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武当山"还阳类"草药资源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武当山地区习用“还阳类”中草药资源的品种、来源与功效。方法通过资源调查及查阅有关文献、标本做出综合分析。结果武当山地区“还阳类”中草药来源于16科40属,含48种。结论武当山地区“还阳类”中草药来源广泛,功效显著,应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释“苦杏仁”与“杏仁”的源流,发现现代有关中药著作及《药典》中“苦杏仁”既未遵照古代主要本草命名传统,也未参考临床用药习惯,其命名欠妥,建议应以“杏仁”作为正名。  相似文献   

3.
宓世淳 《光明中医》2004,19(1):43-44
孔伯华先生的直传弟子———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步玉茹教授于 6 0年代曾给我讲授过“套子药”的问题。通过近 4 0年的临床实践 ,本人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所谓“套子药” ,从理论讲可解释为“对症下药的群药 ;或治疗某种疾病、症状的习惯性、“共识”性群药 ;或是个人对某些疾病症状的经验所用之群药。简而言之 ,约有“俗套”之义。在此绝无贬低之意 ,更无否定其临床作用之意 ,但应明确强调“套子药”的使用也有一定法度和准则的 ,切忌泛用、滥用。一些初学者 ,或对中医药基础知识了解、掌握浅显者 ,临床往往抓住某味中药…  相似文献   

4.
总结陕西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七药”资源现状,并对太白“七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开发太白“七药”资源的建议,为促进太白“七药”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扩大临床药用资源,带动地域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赵广兰 《养生月刊》2007,28(3):217-219
历代皇帝都在“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中做着长生不老之梦,神仙方士们始终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而世人却在五彩缤纷的人生长河中,找到一个不老人生的“密码”,那就是“三心二意”。所谓的“三心”是:信心、善心、童心,“二意”即“无意”、“有意”。  相似文献   

6.
"虚火"浅析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07,27(2):10-11
火有虚、实之分,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景岳全书.虚火论》将虚火分为“阴虚有热”和“阳虚有热”两类。诸多医家分别从理论上对“阴虚之虚火”、“阳(气)虚之虚火”进行探讨,认为:阴虚之火是阴虚失敛,阳无所附,妄动而成,为“阴虚火旺”;阳(气)虚之火是因阳气亏虚至一定程度,阴盛格阳,阳气虚散而成,属“阳虚失位”。并就其临床表现逐一鉴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原则,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虎钻"类传统瑶药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虎钻”类传统瑶药的急性毒性进行研究。方法:对受试药物的半数致死量及最大耐受量进行测定。结果:毛老虎、上山虎、九龙钻的LD50值分别为10.96±11.8g/kg、21.12±1.12g/kg、24.87±1.31g/kg;余药的日总剂量范围在80-285.7g/kg之间,经连续观察7天,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结论:经急性毒性研究,可为“五虎十八钻”类瑶药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笔者行医三十年来,平时喜对名老中医所介绍的一些用药经验,特别是由三味组成的“角药”运用经验,在临床上反复去验证,这样做既可充实自己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又可提高治疗效果。现将其中部分名老中医运用“角药”的经验整理成文,以供同道参考。1仙鹤草连翘何首乌此三味为谢海洲老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组“角药”。谢老认为该病有原发、继发两种,继发者易治,原发者难疗,究其病证,无非阴阳两类;审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临证治疗,除辨阴阳,分虚实外,尚需注意标本缓急。一般来说,出血为主者,急当凉血止血以治标;而出血缓解后,则当益气养血…  相似文献   

9.
珠子参类药物历史沿革与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人参属和党参属珠子参类药材的本草沿革、药名流传、资源现状与功效应用关系比较考察,提出人参属珠子参药材历史沿革,现代研究的意义与应用展望。方法:对珠子参类药材来源与药用历史、药名流传进行考证,同时对云南为主的珠子参类药材资源与功效应用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人参属珠子参应用距今有500多年历史,其功效作用逐渐被人们认知。由于资源分布于高海拔地区,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应用研究不够,存在与党参属珠子参混淆的情况。结论:人参属珠子参始载于《滇南本草》,在以后本草与文献中得到证实,功效确切,是人参属植物中的"璞玉",需要从野生资源保护开始,开展人工种植抚育、功能应用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0.
说"魂"话"魄"     
“魂”与“魄”虽皆可用以表示精神、神志等,但就本义而言,有“阴”与“阳”之分。中医学中与之相关的许多名词术语及理念,既发端于先民对“魂”、“魄”不同初始义的认识,又促进了其词义的外延。  相似文献   

