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受体家族含CARD结构域-5(NLRC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4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NLRC5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20例新鲜肝细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NLRC5的表达。结果 NLRC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62.77%)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9.15%,P0.01);NLRC5的表达与肝细胞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硬化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AFP值、肿瘤大小、HBV感染、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无关(P0.05)。肝细胞癌组织中蛋白相对表达量(0.280±0.049)明显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0.038±0.009,P0.01)。NLRC5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1),并且NLRC5为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NLRC5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等因素有关,可能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肝细胞癌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hemerin在肝细胞癌组织及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hemer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肝癌及癌旁配对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人肝癌细胞株以及永生化肝细胞株LO2中Chemer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Chemerin在肝癌组织中、癌旁配对组织中、正常肝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67%、90.00%、10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Chemerin mRNA在癌旁配对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相应的肝癌组织(P<0.05).细胞检测结果发现,Chemerin mRNA在永生化的人肝细胞株LO2中高表达;在人肝癌细胞株中低表达.Chemer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HBsAg状态、甲胎蛋白(AFP)水平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门静脉癌栓、肝癌分化程度以及TNM分期相关.结论 Chemerin的表达下调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其可能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Ep CAM和Oct-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及其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肝细胞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Ep CAM和Oct-4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肝细胞癌组织中Ep CAM和Oct-4蛋白产物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1%(28/65)和53.8%(35/65)(P0.05),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4.62%(3/65)和7.69%(5/65),Ep CAM在高水平AFP组的肝细胞癌患者中呈高表达(P0.05),而Oct-4在无肿瘤包膜组或有门静脉癌栓组的肝细胞癌患者中呈高表达(均P0.05),Ep CAM与Oct-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Ep CAM和Oct-4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Oct-4有可能成为肝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Ax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肝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xin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及与预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正常肝组织(15例)、肝细胞癌组织(40例)及其癌旁组织(21例)中Axin蛋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正常肝组织、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均有Axin蛋白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57.5%和90.5%.Axin蛋白表达于阳性细胞胞质中;正常肝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xin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肝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xin蛋白表达与癌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xin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AFP表达水平无关(P>0.05),而与临床病理分期、门静脉癌栓形成相关(P<0.05).结论:Axin蛋白表达减弱可能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Axin蛋白表达水平可作为肝细胞癌患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5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肝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miR-150表达。原位杂交技术(ISH)进一步验证肝癌和配对癌旁组织miR-150表达差异。将肝癌组织中miR-150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关联分析。Kaplan-Meier法检测miR-150阴性组和阳性组生存曲线。Cox单因素回归模型分析miR-150表达与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相关性。结果〓qRT-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12例中有8例肝癌组织低表达miR-150,肝癌组织中miR-150表达明显降低(P=0.034)。ISH结果与qRT-PCR结果相一致,即肝癌组织大部分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62%癌旁组织ISH染色强度高于配对的肝癌组织(P<0.001)。关联分析提示miR-150表达与AFP、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存在明显负相关(P<0.05)。miR-150阳性组患者术后总生存明显高于miR-150阴性组(P=0.004,Kaplan-Meier法)。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肝癌组织低表达miR-150是患者不良预后指标(P=0.005)。结论〓肝癌组织低表达miR-150与肿瘤侵袭表型相关,提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接触蛋白(CNTN)-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与肝细胞癌(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5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肝组织中CNTN-1和VEGF-C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癌组织的CNTN-1与VEGF-C高表达率分别为46.7%和39.0%,在癌旁组织分别为11.4%和19.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NTN-1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5)。χ2检验显示,CNTN-1蛋白的表达与甲胎蛋白(AFP)高低(P=0.017),肿瘤、淋巴、转移(TNM)分期(P0.001)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1);VEGF-C高表达与TNM分期呈正相关(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总存活率与性别、AFP、肿瘤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肿瘤直径、CNTN-1高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5~0.001);患者无复发存活率与TNM分期、包膜完整性、CNTN-1高表达相关(P0.05~0.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CNTN-1高表达患者与CNTN-1低表达患者的术后总生存曲线以及术后无复发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VEGF-C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患者仅术后无复发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CNTN-1蛋白水平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VEGF-C的表达相关,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有关,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Ki-67表达与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150例行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并在术后2个月内行预防性TACE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肝癌组织病理Ki-67评分分为为低表达组(Ki-67评分≤20%,44例)和高表达组(Ki-67评分20%,106例);分析Ki-67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复发与生存的关系。