.0)ms,P0.001,(407.1±69.6)ms vs(628.6±87.9)ms,P0.001,(57.5±11.4)%vs(27.0±4.4)%,P0.001)〕。陈旧心梗患者中临近心梗节段与远离心梗节段初始T_1 值无统计学差异〔(1265.7±67.7)ms vs(1249.9±77.0)ms,P=0.061)〕,而临近心梗节段ECV值明显高于远离节段〔(28.5±5.3)%vs(26.7±4.6)%,P=0.002〕。临近心梗节段的ECV值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28.5±5.3)%vs(26.0±3.1)%,P0.001〕;而远离心梗节段ECV值与健康志愿者则无显著差异(P=0.127)。非梗死节段运动正常及异常节段的ECV值无显著差异〔(27.4±5.2)%vs(27.9±4.8)%,P=0.39〕。结论心脏MRI T_1 mapping技术可定量评估陈旧心梗非梗死区纤维化的程度,临近心梗节段细胞外容积的增宽心肌重构,而ECV值增宽的程度与是否出现运动异常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2-mapping成像技术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纳入标准前瞻性搜集92例T2MD患者为T2DM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T2DM组分为NYHAⅠ级组26例,NYHAⅡ级组28例,NYHAⅢ级组25例,NYHAⅣ级组13例,选取年龄、性别、BMI匹配的健康成人3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心脏T2-mapping成像,T2DM组同期行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扫描(LGE),分别测量17段心肌的T2值。对比T2DM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心肌T2值的差异;分析T2DM组左心室非强化心肌T2值与心功能(NYHA分级)、血清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尿病病程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各组及对照组左心室各节段非强化心肌的平均T2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0.05),但FPG、HbA1c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值。结论:T2-mapping可以定量评价心功能(NYHA分级),T2值越高,T2DM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可能性越大。同时,T2-mapping可以间接评估T2DM心肌损伤的程度,早期预测糖尿病心肌损害,为临床定量评价T2DM心功能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T1-mapping、T2-mapping定量评价肝泡型包虫病(HAE)肝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本院行肝脏磁共振T1-mapping及T2-mapping扫描的36例HAE患者(病例组)和20例肝脏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根据Child-Pugh分级评分将病例组分为肝功能A级组(n=14)、B级组(n=12)和C级组(n=10)。分别测量肝泡型包虫病例组及对照组正常肝实质的弛豫时间,得到T1值和T2值,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四组间T1、T2值。结果:对照组T1值为(338.9±95.6)ms,T2值为(42.7±3.1)ms;病例A组T1值为(393.47±158)ms,T2值为(43.74±5.3)ms;B组T1值为(351.5±84.7)ms,T2值为(57.85±7.7)ms;C组T1值为(460.9±76.0)ms,T2值为(65.9±3.0)ms。各组间T1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值与病例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B组、C组及病例组A、B、C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泡型包虫病例随肝功能C-P分级不同,其T2值存在差异,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有望用于定量评价肝脏储备功能,为临床医师评估肝泡型包虫肝脏储备功能提供一种新的手段。T1值定量评价HAE肝功能仍需论证。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急性心肌炎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心肌T2值,探讨心脏磁共振(CMR)T2-mapping对急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心肌炎的36例患者,招募2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行CMR常规检查、延迟增强和T2-mapping序列成像。根据延迟强化(LGE)结果将心肌炎患者分为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测量对照组、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T2值,在LGE阳性组强化区域同一层面测量强化区域和远离强化区域的T2值。