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背景:短节段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和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内植骨是否具有优越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的57例非合并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21)、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9)、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并植骨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7)。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后引流血量(拔管为标准)、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侵占率、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与结论:1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技术可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治疗后引流血量(P0.05)。23种治疗方式均可恢复椎体高度。3治疗后3组间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椎弓根通道植骨在围手术期并非改善后凸畸形的因素。4椎弓根通道植骨为改善椎管侵占率的因素。5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可改善治疗后疼痛情况。提示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修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读本刊陈坚、龙厚清等的“后路伤椎置钉砸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一文,很有收获,其文中的2组影像图值得思考,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AO-C型胸腰椎急性损伤是一种高能量、不稳定性损伤,导致胸腰椎骨折脱位,多伴有脊髓神经损伤,一般均需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多节段内固定,致使脊椎运动节段过多丧失、内植物大量应用。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置入对AO-C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矫治效果。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17例AO-C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一期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中8例经脱位椎间隙相邻上下各一椎体4钉2棒单节段固定(4钉2棒组),9例经脱位椎间隙相邻上下椎体行8钉2棒多节段固定(8钉2棒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最后随访时,在患者X射线侧位片上测量伤椎后凸Cobb角,采用Frankel分级法进行神经功能评价,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痛程度。结果与结论:随访1-5年。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钉2棒组优于8钉2棒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胸腰椎骨折脱位内固定后均明显矫正,腰背痛明显缓解。治疗前脊髓功能为Frankel A级的1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2例恢复至E级,余8例双下肢瘫痪均未恢复;Frankel B级的2例均恢复至E级。伤椎后凸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治疗后1周、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治疗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4钉2棒组、8钉2棒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脱位椎间隙4钉2棒单节段与8钉2棒多节段矫治C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无差别。因此AO-C1型胸腰椎骨折脱位可选择4钉2棒置入单节段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于胸腰椎骨折,有很多固定方式,但目前经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是损伤最小、费用较少,且固定牢固的固定方式。 目的:系统阐述伤椎置钉技术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3-01/2011-06 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胸腰段骨折”,英文检索词为“intermediate screws, pedicular screw fixation,thoracolumbar fracture”。排除重复文献。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48篇文献进行综述。目前,生物力学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证明,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即时复位骨折椎体,恢复椎体高度,且同传统的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相比,能有效地降低内固定松动或短钉、伤椎高度再次丢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胸腰段骨折;植入体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36  相似文献   

5.
非常感谢许明熙医生对《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一文的关注和思考,也感谢贵刊为学术交流、探讨搭建的平台。胸腰椎骨折临床常见,关于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疗效评估等方面存在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6.
背景:单向椎弓根螺钉虽然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中有不利于安装的弱势,但其具有比万向椎弓根螺钉更佳的力学传导特性和稳定性,实践中如何选择和使用这2种螺钉,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提高疗效,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目的:比较单向与万向椎弓根螺钉不同置钉选择下,经皮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25例采用单向钉复位骨折固定(单向钉组),21例采用万向钉复位骨折固定(万向钉组)。比较内固定前后2组椎体前、后缘高度、伤椎后凸角、矫正率、丢失率等影像学指标,评价经皮单向钉和万向钉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1)2组在内固定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2组内固定后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角度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内固定后单向螺钉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角度、矫正度优于万向螺钉组(P0.05),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优于万向螺钉组(P0.05),但内固定后伤椎后缘高度百分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结果说明,与万向钉复位固定比较,应用单向钉椎弓根螺钉经皮微创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更具有满意的骨折撑开复位疗效,后期矫形丢失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脊柱冠状位力线、矢状位力线恢复不良的情况及其原因。 方法 分析33例胸腰椎骨折脱位(AO分型 C型)病例,均接受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手术。在X线平片上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脊柱侧(后)凸Cobb角;根据术后力线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恢复良好组(A组)和力线恢复不良组(B组),并分析螺钉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恢复的影响。 结果 33例患者中,力线恢复良好占60.6%(20 例),力线恢复不良占39.4%(13例)。两组患者固定节段和使用椎弓根螺钉总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椎体椎弓根螺钉数目A组为(1.7±0.3)个,B组为(1.3±0.4)个,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严重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力线恢复不良并非少见,固定节段、螺钉使用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对比2组术后3 d出血量、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3 d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压缩程度轻于对照组,伤椎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并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9.
