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题释义: 反弓折顶技术:目前临床上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效果不甚满意。传统单纯撑开通过前纵韧带复位技术,不能很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反弓折顶技术通过改型棒作用使前柱充分撑开,恢复椎体前柱高度,再撑开后方为椎弓根植骨提供可靠空间。 椎弓根植骨: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将自体骨颗粒或者异体骨植入伤椎骨折处,填充椎体压缩缺损,避免骨折愈合后“空壳现象”形成,在通过椎体置钉于植骨区下方,对植骨区支撑作用,有效维持骨折愈合后高度,降低断钉断棒等并发症。 背景:胸腰段爆裂骨折发病率较高,后路单纯撑开技术在维持椎体高度、降低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不甚满意,因此试图探索更佳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采用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纳入7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均采用后路手术,伤后至手术时间4-14 d,平均7.8 d。随机分为2组,单纯撑开组38例行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固定,反弓折顶植骨组40例行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固定。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获得10-22个月随访;②单纯撑开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反弓折顶植骨组(P < 0.01);③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④2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⑤术后2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反弓折顶植骨组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椎体高度过度丢失等并发症;单纯撑开组发生内固定失败螺钉拔出3例,钛棒断裂2例,椎体高度明显丢失10例;⑥提示与单纯撑开复位固定相比,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植骨并伤椎置钉固定可形成伤椎压缩中心骨性支撑,重建前、中柱高度方面疗效确切,具有力学强度高、椎体高度维持好、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将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为理想的选择。 ORCID: 0000-0001-8648-1076(朱福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研究尝试将外源性鼠神经生长因子用于周围神经损伤局部,发现局部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损伤神经修复,且局部应用效果优于全身应用。目的:评价明胶海绵浸润鼠神经生长因子用于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单一、完全断裂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18-4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 组,实验组急诊行清创、神经端端直接吻合,术中将浸润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明胶海绵环绕包裹于神经吻合处;对照组急诊行清创、神经端端直接吻合,吻合神经处不予特殊处理。两组术后常规石膏固定,抗炎、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治疗。治疗后4周进行电生理检查,治疗后6个月进行神经损伤远端感觉、运动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感觉电位恢复14例,恢复率为78%;运动电位恢复15例,恢复率为83%。对照组感觉电位恢复10例,恢复率为57%;运动电位恢复12例,恢复率为66%。两组间感觉、运动电位恢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17例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15例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83%,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局部应用明胶海绵浸润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到目前为止,多项研究已经对Sp1多态性对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做出了评估。有报道称这种多态性与骨密度降低和骨折有密切联系,但也有研究称未发现类似联系,这些结果导致了很大的争议。目的:通过仅纳入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来评价Ⅰ型胶原α1 Sp1多态性对骨密度和骨折的影响。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数据库有关Ⅰ型胶原α1 Sp1对骨密度和骨折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计算合并效应值比值比(ORs)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并对异质性和偏倚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共3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有22项研究评价了Sp1多态性对骨折的影响,在5个基因模型中均可发现Sp1多态性与骨折危险性有关联,但在亚组分析中,仅在欧洲人群有类似结果。有13项研究评价了Sp1多态性对骨密度降低的影响,结果发现Sp1与骨密度降低有密切关系,亚组分析在欧洲和美洲人群中有类似结果,但是在亚洲人群中并无类似发现。总体来说,Ⅰ型胶原α1 Sp1多态性是骨折和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素,但也存在地区即地理性差异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捆绑带治疗长骨骨折出现的骨折愈合障碍与捆绑带的使用以及与骨折类型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三家医院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205例因长管状骨骨折住院治疗的患者,对采用钢板、髓内针以及髓内针结合捆绑带的手术治疗病例进行研究,按骨折部位、AO骨折分型及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2.3±3.3)个月.出现延迟愈合7处,不愈合12处,对采用不同治疗方式以及不同骨折类型的骨折愈合效果差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相同部位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法,骨折的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的骨折类型手术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型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率最高,B型骨折其次.而在C型骨折中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对比分析结果,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捆绑带的使用对骨折愈合无明显不良影响,骨折愈合结果与骨折分型密切相关,与捆绑带的应用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