对照组与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 T3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心肌炎组和对照组、LGE阳性组强化区域和远离强化区心肌的T2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心肌炎组T2值[(75.46±8.05) ms]明显高于对照组[(65.21±11.78)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GE阳性组[(76.96±8.41)ms]、LGE阴性组[(70.23±3.71)ms]平均T2值均大于对照组[(65.21±11.78)ms],LGE阳性组平均T2值大于LGE阴性组,LGE阳性组同一层面强化区平均T2值[(78.00±3.44)ms]高于LGE阳性组非强化区平均T2值[(72.03±4.89)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炎患者T2值升高,CMR T2-mapping能够通过测量心肌组织的T2值来定量评价心肌水肿的范围和损伤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静息首过CT灌注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状态进行半定量评估。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确诊的HCM患者35例和健康对照组32例,对两组受试者CCTA的数据进行心肌首过灌注分析,测量心肌首过灌注值(MP)、心肌灌注校正值(C-MP)和心肌透壁灌注指数(TPR)。根据舒张末期的心肌厚度,将HCM组心肌节段分为非肥厚亚组(15 mm)和肥厚亚组(≥15 mm),肥厚亚组又分为轻度肥厚(15~19 mm)、中度肥厚(20~24mm)和重度肥厚(≥25 mm)三个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HCM各亚组和对照组的MP、C-MP和TPR的总体差异,采用LSD-t检验对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HCM非肥厚亚组与对照组的MP、C-MP和TPR值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 05)。HCM肥厚亚组与对照组以及HCM肥厚亚组与非肥厚亚组之间MP、C-MP和TP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表现为肥厚节段较非肥厚节段各参数值较低。在不同肥厚水平的组间比较中,轻度与中度肥厚节段的MP和C-MP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 05),中度肥厚节段的TPR明显低于轻度肥厚组(P 0. 05);重度肥厚与中度以及轻度肥厚节段之间各参数均差异明显(P 0. 05)。结论 CT首过灌注可以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微循环的情况进行半定量评价,为临床进行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研究兔颈总动脉血栓MRI T1-mapping及T2-mapping定量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4.5h组、6.0h组、8.0h组及12.0h组,每组5只,采用改良的凝血酶法建立兔右颈总动脉血栓模型。建模成功后的实验兔对应各组时间点进行3D-TOF、T1WI、 T2WI黑血序列、T1-mapping及T2-mapping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的图像质量及各时间点组的T1值与T2值;每个时间点组扫描结束后立即处死实验兔,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理证实20只兔均建模成功。不同序列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2分,满足诊断要求。两位医师图像质量评分的Kappa值均高于0.75。建模后4.5h、6.0h、8.0h、12.0h组的T1值平均值依次为(1403.22±150.63)ms、(1496.92±231.73)ms、(1271.58±282.48)ms、(1236.90±342.80)ms;各时间点组的T2值平均值依次为(80.88±9.18)ms、(79.38±13.45)ms、(63.36±8.00)ms、(48.72±4.45)ms。建模后4.5~12.0h,各组之间的T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值在4.5h组与6.0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之间T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MRI T1-mapping及T2-mapping技术可用于颅颈动脉血栓的定量评价,有望用于不同时间及类型颅颈动脉栓子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初始T1值及组织追踪技术(CMR-TT)在鉴别心肌淀粉样变(CA)和肥厚型心肌病(HCM)中的价值。方法:对14名CA患者、16名HCM患者及16名健康受试者行3.0T心脏磁共振检查,测量基底部、乳头肌部及心尖部心肌初始T1值,采用CMR-TT技术测量左心室三维(3D)整体纵向应变(GLS)、周向应变(GCS)及径向应变(GRS),描绘左心室心肌应变曲线。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初始T1值及各应变指标对CA和HCM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CA组总体、基底部、乳头肌部、心尖部心肌初始T1值[分别为(1455.68±153.23)ms、(1446.97±170.53)ms、(1442.31±151.92)ms、(1468.31±141.83)ms]高于HCM组[分别为(1329.14±40.19)ms、(1329.45±46.14)ms、(1330.04±41.49)ms、(1327.41±46.5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MR-TT应变分析结果示,CA组3D GRS(14.08±4.22)、3D GCS(-13.69±2.50)均低于HCM组(3D GRS、3D GCS分别为26.87±13.45,-17.23±4.76,P均<0.05)。