结果:高表达组肿瘤多发、肿瘤包膜不完整及合并微血管癌栓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表达组(均P0.05)。Ki-67高表达与肿瘤多发、肿瘤直径大为影响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Ki-67高表达与肿瘤多发、肿瘤直径大、肿瘤包膜不完整、合并微血管癌栓为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高表达组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57.9%vs. 37.7%,χ~2=6.777,P0.05),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45.6%vs. 75.9%,χ~2=8.447,P0.05)。结论:Ki-67的表达量对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高表达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JAK2/STAT3信号通路在人肝细胞性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75例HCC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JAK2与STAT3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与HCC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JAK2与STAT3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量均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62.7%vs.5.3%,69.3%vs.9.3%;均P0.05);JAK2与STAT3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383,P0.01)。JAK2和STAT3蛋白的表达与肝硬化、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JAK2与STAT3蛋白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明显低于各自的低表达患者(χ2=13.591;χ2=6.842,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JAK2与STAT3蛋白以及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均为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JAK2/STAT3信号通路在HCC组织中活性增高,且其活性高低与HC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凋亡抑制基因Bag-1、Bcl-2在肝癌细胞、癌旁及正常肝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其与肝细胞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60例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及14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Bag-1及Bcl-2的水平,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EGF、Bag-1及Bcl-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P均<0.05);VEGF、Bag-1及Bcl-2的表达与肝癌的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癌栓形成以及有无包膜形成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级及大小以及甲胎蛋白(AFP)等因素无关。VEGF、Bag-1及Bcl-2的表达呈高度一致性(P<0.05);VEGF、Bag-1及Bcl-2阳性患者的1年和2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VEGF、Bag-1及Bcl-2与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并可作为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基因NEK9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效应,并探讨其表达量与其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从2010~2011年我院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并统计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EK9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NEK9的表达量与其相对应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相对于癌旁组织,肝细胞癌组织中基因NEK9的表达量在m RNA水平显著高表达(25/30)(P0.05),在蛋白质水平亦呈显著高表达(65%及21.7%)(P0.05);癌组织中NEK9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转移和复发等临床病理参数有相关性(P0.05);癌组织中NEK9高表达组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NEK9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并有可能成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150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对各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其中术后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34.8%、21.7%。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浓度、肿瘤大小、肿瘤包膜、卫星灶、微血管侵犯、PVTT类型、术后病理分级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论对于术前血清AFP≥400 μg/L,肿瘤直径≥5 cm,肿瘤无包膜、有卫星灶及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当门静脉癌栓累及到主干时,手术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预后因素,为进一步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199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230例HCC病人资料。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将可能对预后有影响的指标,依次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1、3、5年复发率分别为35.2%、52.1%、62.4%;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1%、53.7%、40.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是否≥5cm、有无脉管瘤栓、术前AST、肝被膜受侵、肿瘤切缘为影响对肿瘤复发和无瘤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瘤栓、术前AST升高、肿瘤切缘、肝被膜受侵及肿瘤最大直径依次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肝细胞癌的预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脉管瘤栓、术前AST升高、肿瘤最大直径及肝被膜受侵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病人生存率的重要途径,对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的病人,应加强术后随诊,及时发现术后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edgehog(Hh)信号通路转录因子Gli2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68例肝癌及20例肝血管瘤旁肝组织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li2蛋白表达,并分析Gli2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Gli2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63.2%)高于癌旁组织(11.8%)及正常肝组织(10.0%)(χ2=38.431、17528,均P<0.01);Gli2表达水平与肝癌分化程度、包膜是否完整、有无血管侵犯、早期复发及肝内转移相关(P<0.05);Gli2蛋白高表达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Gli2蛋白表达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HR=2.239,P<0.05;HR=1.917,P<0.05)。 结论Gli2的高表达与肝癌的侵袭转移特性相关,可作为评价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肝移植术前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评估预测受者肝癌复发与生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于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62例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通过Cyttel法检测分析CTC,应用X-tile软件通过Kaplan-Meier法确定术前CTC最佳的截止值,并分析CTC与临床因素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生存曲线。