11.
40种秦岭“七药”最低抑菌浓度的测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秦岭“七药”的抗菌作用。方法:将40种民间秦岭药制成100%的生药原液,以不同的稀释度与11种标准菌种共同培养,观察其抑制作用,以传统抗菌中药黄连作为对照组。结果:有37种“七药”对一种菌具有抗菌作用,占实验“七药”总数的92.5%,有29种“七药”对两种革兰氏阳性与两种革兰氏阴性菌有效,占实验“七药”的72.25%;有18种“七药”对7种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占实验“七药”总数的45%。结论:供试的多数秦岭“七药”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少数“七药”的抑菌作用与黄连相当甚至更强。  相似文献   

12.
道教圣地武当山地处我国中西部的结合部,道教文化积淀丰厚,中草药资源丰富。武当道教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融宗教文化、道教医药与地域特色为一体的中草药应用八大特色。挖掘整理武当道教医药特色,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皇甫山森林公园药用植物资源,并对其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地调查、与药农交谈、标本鉴定等方法,调查皇甫山森林公园药用植物资源。结果:皇甫山共有药用植物 621 种,分属于 138 科,其中真菌类 5 种、蕨类植物23 种、裸子植物 14 种、被子植物 579 种。依据中药功效可将皇甫山药用植物分为 16 个类型,清热类药用植物种类最多;依据入药部位可分为 8 个类型,以全草类药物居多。结论:皇甫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但部分资源种类因过度开发而蕴藏量下降,应制定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秦岭中高海拔(最低分布海拔介于1600 m-2600 m间)的"七药"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方法:以"七药"分布最低海拔高度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等形式调查"七药"的分布状况。结果:秦岭中高海拔分布的"七药"资源共有11科22种植物。结论:秦岭中高海拔"七药"作为活血药开发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物质基础探讨中药"十八反"配伍致毒/增毒机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自金元时期以来,十八反一直是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及现代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配伍禁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该文对十八反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从化学物质变化角度探讨十八反可能的致毒/增毒机制,以期为十八反配伍禁忌机制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医"肾生髓,脑为髓海"现代生物学基础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李林  魏海峰  张兰  楚晋  赵玲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7):1397-1400,1417
“肾生髓,脑为髓海”的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应用补肾中药来防治痴呆和提高记忆能力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这一理论的生物学基础尚未有系统的论述。作者近10年来应用拟痴呆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等开展了补肾中药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补肾中药在老年痴呆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补肾中药的益脑髓功效存在较大差别;补肾中药在多种拟老年性痴呆和脑老化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作用特点是增强细胞能量代谢、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和胆碱能神经元数量与功能,减少神经毒素生成。基于此,认为中医所指的“脑髓”,其现代生物学基础是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营养因子;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神经元大量萎缩和丢失而造成“髓海不足”,可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进而可发生痴呆;中药“补肾填髓”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是促进神经元细胞能量代谢和利用,激活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生成增多,同时抑制神经毒素的生成,从而减少神经元死亡,促进神经元存活与再生。  相似文献   

17.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2,22(3):69-70
中国的道教强调重生,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医药知识和养生炼丹知识,这些知识对医学特别是对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道家追求长生不老仙丹的理论和实践,对古代养生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不良的消极影响,在中国古代养生学发展的过程中已成为一股浊流。究其原因,其一,古代许多帝王都笃好神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这是炼丹求仙成风的直接原因;其二,历代方士的鼓吹和金丹道教派的兴起为炼丹求仙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探索化学成分相似的中药的药性过程中,发现了“药性空洞”现象——在化学成分相似的中药集合中,大部分中药具有某药性,唯独个别中药没有该药性,这些个别中药就形成了该药性的“药性空洞”.然而,针对药性空洞中药的进一步文献调研显示这些药物能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空缺药性相关的功效,即说明化学成分相似的中药其药性也较为相似.药性空洞的发现对中药药性的补充和预测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开展《中国药用动物志》补遗与修订,以有效评估、保护、利用我国药用动物资源,促进药用动物及动物药材现代研究与应用不断发展。方法:保持原《中国药用动物志》特点与特色,结合近30年来我国动物学和药用动物研究进展情况,以及作者多年研究体会。结果:提出了《中国药用动物志》修订总体框架、补遗与修订内容、修订方法、技术路线。结论:在药用动物资源系统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新兴科学技术,丰富动物药材科学内涵,必将推动动物药材研究与利用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