ROC曲线显示心肌初始T1值(整体、基底部、乳头肌部、心尖部AUC分别为0.866、0.821、0.839、0.866,P均<0.001)鉴别诊断效能优于各应变参数[3D GLS(AUC=0.661,P=0.12)、3D GCS(AUC=0.786,P=0.003)、3D GRS(AUC=0.786,P=0.003)]。三组受试者左心室应变曲线下降的趋势不同:CA组呈“缓升-缓降-速降”表现,HCM组呈“缓升—速降”表现,而健康对照组则呈“速升—速降”表现。结论:初始T1值及3D GRS、3D GCS对于CA和HCM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心肌肥厚MRI延迟强化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79例HCM患者行MR检查,先常规实施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查,再进行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扫描.按17节段法,分别测量心肌厚度、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等,并进行LGE评分.性别、胸闷等组间LGE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临床特征与测得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分析出阳性症状为参考标准评价LGE预测心脏事件的准确性,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79例患者共计1343节段,其中肥厚节段633个,基底段前室间隔(第2节段)肥厚节段数最多(64个),其次为第9、3和8节段,分别为58、57和57个.LGE显示受累节段433个,第2节段最多(51个),其次为第8、9和14节段,分别为39、37和36个.左心房前后直径、LGE是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HR分别为1.11和1.12,P≤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6、0.743;LGE是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NSVT)的独立预测因子(HR=1.15,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17.结论 HCM患者心肌肥厚及LGE呈不对称性分布,LGE是HCM发生NSVT及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CMR-TT)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方法 对HCM射血分数(EF)正常28例患者(病例组)及1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心脏磁共振电影检查,应用CMR-TT技术定量分析左心室心肌各向应变值、收缩期应变率及峰值位移,就两组左心室整体心肌的各向应变值、收缩期应变率、峰值位移及病例组肥厚节段、非肥厚节段应变参数做统计学分析,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左心室整体心肌各向应变在鉴别对照组与病例组诊断效能。结果 HCM组左心室整体心肌径向应变、周向应变、纵向应变值及其相应的应变率分别为(23.39±10.11)%和(1.32±0.48)s-1、(-17.59±5.04)%和(-1.14±0.38)s-1、(-8.70±2.84)%和(-0.59±0.20)s-1,均低于对照组。HCM组整体心肌径向、周向及纵向峰值位移分别为(4.32±0.97)mm、(2.63±1.74)deg、(4.43±1.81)mm也较对照组不同程度缩小。病例组肥厚节段径向应变、周向应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心脏磁共振T1Mapping技术在评价缺血性心肌病(ICM)心肌纤维化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1月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检查的73例ICM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进行T1 Mapping成像与延迟钆增强扫描(LGE)。根据ICM患者是否出现延迟强化(LGE)分为LGE组与非LGE组,另外,根据LGE组中累及心肌节段不同,将LGE组分为累及1~2心肌节段,累及3~5心肌节段与累及≥6个心肌节段三组。分别比较LGE组和非LGE组细胞外容积值(ECV)、以及LGE组中累及不同心肌节段的三个分组间的ECV值。结果 ICM患者中LGE组42例,非LGE组31例,LGE组ECV值均高于非L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LGE组内,累及心肌节段≥6的患者ECV值高于累及心肌节段3~5组及累及心肌节段1~2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磁共振T1Mapping技术中ECV值对于评价ICM心肌纤维化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T1-mapping成像和DWI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共99例被检者符合入组标准并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23例(健康志愿者,S0),病例组76例。病例组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S1期13例,S2期13例,S3期26例,S4期24例。采用Look-Locker序列于增强前及Gd-EOB-DTPA增强后20min(肝胆期)采集T1-mapping图像,并测量肝组织弛豫时间T1,同时计算肝胆期弛豫时间T1减低率(ΔT1)。进行DWI检查并测量肝脏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别ADC值、ΔT1及肝胆期弛豫时间T1(T1HBP)。