结果确定术前CTC最佳临界值为3个/3.2 ml,将CTC≥3/3.2 mL设置为CTC阳性组,CTC<3个/3.2 ml设置为CTC阴性组;肝移植术前CTC阳性/阴性与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最大肿瘤直径、淋巴转移、肝移植标准、分化程度呈显著相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法系发现术前CTC个数(HR:1.262,95%CI:1.069~1.489,P=0.006)、微血管侵犯(HR:2.657,95%CI:1.120~6.305,P=0.027)是肝癌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微血管侵犯(HR:3.738,95%CI:1.219-11.459,P=0.027)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总生存期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CTC阳性/阴性与肿瘤复发或转移(未复发、肝内复发与远处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0,P=0.020);术前CTC阴性、阳性患者在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90%、68.70%、58.90%和49.00%、29.40%、22.10%;术前CTC阴性、阳性患者在1年、2年、3年总生存率为85.50%、77.10%、69.79%和64.90%、47.20%、40.50%。术前CTC阴性的无瘤生存率曲线高于CTC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CTC阴性的总生存率曲线高于CTC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术前CTC检测对评估肝癌肝移植术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miR-19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qRT-PCR的方法检测51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以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miR-19的表达;分析了miR-19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miR-19的表达量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HCC组织中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19表达与HCC患者的肿瘤大小(P=0.029)、转移(P=0.011)、静脉侵犯(P=0.002)及AJCC分期(P=0.008)有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分化、卫星灶、肿瘤数量及AFP无相关(均P>0.05)。miR-19高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5)。miR-19高表达以及转移、静脉侵犯均为影响HCC患者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 结论:miR-19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并可能与HCC的增殖、转移有关;miR-19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合并肝硬化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血清AFP水平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 收集250例TACE术后的中晚期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AFP的水平.将测定的结果分成AFP升高组(>20 μg/L,n=165)例和正常组(<20 μg/L,n=85),并对肝癌患者进行随访(1周~65个月,中位时间21.5个月).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率,评估AFP水平及相关因素对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的意义.结果 AFP升高组的1、2、5年生存率为57%、48%、5.1%,AFP正常组为37%、46%、12%.AFP升高组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FP正常组(P<0.05),AFP升高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AFP正常组(P<0.05).结论 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患者,血清AFP水平高者较血清AFP水平低者短期预后好,但远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新生血管生成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新生血管生成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可否用于预测HCC侵袭、转移和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了 2 0例正常肝组织、2 0例肝硬化组织、85例HCC及癌旁组织中CD34的表达 ,以及HCC的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CD34的染色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上 ,HCC窦样血管CD34表达为强阳性 ;除门管区小血管分支及中央静脉外 ,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基本不表达CD34 ;HCC的MVD范围 (18~ 36 0 ) / 0 74mm2 、(15 6 5±6 2 4) / 0 74mm2 。HCC的MVD与肿瘤大小、病灶数目、分化程度、门静脉瘤栓形成、包膜状况均有显著关系 (P <0 0 5或 0 0 1) ;与HBsAg是否阳性、术前AFP水平无关 (P >0 0 5 ) ;与预后亦有关 ,少血管组(MVD <15 6 )预后显著优于多血管组 (MVD≥ 15 6 ) ,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期少血管组为 5 3个月 ,多血管组为 14个月 ,(P <0 0 0 1)。结论 CD34的表达反映了HCC的新生血管化 ,与HCC的发展有关。MVD可作为判断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夏勇  阎振林  刘阳  李俊  施乐华 《肝胆外科杂志》2012,20(4):248-250,294
目的前瞻性地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外科手术前的抑郁状态与治疗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接受手术的124例HCC患者,术前行近3~5天的抑郁状态进行测定,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以评分数的中位数为界值,分为高抑郁评分组及低抑郁评分组。随访截止至2012年3月。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判别术前肝癌患者的抑郁状态与术后复发的关系,并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癌病人术前的抑郁评分(SDS评分)高于国内常模(P=0.007)。高抑郁评分组和低抑郁评分组的术后1、2年复发率分别为:9.5%、11.4%vs 19.1%、37.2%(P=0.036)。进一步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得出与预后有关因素为:SDS评分高、微血管癌栓侵犯、肿瘤最大径大于5 cm、肿瘤个数多发(P<0.05)。结论肝癌患者术前的抑郁情绪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预防与治疗肝癌患者的抑郁状态是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Efficacy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repeat hepatic resection for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report of 175 cases XU Yun*??SHEN Qiang??WANG Neng??et al. *Department of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Hepatobiliary Surgery Hospital??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QIAN Guo-jun??E-mail??qgjs@sina.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efficacy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the survival in the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treated with repeat hepatic resection (RHR).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75 cases of recurrent HCC following resection treated with RHR from January 2007 to December 2011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Hospital of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Complication rate, overall survival rates,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s were calculated and prognostic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evere complication rate after RHR was 7.4%. The 1-,3-,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s were 92%,71%,51% and 75%,43%,36%, respectively. Elderly patient??>65 years old??, primary HCC at 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 stage B, microvascular invasion, larger size and incomplete capsule were risk factors for overall survival. Conclusion Indications of RHR should be managed strictly. For patients who satisfy the indications, RHR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elderly patients??>65 years old??, primary HCC at BCLC stage B, microvascular invasion, larger size and incomplete capsule, closer follow-up and auxiliary treatment following RHR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improve relatively poor prognosis of the categ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