<正>胸腰椎骨折是脊柱最为常见的损伤类型。自1986年Roy-camille等开始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脊柱疾病至今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1994年Dick尝试进行短节段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这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长期的随访中,发现跨节段固定存在着远期矫正角度丢失、内固定失效以及断钉断棒等问题。虽然在治疗策略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开始被很多学者接受。但是具体应采用哪种方式进行伤椎置钉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仍比较少。伤椎置入的螺钉应该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反弓折顶技术:目前临床上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效果不甚满意。传统单纯撑开通过前纵韧带复位技术,不能很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反弓折顶技术通过改型棒作用使前柱充分撑开,恢复椎体前柱高度,再撑开后方为椎弓根植骨提供可靠空间。 椎弓根植骨: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将自体骨颗粒或者异体骨植入伤椎骨折处,填充椎体压缩缺损,避免骨折愈合后“空壳现象”形成,在通过椎体置钉于植骨区下方,对植骨区支撑作用,有效维持骨折愈合后高度,降低断钉断棒等并发症。 背景:胸腰段爆裂骨折发病率较高,后路单纯撑开技术在维持椎体高度、降低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不甚满意,因此试图探索更佳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采用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纳入7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均采用后路手术,伤后至手术时间4-14 d,平均7.8 d。随机分为2组,单纯撑开组38例行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固定,反弓折顶植骨组40例行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固定。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获得10-22个月随访;②单纯撑开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反弓折顶植骨组(P < 0.01);③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④2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⑤术后2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反弓折顶植骨组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椎体高度过度丢失等并发症;单纯撑开组发生内固定失败螺钉拔出3例,钛棒断裂2例,椎体高度明显丢失10例;⑥提示与单纯撑开复位固定相比,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植骨并伤椎置钉固定可形成伤椎压缩中心骨性支撑,重建前、中柱高度方面疗效确切,具有力学强度高、椎体高度维持好、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将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为理想的选择。 ORCID: 0000-0001-8648-1076(朱福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短节段跨伤椎固定联合经伤椎注入液态人工骨强化和单纯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95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0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结合可注射液态人工骨(硫酸钙骨水泥)伤椎椎体成形,B组(5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侵占率和VAS疼痛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伤椎前缘压缩率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A组与B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05),两组术后长期随访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VAS评分,B组较A组疗效好,结果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经伤椎液态人工骨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更加牢固的固定效果,前中柱重建稳定,后柱固定牢固,矫正度丢失少,疗效满意,是治疗单一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06年~2009年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12例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4~56岁,AO分型B3型7例,C3型5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4例。经后路一期手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融合器前柱重建。术后随访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前和术后Coob角度比较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年。术后神经损伤症状无加重,神经功能均有好转,椎体高度无丢失,无钉棒松动断裂发生。结论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效果可靠、安全,可做为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胸腰爆裂骨折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置钉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不融合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8月选择5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固定,并经伤椎椎体内植骨,不融合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 51例随诊3~26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丟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CT片显示椎管狭窄得到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恢复程度,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平均改善2~3级。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伤椎固定使术后脊柱稳定性増加,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保留了胸腰椎运动节段,可有效防止创伤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有利于脊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 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 方法: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直接减压与间接减压两种术式对合并中重度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6例合并中重度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22例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开窗减压术,即直接减压组;24例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术,即间接减压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参数、Frankel等级、VAS与ODI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 34个月。间接减压组手术时间(69.04±13.84) min明显短于直接减压组(94.59±16.40) min(P<0.05)。间接减压组围手术期出血量(167.08±63.21)mL明显少于直接减压组(330.45±128.64) mL(P<0.05)。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指标及VAS评分、ODI评分与Frankel等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中重度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间接减压与直接减压相比,可取得类似的神经功能恢复,但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背景:单纯伤椎置钉疗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一定不足,如对于重度压缩或爆裂骨折适用性差、伤椎痛感强、易造成伤椎创面失神经支配和椎旁肌损伤及恢复较慢等。 目的:观察人工骨复合物并伤椎螺钉置入修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126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其中对照组62例采用常规伤椎放置椎弓根螺钉方法治疗,试验组64例采用人工骨复合物联合伤椎放置椎弓根螺钉方法治疗。随访X射线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位Cobb角及修复6个月后椎体高度丢失率变化。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修复后12-16个月,两组骨折椎体愈合完全。修复后1周,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与矢状位Cobb角均较修复前改善(P < 0.01),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与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修复6个月后,试验组在伤椎创面可见明显新骨生成,患者基本无痛感,对照组新骨生成较慢,患者仍有痛感,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与矢状位Cobb角矫正丢失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人工骨复合物联合伤椎置钉修复胸腰椎骨折促进新骨形成,有利于患者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5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29例和B组24例,A组患者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开放手术。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置钉准确率、手术前后椎体后凸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差无几,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A组患者均少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置钉准确率A组(99.1%)高于B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及术后3月两组患者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小时A组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肌间隙入路椎弓根有效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支撑植骨重建脊柱前中柱结构及Z-plate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0月~2009年3月对17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患者行前路减压、大块髂骨椎间支撑植骨融合及Z-plate钛板内固定治疗,影像学评价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纠正、内固定稳定性及植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3~26月,平均13.2月,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32.2°,术后平均12.8°。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钛板无松动、移位及断裂,所有病例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无畸形矫正的丢失。结论前路减压支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有利于畸形矫正和神经功能恢复,重建脊柱稳定性好,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