应用ROC曲线分析ADC、T1HBP、ΔT1对肝纤维化≥S2期、≥S3期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各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结果:S0组(对照组)的ADC、T1HBP、ΔT1分别为(1.57±0.16)×10-3mm2/s、( 239.08±20.63)ms、( 69.24±4.64)% ;S1组分别为( 1.44±0.12)×10-3mm2/s、(273.57±53.75)ms、( 64.27±9.94)% ;S2组分别为( 1.31±0.12)×10-3mm2/s、( 375.74±97.86)ms、(61.14±5.61)% ;S3组分别为( 1.18±0.09)×10-3mm2/s、( 561.59±56.55)ms、( 38.76±6.08)% ;S4组分别为( 1.03±0.08)×10-3mm2/s、( 564.69±68.62)ms、 ( 37.01±6.80)% 。S0、S1、S2、S3、S4组的ADC值、ΔT1 和T1HBP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ADC值、ΔT1和T1HBP诊断肝纤维化≥S2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3,0.987,0.984;诊断肝纤维化≥S3期的AUC分别是0.817,0.930,0.847。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0.790,P=0.000),T1HBP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822,P=0.000),ΔT1与肝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0.832,P=0.000)。结论:Gd-EOB-DTPA增强T1-mapping成像和DWI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DTI)频谱速度图测量肥厚性心肌病(HCM)二尖瓣环4个节段的运动速度,以评价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对HCM组(n=30)和正常对照组(n=25)分别测量射血分数(EF)、室壁厚度、二尖瓣血流速度(E、A、E/A)、等容舒张时间(IVRT)及肺静脉血流速度(S、D、A),并用DTI脉冲频谱速度图分别测量两组二尖瓣环4个节段(室间隔、侧壁、前壁、下壁)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a)和舒张期峰值速度(Ea、Aa)以及IVRT。结果常规超声检查:HCM组室间隔、后壁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IVRT、DT延长,EF、二尖瓣血流速度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别。DTI检查:HCM组二尖瓣环4个节段收缩期和舒张早期速度都较正常对照组减低,IVRT延长,提示心肌主动收缩和舒张功能都减弱,E/Ea比值增加,提示左房充盈压增高。另外,HCM组二尖瓣环的各节段中,室间隔段收缩期和舒张早期速度最低,且与平均收缩期、舒张早期速度相关性最强,提示心肌越肥厚,对局部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影响越明显。结论DT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并且比常规超声指标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量分析希氏束 (His)人工起搏状态下的心肌运动速度特征 ,探索心肌运动模式。方法采用二维彩色超声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模式 ,观察、记录 5条犬在His以 1 2 0次心率人工起搏状态下的His周和室间隔 (interventricularseptum ,IVS)心肌运动 ,对保存的图像序列进行后处理以得到心肌速度值序列 ,然后对此序列值进行分析。结果得到心肌连续时间—速度曲线 ,根据曲线得到 :His周心肌收缩舒张时间 ( 2 0 9.75± 1 9.41 )ms和 ( 2 94.5 0± 1 7.87)ms、收缩速度 (S) ( 5 .43± 1 .5 3)cm/s、舒张早期速度 (E)( 3.95± 1 .1 8)cm/s、舒张末期速度 (A) ( 1 .72± 0 .77)cm/s、E/A为 2 .0 6± 0 .95 ;IVS心肌收缩舒张时间( 1 91 .33± 1 7.2 3)ms和 ( 2 94.70± 1 7.91 )ms、S为 ( 3.1 7± 1 .34)cm/s、E为 ( 2 .1 7± 0 .64)cm/s、A为 ( 1 .48± 0 .5 2 )cm/s、E/A为 1 .30 5± 0 .2 87。结论在His人工起搏状态下 ,心肌运动的初步特征为 :1 )His周比IVS心肌运动速度大。 2 )E/A大于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磁共振T2-mapping探讨肥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 30例单纯性肥胖和30例正常体重健康志愿者均行腰椎常规MRI序列矢状位及T2-mapping扫描,得到T2-mapping原始图及伪彩图,并测量两组L1~S1椎间盘髓核的T2值;组内不同节段髓核T2值比较用ANOVA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检验;两组间对应节段髓核T2值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结果肥胖组:髓核T2值范围79.50~123.50ms;30例L1~S1各节段髓核T2值均数范围(89.82±6.34)ms~(112.65±5.75)ms。对照组:髓核T2值范围91.70~145.40ms;30例L1~S1各节段髓核T2值均数范围(108.17±1 0.37)ms~(126.65±10.22)ms。统计检验结果:肥胖组组内仅L2~3与L4~5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96),其余两两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L1~2与L5~S1、L2~3与L4~5、L2~3与L5~S1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除L1~2椎间盘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05),其余节段T2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T2-mapping能发现腰椎髓核退变早期的生化成份的变化;肥胖可能促使或加速腰椎髓核退变。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T1-mapping定量分析技术评估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的价值。方法:将76例异体肾移植术后2~4周的患者及2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研究,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组分为3组:A组为移植肾功能良好组(n=44);B组为移植肾功能轻中度受损组(n=19);C组为移植肾功能重度受损组(n=13)。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序列和斜矢状面改良Look-Locker反转恢复(MOLLI)序列MRI检查,测量肾脏皮髓质的T1值。比较各组内及各组间肾脏皮髓质T1值的差异,分析移植肾皮质、髓质T1值与eGFR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T1值对不同功能移植肾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各组内肾皮质的T1值均明显小于肾髓质(P<0.001)。A、B、C和对照组中肾皮质的T1值分别为(1511.95±111.31)、(1663.22±66.81)、(1719.09±74.47)和(1748.88±62.72)ms,除B组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肾髓质的T1值[(2009.65±97.83)ms]大于对照组[(1946.91±51.4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其余各组间肾髓质T1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肾皮质的T1值与eGFR呈负相关(r=-0.45,P<0.01)。肾皮质T1值鉴别移植肾功能良好与移植肾功能受损(包括轻中度与重度受损)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75,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6%及83.1%。结论:T1-mapping定量分析技术对评估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具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临床上无创监测移植肾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应用MRI T2-mapping定量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1年内膝关节软骨变性情况及半月板完整性对软骨的影响。方法:搜集100例ACLR术后1年内患者,其中术后3个月患者30例(B组),术后6个月患者32例(C组),术后12个月患者38例(D组)。选取2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A组)。对所有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行膝关节MRI T2-mapping扫描及临床评分。将膝关节软骨分为股骨内侧(FM)、胫骨内侧(TM)、股骨外侧(FL)、胫骨外侧(TL)、髌骨(P)、股骨滑车(TrF)等6个区域,并进一步将股骨软骨分为负重区及非负重区。勾画各区域为感兴趣区,并测量相应区域软骨的T2值。运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估表对患者膝关节症状及体征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B、C、D四组膝关节各软骨区域的T2值差异及B、C、D三组的IKDC评分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CLR术后患者中,半月板完整者与半月板部分切除者的胫股关节软骨总T2值差异。结果:B、C、D组FM负重区、FL负重区、TM区域的软骨T2值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FM负重区的软骨T2值高于B组[D组为(40.18±5.75)ms,B组为(36.24±4.50)ms,P=0.004],C组FL负重区的软骨T2值高于B组[C组为(43.91±5.90)ms,B组为(40.78±5.47)ms,P=0.025],C、D两组TM区域的软骨T2值均高于B组[C组为(27.87±4.02)ms,D组为(28.32±3.84)ms,B组为(25.84±3.35)ms,P值分别为0.043、0.030]。ACLR术后1年内,行半月板成形术患者的胫股关节软骨总T2值与半月板完整者的软骨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LR术后1年内,患者的IKDC评分逐渐升高,术后3、6、12个月患者分别为(44.23±8.62)、(51.16±9.59)、(61.42±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R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逐渐改善,但膝关节软骨呈退变趋势。ACLR术后1年内半月板成形术对膝关节软骨退变无显著影响。T2-mapping序列是早期检测ACLR术后膝关节软骨退变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成年贵州小型猪心肌初始T1值正常数据,并探讨心肌不同区域、性别及体质量对心肌初始T1值影响。方法:利用1.5 T MRI对16头成年贵州小型猪(实验组)及16例成年正常人(对照组)行T1 Mapping序列扫描,测量左室心底、心中及心尖部心肌初始T1值,比较其差异性,并统计分析小型猪心肌初始T1值与性别、体质量的关系。结果:实验组左室心底、心中、心尖部心肌初始T1值分别为(979.85±57.52)、(992.85±57.66)、(985.00±42.87)ms,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3,P=0.785),实验组和对照组左室心底、心中、心尖部心肌初始T1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雄性小型猪左室心底、心中、心尖部心肌初始T1值分别为(940.03±44.00)、(947.45±40.18)、(958.23±34.60)ms,均低于雌性小型猪相应区域的心肌T1值[(1 019.68±39.09)、(1 038.25±28.25)、(1 011.78±33.22)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整体心肌平均T1值为(985.90±51.02)ms,与体质量呈负相关(r=-0.730,P=0.001)。结论:贵州小型猪心肌初始T1值正常数据的建立,可为利用T1 Mapping技术评价小型猪心血管模型心肌损伤提供资料对比,同时在未来T1 Mapping技术研究中,对照组建立需考虑性别、体质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肥厚室壁与心肌运动特性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应用QTVI测量30例HCM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心肌的收缩期(Vs)、舒张早期(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以及峰值收缩时间(Ts)和峰值舒张时间(Te),并常规测量室间隔厚度,比较各测量指标与室壁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CM组肥厚节段的Vs、Ve降低,Ts、Te延长,Va无差异。HCM组肥厚室壁与Vs及Ve呈负相关(r=-0.529,-0.709),与Ts及Te呈正相关(r=0.541,0.602)。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室壁厚度与心肌的运动速度及运动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MR(C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6月COVID-19患者康复出院3个月后接受CMR检查的15例患者(9例普通型、6例重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另外选取11名健康志愿者的CMR资料作为对照组。CMR扫描序列包括心脏电影、对比增强前后T1 mapping成像、钆延迟对比增强成像(LGE),测量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心肌初始T1值及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参数值的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15例COVID-19康复患者LGE均为阴性,普通型(27.9%±2.7%)和重型康复者(30.0%±3.7%)左心室ECV均高于对照组(23.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与重型康复者左心室E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普通型康复者、重型康复者及对照组左心室初始T1值及其余左心室、右心室形态及功能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的左心室ECV在COVID-19康复者中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评价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价值.方法:搜集临床疑似NSTE ASC且经DSCTA判断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管腔临界狭窄(狭窄程度为50%~70%)的患者57例,1周内行冠脉造影(CAG)证实狭窄程度,并行导管法测量血流储备分数(FFR),以FFR 0.80为临界值将57例患者分为A组(FFR<0.80)和B组(FFR≥0.80),测量左室前壁、侧壁心肌、左心室腔CT值及舒张末期、收缩末期节段室壁厚度,比较两组间前壁与侧壁相对CT值、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及室壁增厚率.结果:A、B两组前壁与侧壁心肌相对CT值及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壁与侧壁室壁增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前壁与侧壁室壁增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相对CT值及室壁增厚率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末期心肌厚度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A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管腔临界狭窄联合节段心肌CT值、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及室壁增厚率分析,可为NSTE-AC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